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還沒開拍,導演管虎就覺得要賠錢,但即便賠錢也要拍,這個想法早在10年前就在他心裡生根發芽。2011年初稿敲定,2013年完成立項,直到2015年才找到一塊20萬平方米的拍攝場地,而這塊地就是一片廢墟。
導演管虎花費巨資建起了68棟建築物,導演、美術甚至拍攝工作人員全部變身工頭,在這塊工地上守了730個日日夜夜,為了達到導演對光線的要求,還打造了2400餘臺照明燈,耗費了50多公裡的電線,每一個燈光都匹配好了每一個鏡頭,光看這些數據就知道管虎為什麼說會賠錢了。
而這些建築群還只是一部分,為了真實還原歷史背景,劇組在拍攝場地人工開鑿了一條蘇州河,並對兩岸的租界建築和四行倉庫進行了1:1比例的真實還原。
管虎這麼大手筆的製作,只是為了讓演員們能夠身臨其境,把殘酷的戰爭活生生的擺在眼前。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電影和建築的跨行業大工程,但這麼龐大的工程完工後,拍攝卻推遲了近一年的時間,導致部分建築出現了下陷的危機,這是歷史上唯一一場有觀眾的戰鬥,蘇州河兩岸一個天堂一個地獄,為了把南岸設計的無比奢華,共打造了700塊霓虹燈招牌,而河對岸則是一場特殊的直播,槍林彈雨、捨生取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八佰》就是怎樣煉成的。
單單影片開機人數就多達1500人,其中400多人的跟組演員經歷了7個月的嚴格軍訓,最大的一個場面動用了近5000多個群員。人多不算什麼,導演極盡所能把灰塵風速都計算精準,每一個炸點都是反覆試驗才通過的。
為了還原硝煙瀰漫的戰場,製作組使用了300公斤煙油、5噸廢報紙、300顆照明彈,平均一個鏡頭多達700顆子彈點,地面總共設計了50000個炸點。
這個量相當於10部大型電視劇的製作,《八佰》是亞洲首部IMAX全程拍攝的大片,「ALEXIMAX 65毫米數字攝影機」全球僅四架,只租不賣,說它是巨製一點不摻假,拍攝周期長達230天,投資近7億,也就是說至少20億票房才不虧本。
但這一刻票房在管虎眼裡只是個數字,《八佰》之所以動人,不是因為他們是英雄,而是因為他們就在我們身邊,是你是我是大家。國難當頭,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八佰」。
1937年10月26日,淞滬會戰進入最後階段,寶山大場防線失守,國民革命軍決定全線西撤,命令第88師留下一個團進行掩護。
第524團副團長謝晉元率領所部第一營的官兵,奉命堅守四行倉庫,吸引日軍注意,掩護主力撤退。
據青年歷史學家們考證,當時堅守的官兵一共只有300多人,由於顧及到早期傷亡和原有建制(一加強營700餘人),也出於&34;和鼓舞士氣,擴大聲勢的目的,所以號稱800。
不論是電影中表達的主題,還是情節帶給觀眾的情緒,能否讓觀眾討論到電影之外的話題,一旦這個話題是具有共鳴的、具有普世價值的,那麼就極容易產生話題的發酵。
《八佰》的情緒感染力,當然來自人們廣泛的家國認同和感動。在現代電影製作中,選擇「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樣的歷史事件,意味著必須拍攝一部超大體量的重工業級別電影,同為華誼出品,《八佰》的投資自然遠超《集結號》,但影片的情緒內核,又與《集結號》實現了某種共振:
他們都肯定了普通戰士的價值。
曾經,日軍號稱三個月滅亡中國,中國人狠狠打了他們的臉。而打臉日軍的,正是無數普普通通,像影片中的小東北一樣的戰士們。
就像影片中,戰士們用一次次以身許國,打動了對岸的普通民眾一樣,影片也當然會引發觀眾的共鳴與反思:是無數先烈的抗戰,讓如今的我們得以安享現在的一切。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