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尋思著怎麼用最簡單的引導,讓學生發現寫童話也不難。正好今天有家長苦惱於孩子的寫作,我提醒他讓孩子堅持每天晚上的閱讀打卡,最近多讀童話故事。剛說過想要發動孩子們講童話故事,當時的念頭讓我想到小時候常常說的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個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講的那是: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個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講的那是……你猜,我後面的內容會怎麼講?你肯定會說,這個不是一直在重複嗎?一個故事一直在重複,車軲轆話,轉來轉去,還是那幾句。誰都能猜得到。
我們為什麼能猜得到,是因為這個故事有規律,我家的小朋友學前時聽這個,聽著聽著就會笑著接著講起來。連小孩子都能發現其中的規律。
如果我們也把有規律的故事給小學生仿寫或者續編是不是也可以呢?不少兒童繪本故事,也在其中藏著「從前有座山」這樣的規律。比如:三年級課本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其中就是從前有座老屋,破舊不堪,快要倒了,這時來了個小貓說等等,讓我借宿一晚吧,今晚有暴風雨,老屋答應了。第二天貓走了,老屋要倒下了,這時候來了個母雞說說等等,讓我借宿21晚,我需要孵蛋,老屋答應了。第二十一天,母雞帶著小雞走了。老屋又要倒下了,這時……往後猜,我們是不是摸到了「從前有座山」的規律?只是這反覆出現的每個小故事相似又有所不同,相似的地方繼續保留,編寫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留宿時間,不同的借宿理由而已。我們可以把這其中的規律叫做升級版的「從前有座山」。
我忽然發現小時候說的順口溜竟然可以這樣用在教學中,不得不佩服老百姓傳承的順口溜,這也是有文學啟蒙作用的啊!怪不得莫言在他書中曾多次把街裡瘋跑的孩子們,口頭上喊的那些順口溜寫進書裡呢,說不定,那也是他老人家文學啟蒙的源動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