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臨終,為什麼後悔未聽蒯通之言?必死原因在此

2021-03-05 魚羊密史

點擊上方「魚羊密史」關注,每晚八點推送

回復「揭秘」,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野史奇談

(圖)電影《鴻門宴》中的韓信,安志傑(飾)

韓信臨終之時,曾經仰天長嘆,悲切地說:「我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意哉!」這說明,韓信幾乎從來就沒有下過謀反的決心,也從來就沒有過謀反的行為。而這,卻恰恰成了他必死之因。

楚漢虎將,韓信第一,用蕭何的話說,乃是「國士無雙」。他徵戰南北,功勞無數,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沈沙決水、傳檄而定、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這些都是韓信用鮮血創造出來的成語。他東出陳倉,定秦、破魏、滅代、趙、燕、齊,最後打敗楚軍,為劉邦打下大片江山,劉邦因此有「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之嘆。但讓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蓋世英雄,最後卻死於婦人之手、鍾室之中。

前196年,皇后呂稚命人將韓信誘捉,斬於長樂宮鍾室,並夷其三族。然而,韓信為什麼必死呢?

當韓信將大部分江山打下來後,劉邦就對這個功臣不怎麼待見了。不過,這有一個漸漸疏離的過程。當年,韓信平定齊國,要求劉邦封他假齊王,儘管劉邦確實封了他王,卻已經不高興了。後來,劉邦得知韓信收留了鍾離眛,便立即用陳平之計,將韓信抓到洛陽,準備斬首,經大夫田肯勸說,才降為淮陰侯,軟禁在身邊。

這些,平心而論,皆是作韓信之過。但過錯雖有,總不致死。並且,劉邦將韓信由齊王,遷楚王,降淮陰侯,最後軟禁,也給予了應有的懲處,按說不當死。而他的罪狀為與陳豨聯合謀反,則根本經不起推敲,你想,被軟禁的韓信,自身難保,他有什麼能力作內應?再說,他消滅呂后和太子又有什麼用?劉邦正當盛年,手握百萬大軍,他一個卸了職的將軍,能興起什麼風浪?謀反是假,陷害是真。

其實,韓信之死,是功高蓋主所致,也是劉邦疑心作祟所致。試想,韓信戰功如此之高,名聲如此之響,怎不讓皇帝心驚膽戰?而呂氏,作為劉邦的結髮夫妻,對於他的心思,自然洞若觀火。於是,與蕭何一合謀,輕易就消除了劉邦的心腹之患。

俗話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過是一塊帝王的遮羞布。蕭何的作用,既不是動機,也不是關鍵,蕭何不出謀,自有張何、李何、孫何為他們劃策。韓信之死,最初的設想,可能既非蕭何,也非呂后,應該是劉邦,劉邦平定叛亂回來,得知韓信被殺,立刻「且喜且憐」,這至少能夠證明,韓信的死,符合他的心理要求。

所以,韓信臨死會仰天長嘆,後悔沒有聽蒯通之言,「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更加說明,他從來就沒有下過謀反的決心,也從來就沒有過謀反的行為。

*作者:晏建懷,魚羊秘史籤約作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歷史隨筆集《帝國的臉譜—北宋官場眾生相》。

常年筆耕不息,堅守原創不易

相關焦點

  • 韓信臨死前,悔不聽蒯通之言,那麼他反劉邦究竟能否成功
    至於當年劉邦為了拉攏韓信,許諾韓信什麼「五不殺」,這種類似的承諾大家聽聽就可以了,千萬別太當真。政治鬥爭中,領導即使承諾一百種情況不殺你都沒用,因為想殺你的時候絕對會有第一百零一種辦法在等著你。韓信臨死之前,為了發洩自己的憤怒、不甘、無奈、懊惱,大呼:「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言!」,此時的韓信其實已經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的嘴臉了,這種無力的吶喊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 戰無不勝的韓信為什麼會窩囊到死於婦人之手: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當時項羽的說客武涉,對韓信的「國際地位」是這樣表述的: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韓信自己的謀士蒯通(徹),分析韓信的處境是: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 劉邦必殺韓信,10字鐵證
    韓信聽了非常驚訝,經不住相國的催促,只好一起進宮了。韓信剛剛踏入宮殿,呂后便命人將其五花大綁,在長樂宮裡殺了。此時,韓信明白一切都晚了,長嘆一聲:「後悔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被一個婦人誆騙,這都是天意啊!」《史記》記載:「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 韓信臨死前喊出一句話,蕭何聽卻後面如死灰,韓信說了什麼?
    韓信十分自豪的說:我統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這時候劉邦又半開玩笑地說。那我豈不是打不過你?機靈的韓信立刻回答道:不,主公是駕馭將領的人,不是駕馭士兵的人。劉邦聽後哈哈大笑,但實際上已經為後來事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 蒯通勸韓信謀反時,說張耳「奉項嬰頭而竄」,項嬰是項羽什麼人?
    漢四年,韓信聽信蒯通之謀,不顧漢使酈食其已和齊王達成的「漢齊聯盟」,發兵襲齊國,齊國上下正處於跟漢國達成聯盟的喜悅之中,毫無防備,被韓信一舉攻破。韓信破齊,漢使酈食其被齊王仍舊大鍋中煮了,韓信隨即向漢王劉邦自請為假齊王,劉邦聽從張良、陳平之謀,立韓信為真齊王。
  • 蒯通:智商、情商我第一
    請聽蒯通的形勢分析:「韓將軍您是奉詔攻打齊國,而所謂的酈食其是漢王劉邦暗中派遣的一個遊說齊國投降的密使,只不過是個讀書人,如果他坐著車子,鼓動三寸之舌,就收服齊國七十多座城邑,將軍率領數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這不恰恰說明韓將軍您是笨蛋嗎?為了證明您的偉大,您的英武,您必須奮然前行,大膽進攻。不要擔憂漢王的看法,既然漢王沒有詔令讓您停止攻齊,您就有充分的理由進軍。」
  • 大功臣韓信被呂后處死,死前說了一句話,劉邦聽後竟害怕不已!
    韓信被呂后殺死在公元前196年,韓信被自己好友蕭何騙進宮中,誰知呂后早就已經安排好壯士在此等候。壯士逮住韓信之後把他五花大綁在旁邊的柱子上面。韓信當上齊王但是蒯通可不答應,蒯通是和韓信在同一條船上的人,只有韓信建立足夠大的戰功自己以後才會有足夠高的地位,所以他必須讓韓信做一個可以和劉邦還有項羽相抗衡的人。
  • 韓信謀士被判死刑,臨死前高呼:我說一句再死!劉邦忙下令:赦免
    對於韓信的話,呂后和蕭何感到莫名其妙。等劉邦平叛歸來,呂后將韓信遺言如實告知了丈夫。劉邦大怒道:「我知道蒯通,他是韓信的謀士!」之後,劉邦立即下令:「把蒯通給我抓過來!」  蒯通本是齊人,他博覽群書,足智多謀,是能力比肩蘇秦、張儀的縱橫家。然而隨著秦國的統一,蒯通丟了飯碗。畢竟在統一國家,擅長外交和挑撥之術的縱橫家,是沒有活動餘地的。
  • 楚漢縱橫家蒯通
    蒯通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而且都能說到關健點上。三、指出韓信潛在的危險,只有三分天下這一條路才能挽救:「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況且我聽說,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讓我來說說大王的功略:大王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攻趙,降燕,定齊,南摧楚軍二十萬,東殺龍且,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謀略不世出者也。
  • 韓信和劉邦的恩怨:是劉邦演的飛鳥盡?還是韓信要劉邦的江山?
    韓信生前有兩個言論:第一:韓信成為楚王后,因為被人告謀反被劉邦抓了一次,韓信對劉邦說: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然後韓信對劉邦說,天下已經定了,我死我認命。結果劉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貶為淮陰侯。第二:韓信被殺之前,他嘆氣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 又一個死得冤屈的名人,韓信真正的死因究竟是什麼?
    但因故走漏了風聲,呂后得知消息,就與丞相蕭和商量,謊稱陳豨叛亂已定,群臣皆賀,請韓信赴宴。韓信本來不想去,蕭和硬拉了他去,結果剛一露面便被殺死於長樂鍾室裡。臨死之時韓信說我後悔當初不用蒯通之計,以致一世英名,卻落得個死於婦人之手,可悲呀。蒯通是誰?他給韓信出了什麼計呢?
  • 呂后誅殺韓信,為何非要說,殺你個不見天不見地不見鐵
    這些「任俠」「豪傑」為什麼會引起周昌的警覺呢?「任俠」又稱「遊俠」、「輕俠」,是當時的一個社會強勢群體,不過他們的權力不是來自政治和經濟,而是來自肉體的強制。顏師古解釋《漢書》「任俠」時說:「任,為任使其氣力。俠之為言挾也,以權力俠服人也。」在《史記?
  • 呂后冤殺韓信?真實歷史是韓信死的一點都不冤,而且他的死是必然
    韓信想不通,一肚子窩火,他在長安,閉門不出,成天生悶氣。悔不該不聽蒯通之言。有一天,韓信造訪樊噲,樊噲跪拜送迎,仍尊稱韓信為「大王」,自稱「臣」。韓信出門,仰天笑曰:「生乃與等為伍!」心態極為不平。史稱韓信「日夜怨望,居常鞅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高帝早就猜疑韓信,只是韓信不察覺罷了。早在韓信拜將的《漢中對策》中,韓信首獻大謀就迫不及待地說出了「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建議。
  • 韓信之死的自身原因
    二,在項羽手下不被重用的原因:通常所認為,韓信之所以不被項羽重用,是因為項羽的「不察」,才失去了韓信這個智謀精詭的人才。劉邦聽後「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後採用陳平計,忍隱下來,送了個順水人情,違心地派張良前往齊地封韓信為齊王,並徵其兵擊楚。韓信的這一做法,充分暴露了自私,和急求功利的心理,讓劉邦產生了不滿與戒備。(《淮陰侯列傳》)
  • 「世上萬般皆是命,果然半點不由人」,後人是怎麼看韓信的
    《史記》是中國古代史籍中的傑出代表,其創作固然與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理念有關,但不能忽視的是司馬遷祖上世代為史官對其將寫史作為人生志業的影響。秉筆直書的實錄精神,是史官文化的一大特徵。司馬遷在對韓信生平經歷描寫時,就沒有將漂母賜食、胯下之辱等事件忽略。
  • 韓信擁有帝王命格,卻死於婦人之手,司馬光:另有緣由!
    韓信是秦末漢初著名的軍事家,世有「兵仙」之稱,並被評為漢初三傑,兵家四聖,還留下了「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垓下之圍」等眾多典故。韓信一生命運坎坷,功勳卓著,他為劉邦的漢室基業貢獻了極大的力量,可以說沒有韓信就沒有劉邦的漢室江山。劉邦集團成員也對韓信十分的推崇,劉邦更是親自說過:「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並在功成之後將韓信封為了淮陰侯。
  • 從歷史的細節,還原韓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韓信真實的死因
    二、劉邦抓捕韓信的原因。劉邦抓捕韓信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不放心。在封建社會,一個臣子的最大的罪行就是讓君主不放心。韓信在拒絕項羽是使者武涉和自己的謀士蒯通的時候,還對劉邦自信滿滿,認為劉邦不會剝奪自己的齊國。可卻不知道當時自己已經屢次觸犯了劉邦的底線,讓他無可容忍了。這個徵兆在韓信佔領趙國的時候就已經顯露出來了。當時劉邦戰敗,被楚軍打得東躲西藏。
  • 曹操竟是韓信輪迴轉世!
    第一個來告狀的人是韓信。韓信道:「我為漢祖立下十大功勞,誰知漢祖得了天下,不念前功,將我貶爵。呂后又與蕭何定計,哄我到長樂宮,不由分說,叫武士縛住斬了,誣以反叛。我自思無罪,受此慘禍,三百餘年,含冤未報,乞望閻君明斷。」重湘道:「你既為元帥,豈無商量幫助之人?」韓信道:「曾有一個軍師,叫蒯通,奈何有始無終,半途而去。」重湘叫鬼吏拘蒯通來審。
  • 韓信被處死後,蕭何看著他的遺體仰天長嘆,說了一句肺腑之言
    當時蒯通就告訴韓信,你給劉邦要什麼齊王呢?你本身就可以自立為齊王。當時韓信擁兵30萬,項羽10萬,劉邦20萬。 但是,韓信還是拒絕了蒯通的勸說,他說劉邦給他大將軍職務,讓他有衣服穿,有美食可以享受,他不能背叛劉邦。 蒯通就告訴韓信,萬一你幫助劉邦滅了項羽,到時候你這個武將就成為了魚肉了,就會被人家任意的宰割的。
  • 韓信陳倉大戰:為劉邦建設霸業鋪平道路,還使得韓信名滿天下
    以此作為基礎,韓信對劉邦說,依據之前各諸侯間的協定,大王你應該在關中稱王才合適。但是大王卻失去了這個王位而被安置在漢中,百姓對項王的怨恨已經很深了。這個時候,只要大王願意向東起兵,絕對可以一呼百應。劉邦就是在這次和韓信的談話中,才發現了這個人隱藏的才幹,從而聽其策略,準備發動這場千古流芳的陳倉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