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紅色風景:平度的兒子/劉思齊的父親——劉謙初的革命人生故事

2021-02-13 文旅平度

劉謙初:平度的兒子  劉思齊的父親

1931年4月5日,天剛蒙蒙亮,濟南緯八路侯家大院刑場,山東反動軍閥韓復榘一聲令下,劉謙初與鄧恩銘等22名共產黨員倒在了血泊中。

「我現在臨死之時,謹向最親愛的母親和親愛的兄弟們告別!並向你堅握告別之手,望你不要為我悲傷,希你緊記住我的話,無論在任何條件下,都要好好愛護母親!孝敬母親!聽母親的話!你的快樂,也就是我的快樂;你的幸福,也就是我的幸福!」劉謙初將黨譽為「母親」,在濟南獄中給妻子張文秋留下了這封遺書。88年後的清明節,當這份「紅色家書」再次被追憶誦讀時,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曾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山東省委書記,曾與毛澤東結為兒女親家的劉謙初,劉謙初的名字更是作為「黨的忠實兒子」,在平度這片紅色熱土中熠熠生輝。

▲平度劉謙初故居

司徒雷登破格免試錄取的燕大高才生

1897年12月2日,劉謙初出生,父親給他取得乳名為「光」,希望他長大成人後有所作為。青少年時代的劉謙初,先後在家鄉的私塾、平度知務中學、平度師範學校讀書。

1904年,劉謙初8歲,進入村裡的私塾讀書。私塾先生許慶霖給他起了學名「劉德元」,字「乾初」。1913年,劉謙初參加了知務中學入學考試,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知務中學是一所由美國基督教浸信會創辦的教會學校,校長為美籍牧師謝萬喜。不久,劉謙初擔任學校青年會幹事,他與姜芷庭、羅竹風、喬天華、呂尹波等同學,志同道合,常在一起商討反袁抗日救國大事。

1916年,袁世凱復闢帝制,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劉謙初在知務中學學生會上發表演講,斥責袁世凱竊國殃民,並步嶽飛《滿江紅》韻,填寫了一首討袁詞,「心潮起伏,莽原上,玉龍翻飛。舉目望,放喉高歌,情懷激越。千年帝制已歸去,四億神州向共和。須警覺,有人開倒車,蹈覆轍。袁世凱,復帝制,新青年,舉幹戈。跨駿馬直搗袁氏巢穴。壯士飢餐國賊肉,笑談渴飲袁兇血,待到國制重光日,奏凱歌」,此詞在同學們中廣為流傳。

1916年2月,劉謙初秘密組織了13位同學步行到青島,加入討袁中華革命軍,被編入東北第三支隊炮兵團,後隨部隊攻陷濰縣和高密城。因作戰勇敢並立了功,除一名捐軀外,其他12名同學都榮獲「義勇軍獎章」一枚。他們回校後,卻被學校當局視為「敵黨」,以違章亂紀為由將他們開除。

離校後,劉謙初考入平度師範學校。1918年至1920年,劉謙初在齊魯大學學習。畢業後,因家境不好,不能繼續深造,1921年經人介紹到黃縣崇實中學任教,主講《國文》和《歷史》。教學之餘,劉謙初閱讀魯迅和胡適提倡白話文的論文。這年,劉謙初參加了基督教上海聖教書報公會的徵文比賽,題為《我的二十世紀宗教觀》,獲得第一名。

姜芷庭與劉謙初是知務中學、平度師範學校及齊魯大學同學,後又同時被分配在黃縣崇實中學任教,他曾著文回憶說:「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後任美國駐華大使)見其文章大加讚賞,破格免試錄取為燕大學生。」

1922年9月,劉謙初開始了燕大三年的學習生活,在燕大,他接受並積極宣傳新文化新思想,並發起成立了《燕大周刊》,組織撰寫了《中國國民性的觀察》《武力不能統一今日的中國》等一批膾炙人口的文章,把周刊辦得紅紅火火,才華橫溢的劉謙初被稱為燕大才子,在同學中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同時,劉謙初還與李大釗領導的學生組織建立了秘密聯繫,接受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

在武昌投身革命,毛澤東曾跟他對親家

1925年燕大畢業後,劉謙初先後在鎮江潤州中學、嶺南大學任教。其間,他閱讀了《共產黨宣言》《新社會觀》《嚮導》等革命書刊,創辦了《木瓜》《流螢》《傾益周刊》等刊物,熱切地嚮往革命。1926年12月15日,劉謙初再度投筆從戎,來到革命中心武昌,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他在政治部宣傳科工作,主要為軍部起草各種宣言、告民眾書、宣傳大綱等,併兼任政治部理論刊物《血路》副主編,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也正是在武昌,他遇到了自己生命的伴侶張文秋。

張文秋是湖北京山人,1927年2月,時任中共京山縣委副書記的張文秋,專程從京山到武漢購買槍枝,並抽空到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看望惲代英,而就是在學校內,她恰巧碰上了劉謙初在臺上口若懸河、辯才滔滔。原來,這一天,劉謙初被邀來校作一場關於政治形勢的演講,他從蘇聯的十月革命講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賀勝橋、汀泗橋戰役的勝利講到北伐戰爭的偉大意義。24歲的張文秋被講臺上的這位青年所深深吸引。

根據《永遠的豐碑》中「劉謙初及其一家人的故事」記載,聽完演講,張文秋來到惲代英的住處,令她吃驚的是,那位演講者也在。惲代英介紹他們認識,並從食堂打來飯菜,留二人共進午餐。劉謙初也被眼前這位端莊秀麗、英姿颯爽的姑娘吸引住了。之後,他們像久別的朋友一樣交談,相約一起去聽演講,結伴前往參加「二七」大罷工四周年紀念碑的落成典禮。惲代英見他們彼此有意,就鼓勵劉謙初:「人生三十而立,你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可謂俯仰無愧事業,該關心一下婚姻大事了。」劉謙初接受了好友的建議,用書信向心儀的姑娘表達愛慕之情:「蓋自晤芳顏,神魂迷離,舉止動定,往往若有所失,雖一飲一食之間,亦恍若倩影在我眼中。每一成寐,則魂夢縈繞於左右。」張文秋含羞應允。

1927年3月,毛澤東的經典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問世,引起廣泛關注。4月,漢口長江書店以《湖南農民革命(一)》為書名出版單行本,瞿秋白在為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說:「中國的革命者個個都應當讀一讀毛澤東這本書。」而恰巧也是在4月的武漢,劉謙初、張文秋遇到了毛澤東。

原來,在原張之洞創辦的北路小學堂舊址基礎上,毛澤東主持成立了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4月4日,農講所舉行了開學典禮。距農講所200米遠的都府堤41號,是毛澤東1927年主持農講所工作並在武漢從事革命活動時的舊居,也是毛澤東、楊開慧及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一家最後團聚的地方。劉謙初、張文秋不僅親耳聆聽了毛澤東作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還一起去都府堤41號拜訪了毛澤東,毛澤東和妻子楊開慧熱情招待了他們。聽說這對正處在熱戀中的男女即將舉行婚禮,風趣的毛澤東便對他們說:「別人會祝你們早生貴子,我則希望你們早生、多生千金,我們兩家好對親家,我有3個兒子吶!」張文秋羞澀地逗著依偎在她身旁的5歲的毛岸英、4歲的毛岸青玩。她壓根兒沒有想到,幾十年後她竟然真的先後成了這兩個孩子的丈母娘。

擔任山東省委書記,獄中為孩子取名「思齊」

劉謙初和張文秋於1927年4月26日舉行了婚禮,可新婚第三天,即4月29日,劉謙初接到緊急命令隨軍北伐,張文秋則留在故鄉京山繼續戰鬥,他們這一別就是兩年。

其間,劉謙初先後調上海、福建等地從事黨組織的恢復整頓和發展工作,並於1928年夏天,擔任福建省委書記。1928年11月,山東省委領導王復元、王用章兄弟叛變,公開發表「反共宣言」,並擔任「捕共隊長」,導致省委書記鄧恩銘(中共一大代表)等大批同志被捕,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在此危難時刻,黨中央急派劉謙初到山東工作,其公開職務是齊魯大學教授,化名黃伯襄,在齊魯大學教歷史和語文。而革命中的張文秋也轉戰南北,曾領導了河南駐馬店的秋收暴動,曾在豫鄂邊區和江漢平原一帶堅持遊擊戰,曾擔任湖北省委秘書處和上海滬西區委負責人。在周恩來的親自安排下,1929年春,張文秋調任山東省委任婦女部長(常委),化名陳孟君。4月下旬,由劉謙初、張文秋、劉小甫等人組成了中共山東省委,劉謙初任山東省委書記兼宣傳部長,其家實際成了山東省委機關所在地。

關於劉謙初與張文秋的重逢,《永遠的豐碑》「劉謙初及其一家人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初次踏上丈夫的故土,張文秋感到既陌生又親切,按事先約定,她下火車後就在站內等人來接。不一會兒,聽到背後有人叫「陳孟君」,她轉過身,看見一位穿著灰色羽紗大褂、頭戴黑色禮帽的男子大步朝她走來。等到跟前,兩人都猛地愣住了:這不是日夜思念的愛人嗎!他們知道這裡不是纏綿之地,努力克制住自己,客氣地握握手,匆匆搭上一輛馬車,來到劉謙初的住處。

久別重逢,夫妻倆有太多的話要說,但他們最感激的還是周恩來的細心安排。在白色恐怖下,夫妻倆並肩戰鬥,他們深入民眾指導工農運動,幫助建立基層黨組織,使山東黨組織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並在1929年6月,領導了著名的膠濟鐵路總同盟大罷工。可是由於叛徒出賣,新的省委又遭嚴重破壞,夫妻倆先後被捕。在獄中,劉謙初寫詩鼓勵妻子:「無事不必苦憂愁,應把真理細探求。只有武器握在手,可把細水變洪流。」

1930年1月,經黨組織營救張文秋出獄,此時,張文秋已有7個月的身孕。臨別前,她讓丈夫給孩子取個名字。劉謙初望著她說:「無論是男是女,就叫『思齊』吧。山東古來便是齊魯之地,英雄輩出,禮儀最盛,讓我們的孩子時時記住這塊地方吧。」為了張文秋的安全,中共地下組織迅速派人把身懷六甲的張文秋送往上海。張文秋在中共中央機關工作,3月2日,張文秋在上海海格路(今華山路)紅十字醫院生下一個女嬰,此女即為劉思齊。遺憾的是,劉思齊未曾見過生父劉謙初一眼。

遺書「聽母親的話」,在濟南英勇就義

劉謙初等被判處死刑,後經相關部門的努力,改判有期徒刑。在獄中,劉謙初帶領大家成立了獄中黨支部,還結識了共產黨員、山東省委前領導人鄧恩銘。支部成立後,劉謙初和鄧恩銘立刻成為獄中同志和難友的核心,還為戰友爭取到寫信的權利。

在入獄到臨刑期間,劉謙初與張文秋通信不斷。一些回復給黨中央的信函,讓周恩來感覺「劉謙初像猛虎關入囚牢,是黨的損失,應當設法營救」。據記載,營救劉謙初,中央做了大量工作。劉謙初在燕京大學的要好同學於毅夫是張學良的助理秘書,通過他說服張學良,以張學良的名義與山東土皇帝、反動軍閥韓復榘商量,礙於張學良的面子,這個土皇帝有點讓步。張文秋也獲得了探監的機會,可是就在營救工作露出一線曙光時,情況卻發生了急劇變化。此時,韓復榘脫離馮玉祥部,改投蔣介石,為證明「剿共」有力,向蔣介石邀功,他指示將所有在押政治犯一律槍決。

1931年4月5日凌晨,天剛蒙蒙亮,在濟南緯八路侯家大院操場上,罪惡的槍聲響了,連同劉謙初與鄧恩銘在內的22名共產黨員倒在血泊中。劉謙初留給張文秋的只有一封《愛護母親!孝敬母親!聽母親的話!——給妻子的遺書》。之後經人冒死幫助,劉謙初的靈柩被老父運回平度田莊鎮劉家莊,安葬在村前的土地上。1960年3月,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將劉謙初烈士的忠骨由劉家莊遷葬濟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與山東黨組織的創始人王盡美、鄧恩銘比鄰。而坐落於平度市田莊鎮劉家莊的劉謙初故居,也在2013年10月被命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在規劃建設的劉謙初紅色文化園,也將成為重要黨史教育基地。

▲劉謙初故居內景

劉謙初犧牲後,張文秋將悲痛深埋心中,繼續從事地下鬥爭。1937年9月,黨中央調張文秋到延安工作。不久,與紅軍老幹部陳振亞結為秦晉之好。

1938年初春的一個夜晚,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在延安中央黨校禮堂聚精會神地觀看演出。那天上演的劇目裡有一出話劇《棄兒》,飾演棄兒的正是劉思齊。毛澤東被劇中情節深深感動,這大約是由於他的3個兒子在上海也一度成了「棄兒」。劉思齊得到毛澤東喜愛,被毛澤東認為乾女兒,此後,小思齊就成了毛澤東家的常客。那時,毛岸英還在蘇聯,誰都沒有想到毛澤東這位8歲的乾女兒,後來竟成了他的長媳。1949年10月15日,在開國大典之後,毛澤東親自在中南海為他們主持了婚禮。

1938年10月,張文秋生下女兒「安安」,取名「少華」,後改名為「邵華」, 1960年,邵華與毛岸青結婚,1970年,他們有了一個兒子,毛澤東為他取名為毛新宇,邵華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有數的15位女將軍之一。除了劉思齊、邵華外,張文秋的第三個女兒張少林,於1942年出生於新疆國民黨監獄。從1903年出生到2002年逝世,張文秋壽享99歲,她幾乎經歷了中國革命全過程,由此也被譽為「世紀老人」。

(記者 胡相洋)

相關焦點

  • 劉思齊:從毛澤東的乾女兒到兒媳到大女兒;婚禮信物是毛澤東大衣
    不久後,由於叛徒出賣,劉謙初夫婦二人先後被捕入獄。在獄中,劉謙初和張文秋受到了嚴刑拷打,遍體鱗傷,但他們始終沒有向敵人吐露黨的半點信息,經受住了這嚴峻的考驗。1929年冬天,在中共山東省委的多方營救下,已經懷孕的張文秋獲準出獄,而劉謙初則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第二年春,來到上海的張文秋生下一名女嬰,取名思齊。
  • 永不褪色的紅色印記——科右前旗唱好「山水歌」打好「紅色牌」的...
    回眸崢嶸歲月,再踏紅色之旅這是一個英雄上馬的地方,在這裡無數革命先烈和英雄兒女永遠鐫刻在不朽的豐碑上。這是一塊紅色的沃土,在這片熱土上,有著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驅車駛入「紅巴鄉」,映入眼帘的便是紅色記憶廣場蔣弼仁烈士騎馬踏徵到興安村的強悍氣魄。
  • 永不褪色的時代光影
    拿風景照舉例,光是一朵白雲就有很多學問,照片上雪白的雲在著色時不僅要一點點讓顏色漸變,還要拿棉花球把畫出來的雲朵擦白,這樣照片上有層次感的雲朵就顯現出來了,「所以,為了畫好一朵白雲,技師們經常帶著徒弟到公園裡觀察不同時刻的雲。」
  • 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張世有:英雄的故事永不褪色
    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張世有:英雄的故事永不褪色 2020-11-13 18:2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壯麗70年·輝煌七十事㉟|永不褪色的紅色光芒 ——70年武義革命史篇
    人生自古傷別離。革命鬥爭時期,無數先烈紛紛告別親人,投身革命。在這片革命的熱土上,武義、宣平兩縣紅軍總數達5000餘人,佔當時全國紅軍總數的5%,革命烽火遍及全縣90%的鄉村。犧牲的有460多位。其中,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出版的《中國共產黨革命英烈大典》就收錄了潘漠華、徐英、曾志達、邵李青4位烈士。這些先烈以捨生取義的崇高氣節和報國為民的熾熱情懷,為更多同胞爭取幸福和自由。
  • 電視劇《毛岸英》:展現毛澤東父子故事
    電視劇《毛岸英》中的毛澤東和毛岸英  多年前,在電視劇剛出現的時候,毛岸英烈士夫人劉思齊就想把毛岸英的故事拍成電視劇。如今,她的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  根據劉思齊的回憶錄改編而成的電視連續劇《毛岸英》,10月20日起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開始播出,這是我國電視螢屏第一次全面展現毛澤東父子的故事。  「希望通過這部電視劇,讓中國觀眾了解毛澤東不僅是個偉人,而且是一個偉大的父親。毛岸英不只是毛澤東的兒子,還是一個有血有肉、求真率直、愛憎分明的人,他為中國人民、朝鮮人民的平安幸福,為世界人民的和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 永定區:在家門口聽紅色革命故事
    10月14日晚,在張家界市永定區區治大院,舉行了永定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宣講現場上,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講解員杜雙含淚講述《一家八口同長徵》紅色革命故事。 為認真開展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永定區委精心部署,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攜手張家界陽戲傳習所,將平時講解的《一家八口同長徵》《紅色守望》《父親的雪山、母親的草地》等革命故事重新整理。
  • 毛岸英14歲被張學良送往蘇聯,28歲犧牲朝鮮,毛澤東勸劉思齊改嫁
    毛岸英看到了父親,也非常高興,他給父親敬了一個軍禮,毛澤東把兒子摟在懷裡,十分開心。毛澤東看到了毛岸英之後,又想起了毛岸青,立刻給還在蘇聯的毛岸青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岸青,我的親愛的兒,可見毛澤東愛子心切。每天,毛澤東和兒子都會愉快地交談,毛澤東聽著毛岸英匯報自己這些年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認真傾聽。
  • 李白 |永不消逝的紅色電波
    1926年, 李白積極參加了當地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 燒地契、罰錢糧、站崗放哨, 成為革命骨幹, 並於當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風起雲湧的大革命使得熱血青年李白為之嚮往。1927年9月, 正當中國革命處於嚴重挫折之際, 李白毅然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湘贛秋收起義。1931年,在紅四軍任職的李白被選派參加了無線電訓練班,從此,他與紅色無線電通訊事業結緣。
  • 永不褪色的「橄欖綠」
    永不褪色的「橄欖綠」 2020-12-19 2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永不消失的電波》永不褪色的記憶
    由上海歌舞團傾情演藝的紅色經典舞劇《永不消失的電波》,又一次把我們帶回到60年前上海那個白色恐怖、血雨腥風,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年輕的藝術家用唯美的舞蹈、震撼的音樂、現代的廣電,藝術地真實再現了李俠、蘭芳夫婦等中共上海地下黨,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和相知相愛、伉儷情深的鐵骨柔情。
  • 劉思齊:對網上一些流言 不吐不快!
    劉思齊:曾經有個導演來找過我,想截取毛岸英人生中的一部分經歷分別拍成兩部電影,一部是童年流浪生活的經歷,一部是抗美援朝期間的事,我堅決不同意,這樣就把毛岸英扯碎了。而且,他們的劇本也不是我要的感覺,很老氣、很八股的,我不同意,後來就沒再參與。我希望電視劇能把毛岸英,一個真實的人,活生生地表達出來,就要有很多很多生活細節,為什麼他最後獻身於另一個國度?
  • 平度之歌 唱響新時代
    七律.緬懷平度英雄劉謙初天痕從戎為祖北伐敵,敢把危城樹黨旗。赤子英雄熔血路,紅心志士鑄國基。遺書早已悲鳴道,鐵骨臨終誓不屈。自古烽煙棠邑勝,清明緬悼好男兒。平度,平度一片秀麗而富饒的大地一方厚重而肥沃的泥土你滋養了水的清柔山的威武你蘊育了四季瓜果飄香千裡花堆錦簇你培養了幾多華夏英才走出了幾多優秀兒女平度,平度一部年代悠長的史書燦爛的嶽石文化輝煌的膠東王都抗戰的烽火
  • 紅色信念永不破滅
    編者按:2017年3月1日,陝西電視臺二套都市青春頻道《人間正道.陝西作家侯省彥:紅色信念永不破滅》播出後,得到廣大觀眾的關注,紛紛來信需要發布本次視頻的解說詞。等我把這書趕出來,送過去後見到了他兒子,他兒子說他的父親已經走了。當時我感到很傷心很悲痛。的確我是與時間進行賽跑。
  • 開篇20字俘獲人心,經典永不褪色
    開篇20字俘獲人心,經典永不褪色「幸福的家庭都大同小異,不幸的家庭卻各有不同。」——《穆斯林的葬禮》開篇冰心評價它:「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一個極其熱愛玉器的手工匠人梁亦清,在韓子奇打碎他的玉碗之後,收他為徒,對他像親兒子一樣,把自己畢生所學都傳給了他。後來梁亦清耗費3年的時間雕琢一艘"鄭和航海船",在即將完成的時候,過勞死亡,落得船破人亡的下場,讓人心疼又心酸。
  • 紅色革命中的傳奇故事
    紅色革命中的傳奇故事 2020-12-08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看紅色紀錄片,聽紅色革命故事——來賓市《紅色傳奇》進校園系列...
    看紅色紀錄片,聽紅色革命故事——來賓市《紅色傳奇》進校園系列活動傳承紅色基因 2020-06-24 0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講好陳樹湘故事 2020中國紅色旅遊博覽會道縣分會場開幕
    9月25日,2020中國紅色旅遊博覽會道縣分會場活動在道縣陳樹湘烈士紀念館開幕,一系列特色鮮明的紅色主題活動歌頌革命情懷,傳承紅色基因。本次節會以「斷腸明志絕對忠誠」為主題。 永州市委副書記、永州市人民政府市長朱洪武宣布活動開幕。開幕式由永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賀輝主持。
  • 毛岸英犧牲,毛澤東給劉思齊3粒安眠藥,76歲赴朝完成爸爸遺願
    當時劉思齊還在上學,毛岸英就委託父親辦公室的一名同志轉告妻子,說組織上派他出差去了。彭德懷去瀋陽不久,毛澤東有緊急情況需要和他商討,於是毛岸英和彭德懷又回到北京,時間是10月13日。  毛岸英沒想到,自己去瀋陽這幾天時間裡,劉思齊患了急性闌尾炎,住進了醫院。毛岸英立即騎車去醫院,他在醫院的病房裡陪了劉思齊兩天,第二天傍晚,這是兩人最後分別的時間。
  • 畢業季,青春終會散場,照片上的回憶永不褪色
    [PConline 之青春畢業季]大學,人生中最值得紀念的一段日子:無論是三年、四年還是五年,同窗愛、師生情,還是說飯堂阿姨與你小手一抖肉全都沒有的故事;在青春的年華裡,你或許為愛追逐過,為考試不眠不休過,甚至為夢想躊躇不前過……在畢業季,青春會散場,回憶會成為你生命最好的養分;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會逐漸模糊,但是留存在照片上的回憶,卻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