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森斯坦和他的蒙太奇:第一個賦予電影深度的人

2021-01-08 MovieLab
謝爾蓋·愛森斯坦

《戰艦波將金號》使世界開始關注蘇聯電影,也是查理·卓別林和比利·懷爾德最喜歡的電影。

這部影片曾被認為是帶有政治意味,並且直到1954年才在英國解禁,以預防其可能會引起的工人階級革命。

但並不是因為這部蘇聯政治宣傳電影的內容,使得影片有如此的重要性,而是其轟動一時的實驗性剪輯手法,使得這部1925年的電影改變了電影世界。

《戰艦波將金號》中的紅旗是愛森斯坦一筆一筆在膠片上塗出來的

《戰艦波將金號》的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是電影理論的先驅者,特別是蒙太奇理論,但是要真正理解愛森斯坦對電影的影響,想首先要了解1925年以前的電影剪輯歷史,以及1917年系列無產革命後,蘇聯電影製作所處的境況。

《戰艦波將金號》

1925年之前,電影人已經開發出基礎的剪輯技術,足以用來講述一個凝練而又緊湊的故事。

美國與歐洲電影製作的主要手法相同,都是連續性剪輯,藉此製作人試圖使電影自然地符合現實,為觀眾創造出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掩蓋電影製作的痕跡。

動作連續剪輯

製作者們使用了不同的技術,比如說動作連續剪輯,導演根據熒幕上的動作做出相應的剪輯,或是根據視平線來剪輯,讓畫面從某人的眼睛切到他們看的東西。

再比如說交叉剪輯,將同時發生的兩段劇情來回剪切。

這些技術為電影建立起真實的環境,使情節簡單易懂。

根據視平線來剪輯的範例

在俄國,共產主義革命家列寧對電影的力量深信不疑,他說:「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電影對我們而言是最重要的。」

在1917年俄國系列革命運動之後,新政府的首要目標就是要鞏固政權並傳播思想。為實現目標,蘇聯人將電影製作國有化,建立了後人所知的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革命之後,膠片儲量供不應求,相當於長片,蘇聯電影製作者們更致力於製作短片。

事實上,蒙太奇產生的根源之一在於試圖克服蘇聯早期電影的最大困難——膠片匱乏。人們不得不利用一些零碎的膠片來拍攝,然後再加以剪輯。

列寧

相較於製作長片,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的學生們更注重發展電影理論,他們研究進口影片,例如《黨同伐異》《一個國家的誕生》等,並製作了許多再剪輯的版本。

移動原片畫面、鏡頭和場景的順序,產生上萬種合理的組合,研究新的順序如何改變電影的含義,改變對觀眾的情緒影響。

從這些實驗中,最早的蒙太奇理論產生了,庫裡肖夫效應。

庫裡肖夫

庫裡肖夫試圖證明單個鏡頭傳達的意義會隨著他前後鏡頭的改變而改變。

他將同一個面無表情的特寫鏡頭與不同鏡頭剪輯在一起,一盆湯、一個裝有死者的棺材和一個女孩兒,想了解觀眾是如何在這些並列鏡頭中理解原鏡頭的。

當與湯的畫面匹配時,觀眾看到了飢餓的情緒;當與棺材的畫面匹配時,觀眾看到了悲傷;當與女孩兒的畫面匹配時,觀眾看到了欲望。(如下圖)

庫裡肖夫實驗

在庫裡肖夫效應的基礎上,愛森斯坦最終發展了自己的蒙太奇理論,包含了5種,分別是度量蒙太奇、節奏蒙太奇、調性蒙太奇、超調性蒙太奇、理性蒙太奇。

度量蒙太奇

度量蒙太奇以固定的時間量或幀數來剪輯,不管鏡頭中正在發生什麼,它使電影變得更有節奏感。

愛森斯坦用這種方法向觀眾展示了海員的境況,也側面反映了沙皇的統治。

《戰艦波將金號》中的度量蒙太奇手法

在現今的例子中,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使用度量蒙太奇在電影《夢之安魂曲》中表現在角色使用藥物之後,即刻的情緒狀態波動。

《夢之安魂曲》中的度量蒙太奇手法

節奏蒙太奇

節奏蒙太奇將動作場景剪輯來創造運動感。它帶來了電影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震撼片段,也就是《戰艦波將金號》中著名的敖德薩階梯。

愛森斯坦讓士兵快速的行進,與民眾逃脫的畫面剪輯在一起,為電影帶來節奏以及視覺上的連續性。

《戰艦波將金號》中著名的敖德薩階梯

調性蒙太奇

調性蒙太奇會使用兩個具有相同情感、相同調性的影像,來增強整體的信息傳達。

例如下圖中,當起義英雄死去被埋葬在海邊,同時切入了悼念者以及海上夕陽的鏡頭,增強了對這名勇敢起義士兵的哀悼氛圍。

調性蒙太奇手法

超調性蒙太奇

超調性蒙太奇是度量蒙太奇、節奏蒙太奇、調性蒙太奇的結合,它不僅僅是將前幾種的作用疊加。

例如,希區柯克使用超調性蒙太奇,他選擇在戀人相依偎的鏡頭後,剪切上火車穿過隧道的鏡頭來表示性。(如下圖)

超調性蒙太奇手法

理性蒙太奇

理性蒙太奇其理論是將多個鏡頭或者連續性鏡頭結合,在各個鏡頭各自有意義的時候,通過聯繫主觀創造新的意義,表現單個鏡頭所不能呈現的意義。

士兵向臺階下行進的鏡頭象徵壓迫的力量,與該鏡頭並置的是手無寸鐵的居民逃離場面,現實出俄國人的無助,兩個鏡頭並列產生了沙皇軍隊的殘暴。(如下圖)

理性蒙太奇手法

再如,兩個獅像鏡頭沒有什麼意義,而將多個獅像鏡頭組合成獅子睡醒的情節,就象徵著俄國人民的意識覺醒,反抗政府壓迫。

石獅子

在《現代啟示錄》中,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就使用了理性蒙太奇,他將科茨上校的死亡鏡頭與獻祭宰牛的場景串聯,暗示著科茨上校雖然扭曲殘暴,他一樣是戰爭的受害者,他將理性和道德獻祭給了瘋狂、道德缺失的戰爭。

《現代啟示錄》

在《教父》中,科波拉同樣使用了理性蒙太奇,將新生兒洗禮的畫面與柯裡昂家族的暗殺行動畫面剪切在一起,使得邁克的洗禮象徵著罪惡的新生。

《教父》

愛森斯坦用他的蒙太奇理論以及《戰艦波將金號》,將原先無法呈現的東西,史無前例地搬上了銀幕,他是第一個給了電影深度以及意義的人,使得電影從單純的講述者變為溝通者,能與觀眾們溝通思想。

相關焦點

  • 愛森斯坦用一部《戰艦波將金號》創造出了電影血液—「蒙太奇」
    一個蒙太奇手法的創新就有可能掀起一種新的電影理論,並且推動電影事業的發展。蘇聯導演庫裡肖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相繼討論並總結出了蒙太奇的規律與理論,形成蒙太奇學派,他們首次將蒙太奇藝術上升到藝術的層面,而他們創立的蒙太奇美學中獨到的見解對後世電影影響深遠,成為了經典中的典範。
  • 電影 ▎「蒙太奇」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用愛森斯坦的話說就是『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加和,而是乘積』。電影的意義不在於一個鏡頭本身,而在於鏡頭與鏡頭之間的衝撞。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鋒的觀念。愛森斯坦的蒙太奇蘇聯於1925年拍攝的影片《戰艦波將金號》,以磅礴的氣勢和驚人的獨創性開創了世界電影的新紀元。該片導演、年僅27歲的愛森斯坦(1898-1948)從此名揚四海。他的主要貢獻是創建了蒙太奇理論。愛森斯坦對蒙太奇原理的發現,在世界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20年愛森斯坦在莫斯科無產階級文化協會劇院擔任導演及舞臺美術工作。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6:謝爾蓋·愛森斯坦
    如果回顧早期的蒙太奇技術,有兩個電影導演不得不提,一個是提出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大衛·格裡菲斯,一個是提出理性蒙太奇的謝爾蓋·愛森斯坦。對於前者,我們在之前的系列中已經有提及過,而今天我們的主角正是前蘇聯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
  • 蒙太奇思想:一種承載思想的工具
    蘇聯電影藝術家對蒙太奇的解釋就多了另一層含義:蒙太奇不僅是簡單地起到連接鏡頭的作用,而是作為一種創作觀念和思想貫穿於電影創作的始終,是電影特有的觀察世界和表現世界的手段和方法,具有表意的功能。我國著名導張駿祥也持相同的觀點,他認為,把不同的畫面銜接在一起,產生新的意義就是蒙太奇。
  • 天啊,原來這就是蒙太奇!
    2018年1月22日的Google Doodle2018年1月22日是蘇聯電影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誕辰120周年紀念。他是蒙太奇(Montage)理論和實踐的先驅者,影響了一大批電影人,其中包括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被稱為「蒙太奇之父」。
  • 蒙太奇是什麼?
    簡單說來,要學習蒙太奇理論只要懂得三個人就行了。一、大衛·格裡菲斯(敘事蒙太奇)依靠省略的原則,選擇事件和動作的若干要點,以中景,全景,遠景展現空間關係,以近景特寫強調視覺細節和重點,然後,再將這些鏡頭按連貫性和同時性加以剪輯,省略的部分由觀眾的經驗得到補充。看著有點暈?
  • 秘籍 多種蒙太奇手法可以讓你的電影動態化
    此外,直到電影製作人Eisenstein, Pudovkin和Kuleshov的時候我們才有了蒙太奇這個想法,就是通過剪輯可以凝固空間、時間和一系列的鏡頭信息,以此可以對觀眾的情感和心理產生影響,這個就是蘇聯蒙太奇理論。到今天,剪輯已經逐漸成熟成長起來,並稱為了我們電影詞彙中的一種新語言。
  • 淺析電影鏡頭語言——蒙太奇剪輯(上)
    謝爾蓋·愛森斯坦(1898~1948)前蘇聯導演、電影理論家,猶太人。電影學蒙太奇理論奠基人之一電影的基本元素就是鏡頭,可是沒有任何一位出色的導演願意他所執導的作品,是一堆人在一個固定的機位鏡頭前,發展故事情節;更沒有任何一位合格的觀眾會為此類電影嘆觀止矣!顯然,早在1922年蒙太奇理論大師愛森斯坦意識到了這一情形,他曾在《左翼藝術戰線》雜誌上發表了《雜耍蒙太奇》。這是第一篇關於蒙太奇理論的綱領性宣言。
  • 為杜絕不懂裝懂的複製粘貼,依託電影史闡述什麼是蒙太奇
    隨後,也出現了第二位引用蒙太奇這一理論的導演——愛森斯坦,他在導演了戲劇《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之後,在馬雅可夫斯基創辦的《左翼藝術陣線》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雜耍蒙太奇」得文章,並且在自己的第一部電影《罷工》中成功運用了他的雜耍蒙太奇理論,將帝俄統治下屠殺工人的鏡頭和屠宰場屠殺牲畜的鏡頭交替剪輯,隱喻工人正在像牲畜一樣任人宰割。
  • 蒙太奇原理
    中文名 蒙太奇原理外文名Montag影視藝術手段五彩斑斕代 表《波坦金戰艦》目錄1簡介2舉例3分類▪敘事蒙太奇▪表現蒙太奇▪理性蒙太奇4簡潔解釋:蒙太奇1早在19}紀末期,電影大師們就開始使用蒙太奇(那時候還沒有電視),這是個使電影產生飛躍的手法。蒙太奇最初在電影創作中呈現了驚人的藝術效果並創造了感人的藝術魅力。電影大師普多夫金在他的經典著作《論電影的編劇、導演和演員》的開篇語就是這麼一句話—「電影藝術就是蒙太奇,』a蒙太奇是法文Montag喲音譯,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
  • PR剪輯之蒙太奇手法如何練成?
  • 蒙太奇,只知其名不知其意?該補課了!
    ↑↑↑2018年1月22日是蘇聯電影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誕辰120周年紀念。他是蒙太奇(Montage)理論和實踐的先驅者,影響了一大批電影人,其中包括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他,被稱為「蒙太奇之父」。
  • 電影:遊戲規則(鏡頭裡的蒙太奇)
    "鏡頭內的蒙太奇"的說法實際上是說導演通過對各個元素的調度,在靜態的影像中呈現動態而戲劇性的表演。讓雷諾瓦導演,"向安德烈 巴贊致敬",世界十大電影之二。安德烈 巴贊之所以力捧此部電影在於《遊》片代表了與蒙太奇學派完全不同的一種風格——不依靠剪輯,而依靠長鏡頭內的場面調度。
  • 一分鐘告訴你,什麼叫做蒙太奇?
    相信蒙太奇這個名詞,對於學習藝術學或者電影學的人來說是一點都不陌生的,但是很多外行卻不明白這個常常會出現在熒幕上的名詞是什麼,所以今天小編就用最通俗的解釋來告訴大家。,就是「剪輯」,但是蒙太奇理論又非常的多和複雜,絕不是簡單的剪輯。
  • 舉例講解電影中的蒙太奇montage是什麼?
    蒙太奇是一種把多個存在某種關係的視頻片段結合起來。能讓人聯想到所理解的畫面,靠引起共鳴思考來表達的一種方法。    90年代著名剪輯師愛森斯坦,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比喻:「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兩數之和,而更像二數之積」。
  • 蒙太奇到底是什麼?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很多人吐槽:為什麼花錢去看日常生活可以看到的畫面?都是平鋪直敘的,一點意思都沒有。於是埃德溫·波特創造了電影剪輯。隨後戴維·沃克·格裡菲思為電影藝術建立了完整體系。但把這一體系變成真正理論的是蘇聯的謝爾蓋·愛森斯坦,他是電影蒙太奇原理的奠基人,被稱為「現代電影之父」。他提出的蒙太奇理論,是電影史上的偉大理論之一,並且該理論的指導意義一直延續到至今。
  • 以《假如愛有天意》為例,分析蒙太奇的3種表現手法及實際應用
    老一輩珠喜和俊河跨越階級和時代戰亂的相愛相惜,而終不成眷屬令人遺憾,小一輩珠喜的女兒梓希和俊河的兒子尚民的相愛相守則令人感動。前蘇聯電影工作者普多夫金曾說:「在作家身上是風格,在導演身上就是他對蒙太奇的獨特理解。」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在電影《假如愛有天意》中「蒙太奇"的表現手法的獨特魅力。
  • 睜大眼睛,這15個是電影史上超棒的「蒙太奇」運用
    音頻和畫面並非一致的,但的確是相關;這打造了一個非常具體的氛圍,創造了一個大於部分的整體。所有學過電影史,或者了解電影的人都會知道這部電影。電影由謝爾蓋·愛森斯坦指導,他是電影學中蒙太奇理論奠基人之一,世界電影的先驅。雖然25年他只完成七部電影,但他將電影藝術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隱喻等手法,賦予電影全新的表現力和複雜性。
  • 剪輯·蒙太奇技巧
    剪輯師最重視的就是時間、節奏、視覺和聽覺的關係以及蒙太奇。這也是剪輯藝術的主要內容。所以,若想處理好這些要素的關係,不僅要了解剪輯原理和規律。還要掌握剪輯基本方法和技巧,發揮個性和創意進行藝術剪輯。上次我們講過蒙太奇的來由,說它來自法語,原意為建築學上的構成、裝配、借用到電影藝術中有組接、構成的意思。
  • 15個鏡頭,展現「蒙太奇」的力量
    音頻和畫面並非一致的,但的確是相關;這打造了一個非常具體的氛圍,創造了一個大於部分的整體。所有學過電影史,或者了解電影的人都會知道這部電影。電影由謝爾蓋·愛森斯坦指導,他是電影學中蒙太奇理論奠基人之一,世界電影的先驅。雖然25年他只完成七部電影,但他將電影藝術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隱喻等手法,賦予電影全新的表現力和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