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魚,一生只為了戰鬥而存在,它們沒有絢爛的色彩,沒有飄逸的魚鰭;只有寬大厚實的嘴巴,堅硬的鱗片,和寧死不屈的意志!它們的名字叫:泰國鬥魚搏擊型將軍(Bettas Fighter)!
本篇文章將告訴你們鬥魚間的戰鬥是一個真正的競技。搏擊鬥魚是經過精心密集養殖的產物,而培養一個偉大的戰士則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在養殖和訓練技巧方面,你會發現和很多體育競技項目如足球網、拳擊、網球、羽毛球等類似。所有參與到競技中的選手必然是經過頂尖的訓練,出於戰鬥的巔峰狀態的。這篇文章期望能讓人們了解到搏擊鬥魚是一種特殊的,需要專門的搏擊鬥魚而不是普通鬥魚參與的一項競技。 這張圖片來自《20世紀泰國印象》一書,由一名西方人在1908年繪畫的泰國搏擊鬥魚競技場景。圖片為我們展示了幾名鬥魚玩家在參與搏擊競技的場景,我們能夠假設的認為這種活動早就已經流行了超過100年了。無論這一活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鬥魚搏擊早已經從東南亞風靡到了全世界,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北美洲以及歐洲。
從很久以前,搏擊鬥魚就起源和發展於泰國。在泰國,從700年前的素可泰時期(Sukhothai Period)開始,鬥魚就開始在普通百姓家中開始養殖. 在素可泰的立泰王統治時期的記載中就有著人們養殖鬥魚用於競技的歷史記載。 搏擊將軍鬥魚(Betta Fighter)戰神Fighter作為自然界中攀鱸亞目下攻擊性,地盤意識最強魚種的神話一直延續至今。
最初這種頂個黑腦袋,身上紅綠相間的小魚生活在水塘與農田中,過著悠閒而刺激的生活,平日裡悠哉的呆(非錯別字,這魚就是呆)在自己的領地(一般是某種植物出水的地方),一旦遇到同類就劍拔弩張大打出手,往往殺得天翻地覆至一方敗逃才算結束,也常有魚命鬧出。 漸漸的這種魚類的特性被人所注意,不知是出於好奇還是實在閒的沒事做,有人開始將2條魚放在一起,看其打鬥取樂,並逐漸演變成一種比賽競技的方式,資料記載最早的鬥魚競技活動是19世紀,至此泰國鬥魚正式走入人類的生活領域中,經過人工飼養的定向改良型將軍(也稱搏擊將軍)擁有更持久的戰鬥力,可以連續幾小時戰鬥不止。 上圖為Betta smaragdina Ladiges,1972史馬格汀娜鬥魚,是泰國原生鬥魚的其中一個品種。上圖是經過多年改良以後的成品搏擊將軍(國內魚友自繁搏擊,編號601)
在看了上文對搏擊鬥魚的介紹以後,想必大家一定對這種魚的戰鬥,充滿了好奇。
下面讓我來簡單介紹一下這種搏擊鬥魚作戰方式:每一條魚都有著自己的作戰方式,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通過後天戰鬥或者人為訓練養成的。那麼大致的概括一下:1、通過定點攻擊對方的魚鰭、頭部、眼睛、肚子等身體各個部位,導致對方受傷,出血;2、用尾柄掃對方身體,遏制對方的攻擊;3、用身體貼近對手,影響對手發力;4、咬住對方身體部位來回甩擺;5、對嘴,即為用嘴巴咬住對方的嘴巴,沉入水底,比拼耐力,時常出現嘴巴破損,或者整個裂開的情況;6、在非正規比賽中,有一條魚逃跑,或者主人叫停,方為失敗,若以上方法無法分出勝負,將以積分制及裁判制決定比較結果。即便遇到了強悍的對手,依然展開自己的魚鰭,毫不示弱的向對手「亮劍」!
不論是否強弱懸殊,搏擊鬥魚都用儘自己最後一口氣,與對手作戰到底!
通過觀察魚只的攻擊部位,鬥性,魚鱗、魚鰭、魚嘴等身體硬體及性格的各個方面的不同表現,飼養者將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改良自己的鬥魚。主要改良方向是:
1.攻擊習慣:每一條搏擊鬥魚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攻擊習慣,其決定了該魚採用什麼方法攻擊。
上圖為定點攻擊頭部的搏擊鬥魚
2.通過後天訓練,我們可以改變的靈活度、攻擊力度、攻擊頻率。
上圖為棍子訓練法,使用棍狀物體,在頂端捆綁橡皮筋或者海綿,掃動挑撥搏擊鬥魚,使其作出閃避及攻擊的動作,主要是訓練搏擊鬥魚的反應速度
3.每一條搏擊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性格,或寧死不屈,或遇強越強,或膽小怕事,或恃強凌弱,搏擊鬥魚的性格往往遺傳與種魚的性格息息相關。
上圖為抓拍兩條搏擊鬥魚張嘴對衝的瞬間
4.搏擊將軍除了要有不服輸的鬥性,以及良好的打法,還需要有足夠強悍的硬體(嘴巴,魚鱗,魚鰭)來支撐。
上圖是一條體型及硬體相當棒的搏擊鬥魚
飼養者會根據改良這些要點,進行定向繁殖。與此同時飼養者也會從野外捕撈野生鬥魚與手裡的魚繁殖,或者尋找其他魚場的魚進行繁殖,一是防止近親繁殖導致的基因弱化,二是將優勢基因與自己魚的基因結合,繁殖出表現更好的子代。
在以後的文章中,我們將更詳細的為你介紹飼養,訓練,改良搏擊將軍的細節,請繼續關注迷腮微信公眾平臺!
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搏擊將軍嗎?加入我們中國搏擊鬥魚聯盟,挑選你心儀的選手,繁殖屬於自己的搏擊鬥魚,給它們取一個霸氣的名字!讓它們為了榮譽!戰!戰!戰!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迷腮帶你了解泰國鬥魚搏擊型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