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南京|從西周到明清,這些文物再現南京城演變史

2021-01-10 瀟湘晨報

一隻西周夾砂陶鼎,有可能將南京城的建城史提前近500年;一隻東晉陶撲滿、一枚銅印章、一個宋粉盒,都展示出南京老百姓千百年來的生活習俗變遷;一塊城牆磚,則展示出700年前為南京城牆「添磚加瓦」的磚窯工人笑傲整個東亞的技術水平……

從西周到明清,從陶土石器到琉璃構件……出自「城市記憶拾貝——南京考古2019年度精品文物展」的一件件精美文物通過考古人的雙手,悉數重現在我們的眼前,跨越時空將南京城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講述一個個「出土重生」的城市演變史。

「城市記憶拾貝」展覽現場。南京市文旅局供圖

首展

「考古前置」制度挽救諸多千年瑰寶

在南京這個「古董鋪子」,你走過的每一寸土地,地下都可能藏著「寶貝」,就連我們逛了無數遍的紅山森林動物園,它所在的山麓也出土了80餘處考古遺蹟。

西周的陶土石器、宋代的白瓷水晶、明代的琉璃金磚……正在六朝博物館展出的這200多件出土文物,都來自南京市考古研究院2019年開展的10個考古發掘項目。「近年來我市實施『考古前置』後,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去年開展了30多個考古發掘項目,我們從中遴選出10個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及其出土文物。」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馬濤告訴紫君,近年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積極參與全市城市建設考古工作,發掘並保護了多項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不僅考古碩果纍纍、屢獲殊榮,更挽救了諸多千年瑰寶。

西街遺址。南京市文旅局供圖

在2019年全省考古學會年會上,西營村南唐窯業遺存與六朝建築基址發掘項目獲「田野考古獎」;碑亭巷六朝宮城遺址發掘與保護項目、棲霞區明代窯業遺存發掘項目獲江蘇省「考古與遺產保護獎」;而棲霞區明代窯業遺存發掘項目更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候選項目。這些項目中發掘的文物,都在此次展覽中一一呈現。

其中,棲霞區官窯村及周邊區域發現的一處大型明代官窯遺址由90多座窯和大量相關窯業遺蹟構成,「包括建築基址、磚坯晾曬場、排水系統、交通水系等,並出土大量帶有『應天府』『上元縣』等銘文的城磚。該窯址是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窯體數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保存最好的燒制南京都城城磚的明代官窯窯場遺址。」馬濤告訴記者。

展覽主辦方對此次參展項目和文物的甄選,有一定的考究。馬濤介紹,本次展覽之所以定義為「城市記憶拾貝」,也是因為這些首次展出文物的年代跨度反映了南京歷史變化的滄海桑田,「這是近年來的考古項目大量出土文物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們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和記憶載體,是人們在這座城市生活過的見證,書寫著古都南京的城市演變史。」作為南京地域文明的探尋者和守護人,南京考古工作者也努力使考古學從田野和庫房走向社會大眾,喚起人們對城市歷史的深刻記憶。

城市記憶拾貝——南京考古2019年度精品文物展現場。南報融媒體記者 鄧建鷹攝

發現

消失千年的江南名城重見天日

這十個考古項目,在年代跨度上,基本涵蓋了從西周到明清各個年代,時代特徵明顯,具有一定代表性;在遺蹟類型上,有墓葬、窯址、道路、城址等,集中反映出南京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特點和面貌;在出土器物種類上,有陶器、瓷器、銅器等,藝術價值較高,反映了當時人類活動和物質文化的面貌。

其中,秦淮區西街遺址經過考古工作者的不斷深入發掘,出土了西周時期環壕、南朝道路、宋代房基等主要遺蹟;出土陶、瓷、石、金屬及骨角質地小件器物千餘件,陶瓷、磚瓦等各類遺物標本上萬件。就是這些遺蹟遺物,讓「古今疊壓」於重重地層之下的城市重新推至世人眼前。

南朝的青瓷盤口壺。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 攝

據專家推測,這裡的地下藏著的,很可能是「最古老的南京城」,也就是《金陵圖經》所記載的公元前473年,範蠡幫助越王勾踐築造的「越城」,那座早已消失的、傳說中的江南名城。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越國盡得江南之吳地,今南京地域也在其中。出於軍事考慮,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命上將軍範蠡在「瀕江臨淮」的長幹地區築城,作為攻防楚國、爭霸中原的重要屯兵據點。控扼淮水入江口的這座城池,史稱「越城」,也叫越王城、範蠡城,俗稱越臺、越王臺、範蠡臺……這是南京主城區有確切年代記載可考的建造最早的城池。越城也因而一直被視作南京建城史的開端。

「雖然沒能發現城垣等標誌性遺蹟,但是從越城的興築原因到其後六朝等時期的利用方式,在西街地塊北部一處臺地的考古發現中都有著清晰的證據和線索。」通過已揭示的9個疊壓的地層透露出的信息,西街地塊考古項目負責人、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陳大海認為,西街遺址發現的臺地,很可能就是越城遺址所在地。

出土於高淳的春秋時期陶豆。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 攝

而讓考古隊更意外的是,西街遺址出土的碎陶蓋、陶盆、陶鼎,經過碳十四測定,均顯示它們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的年代可追溯至晚商至西周初期,這些陶器大多是生活用品,或者屬於禮器。」陳大海告訴記者,隨著這些陶器一同被發現的,還有兩條西周時期的環壕,「這兩條環壕十分規整,明顯是人工挖出來的。在古代防禦設施中,為了抵禦洪水、猛獸以及敵對勢力的侵襲,古人通過開鑿壕溝環繞整個聚落,構築起有效的防禦體系,而以城牆與壕溝相配合的防禦體系,成為古代城池的重要標誌。」

如此種種,都為南京城市起源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見證,或從2500年前的越城追溯到距今3000年前後的商周之際。採訪中記者獲悉,該遺址已獲得江蘇省文物局重點課題立項。

出土西街遺址南朝水井中的青瓷龍柄盤口壺。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 攝

生活

生活用品還原出千年來的市井煙火氣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在一個個文物背後,薰染上的是南京城千百年來的市井煙火氣。

西街遺址有過開鑿城池的壕溝、燒磚造瓦的窯場、掘井取水的市井巷弄,從商周至六朝再至宋元明清。「從至今挖掘的不到一萬平方米的遺址中,竟然就有100多口古井,可想而知當年這裡人口有多稠密。」陳大海介紹,當年古人生活的遺蹟與遺物,向世人還原了當時六朝建康城的一派繁華之氣。

一個個不起眼的陶豆、陶盆、陶鬲、陶角把鼎……中間也有太多市井故事。「這個東晉的陶角把鼎很有意思,與其他炊具相比,它在湯鍋造型之外有個類似牛角的把手。」馬濤介紹,這個把手就是古人為了應對陶具燙手的情況而產生的「發明創造」,陶身被煙火燻出的黑色,足以顯示當年這枚陶角把鼎被使用的頻繁性,「既好看又不燙,兩全其美。」

西周時期的陶角把鼎體現煙火氣。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 攝

而石門坎項目墓葬群是南京近年來發掘墓葬數量最多的單個考古項目,墓葬年代包含了漢、六朝、宋、元、清等多個時代,反映了南京市石門坎地區的歷史演變過程,為研究宋代經濟史、人口史、南京城市發展史提供了難得的實物材料。

擁有一個綠釉如意形瓷枕,已經不算什麼,在宋朝一枚銅鏡才是生活物質豐富的最大體現。「陶罐、瓷罐佔據數量較多,還出土了一些形式多樣的銅鏡,大部分是湖州鏡,少量是建康府本地產的。」項目負責人介紹,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發達,很多商品已經形成了區域化規模生產,出於市場競爭的需要,這些商品都標明產地和製作者名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湖州鏡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這就類似於現在最潮流的物品,這些銅鏡甚至遠銷日本。一面這樣的鏡子,便是擁有者身份地位的象徵。」

宋朝的粉盒、銅鏡都體現出當時南京人的生活氣息。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 攝

見證

罕見遺存反映出金陵帝王州之華美

無論是流傳千古的英雄豪傑事跡,還是琉璃構件、金磚的遺存,都反映出曾經的金陵帝王州之華美。

其中,江寧區華西地塊漢六朝墓地的勘探發掘,則讓人看見了風雅南京人的另外一面。該地塊的墓葬所屬時期集中於兩漢,另有部分六朝墓及少量宋墓和明清墓。出土器物共計1000餘件,以陶器、青瓷器、銅器等為主,反映了南京孫吳建都前的人類活動和物質文化面貌。

在這千餘件(組)遺物中,青銅器算是頗為珍貴的物件。而記者發現,此次展出的這些青銅遺物中,以武器為主。「銅器有銅戈、銅劍、銅矛、銅鈹、銅鐎鬥等。」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普通墓葬中出土如此多的武器,應該與漢代的尚武精神有關,「當時崇尚勇敢,有一種豪俠風氣。」2000年前的南京人,並非如我們想像般全是文人墨客——他們能文能武,英雄輩出。

而西營村發現的南唐窯業遺存是南京地區考古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南唐至宋代燒制磚瓦的官窯場,填補了南唐官辦窯業的空白;六朝寺院建築基址發現的蓮花紋瓦當、大型石柱礎建築構件、佛教造像等,對研究六朝佛寺布局、建築特點、佛教造像藝術等具有重要學術意義和價值。

城市記憶拾貝——南京考古2019年度精品文物展現場。南報融媒體記者 鄧建鷹攝

此次展出的文物中,一尊泥塑造像尤顯特殊。佛像為泥質紅陶燒制,表面施青釉,丹鳳眼,立鼻;雖然殘缺不全,但造型生動。「出土的帶釉的佛像殘件,在六朝考古中比較罕見。」馬濤介紹,「依據出土的佛教造像和建築構件,並參照鄴城等地北朝寺院建築遺存的布局,我們推測該遺址是一座寺院的組成部分。」六朝時期的南京,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佛教,一時間,寺廟多達數百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它們便是見證者。

中華門外,大報恩寺遺址的考古,曾經轟動全世界。金陵大報恩寺建於明代永樂年間,規模宏大。其中,琉璃寶塔更是冠絕海內外,曾位列「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蹟」。這次展覽,大報恩寺遺址南區的文物精品,也悉數亮相。其中有一件琉璃栱墊板,呈長方形,用紅、黃、綠三色琉璃燒制,三色火焰紋尤為精緻。雖然只是殘片,觀者仍能輕易看出這件器物當年的輝煌。「這些琉璃構件,都來自金陵大報恩寺琉璃寶塔遺址。」馬濤說,通過考古,許多業已消失的遺存、遺蹟亦將在人們心中逐一「復活」。

這些「出土重生」的吉光片羽,再現了層層疊疊的文明遺存,讓古都之美穿越千年的變遷重新綻放。

【來源:南京日報南報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文物|北京故宮|藏品_網易訂閱
    一般來說,珍貴文物如果在總數中能佔到5%到10%,就已經相當厲害。  而故宮的186萬件藏品,整整93.2%都是珍貴文物。    (館藏國寶之一:鴛鴦蓮瓣紋金碗)  從舊石器時代到鴉片戰爭,這一百多萬年的歷史被分為了7個部分:  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 文物鑑賞|西周·「洸作父戊」銅鼎
    文物鑑賞|西周·「洸作父戊」銅鼎 2020-11-11 1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南京| 南京這張「國字號」名片如何鍛造?
    美麗南京城。2018年,南京推出「賣一張,補一張」「支付部分可形成積分,二次消費可抵扣」等措施,降低消費成本。《戀愛的犀牛》《戲臺》等很多劇目一票難求。隨著高水準、高質量、高成本的演出劇目紛至沓來,廣大市民的消費觀念也在悄然轉變,由被動看戲到主動看戲,從要贈票看戲到買票看戲。
  • 文旅「新禮物」 代言「新南京」
    他們常討論如何用茉莉花製作讓人喜愛的糕點或茶品,閒暇時喜歡到秦淮河劃著小船,哼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民歌。」店員娓娓講解他們浪漫的品牌故事。記者發現,「好一朵茉莉花」的店面設計和產品包裝、宣傳等方面都以中西合璧為主線,用故事來貫穿產品線風格。「膾炙人口的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就是發源於南京六合,用它來代表『南京禮物』,再合適不過了。」
  • 悲壯的電影《南京南京》
    影片創作背景:《南京!南京!》海報《南京!南京!》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故事。陸川決定拍這部電影前徵求過不少前輩的意見,其中吳宇森建議說這樣的題材應該再等一段時間再拍。促使陸川快刀斬亂麻下定決心拍攝的是呂克·貝松。
  • 品讀南京|南京老字號的「味道」
    南報融媒體記者 鄧建鷹 攝2017年,南京城曾經響噹噹的粵菜館——老廣東菜館,在中斷23年後,悄悄地在鼓樓龍江恢復了。今年,是老廣東菜館誕生75周年,菜館請來了當年的老師傅,恢復了菠蘿鴨片、玉蔥蝦仁、香滑鮮奶、炸獅子球、家鄉魚餅、焦香雞脯、紅燴八珍、麒麟桂魚八大招牌名菜。老廣東菜館的外賣窗口。
  • 山西這些堪稱文物之最,從文明誕生地到世界級古塔~
    都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在山西 這些充滿歷史味道的文物 你都去打過卡嗎?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世界遺產中心描述稱: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
  • 周末薦讀|用一本書喚醒歷史記憶,《文物裡的古代中國》
    書中的文章多從一件或幾件文物入手,將著眼點放在歷史的深處,從不同角度發掘中華民族豐厚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積澱。同時,這些文章並不刻意迴避對歷史的合理想像,在對文物的客觀描述中不時融入執筆者的主觀感受。此外,本書的文字力求雅俗共賞、莊重而不失情趣。博物館是展示文物及各種藝術品的舞臺,也是觀眾親近藝術、觸摸歷史的文化空間。
  • 江蘇近年來首次對宋墓的大規模發掘,展開南京城的繁華似錦畫卷
    提及宋,《清明上河圖》中熙熙攘攘、繁華熱鬧的車水馬龍,悱惻纏綿、激情豪邁的宋詞,都讓人浮想聯翩,而曾經作為陪都的南京卻一直隱匿在幕後。而隨著南京石門坎古墓葬群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宋代南京普通民眾的生活隨之呈現至大眾眼前,描繪出一幅千年前南京城的繁花似錦圖。
  • 南京的明城牆,為什麼不「網紅」呢?
    我國的城牆起源於夏商、發展於春秋戰國、普及於秦漢、巔峰於明清。現在國內有城牆的城市不算太多了,最典型的當屬南京和西安。不過,南京城比西安城要多一份靈氣,少一份規矩,勢隨山水。南京的明代城牆長度為33.676公裡,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蒙受過戰火的硝煙、甚至遭到拆毀,南京卻也保留下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牆體。即便這樣,南京現存的城牆長度仍大於西安。南京似乎並不把城牆作為景點宣傳。南京別號石頭城,那石頭壘起了城垣、構築了家園。可到南京旅遊,有秦淮河、夫子廟、玄武湖、雞鳴寺、中山陵,鮮有提及明城牆的。
  • 西周陶罐出土,裡面裝滿雞蛋,2800年前的西周雞蛋長啥樣?
    這些土墩,其實是一座座年代不詳的古墓。1974年11月,考古人員選擇一個中型土墩墓進行發掘,並將其編號為一號墓。一號墓土墩形若饅頭,高出地面2.5米,墩底南北24米,墩底東西23米,土墩保存完好。 經過發掘,一號墓其實是一個古墓群,有十六座墓葬,埋葬的屍骨大都腐朽無存,只剩下七枚人齒和兩根殘缺腿骨。
  • 品讀南京| 南京與大運河有啥關係?
    受訪者供圖朱元璋下令疏浚、拓寬和開鑿胥河、胭脂河以及南河、上新河等,溝通了太湖流域、浙東地區和長江中上遊地區,這些運河成為我國漕運的主要航線。大運河由往日中央政府漕運的主角變成了配角。永樂十九年(1421),明朝將首都由南京遷到北京。我國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再一次分離,漕運中心也由南京轉變成北京。
  • 《1420:從南京到北京》文物展在南京開展 340餘件文物帶你回望歷史
    從南京到北京》文物大展在南京朝天宮開幕。《1420:從南京到北京》文物展南京站策展人朱逸菲介紹說,展覽分為洪武肇基、永樂開拓、國祚綿延三個單元,以歷史發展脈絡為主線,講述600年前從南京到北京的故事。早在今年年初,《1420:從南京到北京》文物大展已經在首都博物館舉辦,本次南京站的展覽融入了更多的南京元素,而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在南京展出。
  • 南京事件日軍肆無忌憚搶奪,對待女子更加令人不恥憤怒!
    ,南京城保衛戰在那一刻也正式開始了,1937年12月12號,所有的南京城士兵開始撤退,將整個南京城直接放棄,拱手送給小鬼子,將幾十萬居民性命也葬送在小鬼子手裡。,開始展開了屠殺,日軍想利用武力來鎮壓這些百姓,日軍的手法非常殘忍,只要是想到都不會放過,例如全場清理,將很多百姓關押在附近的屋子裡面,然後在這些屋子裡面倒入汽油,小鬼子不會立即點燃,而是讓這些無辜的市民在裡面害怕,在裡面求救,唯有這樣他們才會感覺到非常的快樂,隨之日軍就會開始點燃,一瞬間整個屋子全部都被燒著,日軍還會施行殺人比賽,因為這樣能夠滿足他們的欲望。
  • 9月約新展|賞風雅文物 品古今名畫
    、南京博物院和江蘇省國畫院聯合承辦。《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長約135米,分為四個篇章講述了大運河開鑿、發展、西進、完成的2500年歷史,再現歷史時空中人物的時代特質及精神面貌,展現了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價值。
  • 神墩:湮沒千年的西周大型排房建築
    作者:楊星星儀徵神墩遺址位於長江北岸的江蘇揚州儀徵市陳集鎮丁橋村,是保存較為完整的西周至春秋時代聚落遺址,現存面積1萬多平方米,文化層堆壓厚達6米多,地表可見夾砂紅陶、幾何印紋硬陶、黑皮陶等殘片。遺址位於一臺形高地之上,自北向南傾斜。
  • 南京唯一世界文化遺產,動用十萬人建成,堪稱「明清皇家第一陵」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歷史非常深厚,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更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的美譽。市區裡有許多旅遊景點也都跟歷史相關,有人喜歡古鎮,也有人喜歡陵墓,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說南京的一個陵墓。
  • 唱出南京城街巷縱橫交錯
    走街串巷用小巷來反映城市面貌謝意偉是《說唱古城南京》的詞作者,已經退休的他有一個特別的愛好,得空了就在南京城大大小小的巷中走走看看,因而對南京的小街小巷頗為熟悉。當翻閱金陵晚報看到有關唱響南京原創歌曲大「曬」的報導之後,他也萌發了「曬」的念頭。「我當時就想,為什麼不用南京城的特色巷口來反映南京的城市面貌呢?」
  • 明清城牆申遺為何遲遲申不下來
    當人們意識到城牆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時,不少城牆已被環城公路替代。僅存的城牆是中國五千年城市文明的證物,如果得不到科學保護,將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遺憾。從明清城牆申遺項目啟動,到2020年,十省十四市組成了中國明清城牆聯合體,努力十四年,仍未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明清城牆的現代價值何在?為什麼明清城牆申遺是多城市集體申報模式?申遺為何遲遲不能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