金庸去世的消息已經蔓延兩天了。而我,已讀了十多篇紀念老爺子的各色文字。正所謂讀的越多,越覺凌亂,不知從何下筆。在自媒體如此活躍的時代,該寫的、能寫的僅一個晚上大家都便都已瞭然於胸。這也造成,世人對一代文壇巨匠的悼念,不過是屏幕上的指尖撥弄,朋友圈的跟風轉發。江湖已去,江湖兒女的惆悵悲憫也不復存在。如今,江湖更像是一個冷漠的失去信仰的名利場。
名者,在查老先生的江湖中,無數所謂英雄豪傑名門正派為它爭的頭破血流乃至於命送九泉。利者,更不必說,太史公就曾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江湖之中,除了名,更多的不就是為了利麼。慕容復,武林世家,皇族後裔,文武雙全,瀟灑文雅,只可惜為了他名字當中這個所謂「復」字,在小說最後落得個痴夢瘋癲;嶽不群,華山掌門,一代宗師,君子風範,只恨他為了個天下第一的虛名,裝出一副道貌岸然之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最後也落了個身死名裂的下場;完顏康,聰敏機警,氣質卓絕,但也是為了個所謂小王爺的名頭和享之不盡的金銀,欺師滅祖,蛇蠍心腸,最終身死己手,不瞑而終。
查老先生筆下,如此這般,不勝枚舉。但,江湖之中留與我們後人心嚮往之的種種傳說自然不是由他們這些名利之輩來書寫的。那是由楊過、令狐衝書寫的神仙眷侶,一個受斷臂之痛,誤解之餘,仍然不記前嫌,奮力相助,而後悄然歸隱;一個被逐出師門,受世人誤解,但仍然忠心俠義,阻止了武林動蕩,放棄了這名那利,與所愛之人,一琴一蕭,笑傲江湖。那更是由喬峰、郭靖書寫的家國情懷,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一個在雁門關外,斷箭自盡,以換太平;一個在襄陽城中,運籌帷幄,以一己之力護一國安寧。
究竟何為江湖何又為武俠?
我想狹隘的我應該是下不起這定義的。從小就把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掛在嘴邊,整天沉浸在所謂武俠夢的世界裡,總覺著自己如果也能在查老先生筆下的話,也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可真正在名利面前,我自覺不配。說句實話,不是老先生今日歸隱而去,他那「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你有多久沒看了呢?這幾天,許多人都很疑惑,為什麼這些在現實生活與我們沒有什麼實質關聯的人去世了,聽到消息的那一刻會是那樣複雜的心情?我也想尋求這個答案,為了江湖中的他們,也為了江湖中的自己。
查老先生的書固然精彩,但讓金庸二字真正走進千家萬戶的,真的達到家喻戶曉這個詞的高度的,我想還是有大量改編的影視劇做出的貢獻。在這篇拙文最後,附上黃霑先生為電影《笑傲江湖》所寫的一段比較輕快的歌詞,結束此文以緬懷金庸先生。他二人一文一曲本是摯友,但生前卻因種種緣由在末年老死不相往來,我猜想時隔多年今日如若再見,會不會變了一番景象,用江湖裡常用的那句道別來開場呢?「數年前曾說青山不改,綠水長流,今日江湖當真相逢,痛飲三杯可好?」
「白雲飄呀綠水搖世界多逍遙,
自由的風呀自在的鳥,
今朝多歡笑。」
——《只記今朝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