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1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禮」
——系列新聞發布會
(第六場)
「堅持城鄉融合
推動鄉村振興」
今天(12月24日)上午9:40
正式召開!
請跟隨小布的腳步
一起走進新聞發布會
合肥市農業農村局
「十三五」期間,我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農業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譜寫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美麗富強的宏偉篇章。2017年、2019年市農業農村部門連續兩次獲得農業農村部先進集體稱號,全國省會城市農業農村部門唯一。
一、「十三五」主要成果
2016年以來,我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實施都市現代農業「1196」工程、特色種養業扶貧「1151」工程、蝦稻產業「3115」戰略、農產品加工六大行動、「合肥智慧農業谷」等大戰略、大工程,經受2018年年初雪災、非洲豬瘟,2019年夏秋冬三季連旱,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和夏季洪澇災害的重重考驗,都市現代農業加速發展、農村民生持續改善、城鄉融合不斷深化、農業防禦風險能力顯著提升。明年上半年全國都市現代農業現場會將在我市召開。
(一)都市現代農業引領發展。糧食安全有力鞏固。「十三五」期間,全市糧食平均播種面積穩定在78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300萬噸左右,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5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合肥貢獻。「菜籃子」持續優供。全市發展設施蔬菜面積37.83萬畝,建成省級蔬菜標準園19個,全國「菜籃子」市長負責制首次考核位列「優秀」。創建部省級畜禽標準化養殖示範場59家。2019年全市家禽存欄3391萬隻、禽蛋產量19.42萬噸,分列全省第一、第二。全市蝦稻綜合種養總面積達80萬畝,較2016年增長10.8倍,我市榮獲全國唯一的「中國龍蝦之都」稱號。農業產業加速發展,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9家、省級95家、市級675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從20個增加到123個。「十三五」期間全市建成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網點1093個,覆蓋率達100%,2020年全市農村產品網絡銷售額有望突破100億元。
(二)農村經營制度持續創新。2016年以來我市不斷創新農業經營制度,激活農村發展活力。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全面完成,實際確權面積746萬畝,發放經營權證書農戶96.98萬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量化集體資產40億元。實施「三變」改革村居1121個,佔比74.5%,基本消除空殼村。年收入超50萬元的經濟強村發展到133個,較2015年增長4.4倍。家庭農場從2821家增加到11596家,較2015年增長4倍,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多主體聯合、跨界融合、提升發展的新態勢。
(三)農村基礎設施持續改善。2019年全市節水灌溉農田面積144萬畝,比2015年增長335%。全市土地綜合整治面積101.4萬畝,較2015年增長16.8%。農村公路總裡程18606公裡,其中村級公路12077公裡,全市20戶以上的較大自然村全部通達四級以上水泥(瀝青)路、且具備雙車通行條件,村民出行道路泥濘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安全飲水覆蓋1213個村居,受益373萬人,分別比2015年增長19.2%、38.1%。全市農村常住農戶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由2016年的30.7%提高到目前的92.04%,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村常住農戶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鄉鎮政府駐地實現汙水處理廠(接入城市管網)建設全覆蓋,中心村實現汙水處理全覆蓋,汙水治理率分別達60%、80%以上。巢湖市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受到國務院激勵。
(四)農民生活質量持續提高。2016年以來,全市農村居民年收入連續5年實現「跨千元增長」,2019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2元,較2015年增長42.8%,分別高於全省、全國平均7046元、6441元,居全省第3,全國省會城市第8。2019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804元,比2015年增長39.7%;恩格爾係數33.9%,比2015年下降2.8個百分點,根據世界糧農組織劃分的標準已實現小康向富裕邁進;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5.1平方米,比2015年增加6.3平方米。每百戶農民擁有小汽車25輛,是2015年的3.7倍,農民出行更加方便。
二、主要做法
(一)工作思路實現新突破,發展戰略由追求單一生產步入現代多功能融合的新階段。構建「環湖、近城、嶺上、多極」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堅持農業生產、生態、生活、生物「四生」功能並舉,突出園區化、農場化、合作化、生態化、產業化「五化」模式,有效引導農業圍繞城市需求加快建設,推動城鄉互補、工農互促、全面融合、共同繁榮。一是抓產業融合。堅持生產、生態、生活、生意「四生融合」,突出「生態宜居產業旺,生活美好展新顏」主題,下好先手棋。推進蝦稻產業「3115」發展戰略(即到2021年,實現全市蝦稻綜合種養面積100萬畝以上,一產產值100億元以上,一二三產總產值500億元以上),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六大行動計劃」,與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新技術深度契合,與休閒旅遊、文化創意、教育科普、養生養老等新業態跨界融合,構建共創、共享、共贏的產業融合體系。二是抓提質增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優農、品牌強農,爭創廬江國家農業高新區,高水平建設合肥智慧農業谷,加快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培育更多在全國叫得響、在國際有影響的龍頭企業和拳頭品牌。三是抓業態創新。大力挖掘城市居民的田園和鄉村情結,植入歷史傳承文化元素,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創意農業、加工體驗、訂製認養等新業態。
(二)城鄉融合實現新突破,鄉村建設由「物的新農村」步入「人的新農村」的新階段。堅持全域推進、內外兼修,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深入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統籌推進規劃、產業、生態、環境、民生、管理和服務建設,建設人民群眾滿意的幸福新家園。一是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創新「六主六輔」合肥改廁模式,抓好中心村汙水處理建設和運行維護。全面推行城鄉環衛一體化進程,農村汙水、垃圾、廁所全面整治,統籌推進。二是實施村莊清潔行動。遵循「淨化、硬化、亮化、綠化」要求,實施「五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全面推進硬化路「戶戶通」,實現村內道路和公共場所公共照明全覆蓋。三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圍繞中心村「10項整治建設任務」,建成省、市級中心村530個,在建中心村76個,我市2012年確定的「到2020年,規劃布點中心村全部達到美麗鄉村建設要求」目標將如期實現,全市美麗鄉村中心村將達606個。
(三)改革實踐實現新突破,創新驅動由重點環節步入全面深化的新階段。統籌農業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改革創新的綜合配套、系統實施,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農業經營體系、農村產權制度、財政扶持機制、特色種養業扶貧發展機制、城鄉融合發展機制等多改聯動,農業農村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一是激活農村資源。全面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積極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開展集體建設用地租賃住房試點。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步伐,全面喚醒農村土地、宅基地、房屋等「沉睡的資源」。二是推進執法改革。深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全面整合10項行政執法職責;全面聯動市縣執法功能,推動行政管理方式由「重前置審批監管」向「加強事中事後監管」轉變;全面把握行政執法紅線,嚴格遵循中央和省政策,嚴格規範實施。三是力促農民增收。全面實施產業結構調整、落實惠農政策、強化設施建設、壯大村級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打造合肥產業扶貧升級版,實施1151工程(即通過建立十大特色主導產業、樹立十大特色種養業扶貧示範典型、形成五大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指導一批扶貧農產品申報「三品」認證或建立品牌並開展產銷對接系列活動),健全農業產業和貧困村、貧困戶雙贏的利益聯結機制。
(四)生態建設實現新突破,資源利用由粗放低效步入「用治保」一體的新階段。堅持「調、退、減、治、轉、保」綜合施策,突出藥肥減量、生態循環、綜合利用、土地整理並重,大力推進環湖、沿山丘嶺和水源保護地等重點區域農業生態環境治理,聯動加快生態循環農業的覆蓋建設。全域開展午秋兩季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以上,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及糞汙設施裝備配套率分別達到95.75%和99.07%,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汙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統籌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提升耕地質量,促進農田生態治理,新增高標準基本農田95萬畝。
(五)政策創設實現新突破,保障支撐由農業生產步入「三農」全局的新階段。堅持跳出「就農言農」抓保障,統籌財政支農、農業發展和農村公共服務、社會事業等涉農政策的綜合創設和頂層設計,先後制定出臺了涵蓋農業經濟、農村發展、財政金融、綜合改革、生態環境、基礎建設、農村民生等一系列主導全市「三農」發展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政策體系,形成了農業發展、農民權益、農村民生「三農一體」的政策保障新格局。據統計,5年來全市累計投入「三農」發展各類支持資金達711.63億元,有力引導和集聚了各類社會資本投資「三農」建設。一是擴大有效投入。健全鄉村振興投入保障體系,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納入全市大建設計劃統籌考慮、優先安排。創新農業財政金融產品,擴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社)聯盟共同基金、農業發展融資擔保資金規模,撬動和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二是提升公共服務。按照城鄉融合要求,補齊農村路、水、氣、網、電等基礎設施短板,促進城鄉教育、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住房保障、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均等化和全覆蓋。三是強化人才支撐。組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庫,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三類新型職業農民;組建農業行業首席專家工作室50個,構建「包村聯戶」農技推廣機制,開展「百人幫百村」農業科技扶貧行動,實現112個重點貧困村農業科技服務全覆蓋,形成「市民下鄉、企業興鄉、能人回鄉、農民靠鄉」的人才支撐大格局。
信息來源:合肥發布
視頻來源:王雅君
原標題:《堅持城鄉融合 推動鄉村振興》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