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醫學】第143期:腧穴命名中的學問

2021-02-22 合一學院


無論您有多忙,請花1秒鐘時間把它放到你的圈子裡!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謝謝!

 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傍,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             --《西遊記》

打算對一些經絡腧穴的知識進行一些邊緣化擴充(名詞解釋:邊緣化擴充就是針對一些課本上提了但是僅僅是提了的一些知識點進行有些方向的擴充),這種邊緣化的知識很多,今天我們單說腧穴,再細一些,只說腧穴命名(我們姑且先把經絡理論分為經絡和腧穴兩個部分,而且本人也支持經絡和腧穴分論,二者應該不是同一時期產物,不一定是一條藤上的瓜,更像是酸橙幹上接的柚。)

腧穴又稱穴位、穴道、孔穴等,在查老這麼多年的普及下隔三差五地就有人問我「人身上有沒有死穴啊,我要好好保護。」「我還有沒有可能打通任督二脈,有一位大師送了我一本如來神掌。」「你點我一下試試,看看我能不能定住。」諸如此類,少年聽句勸,不要盲目操作。我認為的腧穴是人身體上的一些疾病反映和治療點,落在十四經脈上的稱為經穴,落在十四經脈以外的稱為經外奇穴。大部分腧穴都有一個名字,也有哪疼算哪的阿是穴,沒有固定名稱。

(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我們說有名字的。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的事不成。古人命名某物時應當是對一個物體某種特性的概括,比如布穀鳥可能是因為這種鳥的叫聲是「布穀」,同時活躍期剛好契合當時播種的時令,於是得名。以前學過一篇課文,是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文中的老北京胡同命名很有意思:

有的是計數的,如東單三條、東四十條。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這條胡同裡曾住過一個有名的人物,如無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寶胡同原名大啞巴胡同,大概胡同裡曾住過一個啞巴。王皮胡同是因為有一個姓王的皮匠。王廣福胡同原名王寡婦胡同。有的是某種行業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賣手帕的。羊肉胡同當初想必是賣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狀的。高義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賓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為這兩條胡同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狗尾巴。

(圖片來源網絡)

名字很重要,相比老胡同接地氣的名字,人體腧穴的命名相對「陽春白雪」一些,所謂「凡諸孔穴,名無徒設,皆有深意。」

       

1.以日月星辰命名

古代研究星象是十分高大上的職業,研究星辰可制定曆法,指導農耕,可以進行地理分野,可以推算吉兇,等等,我在第一篇文章就說過,星象知識是統治階級才能掌握的,關乎統治階級的權威。腧穴中以星象命名者有紫宮、華蓋、璇璣、天樞、太乙;天柱、天衝,等。

 

圖片來源:http://www.sohu.com/a/123616944_580358

紫宮:中醫將心比作君主,君主居住於中宮,對應的是「三垣」中的紫微垣,古人將天上的星辰按分布分成三垣,為「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居中,是天帝居住之處,即「紫宮」,紫宮亦可指代北極星,紫微垣以北極星為正中,有些資料上依然使用紫宮穴位於前正中線,華蓋穴下1.6寸(針灸大成)的定位方式,這種定位有點恍恍惚惚,因為取穴很少會用到1.6寸這種概念,顯得雞肋。而小編認為紫宮穴應該是居於胸部前正中線、胸骨中點,也就是胸骨上窩(天突)到胸劍聯合(中庭)的中點,這樣定位不僅取穴方便,而且反映了「紫宮」為「中宮」的特點,至於較目前更為熟知的「羶中」,二者命名應該不是根據同一原則來的,羶中應當是養生家比較注重的「上氣海、上丹田」等概念。如果我是腧穴設計者,我會先定中宮,再定其它穴位,而中宮一般會選擇某解剖部位的中點,比如以前聽說有位腹部推拿老師習慣起式點按中脘穴,謂之「定中宮」(中脘穴位於臍與胸劍聯合的中點)。

紫微垣中包括的另一些星官如華蓋、天璇、天璣、天樞、太乙都用於腧穴命名。

華蓋:華蓋星官的形態也比較特殊,輻輳形如傘蓋,是天帝車駕的傘形頂蓋,似以肺喻;

 

璇璣:是北鬥七星的天璇、天璣二星,也被用於命名渾天儀上運轉的軸,有象徵胸部氣機運轉之義,也有文獻以璇璣指代北極星,(或者更好的解釋請補充)。

 

天樞:通常認為是北鬥七星第一顆星,又稱為「魁」(有說北鬥七星的第一至第四星為魁)。《太平御覽》中這麼描述:「北鬥極,天樞,樞,天軸也,猶蓋有保鬥矣,蓋雖轉而保鬥不移,天亦轉周匝,鬥極常在,知為天之中也。」這裡天樞應該是指北鬥七星第一顆星,是北鬥七星旋轉的軸,但在《丹元子步天歌·紫微垣》(隋唐或更早)中:

中元北極紫微宮,北極五星在其中,大帝之座第二珠,第三之星庶子居,第一號曰為太子,四為後宮五天樞,左右四星是四輔,天乙太乙當門路。左樞右樞夾南門,兩面營衛一十五,東藩左樞連上宰,少宰上輔次少輔,上衛少衛次上丞,後門東邊大讚府。西藩右樞次少尉,上輔少輔四相視,上衛少衛七少丞,以次卻向前門數。陰德門星兩黃聚,尚書以次其位五,女史柱史各一戶,御女四星五天柱。大理兩星陰德邊,勾陳尾指北極巔,六甲六星勾陳前,天皇獨在勾陳裡,五帝內座後門間。華蓋並槓十六星,槓作柄象華蓋形,蓋上連連九個星,名曰傳舍如連丁,垣外左右各六珠,右是內階左天廚,階前八星名八谷,廚下五個天棓宿。天床六星左樞右,內廚兩星右樞對,文昌鬥上半月形,稀疏分明六個星。文昌之下曰三師,太尊只向三公明,天牢六星太尊邊,太陽之守四勢前。一個宰相太陽側,更有三公向西偏,即是玄戈一星圓,天理四星鬥裡暗,輔星近著開陽淡。北鬥之宿七星明,第一主帝名樞精,第二第三璇璣是,第四名權第五衡,開陽搖光六七名,搖光左三天槍明。

(圖片來源網絡)

又《隋書·志》:「北極五星,勾陳六星,皆在紫宮中,北極,辰也,其紐星,天之樞也,天運無窮,三光迭耀而極星不移。」我們可以看出,天樞指的是北極星(又稱紐星),而北鬥第一顆星為「樞精」。「樞」和「紐」指的都是不動的軸,這麼看的話天樞倒像是個定位標誌,用於定位人體的中點。《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之由,此之謂也。」所以天樞是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也是人體的上下分野。穴現在是足陽明胃經穴位,位於臍旁兩寸(既是中點,為什麼不是肚臍,而要旁開兩寸?),常用於治療腹痛腸鳴。

再來說說太乙,太乙又叫太一,《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春秋緯》:「北者極也,極者藏也,言太一之星高居深藏,故曰北極」。而我們知道古人觀天條件有限,北極星指的是北方最亮的一顆,其實它一直在運動,所以很多星都被當成過北極星,剛才我們說過的天樞,其實也只是一個概念,指的就是天上不動的那個星,而太一開始也是指北極星,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把帝星(即小熊座β星)作為北極星,而原本的太一星,在天一星南,失去了北極星的位置。成為紫微垣門戶,再到後世位置逐漸不可考1。但是「太一」這個概念在漢代還是被當作是北極星的。

所以這裡的「天樞」和「太乙」指的都可能是北極星,如果胸腹部腧穴是在同一時代被命名,這些都代表北極星的名稱為何會同時出現?所以小編認為這些腧穴命名時間跨度很大,很難說是不是後人逐個增補修改而來。

2.以建築形式命名

剛才我們說胸腹諸穴以紫微垣中多個星官命名,是天帝居住的場所,其實整個胸部也被比喻成皇宮,既然是天帝的宮殿,那周圍的宮殿配套設施也需要配齊:

戰國宋玉《風賦》云:「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躋於羅帷,經於洞房,迺得為大王之風也。」這裡的中庭、玉堂,也是胸部任脈二穴,而漢代還有一座宮殿叫做玉堂,《史記·孝武本紀》:「建章宮……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司馬貞索隱引《漢武故事》:「玉堂基與未央前殿等,去地十二丈。」

天窗、天牖、氣戶、庫房、屋翳、膺窗、步廊、靈墟、俞府、巨闕等腧穴也都是宮殿周圍配套設施,甚至連煙囪都給你想好了,「天突」,突指的是煙囪,代指氣管,天是高的意思,處在高處的腧穴多帶「天」字,如:天鼎、天窗、天容、天牖、天溪、天泉等都在高處。還有如扶突穴,扶應當訓作「靠近」,即靠近氣管之義,該二穴治療氣管諸相關病應用廣泛。

據上文提出以下幾種猜想:

1. 天樞穴的位置可能被改動過。甚至可能是當前的神闕的位置。

2. 以上以紫微垣諸星官命名腧穴的時期可能跟《靈樞·經脈》中描述的經脈的年代不同。首先《針灸甲乙經》的分類方式是四肢部按經脈走行,而頭面軀幹部則是按區域分;然後以星官命名的腧穴多分布於正中,是有意為之,而經脈篇並未記載任脈和督脈的具體循行;最後這種以天象人的命名方式與武帝時期盛行的「天人感應」十分契合,可以說是蹭政治熱度。

3. 若是將軀幹部分的腧穴按照經脈來分也是有些牽強,從命名的方式來看這些腧穴的產生年代應該是要早於「十二經脈」形成的,留存下來的腧穴也只有一部分。

4.腧穴命名時間跨度很大,可能是不同時期命名匯聚的產物。

3.以水流大小命名

以水命名的腧穴尤其多,「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素問·離合真邪論》,上面講了天上的星宿,這段必然少不了地上的水,這個「經」字應釋作「主幹」,「經」本義是紡布機上的縱絲,引申為地上主要的河流幹流,地上主要的河流有多少條呢,誰也不知道,但是既然要講「天人合一」,那就必須是十二條,因為經脈擬定者當時把人體的經脈定為十二條。那經脈裡運行的是啥呢,我們姑且把它和稀泥式地地稱作「經氣」吧,水流有源有流,我們簡單地分析一下。

泉:極泉、湧泉、廉泉等(水流生成起點)

溪:陽溪、太溪、天溪等(水流經過的小裂隙)

池:天池、風池、陽池等(部位有個凹陷,氣血、邪氣容易聚集之處)

海:氣海、血海、少海等(海是百川所歸,氣勢宏大,比喻重要,是氣血歸聚之處)

泉,湧泉位於足底,如果把一個人比喻成一個棵樹,則足為根,是起源,湧泉作為腎經的第一個穴位,可能就蘊含了這個意思,是腎經經氣始發的之處。廉泉:廉泉位於頦下,雖言該穴主要用於舌緩不能言,但是廉泉除了有任脈「廉泉穴」的意思,還指舌下金津、玉液兩條舌下絡脈,「刺之口舌生津」,從名字上來看廉有「清」的意思,是養生家非常重視的「口中清津」,還有舌下「海泉」也是津液生化之處,這兩個泉都可以理解為水初出之處。

溪,則是比喻水流經至罅隙,所以部位上應當是可以觸及筋肉間縫隙的,所謂「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素問·氣穴論》,如太溪穴,位於跟腱與跟骨之間,陽溪位於拇短伸肌肌腱和拇長伸肌肌間之間。

池,在部位上應當是有明顯凹陷的,比如風池穴,在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間凹陷中,以手按之有坑,風邪易匯聚此處造成頭項強痛,眩暈等,故為散內外諸風之要穴。天池位於乳頭後一寸,是乳汁匯聚之處。所以「池」不僅在形態上有凹陷,還取「匯聚」之義。

海,則要更盛大一些,藏得更多。如氣海穴,氣海常被認為是「丹田」,是人體真氣大聚之處。

其它如淵、溝、渠、澤、瀆、溜、注等都可以根據名稱引申出穴位的一些基本含義。

4.以山谷丘陵命名

承山、合谷、然谷、大陵、陽陵泉、梁丘、外丘等。

山不用說,地勢上是突起的,如承山穴在小腿肌肉最豐厚處;還是上文所述「肉之大會為谷」,如合谷位於虎口「兩骨之間」肉之大會之處;陰、陽陵旁邊都可以觸及骨性突起,梁丘位於股外側肌剛隆起之處,起伏如丘陵;這類腧穴從位置上幾乎都分布在體表突起的邊緣。比較好區分。如果說水是指代「經氣」的流行,那山谷丘陵就應該是筋骨肌肉。

5.以動植物形態命名

攢竹

      攢有聚集的意思,如眾葉柄根部攢生之處,古人以竹葉喻眉,無論是形態還是配色,描述都是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

魚際

【合一醫學】第109期:大魚際的妙義——教你如何用手診病治病

       魚際也一樣,是以動物喻,人手上的大魚際跟魚一樣呈隆起的梭形,如圖。這裡我們還需要多說一句,魚際作為解剖部位指的是一個區域,但是現在作為腧穴用的話被具體成了一個點,這種演變也是腧穴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來源。再如:

鳩尾

    斑鳩最惹眼的部位要算它傲人筆挺的尾巴,古人以鳩尾比喻胸骨下的劍突可謂十分形象,跟魚際一樣,本來指代的是整個劍突,但是後來也演變成一個穴位點。

     說到「劍突」我們就要再提一個穴位就是「巨闕」,表面上巨闕是大的宮殿建築物的意思,但是巨闕還有一個非常聞名的指代,就是「小學生會背我們不會背系列」的《千字文》中的「劍號巨闕,珠稱夜光」的巨闕寶劍,漢代《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有這樣的記載:「(越)王曰:巨闕初成之時,吾坐於露壇之上,宮人有四駕白鹿而過者,車奔鹿驚,吾引劍而指之,四駕上飛揚,不知其絕也。穿銅釜,絕鐵締,胥中決如粢米,故曰巨闕。」巨闕位於劍突下,這裡我們也可以認為巨闕指代的是劍突。

註:胸骨正側面觀

(圖片來源:http://mooc.chaoxing.com/nodedetailcontroller/visitnodedetail?knowledgeId=3015763) 

犢鼻

這個好說。

6.以器具命名

    你吃過豬肉但是不一定見過豬跑,古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器具有很多我們現代人聽過但是沒有見過的。這裡我們就先舉一個例子:

    大杼,機杼,「機」指的是織布機上的梭子,「杼」指的是織布機上的筘針。

    脊柱的棘突如筘針一樣排列,我們說「骨會大杼」,字面理解「大杼」應該指的是「杼骨」中(體表看起來)最大的那塊,即第一胸椎的棘突,而現在「大杼穴」的定位則是「第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同時還有一個穴位叫「大椎」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也就是第一胸椎棘突上,這裡我就不敢再細說了,因為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最大的杼骨是第一胸椎棘突,「大椎」之名有小三扶正的嫌疑,大椎、大杼指的應該是一個東西,而骨會大杼應該是在第一胸椎棘突上。《靈樞·背腧》:「背中大腧,在大杼骨之端。」馬蒔註:「五臟之俞皆在於背,故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大腧者,大杼穴也。」但「杼骨之端」應該是第七頸椎棘突下,高式國老先生則認為椎骨最大者是第七頸椎,「大腧」應該是大椎穴。所以引起了我對這兩個穴位由來的猜測,而且根據上文提到過的解剖部位演化成腧穴的可能性提出了這個想法,即一開始大杼僅僅是指代第一胸椎棘突,後來才發展成腧穴名稱,有些認為是現在的大椎穴,有些則認為是現在的大杼穴。

7.以解剖位命

我國傳統解剖學相比西方解剖學粗糙,首先跟我國固有的人死為大,入土為安的觀念有關,然後是古代一直到近代的科學技術有限,沒有工具幫助細緻地區分一些組織及功能。但是關於腧穴我們有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描述方法,我們引用一句標幽賦中的話來大致概括人體腧穴的分布,即:「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筋骨動脈都是在體表容易觸及的標誌,所以這些部位的名字有些就逐漸轉化成一個腧穴,如腕骨、大椎、魚際、伏兔、曲骨等,一些用於診斷和刺血的血管也被演變成命名成腧穴如:瘈脈、人迎、衝陽等。

8.以臟腑功能命名

    在漢武帝的支持下,董仲舒極力推廣「天人相應」,甚至成為一種意識形態,也就是說你要發表一個言論不提天人相應就可能是政治錯誤。就像這樣:

(圖片來源網絡)

      當然醫學也脫離不開政治,那麼要構建一個一體觀,理論體系就需要從各方面來完善。前面我們說到十二經絡需要對應十二經水,天人相應,沒問題,清、渭、海、湖、汝、澠、淮、漯、江、河、濟、漳十二條河流,拿去用。別說十二條(可能跟當時盛行以地支來記事的習慣有關係),十四條,十六條也立刻能找出相應的水給對上去,天下事物都可以按五行木火土金水歸類,人體五臟也是,肝心脾肺腎(五臟),角徵宮商羽(五音)、青赤黃白黑(五色),酸苦甘辛鹹(五味),呼笑歌哭呻(五聲),怒喜思悲恐(五志)、魂神魄意志(五神),這種一體觀體現了極強的「天人相應」性。

淮南子.陳廣忠譯註.[M].中華書局.北京.2012.1:300-301.

    這種理論貫穿傳世本《黃帝內經》,以「五神」命名的腧穴有: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對應的分別是肺、心、肝、脾、腎。而這些穴位都具有治療本髒疾病的功效。要把一套新理論引入醫學,肯定要削足適履,犧牲一些東西,哪怕是實用性,幹這種活其實有意無意地是在將原始的、以實用為導向的中醫一層一層刷上大白。

   從腧穴的名稱上還可以提取出很多信息,簡單羅列幾條:

1.腧穴命名時間跨度較大,應該不是同一時期統一命名的。

2.同一腧穴可以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名字和不同定位。同樣,同一名稱可在不同時期指代不同腧穴。

3.很多腧穴經歷了範圍從區域精簡到一個點的過程。

4.經穴可能是後來被「歸」到經上的,經和穴二者不一定有直接聯繫。

    以後還會針對一些有意思的腧穴名稱進一步解析。

附:

2012年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大量醫簡[1],其中有諸多關涉針灸腧穴、經脈理論的內容,作為《黃帝內經》以前的針灸文本,其所載的針灸理論概念、經驗描述方式等,對更準確、更歷史地解析和認識《黃帝內經》、針灸理論,必然具有重要價值。如今天回醫簡釋文尚在推敲之中,在未得見其真容全貌之前,本文僅就公開發表的相關論著中散見的釋文片段,管窺《刺數》等篇,結合《黃帝內經》等相關文本,針對穴名及其關聯問題做初步探索。

天回醫簡《刺數》中,出現大量針刺治病內容,如:「嗌痛不可咽,不甚,刺闢陽明、胻陽明各五;甚而辳,因之」

這5條簡文,雖然治法表述詳略不一,但句式相同,即先說病症,後為刺法,並規定「刺數」。提示在方法上性質具有某種一致性。所刺之處,「厀攣痛」「跟下痛」為「因痛所」「因病所在」,顯然指取病痛局部;與之相對,「嗌痛不可咽」「風」「膚脹」所取之處為「闢陽明、胻陽明」「頭鉅陽」「足大陰、陽明」,以「部位+陰陽」的形式表達,表示其不同於病痛局部的特殊部位,應是對較明確刺處的表述,即其時的穴名。

天回醫簡涉及的穴名,有些在後世演變為我們所熟知的命名方式和名稱(詳見後),以此類內容,對照解讀關聯文獻,有諸多高度相似語境內容,暗示經驗傳承中累積的根本方法與治療思路的穩定,這種對照,對於認識經絡腧穴理論演化歷史,更具特別意義。對此,已有學者[2]進行細緻分析,不做贅述,這裡主要以「項鉅陽」為例,探討穴名演化問題。

《刺數》:「癲疾,兩闢(臂)胻陽明、項鉅陽各五。」

「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

「項鉅陽」,於《靈樞》中稱「項太陽」,為足太陽脈的項部穴。楊上善註:「宜刺項之大經足太陽脈大杼之穴。」「若不脹滿,可灸太陽於項療主病者」(《黃帝內經太素·雜病·癲疾》卷三十)。這種以「項太陽」之穴治療頭病、癲疾的方法可見相承,後被總結為一類選穴原則,如《靈樞·寒熱病》言:「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足太陽脈行於項部兩側,故云「挾項太陽」。《素問·氣府論》載足太陽脈諸穴,有「足太陽脈氣所發者……項中大筋兩傍各一」。其具體所指,即後來的「天柱」穴,見於《靈樞·厥病》,「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其選穴先後方法,同「寒熱病」篇。這種取治方法,還見於《靈樞·五亂》:「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輸。」天柱與大杼,其所在部位及與經脈關係,前者在項,後者在背,在《針灸甲乙經》中對二穴即是如此分部列穴,且一為足太陽脈氣所發,一為手足太陽經的交會穴,「天柱,在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針灸甲乙經·頭自髮際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卷三);「大杼,在項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陷者中,足太陽、手太陽之會。」(《針灸甲乙經·背自第一椎兩旁夾脊各一寸五分下至節凡四十二穴第八》卷三)。因此,天柱穴為《靈樞》所論頸項要穴之一,如「本輸」篇之「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七。」「根結」篇論陽脈「根溜注入」,其中天柱為足太陽經的上部「入」穴,「足太陽根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崑崙,入於天柱、飛揚也。」「寒熱病」篇論頸項部穴治療急暴病症,其中「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綜合這些論述和應用,「項太陽」當指天柱穴。

「天柱經俠頸」,指「天柱」穴。頸,《黃帝內經太素》作「項」,楊上善註:「天柱經,足太陽也。天柱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故補之」。(《黃帝內經太素·邪論·十二邪》卷二十七)

綜上,「項鉅陽」是腧穴所在部位加之所屬經脈陰陽屬性而命名的穴名,而其演變的最終穴名為「天柱」。在上文呈現的演變過程中,曾有「項大經」「挾項太陽」「項太陽」「天柱經俠頸」等不同表述和稱謂。

天回醫簡中其他以「部位+陰陽」的方式表述的針灸施治處,在性質上應與上論「項鉅陽」基本相同。在此類命名方法中,「部位」劃定了其身體所在處,「陰陽」表達了這個部位的體表特定縱向區域,即所屬經脈,故天回醫簡中的穴名所表達的,是某經脈轄區的某段部位。

但這個部位實際是一個面而非點,當這一範圍內又發現新的經驗穴後,就難以區別表示各穴的具體位置,因而逐漸產生了分別另立專名表示「點」的需求。由此,從「項鉅陽」到「天柱」,即是這一由需求導向的穴位命名的歷史演變。「項鉅陽」,就是其時的穴名,且是經穴名,自身兼具了今天界定的經穴三要素:定位、名稱、所屬經脈。

《刺數》:「血齲:齲在上,兩耳前少陽;在下,頰陽明各五」。

此齲齒治療用穴有二,治上齒齲之「耳前少陽」,治下齒齲之「頰陽明」,皆大致屬病痛所在範圍。在《靈樞·寒熱病》中則載有與此治療相對應的兩個穴名,「角孫」與「大迎」,經言:「臂陽明有入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足太陽有入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前。」這一關聯的詳細論證已有學者[3]研究,此不贅述。「頰陽明」,當是臂陽明脈大迎穴的早期穴名。

頭項部腧穴,其穴名如「項鉅陽」「頰陽明」等,隨著具有更強區別作用的專名的產生(如「天柱」「大迎」等),而漸被淘汰。相較而言,四肢部腧穴,穴名如「闢(臂)陽明」「胻陽明」者,其名稱後世變化不很明顯,似乎只是其用字以「手、足」更之「臂、胻」(這裡僅指名稱表面,實際變化詳見後文)。如《靈樞·癲狂》中對癲疾的診治,有手陽明、足陽明,「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而且,這種「手足+陰陽」表述針灸施用之處的表達方式,為《內經》中所常見。

此外,天回醫簡還載有類似絡穴的施治處,如「轉筋,足巨陽落各五」,包括「肩陽明落」「腹陽明落」「足巨陽落」「巨陽落」「心落」等,「足巨陽落」,在《靈樞·經脈》中,絡穴名已集中變為專名,如絡穴飛陽,「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

從頭項與四肢這兩個區域來看,雖然所在腧穴的名稱都有從「部位+陰陽」向個性化的專名演變,但相比而言,頭項部的穴名變化更普遍更徹底,四肢部的穴名演化則多數較為遲滯,至少在《內經》時期仍留有大量的早期穴名。

集中出現於天回醫簡《刺數》中的「部位+陰陽」諸穴名,皆以「陰陽」表示其所屬經脈,可見這些穴名形成時,經脈名的核心要素已得統一。因為,陰陽劃分,表達經脈的分布規律與特性區別,在經脈命名因素中最為重要。在馬王堆出土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中,經脈名已是統一形式,為「部位(臂、足)+陰陽+脈」的命名組合,如臂太陰脈、足陽明脈等;而《陰陽十一脈灸經》的經脈名還未統一,分為兩類三種:足脈名之「陰陽+脈」;手三陰脈名之「部位(臂)+陰+脈」,手三陽脈名之「部位(肩、耳、齒)+脈」。至《靈樞·經脈》,十二經脈的命名統一為「臟腑+部位(手、足)+陰陽+脈」。顯然,經脈名的演變趨勢愈漸齊整,而這一過程中所統一的,一是命名要素,即各經脈的名稱組合要素都齊備而一致;二是要素中「部位」的所在,即從頭、身、四肢等的不一,統一規定為手足。《陰陽十一脈灸經》的「肩脈」「耳脈」「齒脈」,仍屬較早期的一種經脈命名方式。因而,天回醫簡穴名「部位+陰陽」的模式,當較之晚出,更似承襲了《足臂十一脈灸經》所代表的流派,應處向《靈樞·經脈》過渡的階段。且天回醫簡中,已出現「心主之脈」(《經脈書》)[4];還集中出現早期的絡穴名[5],而《靈樞·經脈》載有十五絡穴,故《刺數》所載諸穴名的時段,應是在馬王堆「十一脈」之後、《靈樞·經脈》「十二脈」之前的一種形式。

不難看出,前述穴名與經脈名的演化,一方面,兩者具有相似特點,都是布於四肢部的因素相對穩定,而頭身部者發生了更顯著的變化;另一方面,兩者還具有關聯性,即四肢穴和經脈名的部位用字變化,是一致的,如「臂陽明」變為「手陽明」等。

《黃帝內經》中依稀可見上述穴名和經脈名的演變痕跡,如「項太陽」「臂陽明」「臂太陰」「脛少陰」等;作為這一演變過程的階段性結果,《黃帝內經》頭身部穴多是專名或較具體部位名稱,而四肢部穴則有不少「類經脈名」的形式,由本文前述分析可見,這些多樣穴名的成形情況實際頗為複雜。

所謂「類經脈名」,嚴格來說,是類似經脈名稱的簡稱。完整經脈名的形式,「陰陽」後有「脈」字。馬王堆、張家山、天回出土醫學文獻中,論及經脈循行及病候時,其經脈名都是這種「(或有)部位+陰陽+脈」的形式。如足陽明脈、臂泰陰脈(馬王堆),陽明之脈、臂鉅陰之脈(張家山),手大陽脈、手陽明脈(天回)。而稱穴名,則「陰陽」後無「脈」字,如天回《別脈》所論「間別」之脈,「閒別闢(臂)陰脈,出脥奏(湊)心,脥痛,心痛,久(灸)闢(臂)陰」,對脈之循行和病候內容,稱「闢(臂)陰脈」;言施治處,即穴位,則為「闢(臂)陰」,無「脈」字。天回《刺數》中提及的穴名,基本都是如此,包括項鉅陽、頰陽明、耳前少陽、頭鉅陽、胻厥陰、胻陽明、跗陽明、闢陽明、闢少陽等。這種表達的差異性規律還是較凸顯的。經脈名省略其中「(經)脈」的形式,在天回醫簡中似已出現,如其論五臟與經脈關係,五陰脈都無「脈」字,「心出闢少陰,肺出闢大陰,腎出骭少陰,胃出足大陰」(簡715)[6]。這種情況在《黃帝內經》中就更為多見,如《靈樞·終始》:「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靈樞·經水》:「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靈樞·熱病》:「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指之端,去爪甲如薤葉」;《靈樞·雜病》:「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沉沉然,目▲▲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等等。這些簡略後的經脈名與演化中的相似穴名,容易混淆,甚或已有傳承中相混的情況,尤其在缺少可資觀照的語境時,更難明確。

早期穴名的命名,考慮更多的是突出穴位所在和所屬特徵,因而具有同一模式,各穴名顯示出一種規律性。若將這些穴名按經脈排列,這一點就會更清楚,以(手足)少陽脈為例:

少陽脈:頭少陽、耳前少陽、闢少陽、胻少陽、足少陽。

穴與脈、穴與穴的內在關聯極為突出。這提示了腧穴命名的一種階段性理念。

專名化的穴名,去掉表示與經脈關聯因素之「陰陽」,以「部位」因素為主,穴名著重表示具體部位特徵,以別於他穴,如「眉本」穴。由此,「部位」描述由籠統而具體,漸擴展至部位形態特點(如巨虛)、或形態比喻(如犢鼻、缺盆、天突),或部位功能(如承泣、扶突、肩解)等更多因素,即如孫思邈所說的「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穴名所主,皆有所況」(《千金翼方·針灸下·雜法第九》卷二十八),但也因此漸趨隱晦而成隱喻,而不像早期穴名那樣直觀突出,後人對這些穴名所含部位信息基本上靠意會。這些非同一模式的穴名普遍化之後,腧穴的經脈所屬就不能從名稱上直接判別,所謂的「腧穴歸經」工程就成為必須,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腧穴演化史的「返祖」現象。這也或許是《素問·氣府論》「脈氣所發」的方法與形式的重要形成因素之一。而腧穴專名化的完成,在存世文獻中以《針灸甲乙經》為界標。

從針灸文本的歷史角度來看,天回醫簡的出土無疑是補上了腧穴這一拼圖中缺失的一小塊。但觀看醫簡,如果將其視為孤立的一塊,則將大大損失其真正價值。通過本文的小小探索,我們已不難看到就其中個案問題進行文本的縱向對比分析的意義。

針對穴名及其關涉問題,可以離析《黃帝內經》中混雜的穴名演化過程。穴名從與經脈名的「相伴」而難分,到後世熟知的各穴專有名稱,命名方式已歷經變化。天回醫簡中穴名呈現為普遍的類經脈名形式,至《黃帝內經》時還大量存在,但其中的頭身部穴僅遺存個別,其不同演化階段的情形,不僅是內在理路變化的結果,還暗示了四肢部穴另有文章。就腧穴與經脈關係而言,天回醫簡中的這些穴,已是後人所說的經穴性質,據此對「腧穴歸經」問題的重新審視,或將顛覆既有的解釋與認識,有關分析另予撰文。

天回醫簡有關腧穴的內容當然不僅穴名這樣簡單,本文也只是基於目前所見的初步分析。其他問題,以及更確切結論,待釋文公布後將續作討論。(選自《中國針灸》雜誌2019年第九期)

無論您有多忙,請花1秒鐘時間把它放到你的圈子裡!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謝謝!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THE END -

相關焦點

  • 【與虎謀皮】第143期
    【與虎謀皮】第143期 2020年12月19日 為使謎友增進創作交流,現請幾位謎家每周擬一謎底
  • 五腧穴,古今應用差異簡述
    >的應用中有一句話叫做: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實際上發展到現在,五腧穴的應用,古代和現代的認知不太一樣。具體有什麼不同,以及五腧穴現在的應用是如何的呢?並且這個還不是個例,再比如輸主體重節痛,後溪治療落枕和急性腰扭傷、三間治療肩周炎、中渚治療耳周疼痛、足臨泣治療偏頭痛等,這些在現實生活中都是經常用到的現代除了把古代的情況,進行延伸之外。用的最多的應該就是:補母瀉子法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 【義工行動】心相連 手相牽 喜氣洋洋過大年(合一愛心助殘第十期愛心活動)
    2019年1月23日,在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合一愛心」團隊第三次來到了海澱區上莊鎮白水窪爾康康復訓練中心,再一次給這裡的82名殘疾朋友送上節日的問候與新春祝福,這已是「合一愛心」團隊第十期助殘愛心活動。
  • 無論樸素砭石,抑或華貴爐鼎 有形文物見證了無形醫學的精妙
    中華醫學綿延至今,各類文物成為其歷史行進的有效見證。它可以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塊砭石,樸素異常;也可以是明清宮廷的數尊爐鼎,極盡精微。 《本草綱目》金陵本 為後世各版之祖本 「中醫文物主要指我國直接用於行醫治療的器具及與醫家醫事活動相關的物品。可分為醫療器具、行醫用具、醫學模型、醫家墨跡與手稿、醫學體裁的藝術品等。其作用明確,學術意義顯著。」
  • 根據「三邊三間取穴法」分析手三陰經的腧穴定位
    《靈樞·九針十二原》在論述腧穴時曾有以下條文:「節之交, 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起要其要, 流散無窮。所言節者, 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可見當時的醫家已經認識到, 腧穴的實質是「神氣」 遊行出入, 而非「皮肉筋骨」局部形質。《靈樞·小針解》解釋說:「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 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 周末隨筆•醫學名詞中的人名翻譯
    醫學專業術語中有大量的以人名命名的術語。用人名命名醫學詞彙是一種神聖的傳統,是一種無上的榮光。對於這些流芳百世的人名,一個醫學生應該有起碼的尊重和敬仰。        對於一些少見人名,特別是非英語國家人名命名的醫學術語,保留原文,儘量音譯甚至不譯才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命名者,也能夠減小分岐和誤解。       至於要把人名意譯的堤法就實在是太可笑了。想一想,如果馬路上跑過一輛拉風的Ferrari跑車,它的中文名叫"鐵匠牌"跑車,該是多麼滑稽。
  • 羅漢說鴿第143期甘肅鴻宇做客
    本節目定位於讓廣大的鴿友能近距離和賽鴿名家接觸,暢談自己在養鴿中的經驗心得,從而獲得更多的養鴿參賽經驗。羅漢說鴿 百期嘉賓精彩語錄2期齊壽巖:國人有的是好鴿子,缺少的是好平臺。6期威廉楊:天好的鴿子飛不回五百公裡,絕不讓它下一顆蛋。人生之所以快樂,不是因為得到的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少。
  • 第十三期:活瓷能量排毒燻蒸缸專輯
    活瓷能量浴缸遵循古代養生原理結合能量醫學理論,並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通過五感芳療、薰蒸、高熱、負離子、遠紅外線以及脈衝磁場、內熱源七法合一,協調補充。人在缸中可以享受30分鐘連續透過皮脂腺和汗腺排汗,能有效的排出身體內部累積多年的老舊廢物,減輕腎臟與肝臟的負擔。
  • 五菱銀標MPV車型Victory中文命名「凱捷」
    原創五菱銀標MPV車型Victory中文命名「凱捷」 汽車江湖網      2020/6/15 9:02:12      小編體驗 【汽車江湖-最新車聞】日前,五菱銀標首款MPV車型Victory中文命名為「凱捷」,新車定位為面向家庭用戶的多用途乘用車,將於三季度上市。
  • 高端抗衰|菲洛嘉四合一是什麼?
    品牌特色:①法國抗衰老第一品牌、國際中胚層抗衰老先驅,行銷全球63個國家及地區;②研發人員來自於製藥廠,均為生物醫學領域內頂尖科學家;③進入中國市場行銷22年,無任何一例負面報導,所有產品均獲得ISO13485、CE等國際認證;④全球第一款中胚層療法產品,完美的雞尾酒配方,全方位的改善肌膚問題,適合各類肌膚。
  • 易經:在先秦時代,「天」是一門非常大的學問
    在讀了一些先秦時的書籍後,發現「天」在那個時候應該是非常大、非常深的一門學問。易經的「乾卦」,把天的學問講到了極致最開始接觸《易經》的時候,我並沒有覺得老天爺和《易經》有什麼關係。隨後先秦書籍讀的多了,終於明白將《易經》評價為包羅萬象、廣大精微並非一句空話,而《易經》中最大的學問還真是「天」。
  • 傳說中的DVE帝聞多合一快充充電器拆解
    這個晶片就是多合一快充充電器得名的由來,有了這個晶片才能支持多種快充協議。———— 充電頭網充電器拆解精選 ————第01期:充電器和移動電源二合一:ROTATER超級充電器5000mAh拆解第02期:易能高集成SOC方案 ROTATER羅盤超級充R3100拆解第03期:充電一個就夠:紫米APB01雙模智能充電器、充電寶拆解第04期:全網首拆:ANKER PowerCore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篇(十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手機拍出來的好照片—《手機攝影作品周展》143期
    本期《手機攝影作品周展》總第143期,本期共展出20幅作品。《手機攝影作品周展》每周一展出,旨在為攝友們提供優秀手機攝影作品交流平臺與機會,提升手機攝影水平。
  • FAQ第143期
    但是,我擔心分成成績不好,沒有收入,所以這兩年我邊工作,邊給其他工作室寫買斷,努力攢錢,現在我有點小存款了,不多,但我能不能辭職專心來雲起寫分成,我真的很想去雲起,也很不喜歡現實中的工作,但我極其擔心分成成績不好,影響以後的收入,要是文撲了,存款不夠支撐我以後的生活,我在現實中又沒有工作,到時候的日子肯定過得舉步維艱。請問楊大大該怎麼選擇? 雲起首發多少字?一般多少字能上架?
  • 知行合一,身心合一,抱元守一,天人合一!
    做任何事,都應該身心合一。身在幹什麼,心就應該幹什麼,力往一處使,體力和腦力,在同一件事情上。分心必然力散,同心才能協力。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靜坐就是靜坐。吃飯吃不好,睡覺睡不好,靜坐靜不好,都是分心了。 對於人生,要知行合一。你知道的,如果做不到,那麼你必然得不到。成功的人,都是知行合一的人。
  • 天人合一之路,就在腳下
    【就在腳下的天人合一之路】文/朱東(傳統文化研究學者,《原易》作者)本文系作者原創首發,轉載請標註作者署名及出處在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中,而促使我們的先哲形成這樣的認識,建立這樣的信仰的原因,在於他們透過現實中的人,看到了真實的人;透過現實中的我,看到了一個所謂的真我。所以《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性既不是我,不是人,也不是人身上的任何一個構件,所以這個性只能是獨立肉體之外的,獨立於現實中的我之外的一個存在。而且,所謂的「天命」在這裡也不是命運的意思,而是個主謂解構,即天之所命。
  • 深網觀察 第143期|兒童的世界裡,不容惡劣遊戲藏汙納垢
    但青少年網民在使用網際網路的過程中,網站彈出色情圖文、視頻等的比例高達71.1%,網聊中接收到色情圖文、音視頻等的比例高達43.1%,網絡色情遊戲、動漫的比例高達31.2%。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給未成年人提供了大量優質的學習信息,讓他們能在知識的海洋裡暢快遨遊。怎樣給他們營造一個安全、綠色的網際網路空間,是全社會都應該積極參與的課題。
  • 2015.08.11 中國心胸醫學影像論壇 第2期 英語讀片:Bronchogenic Cyst
    2015.08.11 中國心胸醫學影像論壇 第2期 英語讀片:Bronchogenic C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