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詞人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評價柳永,「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而史蒂芬·金在世界文壇和影壇的地位無疑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且不必說《魔女嘉莉》、《黑暗塔》系列、《重生》,單單是改編成電影的《肖申克的救贖》就已經讓全世界的電影觀眾和文藝青年永遠記住了史蒂芬·金這個名字,本片牢牢佔據以IMDB為首的各大電影榜單第一名,至今無人超越。而與偉大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合作的《閃靈》更是恐怖片史上永恆的經典;湯姆·漢克斯主演和克拉克·鄧肯的《綠裡奇蹟》是充滿陽光的心靈史詩。史蒂芬·金是當之無愧的現代驚悚小說之王,他的作品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暢銷小說,而是透過恐怖的情節去觸及我們的靈魂。我們將要讀到這本長達1000頁,字數超過90萬字的《它》,就是這樣一部在你靈魂深處撓了一下,讓你懷念起少年時光的非典型恐怖小說。它的主旨是愛與勇氣。愛如少年,勇往直前。
《它》是一本開頭讀不下去的小說,因為它夾雜了太多瑣碎和看似無關緊要的內容。無數的人名和穿插的記憶紛至沓來,時間線在史蒂芬·金筆下成了蜿蜒的地下迷宮,非線性,多線敘事,多重時間被雜糅也許會讓你進入的時候有點被他的炫技繞暈。你很難在第一時間梳理出這本小說到底要講什麼,但這就正是史蒂芬·金的偉大之處。我們讀小說,要看的不光是點子,框架,平鋪直敘的故事,細節也極其重要。豐富的細節讓故事有血有肉,飽滿。曼妙的敘事讓你有絞盡腦汁抓住細節的巔峰體驗,同時能領略到作者的匠心獨運。
《它》就是這樣一部偉大的小說。我嘗試通過我的感悟帶你進入這部小說,為你梳理這部小說的一些細節,讓我們共同領略史蒂芬·金筆下磅礴宏大的回憶世界,去追尋我們的童年,去直面內心的恐懼和外在的恐怖,去找回愛與勇氣。
【德裡往事】
在德裡鎮,忘掉悲劇和災難可以說是一門藝術。
故事始於美國東北角緬因州史蒂芬·金虛構的德裡鎮。兩場洪水拉開了故事的序幕和終章。一九五八年洪水開始肆虐德裡。主人公威廉·鄧布洛的弟弟喬治在夏夜的雨中追逐哥哥為他做的紙船,悲劇發生,喬治被殘忍的虐殺,而在喬治遇害的前後有多名兒童離奇死亡或者失蹤。德裡上空籠罩著恐怖的陰雲。
恐懼吞噬著德裡一顆顆幼小的心靈,大人們似乎對時有發生的恐怖事件視而不見。「德裡有一道「沉默之幕」,將發生過的許多事遮了起來」。
一八五六年,德裡建鎮不久,恐懼的力量就在德裡生根發芽。強暴、亂倫、私闖民宅、偷車、虐童、家暴和攻擊等等暴力犯罪似乎是德裡的宿命,每二十七年——時間長短不是很固定——暴力犯罪就會陡然升高……卻從沒有登上全國版面,就像洛杉磯地震死十二個人會上頭條,中東某個蠻荒國家死三千個人不會被人知道。是刻意隱瞞還是某股神秘力量,讓這些聳人聽聞的恐怖事件消泯於無形?
殺害喬治在內的小孩的是被稱為「IT(它)」的神秘力量。
儲水塔有死掉的小孩;
浴室裡有小孩才看得見、大人看不見的血跡;
小丑在運河漫步;
氣球逆風飄浮;
木乃伊;
門廊底下有麻風病人。
它以不同的面目出現在內心各自有不同恐懼的小孩面前,最典型的是扮相恐怖的小丑。
命運之輪在一九五八年讓七個被人欺凌、蔑視、各有不幸弱不禁風的少年走到了一起,他們看起來是窩囊廢聯盟,卻聯手戰勝了內心的恐懼和真正的惡魔,27年後惡魔再度獻身,他們也再度相逢。
德裡很冷酷無情,不太在乎他們死活,當然更不在乎他們是否擊敗了小丑潘尼歪斯。德裡鎮居民已經和面貌千變萬化的小丑共存很久了……雖然說來荒唐,但他們甚至可以算是理解、喜歡和需要它了。他們愛它嗎?也許。對,有可能。
它如同夢魘肆虐在每個德裡小孩的心裡,而愛與勇氣不僅擊退了小丑並且終將戰勝小丑。
【窩囊廢俱樂部及惡棍列傳】
故事的主角是被其他小孩嘲笑的「窩囊廢俱樂部」。他們仿佛天生不幸,他們有的先天口吃,有的因肥胖而遭到歧視,有的被過度保護,有的因為是猶太人而遭到種族歧視。他們是德裡鎮上不受歡迎的小孩,他們卻因為勇氣和愛走到了一起,他們擰成一股繩,不再害怕其他惡棍小孩的欺辱。他們盡情釋放童真,他們一起建攔河壩,他們一起蓋地下室,他們一起擊退惡棍少年,他們聯手戰勝惡魔。他們是:
威廉·鄧布洛,綽號「結巴威」。「窩囊廢聯盟」中的「威老大」,遇事沉著冷靜,有主見,有擔當,是七人組中讓人心悅誠服的老大。小時候有嚴重口吃,弟弟遇害後口吃更加嚴重,擊退惡魔後,口吃治癒,成年後成為驚悚小說家,作品超級暢銷。威廉遇到的它的幻象為喬治房間裡那張會動的相片。
本·漢斯科姆,小胖墩,綽號「乾草堆」。有時候有點懦弱,但是天賦異凜,有建築天賦,27年後已經是享譽全球的著名建築師。他遇到的它是「木乃伊,看到它拿著逆風飄浮的氣球走在結冰的運河上」。
埃迪·卡斯普布拉克。被告知有哮喘病,其實沒有,弱不禁風,和威廉是最要好的朋友。長大後在紐約經營豪華汽車司機出租公司,甚至阿爾帕西諾都會搭乘他的車輛。全身腐爛的麻風鬼
理察·託齊爾,綽號「賤嘴」。嗶嗶理察,模仿秀愛好者,現在是洛杉磯電臺節目最成功的主持人。他看到的是狼人。
貝弗莉·馬什,貧民家庭的紅髮陽光美少女。有一個神經質和家暴傾向的父親,造成了她有輕度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長大後在芝加哥成為美國中產階級熱捧的時裝設計師,在業界頗有名望。她看到的是下水管道噴出的血漿、聽到大人聽不到的下水道裡孩子的喊叫。
斯坦利·烏裡斯,猶太人。喜歡研究鳥類,長大後秉承猶太傳統,亞特蘭大甚至是整個美國南方最成功的會計師,接到麥克的電話之後因不堪壓力自殺,在鏡子上用血寫下「IT」。曾經用鳥類圖鑑對抗IT,他看到是兩個死人的鬼影和詭異的水塔門以及死去的小孩。
邁克·漢倫,黑人。唯一一個一直留在德裡小鎮的小夥伴,當地圖書館員兼業餘史學
家,如使命一般守護小鎮,收羅和等待關於「IT」的消息,著有《德裡:一部城市野史》手稿原名為《德裡:由地獄後門觀之》。他看到的是怪鳥。
惡棍亨利·鮑爾斯,學校的小霸王,經常欺凌各種少年,因為本沒給其抄襲作業結下梁子,某種程度上是IT在現實中的代理人和幫兇,長大後因為弒父被囚禁於奧古斯塔州立精神病院,27年後受到IT的感召越獄刺殺「窩囊廢聯盟」,最後死於艾迪的自衛還擊。幫兇中還有維克多·克裡斯和貝爾齊·哈金斯,作為亨利的跟班,嘍囉。
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窩囊廢聯盟與它正面對決並且擊退它之後,除了邁克之外,他們和父母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離開了生活了十多年的德裡。成年之後,他們也曾試圖忘記童年攜手並肩戰勝惡魔的那段不遠會議的過去,「窩囊廢聯盟」都有了成功的事業與讓人矚目的成績,童年的夢魘仿佛隨風飄散,他們也許再也不會與德裡發生什麼聯繫。然而他們都會記得曾經許下諾言。
貝弗莉想起他們七個人站在河中央,想起斯坦利手裡那塊可樂瓶碎片映著陽光閃閃發亮。她想起斯坦利用碎片輕輕劃破她掌心時的刺痛,想起他們手牽手圍成一圈許下承諾:要是它再出現,他們都會回來……回來徹底殺死它。
【德裡輪轉】
回憶是一片遼闊的三角洲,以不斷移動的現在為起點,朝過去展開愈來愈廣的人情糾葛。我的美好人生只不過是颱風眼中的寧靜,而我對風暴一無所知。
當接到邁克的電話,窩囊廢聯盟重新集結,大家都信守承諾,為了童年的愛與勇氣,踏上了回到德裡的旅程。這一幕無疑是讓人動容的。少年的承諾如同肌理下蜿蜒的血脈,穿越時空之河,卻一直潺潺向前。那些友情歲月,那些並肩戰鬥,那些純真美好的童年時光,那些一起對抗恐懼而升起的勇氣,那些無邪的笑聲,都在這一剎那融合,匯入內心那個最柔軟最敏感的角落。
家長裡短或許能夠緩和尷尬,遺忘恐懼,打發時間。我想,重聚的意義不在於看看誰變胖了,誰禿頭了,誰又有有小孩了。
重遊故地。就像那首歌唱的,表面的糖霜很甜美,裡面的蛋糕卻很苦澀。故舊不是忘了你,過世了,就是頭髮和牙齒掉光了,有的甚至發瘋了。唉,活著真好。
拋開一切回到故鄉的迷人之處在於,故鄉雖然物是人非,但是遊走在熟悉或者不熟悉的街道上,對童年一草一木的眷戀,對舊日時光的感念,一個被重複了無數次的童話故事在你路過時再次聽到,是一種怎樣的由衷的感動,回到過去,記憶中的某個點被激活,仿佛所有的記憶碎片瞬間被拼合,全身的每個記憶細胞隨之甦醒,整個世界在一剎那襲來。
理察的不幸去世和它垂死掙扎前的阻礙,讓剩餘的窩囊廢聯盟出現了分歧、猜疑和信心上的丟失。但是終於走到一起的友情彌合了這些裂痕,想起童年那些一起經歷的屈辱,一起分享的快樂,心手相牽和抱團取暖。他們終于越挫越勇,再次聯手,徹底消滅內心的恐懼和一勞永逸地消滅盤桓德裡300多年的它。
他們終究還是挺身而出了。互相支持,否則就是壞小孩,是懦夫,電視劇裡的英雄絕不會這麼幹。就是這一點讓他們團結起來,禍福與共,而且顯然一團結就團結了二十七年。事情有時候就像骨牌,一個推著一個,將他們推到了現在。
所有偽裝當然只是鏡子,反映出關在心裡最恐怖或最害怕的事物。宛如太陽將日光反射到毫無防備的眼裡,讓人瞬間失明一樣。然而恐懼戰勝不了愛、團結和堅不可摧的友誼。
人生在世有誰不會做噩夢呢?噩夢讓我們能想像最糟的狀況,我想這就是噩夢的意義。它終於如噩夢被消滅,如夢方醒的小夥伴們戰勝了困擾自己27年的夢魘。不是所有駛入黑暗的船隻都再也見不到陽光。假如生命能告訴我們什麼,那就是世上有太多的幸福結局。德裡在它被殺死之後再次洪水滔天,但是自然災難帶給我們的也許並非表面的破壞與毀滅。水面上瀲灩的波光終將歸於平靜,宛如重生。
這是一部勇氣之書,這是一部冒險之旅,這是一部歌頌友誼和褒揚信守承諾的寶鑑。史蒂芬·金用最不起眼的窩囊少年戰勝了最不可一世的惡魔,讀完讓我們淚流滿面。
「每當威廉·鄧布洛清晨從夢裡醒來,幾乎就要想起童年,想起和他共度童年的朋友時,他就會想起這些」。
童年自有其甜蜜之謎,突顯了死亡的真實,進而界定了勇氣與愛。往前看必然也得往後望,每個生命都在仿效永恆,有如轉輪。
愛如少年,勇往直前。
▼
近期新書一覽,點擊書封即可看到有關內容!
[END]
作者| 格瓦拉
編輯 | 悅讀君
圖 | 網絡
作者簡介: 一個愛讀書的人,文字散見於《晶報·深港書評》《時代周報》《新華日報》《華西都市報》《揚子晚報》《書城》等等紙媒。獲得過超級暢銷書《巨人的隕落》徵評比賽頭等獎。文字多次登上豆瓣和一刻app首頁
如果喜歡本文,歡迎轉發並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