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波將金號》在電影史上是無論如何都能排進前十的電影,不論意識形態如何,但藝術的魅力戰勝了意識形態的偏見,在藝術的層次上有難以撼動的地位。整部影片雖然還是無聲片階段,只有配樂和看不懂的字幕,但依然漫溢著緊張感與錯落有致的節奏感,愛森斯坦將其把控得分毫不差,恢弘的力度、氣勢,以及極強的戲劇張力,充滿對抗性的蒙太奇手法運用,猶如一首激昂的進行曲般令人難以忽視。
影片發生在1905年,一艘名為波將金號的戰艦上,原本這是一艘沙皇海軍的驕傲,可是因為連續數月的夥食太差,導致了一場譁變。沙皇海軍波將金號戰艦上,水兵的生活環境非常差,受著非人的待遇。一連數月,水兵的夥食很差,供應的牛肉甚至長滿了蛆,引起了戰艦上水兵們的極度不滿。部分水兵策動起義,卻受到了軍官的鎮壓。指揮官下令槍殺叛亂者,但是由於起義之火在眾人心中燃燒。行刑隊拒絕開槍,起義者們拿起武器將軍官丟入大海。波將金號被起義者們奪取,並駛入敖德薩石階進行補給。敖德薩的群眾對水兵們的遭遇非常同情,義憤填膺,紛紛聲援起義的水兵。而群眾的聲援卻遭致沙皇軍隊的鎮壓,一場血腥的屠殺就此展開……
節選幾個片段進行評述,包括開頭的矛盾點燃,甲板上的衝突,以及著名的敖德薩階梯。
對於1905年的電影,大部分人一般抱著一邊吃薯片一邊看看的心態打開,我也不例外。沒想到最後薯片基本沒動。從充滿節奏感的號角聲先行,第一個畫面出現大海拍打石岸,激起千層浪花,高昂的音樂逐漸進來,情緒感受飽滿的視聽一下抓住了觀眾。在船上的休息室裡,士兵們錯落睡在吊床上,給了多個鏡頭展現空間的擁擠和士兵的疲憊。這段最有意思的一組鏡頭,是一名士兵仿佛在吊床間慷慨激昂的演講,此時鏡頭給到其他的士兵,呆滯迷茫,隨著演講者越來越激動,再給到其他士兵的鏡頭時,士兵們被喚醒,十分精神的看著演講者,且越切景別越大。且不論看不懂字幕,這個鏡頭語言清晰的告訴我們,演講者的話語逐漸喚醒了越來越多的士兵,影響到越來越多的人,不論他們心中是何種心思。
而第一段的另一經典片段,是「人與蛆」。士兵對於腐肉的不滿溢於言表,通過這樣軍官與士兵共存在畫面中的鏡頭,加之兩群人衣物整潔與破爛的對比,表現出士兵生存環境之艱苦和受到的非人待遇,被軍官的壓迫通過這個事件將雙方的矛盾外化,形成了衝突升級的導火索,而真正點燃的那把火,是隨後士兵洗盤子時的怒摔。導演運用了多個機位,22個鏡頭,在盤子與士兵面部表情間快速剪輯,且速度越來越快同時音樂推起來,將士兵內心的不滿情緒通過這樣的蒙太奇傳達給觀眾,產生了強衝突效果,節奏把控恰到好處。
甲板上衝突爆發,對船長的鏡頭從仰視逐漸變為俯視,暗示其威壓的削弱,但與神父的那段蒙太奇我並沒有看懂,我在網上進行查資料時發現神父是虛偽的象徵,那麼他為什麼能夠阻止行刑隊開槍呢,如何串聯起這一系列活動。一個印象最深的鏡頭是行刑槍隊從士兵前方走過時,使用了一個深景深鏡頭,士兵站在後方惴惴不安,頭頂上方橫著一方大炮,與前方的行刑隊比起來,更顯的小而無力。而頭頂的大炮亦是一種力量的象徵,船長的威壓,行刑隊的威壓,甚至是當時政治體系的威壓,重重的橫在人們頭頂。
最有名的段落當屬「敖德薩階梯」,蒙太奇運用出神入化,這些大家大概能自己找到許多相關分析,我最喜歡的一段表述是,婦女抱著奄奄一息的孩子獨身一人穿過屍體向臺階上走,她抱著孩子的形象猶如聖母抱著死去的耶穌,士兵們整齊劃一地舉著槍向下走,猶如一臺沒有感情的碾壓一切的坦克。向下的力與向上的力不斷衝突,當婦女走到士兵面前時,產生了極其短暫的對峙,但我們都知道這樣不均衡的對峙會立刻被打破,婦女應著槍聲倒地。士兵繼續前進。人道主義力量潰散,殺人機器的前行,但石獅子吼叫著,蘇維埃軍艦開炮了,新的一股力量加入這場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