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隸屬於騰訊新聞、騰訊醫典聯合推出的《走近世界疫情》系列策劃。該策劃聚焦全球疫情發展,邀請各地華人解讀全球疫情熱點。
劃重點
14月中旬,印度總理莫迪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宣布將原定於4月14日到期的全國封鎖,延長至5月3日。如今已「解封」在即,表面看起來印度確實沒出現爆發式增長。(註:據北京時間5月2日下午最新消息,印度已把解封日期再度推遲至5月17日) 2本文作者和印度衛生系統的朋友交流時得知,之所以確診數相對穩定,原因有可能是確診標準過高、檢測能力有限。截至4月30日,印度對約77萬個樣本進行了檢測。這樣的檢測率對人口基數超過13億的印度來說,顯然還不足以說明問題。 3在疫情防控方面,印度政府確實也做出了很大努力。當地電視臺畫面顯示,警方還出動了無人機,對塔拉維進行監控。一旦發現有人違規聚集,就會啟動無人機上的高音喇叭,要求其回到屋內。 45月3日將作為印度進入「後疫情時代」的節點,如何處理名義「解封」後復工復產與疫情防控的關係,是擺在印度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根據本文作者的觀察,印度經濟整體的承壓能力有限,逐步放鬆管控、復工復產已是大概率事件。不過,公路、鐵路、航空等公共運輸,可能在短期內仍不會完全恢復。 5在未來,印度貧民窟和底層居民的防疫,仍然是決定疫情走向的關鍵點。印度衛生部門也已經派人進入貧民窟,加大檢測力度。一旦印度貧民窟「失守」,則基本宣告印度防疫工作的失敗。
4月中旬,印度總理莫迪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宣布將原定於4月14日到期的全國封鎖,延長至5月3日。(註:據北京時間5月2日下午最新消息,印度已把解封日期再度推遲至5月17日)。
所謂「全國封鎖」,可以簡單理解成社會「停擺」+民眾「禁足」,除了保障日常基本生活用品的行業維持運轉外,其他部門一律停業,居民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也不能離開所在社區。
目前來看,這種全國封鎖不會一蹴而就地解除。根據印度內政部發布的政令,政府已將全國按照確診病例情況和傳染風險等級從高至低分成了紅色、橙色和綠色地區。預計5月3日第二輪全國封鎖到期後,綠色地區會率先解封,橙色地區的管控措施也會有所放鬆,但紅色地區仍將保持與全國封鎖相似甚至更為嚴格的封鎖措施。
如今「解封」在即,表面看起來確實沒出現大爆發,但也挺令人捏把汗。
一、貧民窟決定印度疫情走向
事實上,從第一階段全國封鎖至今,雖然沒有出現指數增長式大爆發,但印度的確診病例數量仍在以每天1000例左右的速度穩定增長。截至4月30日上午,印度累計確診病例達31787例,死亡1008例,治癒7796例。
「狹窄的小巷、擁擠的住房、惡劣的衛生條件,成為病毒的理想溫床」,印度媒體大都這樣描述貧民窟。
印度貧民窟和底層居民的防疫,也許是決定疫情走向的關鍵點。位於孟買的塔拉維貧民窟是印度最大的貧民聚居區,人口密集、空間狹窄,衛生狀況堪憂。
01 塔拉維設置多個收容區
(印度貧民窟的日常。圖片來源:新華社)
截至4月30日,塔拉維的確診病例總數已達到344例。印度輿論普遍擔心塔拉維「炸雷」,導致難以想像的疫情蔓延和人道主義災難。為此,孟買市政部門已經在整個貧民窟內設置了多個收容區。
( 印度孟買的貧民窟和富人區之間,只有一堵牆。圖片來源:google map )
根據印度衛生部門的定義,「收容區」指發現新冠確診病例的特定地區。在收容區內,政府將執行最為嚴格的管控措施。生活在收容區的民眾不僅將被絕對「禁足」,而且連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也不再允許營業,取而代之的是專人送貨上門「服務」。
( 3月27日,印度阿薩姆邦古瓦哈提,生活物資正常供應。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與此同時,衛生部門也已經派人進入貧民窟,加大檢測力度。當地電視臺畫面顯示,警方還出動了無人機,對塔拉維進行監控。一旦發現有人違規聚集,就會啟動無人機上的高音喇叭,要求其回到屋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塔拉維貧民窟基本已經被封鎖了。當地官員將此稱為「塔拉維任務」(Mission Dharavi)。根據媒體報導,孟買市內其他幾處發現疫情的貧民窟,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
02 「塔拉維任務」能否完勝,還需謹慎看待
根據孟買市政部門發布的信息,塔拉維在4月24日的新增確診患者一度只有6例,與此前幾天相比大幅減少。要知道,該地23日一天就報告了25例確診病例。但短短5天後,塔拉維的確診病例又恢復至日均20例以上的增幅。可即便如此,印度衛生部門仍堅決否認該國出現社區傳播。
孟買的政府官員在接受新德裡電視臺採訪時強調,談論塔拉維的疫情是否趨於平緩還「為時尚早」。
儘管這名官員並未說明原因,但《印度斯坦時報》23日的一篇報導顯示,只有少數在貧民窟生活的民眾接受了檢測。換句話說,如果對塔拉維這個面積僅60平方公裡、但常住人口近100萬的地區放開檢測,確診病例是否還能保持在當前水平,恐怕很難說。
我聽當地朋友說,塔拉維的檢測多為體溫檢測。單純依靠體溫檢測,確診依據和防控意義似乎打了不少折扣。
此前,我和印度政府衛生系統的朋友交談時得知,之所以確診數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確診標準過高、檢測能力有限。《印度教徒報》援引一匿名政府官員的話說,「政府的確在全力以赴,但我認為,他們應該放寬檢測標準」。報導說,政府僅允許少數幾個有認證資質的國家級實驗室進行病毒檢測,而大多數私人實驗室卻被排除在外。
據法新社披露,負責塔拉維地區的防疫官員曾建議當局擴大檢測範圍,但孟買市政府發言人帕蒂爾認為,印度中央政府發布的防疫指南並不允許這樣做。該指南規定,只有與確診患者接觸,或者有高病毒暴露風險的民眾才能接受核酸檢測。
(印度底層居民的生活條件堪憂。圖片來源:Elena Odareeva / Shutterstock )
4月1日,塔拉維出現第二例死亡病例,關鍵在於,該患者在死亡幾個小時前才剛得知陽性的檢測結果,並且先前並沒有旅行史。看似「歲月靜好」了兩個多月的印度,疫情的挑戰或許才剛剛開始。
布魯金斯學會(印度)的一項調查報告,印度政府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的500多個收容區中,有1/3集中在貧民窟及周邊地區。塔拉維貧民窟因為其知名度高而受到了更多關注,其他貧民窟防疫工作真實情況到底如何,我也不得而知。
但有一點,我認為是肯定的——一旦印度貧民窟「失守」,則基本宣告印度防疫工作的失敗。
二、印度在疫情中的實際表現
早先,印度的主要防疫壓力來自境外,當局採取了積極的防疫措施,將病毒拒之國門以外。我的一名印度朋友當時抱怨說,他的女兒已經入籍英國,當她3月17日持「海外印度公民身份卡」入境時,被海關勸返。
印度傳染病學專家庫馬爾告訴我,在阻斷傳染源之後,更艱巨的工作是防止出現社區傳播。這需要對此前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做到全面排查,對疑似患者做到全面隔離。這對印度政府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4月24日,印度衛生和家庭福利部部長瓦德汗表示:「印度的檢測率已有所提高,且在適度放開檢測後,確診病例並沒有出現明顯增加」。他還專門強調,「印度尚未出現社區傳播」。
根據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發布的數據,截至4月30日,印度對約77萬個樣本進行了檢測。在我看來,這樣的檢測率對人口超過13億的印度來說,顯然還不足以說明問題。但客觀地說,隨著更多的私人實驗室被允許參與檢測工作,檢測樣本數量的確比之前多了不少。目前,印度的日均檢測水平已經提高到4萬多例。而在疫情暴發之初,印度全國的日均檢測能力僅為數千例。
( 3月4日,印度班加羅爾,只有很少部分人會主動來檢測。圖片來源Ajay Bhaskar / Shutterstock )
印度衛生和家庭福利部官員阿加瓦爾也表示,印度此前最早報告確診病例的全部地區中,已有15個地區在過去的28天內,未報告任何新增病例。此外,23個地方邦(含中央直轄區)在過去14天也未報告新增病例。而且,印度新冠肺炎的治癒率也比較高,目前已有超過20%的患者痊癒出院。
我認為,印度執行全國封鎖措施,的確有效遏制了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印度政府官員也承認,如果當時沒有當機立斷地採取全國封鎖,印度確診病例總數可能突破80萬例。但相應的,全國封鎖給印度帶來的經濟損失也是空前的。
( 3月26日,印度阿薩姆邦古瓦哈提的街頭,政府部門正在進行消毒作業。圖片來源:David Talukdar / Shutterstock )
此前有報導稱,印度全國封鎖的代價是每天4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與此同時,印度低收入者由於在全國封鎖期間「無工可開」,也面臨空前嚴峻的生存壓力。儘管印度政府已經拿出了1.7萬億盧比用於補貼,但此間分析認為「仍遠遠不夠」。
三、後疫情時代?
4月27日,莫迪再次與印度部分地方邦首席部長舉行視頻會議,討論當前防疫局勢。目前來看,印度很有可能在5月3日第二輪全國封鎖到期後繼續延長。
所謂「全國封鎖」,可以簡單理解成社會「停擺」+民眾「禁足」,除了保障日常基本生活用品的行業維持運轉外,其他部門一律停業,居民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也不能離開所在社區。
目前來看,這種全國封鎖不會一蹴而就地解除。根據印度內政部發布的政令,政府已將全國按照確診病例情況和傳染風險等級從高至低分成了紅色、橙色和綠色地區。預計5月3日第二輪全國封鎖到期後,綠色地區會率先解封,橙色地區的管控措施也會有所放鬆,但紅色地區仍將保持與全國封鎖相似甚至更為嚴格的封鎖措施。
如今「解封」在即,表面看起來確實沒出現大爆發,但也挺令人捏把汗。
雖然印度很可能繼續延續全國封鎖,但預計5月3日之後的管控措施將放鬆不少。
從4月25日開始,非疫情重點區域的社區和市場店鋪已經重新開張了,但購物中心仍保持關閉。可以說,5月3日將作為印度進入「後疫情時代」的節點。如何處理名義「解封」後復工復產與疫情防控的關係,是擺在印度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多名公共衛生專家、流行病學家和醫護人員在印度媒體的調查中,都肯定了全國封鎖政策的積極作用,但也強調「後疫情時代」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解封。他們建議,學校、購物中心、電影院、宗教場所等應繼續關閉。印度內政部4月24日發布的政令,也明確給出了允許重新開門的店鋪類別。
( 3月27日,印度加爾各答的一個社區,封閉措施似乎並不太到位,而且還有人不戴口罩。圖片來源:suprabhat / Shutterstock )
但也有專家警告稱,雖然當前疫情趨於穩定,但印度仍有可能在今年7月下旬或8月雨季到來時,出現第二波疫情。此外,印度科學研究所教授拉賈什·桑達瑞森(Rajesh Sundaresan)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一旦解除全國封鎖,人們的日常活動恢復到正常水平,疫情也有可能捲土重來。
不同地方邦對解除封鎖的態度也不盡相同。已有地方邦自行決定,在本邦範圍內進一步延長封鎖時間。據《今日印度》報導,特倫甘納邦首席部長拉奧宣布,該邦的封鎖時間將延長至5月7日。
根據我的觀察,無論是當局官宣的疫情表現,還是印度經濟整體的承壓能力,即使印度繼續執行全國封鎖措施,但逐步放鬆管控、復工復產已是大概率事件。不過,公路、鐵路、航空等公共運輸,可能在短期內仍不會完全恢復。已經停航1個半月的國際商業航班預計也不會恢復。
此外,還有不少媒體認為,應根據疫情嚴重程度對不同地區進行分級管控,在某些疫情形勢仍然嚴峻的地區仍不能放鬆封鎖。但最終方案仍要等到莫迪和內政部討論後才能確定。
從目前印度疫情發展態勢看,如果政府能做好馬哈拉施特拉邦、德裡等疫情重點地區的管控,印度防疫形勢仍是樂觀的。但在全國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貿然復工復產推高了疫情進一步擴散的風險。
如果印度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失守,將給全球公共衛生領域帶來難以想像的挑戰。而作為鄰國,中國外防輸入的壓力勢必也將水漲船高,而這還不算潛在難民潮等人道主義風險。
此外,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也將隨著印度疫情失控席捲而來——反華排華。我注意到,印度媒體、智庫已經開始將國內疫情防控不力的矛頭指向中國,「人工病毒論」「病毒起源論」「中國擴散論」「中國瞞報論」等「荒腔走板」的論調已甚囂塵上。
特約作者:胡博峰|駐印度資深媒體人
【主創團隊】
編輯:張杰、張廣有、喬輝
排版:王中強
運營:陳韻伊、張寧
統籌: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