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一幕實在太適合當一個電影的開頭了。
(PS:九份早期因為盛產金礦而興盛,礦藏挖掘一空而後沒落。)
隨之而來想起今年旅途裡路過九份的短暫記憶,有芋圓,有昇平戲院,還有面噁心善的民宿老闆。
這輕飄飄的記憶既然被想起,那就當做一堂寫作練習課記錄下來。
從臺北搭1062號公交,1個小時的車程可以到達九份老街,車從市區一路開至彎彎繞繞的山區公路中,公車到達時九份下起了雨,那段時間恰逢臺灣迎來第一個入冬寒潮,所以下車的第一印象是:冷!拖著沉重的粉紅行李箱,淋著雨冷得牙齒打顫走了一段盤山公路,在老街入口處買了件黃色雨衣穿上,有路人幫我拍了照片——
#當下的心情大概就是:好氣哦,但還挺好玩的.
隨後淋著冷雨找了半個小時才找到提前訂好的民宿,腦補中的畫面應該是老闆跑出來迎接,帶著臺灣人獨有的溫情對我這個獨自旅行又如此狼狽的女生噓寒問暖一番.
然而,現實卻是,老闆是個高大而面兇的中年男士,帶著警惕又充滿堅定的告訴我:「我們這裡不到下午3點不能辦入住哦!」
我當時只好內心怨念的接受了這個現實。
辦完入住之後想起狐兄和MK告訴我,去九份,一定要吃芋圓!好,那麼就出門去找九份芋圓!
由民宿所在的輕便路拾階而上,要想找到傳說中九份最好吃的那家阿甘姨芋圓,就得先走過摩肩接踵的各色門店:
#雨中的九戶茶語,陰雨天裡喝一壺熱茶,在四樓遠眺能看到鋪展著浩瀚無邊的太平洋環繞著九份山城。
#轉進一家餐館,牆上掛著許多上世紀的手繪劇場海報。邊吃飯邊體味上世紀某一天的「今日放映」,這是九份才獨有的新舊交錯。
#轉進豎岐路35號,是電影《悲情城市》的拍攝地,想起電影裡林氏兄弟和友人在這裡談起陳儀和二二八事件,齊聲唱起《流亡三部曲》時,誰又能預想到之後各自的命運沉浮呢。
《悲情城市》海報
這條路上還有「鬼臉博物館」數千張形態各異的鬼臉面具可以入內參觀,還在一家明信片店裡完成了「給廖小姐寫一張明信片」的任務.總之這裡停停那裡拍拍,閒散的無事人總能比目的性強的趕路人多逛出許多趣味來。
#在道路的盡頭終於找到這家傳說中九份最好吃的芋圓。
#在臺灣吃到的所有好吃的食物,都是最接近食物本身的味道。一口一口,香甜而豐富。
從山上走下來已經是傍晚時分,在九份,除了吃和逛,沒有別的事好做。
一身疲乏的我選擇回民宿洗個澡睡上一覺,然而一覺醒來已是晚上八、九點鐘。我再次出門的時候小攤販的老闆已經準備要收攤,我買下最後一杯鮮榨柳橙汁。各處的燈籠已經陸續要熄滅。
#比較奇妙的是,這個點依舊晃蕩在人煙稀少街道的,除了「睡過頭」的我,大多是日本情侶和青年。
攤販老闆告訴我,九份每年迎接最多的外國遊客是日本人,而且通常一住就是好幾天。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找到宮崎駿眼中的《千與千尋》呢?
到九點半之後九份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家營業的店鋪了,而我就在百無聊賴之後,轉回了民宿,拿起手機和朋友聊聊最近的八卦,翻了幾十頁小說然後睡覺。獨自旅行的我,並沒有那麼多非去不可的地方,於是覺得這安靜的片刻也挺好。
第二天早起的我,決定啟程要去下一站了。下樓辦理退房,民宿老闆得知我還沒有預訂下一站的火車票,當即用兇又帶著抱怨的語氣對我說:「啊可是你現在去訂不一定訂得到哦,你這些事情怎麼都不先安排好!那你如果買不到今天的票要怎麼辦?」我一邊安靜接受他的抱怨,就如我昨天對他的設定,就是一個又兇,又碎碎念的老闆而已嘛。
誰知他一邊念叨一邊關掉電視,說:「那你先在這裡坐著,我先去幫你把火車票買好!「早晨的九份還是下著小雨,然後這個我眼中毫無人情味的老闆,就從牆角翻了一把傘,匆匆的一頭扎進雨中幫我買票去了。
旅途中的我常遇見順水推舟的善意,諸如:「旅途愉快哦以後再來玩」這類。然而九份民宿老闆那個帶著些許抱怨,又毫不猶豫的出門幫我買票的雨中背影,卻讓我後來常常想起,覺得好笑,又帶著印象深刻的感激。
#離開九份前拍的最後一張照片,相較起這段旅程中其他的地點有趣的經歷,九份真是好山好水好無聊啊。
這個地方也許不會再去一次了, 但這段記憶卻又因為「也許不會再去一次了」從而變得有點特別。
這就是我記憶中的九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