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寧陝縣「一個人的劇場」志願者演出隊行走在去農戶家的田坎上。 楊寧 攝
千百年來,秦嶺以其壯闊的胸懷、雄厚的底蘊,哺育了八百裡秦川的百姓。秦嶺涵養萬物,將山川的豪情、峰巒的剛毅,書寫進當地百姓的文化血脈中,烙印在山區人民的精神脊梁上。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代代人在秦嶺興家立業,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始終貫穿秦嶺人的奮鬥故事中。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陝西追趕超越發展的關鍵之年。當脫貧攻堅的號角響起時,陝西秦嶺山區的各個區縣通過文化扶貧,不斷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送情送暖、扶志扶智……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文化力量從未缺席。
寶雞市太白縣地處秦嶺腹地,因秦嶺主峰太白山在其境內而得名。2019年5月7日,太白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從「坐等幫扶」到「主動努力」,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太白縣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積極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導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提升脫貧內生動力。
太白縣文化館的群文幹部楊麗平是一名扶貧幹部。在日常接觸中,楊麗平發現村裡的一些貧困戶有等靠要的不良習氣。她發揮自身特長,先後編排完成小品《效仿》《毛蛋的煩心事》《一張老照片》、快板《喜看今日新太白》《大美太白迎客來》等十餘件作品,在各村鎮進行了巡迴演出,在給大家送去歡樂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激勵著貧困戶摒棄陋習、奮發圖強。
記得有一年,村裡的一位貧困戶說:「看城裡人多好,天天都能跳廣場舞,咱就沒人組織。」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楊麗平利用空閒時間以《激情聚太白》《我在太白等你來》為背景音樂編排了廣場舞,並手把手地教大家舞蹈動作。現在,太白縣每個村都有了自己的文藝隊。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在這場秦嶺山區的脫貧攻堅戰中,太白縣的文藝工作者與人民為伴,創作和編排了一批接地氣、冒熱氣的文藝作品,書寫和歌頌了全縣人民在脫貧攻堅中的偉大實踐,其中秦腔歷史劇《對銀杯》《八件衣》,和以精準扶貧為主題的群口快板、舞蹈、歌曲、器樂、小品等文藝節目,贏得了群眾的一片好評。
文藝作品既要從群眾中來,又要到群眾中去。商洛市柞水縣的「院落扶志匯」以文藝小分隊形式,與群眾拉家常、掏心窩,在小小農家院落裡書寫出脫貧攻堅大文章。柞水縣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面對山大溝深、群眾居住分散的實際情況,傳統的集中教育宣傳活動已不能適應脫貧攻堅工作需要。於是,讓文藝作品真正走進最基層群眾的「院落扶志匯」應運而生。
走進群眾相對聚集的院落,通過宣講不搭臺、與群眾坐一條板凳講政策,表演不化妝、站在群眾身邊演故事,問題不迴避、直指身邊的惡風陋習的方式,「院落扶志匯」將柞水縣劇團改編的《牽著春風進山村》《扶貧扶智不扶懶》《扶貧軼事》等文藝節目帶到群眾身邊,拉近了幹部與群眾的距離,引導貧困戶充分認識到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落後思想是導致貧困的根本原因,讓他們在內因的努力下、外力的幫扶下主動實現脫貧。
用「教育」鑰匙打開好逸惡勞群眾的心鎖、用「愛心」鑰匙打開病殘體弱群眾的心鎖……當鏡頭切換至位於秦嶺南麓的安康市寧陝縣,這個曾面臨修路難、搬遷難、致富更難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充分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喚醒群眾對生活的熱愛。
46歲的殘疾人朱曉霞3歲起就沒出過自家小院,當「愛心」鑰匙——「一個人的劇場」志願服務隊專程上門為她表演時,她笑著跟唱鼓掌,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覺得應該保持樂觀心態、好好生活。此外,寧陝縣整合「秦嶺大講堂」等平臺,精選宣講人員,積極開展「有感恩之心、有脫貧之志、有增收之行」教育活動20餘場,開展「扶志扶智·文化同行」活動500餘場,激發了群眾的精氣神,「教出」了一片新氣象。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自強不息、奮進不輟的精神是秦嶺山區人民實現脫貧致富的寶貴財富。當沾著泥土、帶著露珠、冒著熱氣的文藝作品走進基層、飛入農家,秦嶺人搖動著文藝創作的大船,踏著脫貧攻堅的浪潮,用嘹亮的歌聲、動人的旋律、精彩的演出,不斷謳歌著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脫貧勵志故事。「把C位留給群眾」「把視角對準群眾」「把歡樂送給群眾」,秦嶺人走最崎嶇的路,唱最鏗鏘的歌,用最深厚的文化,書寫著最美的時代新篇章。(王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