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包薯片,一個影院,一場電影,是我看電影時候的狀況,按理來說,我應該很滿意這樣的觀影條件,試想一個人承包一個場地是何等享受,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很拘泥,一磕薯片便是嘎嘣嘎嘣的聲音,一舉一動好像有全世界在監視你,所以呀,真的不建議大家一個人看電影>-<……
閒話少說,接下來步入正題。此文主要分享啦啦看完《拆彈2》後的觀後感,當中包含筆者對這部電影看完的感受和簡要評價,筆力拙劣請見諒。
"這個佔地125公頃,耗資700多億建成的香港國際機場一瞬間就可被炸成頹垣敗瓦,生靈塗炭。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是憤怒。人的憤怒可以摧毀一切,幸好在最絕望的時候,有一個人,徵服了憤怒,阻止了這場悲劇的發生。"
電影片頭便是香港國際機場被炸毀的場景,場面之壯觀足以讓觀眾為之一震,可謂是高位出場,觸目驚心。接著來了一個大反轉——一個人的存在,使這場災難的發生得到了避免,直接勾起觀眾強烈的好奇心。此後影片正式開始故事的講述:拆彈專家潘乘風精通拆彈,拯救過無數個生命,卻在一次執行任務的時候出於憐憫也是疏忽大意,放走了一隻小貓,從而引爆壓力炸彈,被炸斷了一條腿,從此開始他獨腿但傳奇的後半段人生。
導演邱禮濤可謂不愛按常理出牌,影片接二連三的反轉,讓人拍案叫絕。
當劉德華問起以前的自己是怎樣的時候,劉青雲回答說:「我見過幾個潘乘風,你想知道哪個?」
確實是這樣的,我也想將影片按照潘乘風的行為特點分成三個部分:斷腿前的潘乘風、斷腿後的潘乘風和失憶的潘乘風;以及三條明暗線:愛情線、弟兄線和「復生會」。
斷腿前的潘乘風,理智冷靜,救人無數;
斷腿後的潘乘風失意不得志卻無可奈何,逐漸走向偏激孤傲,仇恨社會並謀劃對社會進行報復;
失憶後的潘乘風是重生後的潘乘風,他憑藉良知選擇善良的一面,站在正義一方,幫助阻止「復生計劃」,最後犧牲了自己。
對於潘乘風最後的犧牲,我認為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如果他沒有犧牲自己,那麼他活下來並被再次重用可能會引發爭議,畢竟從事實角度出發這一切的發生和他這個人物脫不了干係。
至於貫穿影片始終的三條線:愛情,兄弟情,黑社會,女友龐琳得知潘乘風失憶後想到的妙招,使打頭的劇情撲朔迷離;拆彈兄弟和童年時的好朋友一白一黑,是他後來誤入歧途的重要原因;「復生會」裡面的人仇視社會,報復社會的心理特點是衝突的主要來源。三條線交織在一起,讓觀眾享足了快感。
影片最神秘最讓人琢磨不透的情節之一,想必是劉德華剛剛被黑化的那幾幕,此前沒有任何提示,使人不敢往這方面想,只有在後面我們跟主角同一腳步通過旁人的敘述才逐漸明晰事情的脈絡,說到這裡,不得不讚嘆「反骨」導演的高超策略。
「救人,不是用自己的命去拼的。」
「但是我們做拆彈的,哪次不是拿命去拼的呢?」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選擇拆彈,在我心裡,正義凌駕於我的生命之上。」
這些話似乎都是暗示,最後,潘乘風選擇了正義,也選擇犧牲自己,影片的結尾,潘乘風和兒時的朋友馬世軍一同墜江身亡,小型核彈David爆炸引發的水浪濺到十幾層樓高,場面之悲壯讓人沉迷其中久久不得自拔。
其實電影如人生,每個人都有迷失的時候,只要我們能夠迷途知返,那麼回頭就是岸。
正義如潘乘風,敬業如劉德華,戲裡戲外,他都用行動詮釋恪盡職守的人格,反觀娛樂圈的良莠不齊,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當紅小生耍大牌,不敬業,拿不出好作品卻投機取巧的作風讓人嗤之以鼻。
為了寫這篇文章,啦啦特地看了《拆彈專家》,發現無論是場面的驚悚感、危機感,還是劇情的精彩緊湊度第二部都比第一部更勝一籌,加上倪妮和劉青雲的加持,使得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受關注。
總的來說,無論是影片的觀感還是傳播出來的價值觀我都覺得這是一部很成功的電影。雖然港片不如90年代之欣欣向榮,但是這種香港特色的電影看起來還是頗具趣味;即使繼上代影片巨星無人接棒的說法甚囂塵上,我仍滿懷期待的心情期盼接下來有更多的好片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