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坐立於白洋街道王村的浙武紅軍與挺進師紀念館,迎來了又一批前來瞻仰的客人。紀念館牆上,一段段文字、一張張老照片真實地記錄了那段艱苦卓絕、浴血奮戰的難忘歲月。那些笑傲頑敵、視死如歸的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在解說員的詳盡解說下,真實地再現眼前。
重走紅軍路
從1919到1949,在武義(宣平)大地上,曾舉行過響應五四愛國運動的反帝愛國大遊行,開展過貫徹八七會議精神的永武聯合秋收暴動、宣平農民暴動與攻城劫獄,成立過中共浙武紅軍遊擊隊、紅十三軍浙西第三縱隊(宣平紅軍)、紅軍挺進師、浙江壯丁抗暴自救軍第三總隊第三大隊、浙東人民解放軍遊擊縱隊第六支隊、第九大隊、浙南人民解放軍遊擊縱隊第三支隊第二大隊,創建過宣(平)遂(昌)湯(溪)遊擊根據地。粟裕、徐英、潘漠華、李守初、邵李青、曾志達、吳謙、宣恩金、陶健、應飛……一個個響亮的名字,在血與火鍛鑄的史詩中,點亮了信仰的燈火,也照耀了未來的道路。
1926年8月,武義籍學生、黨員千家駒約同中共黨員錢兆鵬、徐雲從,回武義開展建黨工作,先後介紹李守初、邵李青等6人參加中國共產黨。同月,在武義縣城頭巷李守初的家中,一場秘密會晤在這裡悄悄舉行。不大的屋子裡,一顆顆炙熱的心在跳動,他們等待著吹響衝鋒的號角,從無休止的壓迫中,撕開一道口子。經過幾番商議,他們選舉李守初為書記,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武義縣支部,隸屬中共杭州地方執行委員會。1927年6月,隨著中共浙江省委的建立,隱蔽在武義城鄉的中共武義縣支部成員,在縣城壺山頭亭召開會議,決定將中共武義縣支部組建為中共武義縣臨時委員會。推薦王子如為臨時縣委書記,通訊處設在王子如開的泰山堂中藥店。「這是金華地區最早建立的中共縣委組織,也是當月全省建立的3個縣委、臨時縣委之一。」據武義黨史研究者吳鍾文介紹說,同年10月,中共宣平縣委成立。
黨員參觀宣平地區革命史展覽館
1928年8月4日,夜幕籠罩著隔屋村,村街小巷空無一人。邵李青、倪雲騰帶著邵宅等5個村的40餘名黨團員悄然潛入,目標直指林家大院,一場清除地霸林新福的戰鬥開始了。事情的起因,源自金畈村一位叫陳水起的村民。這位貧苦的農民以4分的利息,向地主林新福借了100元大洋。第二年連本帶利還清後,地主以找不到借契為由拒還,之後卻拿著借契到官府告狀逼債。農民走投無路,遂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揭竿而起。大家連夜撞開了林家大門,林新福聞聲爬上屋頂外逃,徐英等將懲辦林的《布告》貼到縣政府門內。「懲辦林新福的行動,為武義農民武裝暴動打響了第一槍。到1928年8月,武義建立東南西北4個區委,下設45個黨支部,黨員人數達700多人。年底,宣平建立馬口、華塘等5個區委36個支部,黨員人數達550多人。」吳鍾文說。
1928年10月10日,永武聯合秋收暴動。之後,武義處在白色恐怖中,國民黨軍警大肆抓捕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中共黨員、農民協會骨幹轉入地下隱蔽活動。據吳鍾文介紹,「當時,面對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武義黨的組織仍積極開展武裝鬥爭的準備。1929年冬,邵宅村邵炳榮、邵順長等在王村一帶山區與黨員、農會骨幹秘密聯絡,同時將情況告知避居義烏的邵李青」。1930年1月27日,邵李青召集邵李榮等8人在王村龍潭坑開會,決定成立武義紅軍。2月,紅軍隊伍發展到200餘人,定番號為「中國共產黨浙江武義紅軍遊擊隊」。鼎盛時期達到3000餘人。在下塢壟(現屬白洋街道)建立中國共產黨浙武紅軍總指揮部(後遷到大公山),徐金才任總指揮,邵李青任黨代表兼副總指揮和總參謀長,下設五路指揮部。
1930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日報》頭版報導浙武紅軍。據資料記載,1930年3月31日,由邵李清指揮總部50餘名紅軍,主動出擊,包圍了正在家裡開會成立保衛團的後陳村惡霸地主陳子賢家院,當場擊斃陳子賢和持槍抵抗的兩名團丁,繳獲土槍9支,為民除害,軍威大振。不久,國民黨省政府派出兩個連,湯恩伯也派出正規軍一個連進駐武義,對紅軍進行圍剿。指揮總部遷到大公山後,駐武省防軍和縣巡察隊還聯合金華保安隊共400餘人於4月16日,兵分三路圍剿大公山。百餘名紅軍利用險要關口,充分發揮土大炮「千斤棚」的威力,將其擊退。同時,指揮總部及時派人衝出封鎖線,與北路紅軍取得聯繫,北路紅軍採用「調虎離山」計,當夜派出70多名戰士襲擊武義縣城西門,打得國民黨軍隊措手不及,為大公山解了圍。
1930年5月,宣平紅軍成立。當時,中共宣平縣委聯絡站被破壞,縣委領導人遭懸賞通緝,縣委書記曾志達等10多人被迫避往上海。此時,浙武紅軍遊擊隊西路紅軍邱金隆、鄒高水在陽鋪坪(現屬俞源鄉)成立了宣平北營紅軍,紅軍隊伍由30多人很快發展到700多人。不久,宣平紅軍四個營,隊伍發展到2000多人。
武義黨史研究者吳觀法曾這樣講述那段歲月,「這支紅軍隊伍在1930年與省防軍和宣平、武義、松陽的保安隊、軍警等進行了10餘次戰鬥。6月26日,北營紅軍得到情報,在吳宅村旁設下埋伏,截住省保安隊敵人的去路,迫使敵人狼狽逃竄,退回武義縣城。9月9日,南營紅軍在張大山與前來偷襲的松陽保安隊激戰4小時,突圍後進駐麗水三巖寺整休,六天後又遭麗水保安隊偷襲,激戰6小時,紅軍彈藥殆盡,與敵展開肉搏,最後勝利突圍與北營紅軍會合。10月7日拂曉,為拔除阻礙紅軍活動的敵人據點———進駐後樹一帶的保安隊160人和他們在董處、水閣、下徐宅等10多個村莊組織的所謂『保衛團』,武義、宣平兩支紅軍隊伍還與金華紅軍聯合攻打了後樹,打得保安隊狼狽逃竄。紅軍進入敵人營地,燒毀敵軍營房住所,共打死敵人10餘人。此後,國民黨反動政府進行血腥鎮壓,紅軍領導人邵李青、吳謙、邱金隆、王湘、潘成波、陳祖訓、鄭汝良、鄒廣春、鄒高水、潘土法等先後被捕犧牲,全縣遭國民黨反動軍警逮捕殺害的共產黨員、紅軍戰士數百人。」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進入宣平、武義,使革命一度陷入低潮的宣武大地又燃起了熊熊烈火,他們的足跡遍及全縣80多個村莊。挺進師在粟裕師長的率領下,組織、宣傳、武裝群眾,打擊國民黨反動武裝和豪紳地主。在開展遊擊隊伍的同時,創建了中共宣(平)遂(昌)湯(溪)工作委員會。
1942年,宣恩金率中共閩浙臨邊委遷駐宣平石柱源村,發展黨組織開展抗日反頑鬥爭。1946年,應飛組織建立了金華地區武工隊。之後改建為浙江壯丁抗暴自救軍第三總隊第三大隊,又改編為浙東人民解放軍遊擊縱隊第6支隊。1947年5月,張之清等人在麗(水)武(義)宣(平)邊界成立了麗武宣武工隊,之後改建為浙江壯丁抗暴自救軍第三總隊第二大隊,又改編為浙南人民解放軍遊擊縱隊第三支隊第二大隊,與國民黨的「清剿」進行堅決的鬥爭。1949年5月9日,國民黨軍隊203師在武義縣城敗退,武義宣告正式解放。同日,南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11軍31師91團1營,挺進宣平縣城,與正在逃竄的國民黨宣平縣自衛隊相遇,立即予以殲滅,宣平縣也得到勝利解放。
「親愛的彩華,冠南、興南吾兒,知悉我現在已經槍決了,一概家事仍舊照常料理,請你不必掛念我。我死為革命而犧牲,為民眾謀益而死的。我此番在蘭拿獲,老峰頭等謀害,他平時對我亦很要好的。彩華你可以在家守節,保全名譽,我死了也甘願的,冠南、興南特地託你望重一點,這個是我死後之希望。餘外沒有話了,下世同你再會好。
九月六號寫 吳謙絕筆」
這是我縣共產黨人吳謙臨刑前寫給妻子彩華的遺書。1927年入黨,1930年宣平西營紅軍組建後,他任黨代表,配合指揮鄭汝良與國民黨省保安隊周旋於宣平、遂昌一帶。1930年9月初,吳謙準備借到杭州參加省互濟會之機,抵滬購買槍枝。9月2日,他與戰友鮑陶富一起,從大河源出發,翌日步行到金華,因在金華的同鄉告密,當天在蘭溪被捕,9月6日,在蘭溪西門外慷慨就義。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吳謙犧牲後,同樣為了購買槍枝,中共武義縣委書記、浙武紅軍遊擊隊黨代表邵李青在上海被捕。10月2日在蘭溪臺基英勇就義。臨刑前,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春鳳我妻:這是我最後的一封信,我倆謹此訣別罷。我死以後,兒女們託汝撫養教訓,汝日後的事情請你自己主張,因為我沒有什麼東(西)遺給你,況且兒女尚幼,汝年又不甚大,尚有適意人物,你不可拘束,任汝另配。一來衣食有靠,二來免得終身寂寞。我的屍體在蘭溪,你若可能的時節可來取領,如有困難盡可不必。我這封信和下面的幾首詩可留為紀念。千裡關山二分別,滿腔愁情難欲言。半世恩愛中途拋,迴腸小斷淚珠聯。生生死死何稀罕,滄海也有變桑田。勸君暫把愁懷釋,盟會有期在黃泉。朝生慕死不為夭,百年壽考有日了。但能不把時光錯,早休一日少點愁。邵李青絕筆 十月一日」。
人生自古傷別離。革命鬥爭時期,無數先烈紛紛告別親人,投身革命。在這片革命的熱土上,武義、宣平兩縣紅軍總數達5000餘人,佔當時全國紅軍總數的5%,革命烽火遍及全縣90%的鄉村。犧牲的有460多位。其中,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出版的《中國共產黨革命英烈大典》就收錄了潘漠華、徐英、曾志達、邵李青4位烈士。這些先烈以捨生取義的崇高氣節和報國為民的熾熱情懷,為更多同胞爭取幸福和自由。
伴隨著新中國成立的禮炮聲響起,半個世紀前瀰漫著腥風血雨的那幕硝煙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地散去,但革命先驅為之奮鬥的信念與理想,至今仍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芒。
1988年,我縣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老根據地縣。「這是對武義革命鬥爭歷史的肯定,是對武義人民為革命作出的重大貢獻和所承受的巨大犧性的肯定,是一份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了能順利獲批,老黨史研究者頗費了一番功夫。」原縣黨史研究室主任陳祖南介紹說,「早在1982年,我縣便開始著手進行申報工作,但一直未能獲得批准,直到老黨史工作者找到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日報》的一篇報導。」1930年8月26日,《紅旗日報》在第一版顯要位置以《武義農民遊擊隊成立紅軍戰敗白軍,進攻縣城》為題,對浙武紅軍進行了專門報導:「武義農民遊擊隊自本年二月組織以來,跟著目前全國革命浪潮之日益擴大,同時其遊擊鬥爭亦日益發展……,現在該縣已在武裝農民包圍中,該縣遊擊隊派代表與東方軍委接洽,轉變為紅軍,實行土地革命,建設蘇維埃政權」。憑藉這篇報導,我縣順利獲批「革命老根據地縣」稱號。
1990年4月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武義縣為「革命老根據地縣」授匾儀式慶祝大會在縣人民大會堂舉行紅色基因植根於先烈們用鮮血染紅的泥土中,傳承於英雄人物用行動譜寫的事業中,歷經一代代延續的紅色基因,一樣煥發了武義村莊新時代發展下無窮的生命力。
柳城畲族鎮前灣村——紅十三軍浙西三縱隊三大隊(宣平南營紅軍)創建地。走進村莊,村口醒目的紅十三軍軍旗雕塑,古色古香的文化長廊,道路兩旁的紅色五星燈,高聳的文化禮堂……所有的一切都在向人們展示這個村厚重的歷史記憶。
1999年5月9日,我縣舉行慶祝武義解放50周年大會2016年初,前灣村因其良好的生態資源被選定進行精品村建設,村黨支部將前灣村的發展精準定位為「紅色文化」,以此入手開始美麗鄉村建設。宣平革命歷史文化公園、歷史展覽館、赤山文化禮堂、黨建長廊、古炮樓、軍旗村標、碉堡塔樓……一系列跟宣平南營紅軍相關的紅色配套設施在前灣村拔地而起,重現了當年紅軍浴血奮戰的場景,也見證了前灣村紅色經濟的崛起。從滿載歷史文化底蘊的展覽館走到文化禮堂,懷揣著對革命先輩的敬仰之情,駐足傾聽紅十三軍的故事;吃上一碗憶苦思甜飯,在紅色電影的感染下,換上紅軍服裝,體驗當年紅軍走過的徵程。將「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的紅色文化體驗活動打造成鄉村旅遊發展的紅色經濟產業,前灣村一舉打通了十裡荷花——江下畲鄉景區——前灣旅遊環線。「這兩年,有許多學校、團體和散客紛紛湧向前灣村,這讓我們看到了紅色文化的巨大影響力。未來,我們將繼續弘揚前灣村的紅色文化,將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轉化成美麗經濟,讓紅色前灣成為區域紅色旅遊示範村,讓村裡鄉親獲得更多發展實惠。」在村黨支部書記陳昌武的描述中,前灣村的未來畫卷清晰可見。從藏在深閨無人識的小山村到市愛國擁軍教育基地,前灣村依託深厚的紅軍革命文化,夯實了紅色旅遊基礎。2018年,前灣村成功創建為省級3A級景區村莊。如今,美麗的前灣,載著紅色記憶,正揚帆起航!
一條道路,歷經艱險,篳路藍縷走向波瀾壯闊;一段歷史,盪氣迴腸,起於青萍而後蔚然成風;一種信仰,無堅不摧,時刻激勵人們勇往直前;一種精神,恢宏磅礴,經歲月洗禮而彌久更新。武川大地上,前灣村、王村、水碓後村……一個個村莊串成一條紅色飄帶記錄著紅軍走過的印記。徐英烈士紀念館、潘漠華烈士紀念館、中共宣遂湯工委紀念館、浙武紅軍與挺進師紀念館、中國共產黨武義歷史陳列館、宣平地區革命史展覽館……一座座紀念館以不同的方式講述著一段段紅色故事。進入新時代的今天,紅色精神正燭照我縣溫泉養生名城建設的堅定步伐,凝聚磅礴精神力量,邁向新的徵途。
記 者丨武義報 邱 瑜 朱 鈺
編 輯丨王治鈞
本文內容及圖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希望轉載,請聯繫:0579-87673902。未經授權轉載的,我們將按照《微信公眾平臺關於抄襲行為處罰規則》進行侵權投訴。歡迎您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