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開播的第一時間我就看了,正午的劇不說是國產良心,至少算是收視保障,本以為可以不用吃屎,結果編劇還是在後半段餵我吃了,想吐還不行,容易被說是女拳警告,但是我從沒有在任何平臺發表過女權的言論,我就僅以一個普通的觀眾說下我的看法,只不過這個觀眾是個女觀眾而已。
首先,所謂的餘歡水逆襲之路,看完全程後,更像是意淫之路,主人公因為自己闖紅燈釀起的一場車禍,害死了跟自己一起的同伴,事後向警察撒謊說是同伴開的車,因為這個謊言,他後面10年一直活在謊言中,碌碌無為,滿口謊言,對同事撒謊,對上級撒謊,對家人撒謊,對朋友撒謊,雖然謊言都是小慌,無傷大雅,就是帶點虛榮,帶點自尊,所有人都對他失望,他也憤怒,但是就是這麼憋屈的活下來,努力的過好渾渾噩噩的一天,多麼像社畜的我們啊,所以一開始這個設定還是蠻吸引我的,讓我繼續看下去;
接下來幾個陰差陽錯讓我覺得為什麼說是意淫之路,而不是逆襲之路
主人公陰差陽錯以為自己得了癌症,開始了所謂的「逆襲」之路,先是讓一直看不起自己的老闆們以為拿住了他們的把柄,繼而敲詐三位老闆的黑心財,結果三位老闆又是威脅,又是色誘,又是利誘,就是沒有鬥過主人公;
繼而主人公又陰差陽錯在大街上打倒了一個黑社會大哥,被有心媒體發掘,然後拿到見義勇為獎金,被包裝成大英雄,全市宣傳,各種獎項獎金接踵而來;
看看這個編寫,雖然戲劇來源於生活,但是這些個陰差陽錯,我們一生都遇不到,就算遇到了一個,也不能接著遇到第二個,後面發生的一連串故事,都像是強行掀起戲劇高潮,一旦這個戲劇性的誤會解除,所有的事情都會回到原來的樣子;
單純靠陰差陽錯,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站起來的都不叫逆襲,都叫意淫,因為一旦戳破,你還是原來那個你。
第二,後面轉換人設生硬,強行拔高,前面刻畫的主人公是一個活在自己的謊言營造的世界中的一個唯唯諾諾又有點虛榮的普通青年,跟普通人沒什麼兩樣,在後面以為自己得了絕症後,一下子人就覺醒了,知道反抗了,看到這裡依舊覺得刻畫的很好,甚至後面知道敲詐老闆們的黑心電纜錢,就在觀眾享受著主人公跟反派老闆們鬥智鬥勇時,主人公突然勸反派去自守???我看到這裡滿臉問號,一副大義凜然,你們不去自守我就去舉報你們,跟前面那個敲詐老闆兩千萬的主人公仿佛不是同一人
但為什麼主人公有這個轉變呢,劇裡也給了解釋,原因是主人公突然夢回被自己害死的那個朋友,朋友說我原諒你了,你沒有對不起我,你對不起你的是你自己,如果活下來的人是他,他可能也會撒謊不是他闖的紅燈,先別說這段來的如此生硬,一點鋪墊都沒有,就說這個對話,他是基於什麼立場覺得自己死去的好友會說這麼一番話,借自己的想像,自己原諒了自己嗎?然後好脫離愧疚,認真的活著 ?
我知道這部劇原來是部舞臺劇,所以表現說法比較誇張,諷刺的比較明顯,那我也認了,基本像什麼電視臺臺長那裡我覺得刻畫的很好,把一個只願意要噱頭不要真相的媒體,刻畫的生動形象,很多行為反諷的很成功,但是正因為這成功的地方,把後面結尾的綁匪對安妮的那句的「 別來這套,你們天天哭著喊著要女權,我給你啊 」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句諷刺來的莫名其妙,如果說前面諷刺電視臺臺長的成功,是因為給電視臺臺長的形象鋪墊的夠長,當諷刺他的這些行為一拍出後,大家就都心領神會的知道導演在進行反諷,但是對安妮,這部劇從頭到尾沒有給安妮鋪墊什麼「女權」的形象,結尾讓綁匪說這麼一句完全不符合綁匪身份的話,讓人覺得莫名其妙。這就是編劇的夾帶私貨吧,前面對這部劇積攢的那麼一些好印象,在這裡轟然崩塌;
編劇的劇本中的人物可以沒有三觀,可以不帶腦子,但是編劇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到自己的人物身上,形成一種不符合劇中人設的怪異感,否則任你再厲害的編劇,你依舊是個夾帶私貨的三流編劇
加上這部劇刻畫的所有女性,都是毫無優點的反面教材,不講素質的電梯大媽,不守婦道的妻子,用身體做交換的女上司,覬覦錢財的慈善女看護,這部劇沒有刻畫任何一個有血有肉的女性角色,讓人細思恐極
加上後面劇情拖延,有點不知所謂的感覺,導致整部劇給我虎頭蛇尾的感覺,像是吃一個蘋果,咬到最後一口時發現有半隻蟲子的感覺
給二星吧,一星給到所有演員的演出,一星給到這部劇前面的驚豔,一星給到整部劇的節奏,負一星給到編劇的不懷好意夾帶私貨,總體計算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