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被網友稱為「二姐」的女演員張歆藝因在微博上怒懟醫生,在網絡世界引發熱議。原來,張歆藝在拍戲時突然頭暈,醫生給她注射了「止暈針」,引發她的質疑: 「為什麼頭暈還不清楚就直接注射」?
「止暈針」是通俗的叫法,這種藥的學名叫異丙嗪,可止暈、止吐、抗過敏。在張歆藝的微博登上熱搜後,多位醫生網友即公開「撐」同行,稱急性眩暈發作時,因病人非常難受,很難完成檢查,因此一般需要先打「止暈針」對症處理,「就像不管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引發的高燒,我們都要先吃退燒藥來緩解不適一樣。」
「頭暈門」事件以張歆藝刪除微博道歉而告終。不過,突發頭暈該如何治療?引發頭暈的病根是什麼?這些問題依舊讓不少人感到困惑。
指導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耳鼻咽喉科耳內科主任 曾祥麗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耳鼻咽喉科耳內科主任曾祥麗副主任醫師表示,單從症狀上看,有些「頭暈」屬於以天旋地轉為主的眩暈,有些頭暈則表現為昏昏沉沉,在這兩種症狀背後,隱藏的疾病並不相同。
曾祥麗強調,突發眩暈格外「青睞」過勞的青壯年白領和免疫力較低的孕婦,這部分人群需要注意避免過度勞累,經常為心理解壓,出現感冒後要警覺聽力的變化,如果發現不適,應儘快就醫。
頭暈發作,患者最擔心的是「大腦出了問題」。其實,頭暈未必與大腦有關,如果是年輕人突發天旋地轉,更大的可能是耳朵出了問題。
「總體來說,發作性的眩暈有75%與耳源性疾病有關。」曾祥麗解釋說,頭暈可以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兩類。
一類屬於周圍性頭暈,主要與耳朵有關。「人耳不僅是聽力器官,也是平衡器官,」曾祥麗指出,為了保持平衡,人的兩耳不斷接收來自外界的信號,當兩耳接收信號不對稱且這種信號差達到20%時,就會產生眩暈。耳源性眩暈與內耳疾病有關,比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民間俗稱的耳石症)、美尼爾氏症候群或「梅尼埃病「(民間俗稱「耳水不平衡」),就會引起眩暈。
而另一類是中樞性頭暈,一般跟各種原因引起的腦部供血不足有關,比如動脈硬化、頸動脈狹窄、頸椎病、腦部腫瘤等、體位性低血壓、腦出血等。
「很多患者就診時都會說『頭暈』,但醫生一般會問暈的具體感覺,以判斷這種暈是『頭暈』還是眩暈。」曾祥麗說,眩暈過去叫做「真性眩暈」 ,發作時人會有運動錯覺,感覺自己或身邊的人和物在旋轉、傾倒、上下飄或左右擺,多為陣發性的。 頭昏則是一個更大的概念,既包括眩暈,也指頭重腳輕、昏昏沉沉的感覺。
一般來說,耳源性眩暈病人一般可以說出自己眩暈發作的準確時間和發作時的情況,短則幾分鐘,長則幾天,眩暈一般可以自行緩解。而中樞性眩暈則持續時間相對長,感覺昏昏沉沉,不知道持續的時間,嚴重者可能喪失意識。
40歲的劉先生經常突然感到天旋地轉,站都站不穩,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他先後到中醫科、神經科就診,治療無效,最後才在病友的指點下,找到了耳鼻喉科醫生。CT結果顯示,劉先生有內耳畸形。在醫生的提醒下,他回憶前多年前曾被籃球砸中,隨後才開始出現天旋地轉的症狀。醫生指出,外力的碰撞,使得內耳畸形的致暈效應增強,是眩暈發作的誘因。在接受了對應的藥物治療後,劉先生的症狀有了明顯改善。
曾祥麗表示,在年輕頭暈患者中,職業和行為方式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例如辦公室一族、IT行業、網遊迷、「手機控」,因長時間伏案、低頭工作,對頸椎不好,也可導致耳石脫落。
另一方面,年輕人常遭遇過勞和情緒起伏劇烈的困擾。而疲勞、焦慮、緊張、失眠,都可能導致嬌弱敏感的耳朵「發脾氣」,從而誘發耳源性的頭暈。例如「耳水不平衡」者,當過勞或情緒緊張時,壓力和勞累也會使「耳水」分泌更多,更不平衡,眩暈更易發生或加重。
當頭暈發作時,腦子比較清醒,且頭暈屬於眩暈,那麼多由外周性的因素引發,與耳朵有關係。
若頭暈發作時,腦子不太清醒,則可能與多種疾病有關聯。
若頭昏沉,睡不好覺,有本身睡眠障礙、代謝疾病、血壓高等,症狀持續了較長時間,往往屬於慢性疾病。可以先到內科進行篩查,測量血壓、做血糖、血脂等生化檢查,若與代謝性疾病有關,則去內分泌科治療。如與血壓高、心律失常有關,則去心血管內科。
如果突發天旋地轉且有意識障礙,建議儘快去神經科,考慮顱內血管病變。
75%的眩暈與耳朵有關。曾祥麗指出,如果給耳源性眩暈排排座次:最高發的當屬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也就是民間俗稱的耳石症,其次是梅尼埃病(美尼爾氏症候群,民間常稱之為「耳水不平衡」),再者,內耳畸形也是一大病因。
1、耳右症
耳石是人體內耳的正常結構,當它脫落後在內耳半規管內滾動時,就發生眩暈,病人感覺一坐直或一躺下就眩暈。導致耳石脫落的原因主要是內耳疾病,例如病毒性前庭神經炎、突發性耳聾 、久病長期臥床不動者突然體位有變化,或耳朵受外傷。「耳石症高發人群是中老年人,年紀大的人發病率更高,」曾祥麗說,而摔一跤、長期睡不好覺、血糖變化、骨質疏鬆等也有可能誘發耳石症。對於耳石症,一般有經驗的醫生在診斷耳石脫落的位置後,進行手法復位即可讓不適消失。
2、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佔眩暈病因的15%~20%。曾祥麗解釋,老百姓所說的「耳水」其實是指內耳淋巴液 ,而「耳水不平衡」則會引發眩暈。通常梅尼埃病引發的眩暈,持續時間從20分鐘到數小時不等,同時伴有聽力下降、耳鳴症狀。因此,醫生會先用藥物控制眩暈,再用藥控制內耳淋巴液的分泌、加速其吸收。對於反覆發作的病人,藥物效果不佳的話,還可以做手術來疏通內耳淋巴液引流管道。
3、內耳的畸形
曾祥麗說,內耳的畸形也會導致內耳淋巴液循環紊亂,平時可能沒有問題,但在外因刺激下,例如運動時被撞擊後,就有可能導致眩暈的突然發作,例如劉先生就是典型病例。一般通過CT檢查可以發現內耳的畸形。
簡單來說,躺下、起床時,或者床上左右翻身時,隨著體位變化而出現劇烈眩暈,則很可能屬於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也就是老百姓俗稱的「耳石症」。
如果體位變化,出現的眩暈不嚴重,也有可能是由內聽道的血管畸形與前庭神經受到壓迫引發。
如果在感冒、發燒等上呼吸道感染後,出現急性眩暈,且天旋地轉的症狀比較重,可能持續幾天,那麼很有可能屬於前庭神經炎。
由於人體前庭系統有代償能力,眩暈患者病情穩定後平衡功能一般可以恢復正常,但這不意味著不用治療。劇烈眩暈發作時,會對人的心理造成打擊,而梅尼埃病患者多次發作後會導致聽力的永久性損傷,體弱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因為突發眩暈而可能摔傷、骨折。
一般需要打「止暈針」的患者,往往屬於突然發作的急性眩暈。病人暈得難受,特別是伴有噁心嘔吐,一般需要先打「止暈針」來緩解不適,以免頻繁嘔吐導致患者體液丟失、電解質紊亂,也有利於患者配合醫生進行下一步做檢查,排查病因屬於耳源性還是中樞性。
曾祥麗說,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病的中老年患者,眩暈發作時症狀嚴重,且有神志不清,首選急診的頭顱CT,有條件可做核磁共振DWI(彌散加權成像),快速了解有無顱內出血、腦梗死。若腦梗死病灶範圍較小,發生時間不長,頭顱CT有時無法鑑別出來,磁共振會更準確。
如果患者是天旋地轉的眩暈,神志清楚,同時有耳鳴、聽力下降等聽覺問題,要儘快進行聽力、前庭功能診斷等耳功能診斷,來確認是否問題出在耳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