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子說書
圖/網絡圖片
題:從梨花體到B站標題,是惡搞成癮還是文化的向下包容?
女詩人趙麗華以「口水詩」聞名於世,她的詩作「麗華體」被稱之為「梨花體」。
「梨花體」曾經風靡一時,甚至有好事者取「趙麗華」名字諧音成立「梨花教」,封其為「教主」。
很多網友調侃,隨便找來一篇文章,隨便抽取其中一句話,拆開來,分成幾行,就成了梨花詩,因為,女詩人趙麗華的中國新詩,是這樣的:
《我終於在一棵樹下發現》 一隻螞蟻, 另一隻螞蟻, 一群螞蟻, 可能還有更多的螞蟻 《乾乾淨淨》 親愛的你說 就是在死的時候 你也會墊在我身下 好使我不至於弄髒受潮 所以我就一直這麼幹乾淨淨的了
當然,網友的調侃並不僅限於此,他們拿「三歲小孩說話」、「口吃說話」、「說漢語不流利的外國人說話」等等,來揶揄「一首絕妙的梨花詩」。
「梨花體」的盛行,大家褒貶不一,一面為中國新詩的命運與前途擔憂,紛紛吐槽,一面又躍躍欲試,熱衷於跟風寫下一首又一首的「梨花體新詩」。
顯然,女詩人趙麗華掀起的「明顯的口語化寫作」,大大地降低了詩歌的門檻,使所有人都能參與進來,一時間,所有人都能讀懂詩歌了,甚至於輕而易舉地就能作出一首詩來。
如果說,把句子分段到極致便是詩歌,那麼,B站的視頻標題可謂是深得「梨花體」的精髓,短短幾個字的標題,用空格鍵把每個字間隔開來,便是傳說中的「B站標題」,可以起到虛張聲勢、重點強調的目的,還莫名地帶著許多喜感。
那麼問題來了:從「梨花體」到「B站標題」,是惡搞成癮還是文化的向下包容?
把詩歌變成一點韻味和意境都沒有的大白話,把每個字都莫名其妙留白強調一遍,這樣的極端,與其說是網絡暴力的產物,不如說是快節奏生活之下的解壓方式。
無論是「梨花體」還是「B站標題」,其中不乏惡搞揶揄的成分,一定程度上照顧了文化教育程度比較低的普通大眾,是文化向下包容的一種形式,使得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夠參與進來。
畢竟,莫說是生澀難懂的文言文,便是尋常的論文,能看懂的,有耐心看進去的,都是少數。比起長篇大論,大眾更喜歡豆腐塊文章;比起文字,大眾更喜歡通俗易懂的視頻。
文化向下包容,讓全民參與進來,讓大眾放鬆心情,增加文化的通俗性、趣味性,對提高大眾學習的積極性,乃至於開闊全民視野,提高創造性,都是有一定幫助的。
無論是「梨花體」還是「B站標題」,不用一棒子打死,但,也不宜正兒八經地提倡,畢竟,第一個這樣做的人,還有些創意的成分,盲目跟風之下,卻不見的是件好事。
當務之急,還是應當提高網友們的文化水平,引導良性循環,好在新一代總比前人更聰明,現在的小孩,才牙牙學語,已經開始了經典名著的朗誦積累,相信中國文壇的前途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