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信息被盜用!誰在出賣我們的人臉信息?

2020-12-23 六渡無二

來自新華社的一條新聞

JUST DO IT

人臉信息洩露:個人信息被倒賣

近日新華社記者的調查報告轟動全網,一些網絡黑產從業者利用電商平臺,批量倒賣非法獲取的人臉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網絡工具及教程,並以每條0.5元的價格在各大電商平臺堂而皇之的出售,可謂是囂張至極。

而比售賣人臉數據,一些「膽大」的賣家還出售「照片活化」工具,利用這種工具,可將人臉照片修改為執行「眨眨眼、張張嘴、點點頭」等操作的人臉驗證視頻,直接將其升級為「人臉識別認證數據」,極可能被用於虛假註冊、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

人臉信息洩露背後真正的風險

之前我們在《莫名接到網貸驗證碼?你的信息已洩露》文中提到過,如果只是單純的個人的人臉以及一些簡單的信息洩露,比如你的照片、比如在馬路上你被人拍了照,又比如頭像用的是本人,哪怕是手持身份證的照片,基本不會有太大的風險

真正危險的是與之相匹配的包括身份證號、銀行卡號、手機號、人臉識別、手持身份證照等敏感信息,才是會造成身份信息被濫用,甚至於冒名註冊公司背負莫名網貸負債等情況。

而問題就在於,當前網絡黑市中售賣的人臉信息並非單純的「人臉照片」,而是包含上述個人身份信息的一系列敏感數據。

這些包含人臉信息和其他身份信息的數據從何而來?

新聞裡給出的答案,大部分的人臉信息來自一些網貸和招聘平臺,往往在註冊時需要提交詳細的個人資料;

但我們根據實際的進一步調查總結後發現,雖然主要的渠道都沒錯,但是還有一些我們經常被忽略的情況:

一、無意識的主動出售

很多兼職公司,在招募大學生兼職時,多以留案存檔,或者其任務本身就是類似於網站備案、軟體註冊、辦卡開戶等身份信息佔用的情況,將清晰的手機號、身份證、銀行卡,以及手持身份證等信息,以各種理由堂而皇之的獲取,卻又讓受害者因到手的利益,下意識的將事件定性為「勞動所得」,忽略了實際上是出賣自身個人信息換取錢財的本質

而其後,這些所謂的兼職平臺、網賺公司,在用到手的信息,一遍遍洗榨其中的價值之後,再將無用的「廢料」,二次轉售,流入黑市,成為黑灰產從業者手中反覆謀利的工具。

二、大數據時代的變現機制

之前有說過,關於如何檢測人臉信息是否被盜用的技巧與相關的人像匹配工具使用方式,通過對公開高曝光度數據的抓取匹配,來尋找是否人像信息大規模洩露。

其中說過最難以排查的情況,就是這類多以同類型文件進行壓縮打包,在通過各個平臺論壇流通的情況,沒有具體人名、沒有人像信息的曝光展示,標題名稱也多以暗語、黑話等關鍵詞作為標題,只有對行業有一定了解的「業內人士」才能快速找到渠道。

不可知、不可查、不可說,當知曉之時,便是冠以「某某平臺、某某酒店、某某博客」標題,幾十甚至幾百G所謂內部資料,這些我們日常熟悉無比的平臺軟體,讓我們發現,信息洩露的噩夢早已籠罩在頭頂。

這也讓我不由的脊背發涼,原來,不知不覺間,我們日常使用的這些APP,竟然已經獲取到了我們這麼完善的個人信息資料。

完美的大數據變現產業

全網網際網路公司都在提倡「大數據變現論」,將大數據作為流量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如今看來,這無疑已經是「成功」的了!

單不說這日益猖獗的大數據非法交易,我們日常APP使用過程中的推送廣告與營銷電話,已經精準到接近對我們需求的預判了,買了雙襪子,打開電商軟體,推送的就是一雙夢寐已久的新球鞋;跟家人聊了句想換個床墊,打開瀏覽器,已經滿是床墊與房產的推送廣告了。

那我們又不由的產生了疑問?

既然在籤署霸王條款時,獲取了這麼多具有價值的大數據資料,那這些資料的流出,又是基於什麼原因呢?

而這信息的洩露,又該是誰來負責呢?

相關焦點

  • 售樓處出賣我們的人臉信息?
    售樓處出賣我們的人臉信息?supports HTML5 video 踏進售樓處大門的那一刻你的臉就已經被偷拍了下來案場的入口、籤到臺、沙盤,每一處都有人臉識別
  • 你的人臉信息被出賣了
    他還發來兩套手持身份證的人臉照片截圖。「新華視點」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一些網絡黑產從業者利用電商平臺,批量倒賣非法獲取的人臉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網絡工具及教程。專家提醒,這些人臉信息有可能被用於虛假註冊、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
  • 手持身份證的人臉照片5毛一張!你的人臉信息被出賣了
    倒賣的人臉數據拿來做什麼「如果只是採集個人的人臉信息,比如在馬路上你被人拍了照,但是沒有獲得你的其他身份信息,隱私洩露風險並不大。」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信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說,問題在於,當前網絡黑市中售賣的人臉信息並非單純的「人臉照片」,而是包含公民個人身份信息(包括身份證號、銀行卡號、手機號等)的一系列敏感數據。
  • 熱點信息|面具代替人臉解鎖!也能解鎖手機了?
    當人臉識別技術隨處可見時,意味著不計其數的信息已經進入了某個資料庫。那麼接下來呢?這些資料庫的安全屏障是否牢固,能否抵擋黑客攻擊,個人信息有沒有被販賣……日前,據央視新聞報導,以使用率較高的人臉識別解鎖手機為例,科研人員用面具代替人臉,進行了測試。 測試結果顯示,手機可以被面具解鎖成功。
  • 0.5 元一份人臉照片!人臉信息灰色產業超出你的想像
    如果人臉信息和其他身份信息相匹配,可能會被不法分子用以盜取網絡社交平臺帳號或竊取金融帳戶內財產;如果人臉信息和行蹤信息相匹配,可能會被不法分子用於精準詐騙、敲詐勒索等違法犯罪活動。相比於身份證號、消費記錄、信貸流水等個人信息," 人臉信息 " 無疑要敏感得多,其洩露的後果也要嚴重許多。
  • 人臉信息黑市曝光,你刷的臉呢
    「刷臉」越來越多的應用到了生活中的場景,「人臉」作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物特徵替代了交易密碼,似乎是安全性更強的支付方式,然而真的是這樣嗎?但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在App上刷的「臉「都去了哪裡?本月,新華網發表了一篇名為《0.5元一份!誰在出賣我們的人臉信息?》
  • 快訊|人臉面具成功解鎖手機 你的人臉信息還安全嗎?
    10月27日,據央視新聞報導,以使用率較高的人臉識別解鎖手機為例,科研人員用面具代替人臉,進行了測試。 測試結果顯示,手機可以被面具解鎖成功。測試中,科研人員先將手機放置在一個三腳架上,再在手機對面放上面具,然後進行光線、色溫以及角度的調節,通過幾次比對,手機被成功解鎖了。專家表示,這款面具的製作成本並不高。
  • 身份證丟了信息被盜用怎麼辦?公安部最新回應來了
    真心希望國家能出臺相關措施,建立全國統一的身份證信息核實平臺,讓政務辦事人員在審核辦事信息時,審查不再是形式,而是有責任地審查,保護個人權益不會因為無法控制的丟失問題受到困擾。謝謝!來自福建廈門的網民「中國政府網網友080601」(手機尾號8304)說:本人於2015年丟失身份證,當時已及時掛失並有公安局出示的遺失證明,今年發現丟失的身份證在2018年被盜用,在思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註冊了公司,本人已於2月份申請撤銷,並提交了公安局出示的身份證遺失聲明及請求書。註冊企業提供的材料籤名筆跡與本人筆跡明顯不同,被盜用事實清楚,市場監督管理局還要求提供筆跡鑑定。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難題待解
    「一審判決對人臉識別濫用的警示作用不明顯,現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依舊強制消費者『刷臉』入園。」1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杭州中院已受理其上訴,二審將於12月29日開庭。人臉信息較於其他個人信息有何特別之處?為何企業爭相落地人臉識別應用?使用人臉識別這種個人生物信息的邊界在哪裡?
  • 人臉信息0.5元一份!人工智慧盛行下我們要「裸奔」多久?
    據新華熱點報導,近期一些網絡黑產從業者利用電商平臺,批量倒賣非法獲取的人臉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網絡工具及教程。只要在淘寶、閒魚等網絡交易平臺上,搜索特定關鍵詞,能找到專門出售人臉數據和「照片活化」工具的店鋪。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難題待解
    「一審判決對人臉識別濫用的警示作用不明顯,現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依舊強制消費者『刷臉』入園。」1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杭州中院已受理其上訴,二審將於12月29日開庭。人臉信息較於其他個人信息有何特別之處?為何企業爭相落地人臉識別應用?使用人臉識別這種個人生物信息的邊界在哪裡?
  • 天津採集人臉識別信息有法可依 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行為被戴「緊箍咒」
    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問題日益凸顯,有關部門和多地不斷出手整治人臉信息違規採集亂象,相關政策也逐步出臺。  12月1日,天津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下稱《條例》)。《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採集自然人信息的,應當經本人同意並約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困境待解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建文也對記者表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意義可能僅僅止步於個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諸多難題、困境依然待解。案件之外,因人臉識別濫用造成危害的事件不斷發生,公眾對人臉識別技術的討論熱度也逐漸上升。人臉信息和較於其他個人信息有何特別之處?為何企業爭相落地人臉識別應用?使用人臉識別這種個人生物信息的邊界在哪裡?
  • 誰在盜用我的臉?一份信息賣2元,有人靠「過人臉」技術月賺上萬
    2020年8月,又有網友發現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盜用註冊了滴滴順風車,且帳號被永久封禁。同月,有網友在微博稱,自己的身份信息被人冒用進行網貸,已被連續打了兩天的催款電話。此外,發現自己莫名其妙買了車票、個稅身份被冒用、銀行卡被盜用在美團上借錢、被別人實名註冊了支付寶帳戶、QQ遊戲實名被搶先認證等情況也屢見不鮮。甚至有網友發現,自己不知什麼時候在陌陌上有了一個帳號,不僅照片被盜用,甚至連從事的行業都一模一樣。
  • 這樣做就能騙過「人臉識別」
    近日,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機構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一份《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具體用途當中「刷臉支付」最為普及。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 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明年1月1日起施行
    人臉識別信息的法律保護終於來了!12月2日,天津人大官網消息顯示,天津市人大常委會於12月1日表決通過了《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並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立法意義和主要內容。《條例》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這也是全國首個公開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的法規。
  • 人臉識別也成了灰色生意!誰在賣你的臉,又是誰在買?
    儘管對AI技術並不了解,李飛也知道這項工作的目的,「通過我們標註好的數據,機器就可以識別出你是誰,你在做什麼。」他告訴《財經》記者。 標註完成後,數據會被打包好,上傳到大數據平臺公司,然後賣到AI公司手裡。對於AI公司來說,這些從不同渠道買到的臉部數據,是他們的算法「口糧」。
  • NO,人臉識別信息採集是大問題!
    除手機外,人臉識別的應用場景非常廣,在身份輔助認證、安防、門禁、監控、考勤等多種場景都有應用,採用人臉識別能夠快速有效地從監控圖像中實時查找人臉,並與人臉資料庫進行實時比對,從而快速實現身份識別。2D人臉識別主要是採用算法,從圖像矩陣中提取對應的特徵,給予了虛假照片、視頻假冒的可乘之機,安全性能較差。
  • 2元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誰在賤賣我們的臉?
    燃財經(ID:chaintruth)原創作者 | 楊潔編輯 | 饒霞飛我們的「臉」正亟需保護。10月26日,《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被提請至杭州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審議。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 誰來治理人臉識別國內的「人臉識別第一案」在今年6月開庭。去年10月,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郭兵因不接受杭州野生動物園規定的需要人臉識別才能入園的方式,從而提起訴訟。他認為,這是對目前「人臉識別技術濫用」的一種鬥爭。
  • 2元就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央視曝光「刷臉」套路
    2元錢就能買上千張涉隱私人臉照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