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質疑如果日本進攻珍珠港失敗,美國人就不會參加二戰。事實上,從筆者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還是偷襲珍珠港失敗,都會導致美國參戰。
美國雖然在當時的環境中宣布中立,但在歐洲戰爭中不可能讓它「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正是因為美國的保守主義,使得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在歐洲大陸非常囂張,德國絕對不希望美國參與,因為當時的美國工業和經濟就像一個巨大的怪物,誰惹他誰就是作死。希特勒的盟友日本卻非要作死,在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悍然對珍珠港發動了進攻,徹底激怒了美國這個巨型怪物,然後惹火上身。
有人說日本的這種做法完全激怒了希特勒,但他別無選擇,在自己的兩個盟友之中,一個負責搞笑,一個負責惹禍,自己卻束手無策。事實上,希特勒從日本得到進攻成功的消息時並沒有發火。12月14日,希特勒向日本駐德國大使贈送了「金質大十字德意志雄鷹勳章」,並宣布日本向美國宣戰,這是唯一正確的方式!不知道希特勒是不是打腫臉充胖子,但無論如何,日本把怪物吵醒了。
日本人之所以悍然推出這一死戰計劃,是因為他們迫切需要東南亞的戰爭資源和海上運輸線。但是有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存在,日本人是絕對不可能經過這一帶的,因為東南亞和印度洋一直是英美的勢力範圍,這些老殖民者很是「霸道」,日本要想攫取自己想要的資源,勢必要撕破臉皮。
此時美國平民階層普遍不願意開戰,但精英階層早就預言戰爭是遲早的事,不可避免。因此,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其智囊團的建議下,於1941年3月起草了《租借法案》,對英、蘇、中等反法西斯國家給予援助,同時對德、日採取貿易禁運的態度。這時候美國沒有放棄「中立法案」, 這種搞法使得德國和日本老大不願意。日本加之迫切的需要東南亞的戰略資源,因此發動了珍珠港計劃。
從最初的效果來看,日本在偷襲珍珠港後的頭幾個月確實達到了目的,成功地對東南亞國家進行了戰略部署,成為太平洋霸主。哪怕只是幾個月,也足以讓日本人到處吹牛。其實日本人很清楚,美國人開戰只是時間問題,即使沒有珍珠港事件,美國人遲早也會開戰,但是,如果美國晚些開戰,對德國也有好處。不過日本人等不及了,他們自己的好處快用光了,已經急眼了,管不了德國老大哥了。
還有一個關鍵點迫使美國找藉口參戰,那就是蘇聯。如果德國人攻克了莫斯科,打敗蘇聯,美國打敗軸心國的難度會更大,所以戰爭迫在眉睫,早晚都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