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字,關注「陶瓷名人堂」
觀音形象變化萬千,集萬千世界色相於一身而隨緣應化。
佛教題材在陶瓷上很早就得到應用和體現,譬如南朝青瓷已經普遍使用蓮花紋飾,瓷器裝飾中常見的西番蓮、纏枝蓮等紋飾都與佛教大有關聯。以觀世音為題材的陶瓷作品,著名者如1955年出土的「影青觀音」、現藏故宮博物院的「青花經文觀音菩薩圖碗」。
據故宮博物院官網介紹:青花經文觀音菩薩圖碗,明萬曆,高7.6cm,口徑16.5cm,足徑7cm。碗撇口,弧壁,玉璧形底。通體青花裝飾。碗心書寫青花楷體「南無無量壽佛」六字,環以纏枝花紋。外壁一側繪觀音像,渡海觀音居中,足下波浪翻騰。善財童子合掌相拜,韋馱雙手合十,橫置金剛杵護法。另一側青花楷書經文112字,首句為「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落款為「皇明萬曆四十四年歲次丙辰仲冬月吉日精造」。外底素底無釉。無款識。
萬曆為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萬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明代后妃中,多有信仰佛教者,萬曆皇帝的母親慈聖皇太后和恭妃王氏都是虔誠的佛教徒,而當時舉辦的「無遮法會」,就是為了給皇帝本人祈求子嗣的。此外,萬曆朝已經較少使用小說、戲曲的插圖入瓷,多用仙佛題材及文人畫。
四百年後,陳晉新作的藍本就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隻「青花經文觀音菩薩圖碗」,碗心書寫青花楷體「南無無量壽佛」六字,故宮所藏者為繁體字,陳作為簡體字。但歷史的歸於歷史,當下歸於當下,有心人自可對照賞玩。
據《佛學大辭典》解釋,觀音本作觀世音,在唐代因為要避李世民諱,但稱觀音,後人便沿用了這個稱謂。但回到梵文語境,有學者指出,這位菩薩梵名有三,可譯成觀音,觀世音,還可譯作觀自在,即洞察世界,無所不在,救拔眾生,無所不能。其中觀世音對民眾信仰更具誘惑力。
最初,是沒有佛像的,多用蓮花、法輪、菩提樹、佛塔等象徵佛的誕生、成道、說法和涅槃。後來,伴隨宣揚造像具有大功德、大福報觀念的佛典問世,佛像被大量製作出來。
按照佛經的說法,觀世音菩薩有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功德與能力。觀世音菩薩變幻萬千,就在眾生之間,凡有所求,皆有所應。所以,觀世音菩薩在民間受到了普遍的信仰,造相也特別的豐富。
早年期,觀世音菩薩為男相,後來固定為美麗莊嚴的女性形象,很多大畫家都曾繪製過觀世音菩薩像。元代趙孟頫自己畫觀世音像,他老婆管道升動手寫觀世音傳記,明代大畫家丁雲鵬也畫過不少觀音像。前人評價他說:絲髮之間,而眉目意態畢現。
印象中,陳晉低調、恬靜、謙遜,一如見面那天,他孩子般笑著。陳晉不常發微信,凡有所感,大多提醒自己要向前賢學習,以佛經詞句勉勵自己。在景德鎮諸匠人中,他不算特別能說,但手藝精湛,寫得一手好字,堪稱鐵劃銀鉤。
陳晉寫經,以佛教題材拓片入瓷,用點染,在藝術上進行多樣性嘗試,也在借藝修心。他的字一看就是正經練過的,不像江湖上各種所謂推陳出新的書法家。陳晉的字,多為楷書,尤其寫經,一筆一划,力求法度謹嚴,充滿虔敬之心。
觀音形象變化萬千,集萬千世界色相於一身而隨緣應化。所以,作為一種信仰寄託也好,文化慰藉也罷,我能得觀陳氏新作,想來也是莫大的緣分。陳晉作器,憑的是誠心正意,我等賞瓷,自當惜福。
文圖:出塵
PS:本文原創,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後臺申請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