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樓下喚停船。頓袖篷窗思惘然。
不見中條徵隱士,空懷東海挾飛仙。
人同聽雨誰千古,天放看山又十年。
滄酒一尊聊自醉,煙波前路正無邊。
——黃仲則《滄州晚泊》
下雨天,讀這首詩最合適不過了。
「人同聽雨誰千古,天放看山又十年」,寫得實在太好。大概是我不忍心讓它太寂寞,寫詩時不自覺地偷了它兩次。
黃仲則(資料圖 圖源網絡)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但名聲的傳與不傳,卻又要看時運。「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人是如此,同一個人的作品也是如此。在黃仲則的《兩當軒集》裡,這首詩沒有「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那麼有名,更不像「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那樣家弦戶誦,但它爽朗悠然,餘蘊無窮,水平絕不減於上引兩作。
我讀仲則也晚,大概是在八九年前,那時還在讀大學,某天課間休息,看到一位女同學桌上放著一本散文小品之類的書,就拿過來隨便翻翻。時至今日,這位同學的芳名、這本書以及作者的名字,我都完全不記得了。惟一記得的一個細節是,當時拿起這本書,一打開就看到作者在談黃仲則,首先映入眼帘的小標題,是仲則的兩句詩:「痛飲狂歌負半生,讀書擊劍兩無成。」瞬間被這痛徹心扉的句子擊中,遂默默記下黃仲則這個陌生的名字,下課後馬上去圖書館借他的詩集來看。
很幸運,第一本拿到的,是陳沚齋先生的《黃仲則詩選》,陳先生選詩得當,串解文字極具深情。詩人選詩、說詩,可謂相得益彰。
薄薄一本《黃仲則詩選》很快讀完,之後熱切地將這位詩人推薦給朋友。朋友讀後難抑激動,給我發信息說:「黃仲則的詩果然非常好!」
再之後,就是借閱、購買《兩當軒集》,仔細將此書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當時還試圖在電腦上錄入他的所有七言近體詩,錄了不少,但因雜事太多,此事逐漸擱置了,現在的電腦裡還保留著那個文檔,諸如「冖」、「褦襶」等字詞,就是那時候認識的。
此後每遇信而好古的友人,我都會向他們介紹《黃仲則詩選》和《兩當軒集》。
今日看來,仲則的詩藝並不算得最高的。他的《綺懷》組詩,在技法上依然處在李商隱無題詩的籠罩下。《感舊》系列非常感人,然而讀多了又嫌過於流動,情深而頓不住,這終究是一個遺憾。在題材格局上,《兩當軒集》也略顯狹窄,還不足以令黃仲則躋身大家之列。但天才始終是天才,以詩來發抒人情,往往說到常人難到的深微處,令人過目難忘。可以想見,其具絕高風華的篇什,雖百世而不滅。
仲則生於乾隆一朝,身處太平之世,卻一生蹭蹬,只活到了34歲。但仲則的生命,又未可輕議。畢竟在時代大流中,人當寄身何處、如何行走世間,局中人又有幾個敢說自己完全清楚?以後見之「明」來月旦前人,往往不是失之淺薄,就是流於魯莽。
班固說司馬遷不能以智慧使自身免於腐刑,然而班固自己卻身死獄中。範曄因此評價班固「智及之而不能守之」,是「致論於目睫」,說班固作論,就像是人的眼睛,能看到遠處,卻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但範曄本人後來也是下獄而死。可見命之一事,最不能輕議。大賢尚不免於自傷,何況眾庶。錢穆所說的對歷史須具「溫情與敬意」,陳寅恪所主張的對古人要有「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兩位先生的幽微用意,大概也在此間吧。
「請將試卷擲江水,定不與江東向流」,這是仲則的詩句,他的詩篇確實做到了「定不與江東向流」,至今仍為中國人傳誦,可以想像,《兩當軒集》仍將傳下去。是以縱使仲則其人中歲而歿,也不足以成其悲。芸芸眾生,即使再懂得趨利避害,若無一德一言遺世,雖得彭祖之壽,也不足以成其喜。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產品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