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陳美齡:
祖籍廣東,長於香港,現居日本東京。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出版多部書籍,現任聯合國國際兒童緊急基金協會大使。
而她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一名歌手——14歲開始唱歌,演繹了《原野牧歌》、《愛的咒語》等廣為人知的歌曲。
因愛起航,歌聲飛翔
陳美齡的歌唱始於少女時代的志願活動。
當時,她到香港的殘疾兒童學校做義工,羞澀的她不知道該給孩子們講些什麼,就給他們唱起了歌。
看到孩子們都張大了嘴巴,努力地拍手,美齡大受鼓舞,孩子眼裡的光芒讓她知道——原來,自己的歌聲有著這樣大的力量。
殘疾兒童學校的生活很苦,很多孩子因為身體殘障而被父母遺棄。沒有家長的照顧,常常吃不飽、穿不暖。
於是美齡拿起吉他,跑到自己學校的飯廳裡,請求同學們把剩下的食物送給她,而她願意給那個好心人唱一首歌。
一開始大家看她的眼神很古怪,但很快美齡天籟般的嗓音吸引了過往的人,很多人會把飯菜留下來給孩子們,還有一些人把未開封的罐頭直接送給她。
美齡發現,自己可以通過唱歌幫助別人,而這種感覺是那麼美好。
後來,陸陸續續有唱片公司和電視臺找到美齡,為她錄節目、灌唱片。憑藉可愛的外形和不俗的唱功,美齡一炮而紅。而真正讓她決定歌唱道路走下去的,是一次貴州之行。
在人生的一段迷茫期,美齡決定去母親的故鄉貴州看看。幾經輾轉,她到了親戚家裡。旅途的疲憊還未褪去,一群眼睛亮亮的小朋友就圍了上來 ——「姨姨,我們給你唱歌聽!」
孩子們唱的是《歸來的燕子》。這首歌由美齡自己作曲,一個臺灣人填詞。
當時兩岸關係緊張,在偏僻的小山村聽見這首歌,看到孩子們無比認真的神情,美齡突然發現,歌聲有翅膀,可以越過現實的種種障礙,到達人的內心深處,把人和人連在一起。
她決定一直唱下去,讓歌聲承載著愛,讓愛穿越險阻,迎風飛翔。
有些歌手喜歡在炫目的燈光下展示自己的每一個角度,也有一些歌手喜歡用歌聲說話,美齡是後一種:「我常常希望自己是透明的,希望可以不開演唱會,只發行唱片。」
但她也說,一場在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辦的演唱會,「是我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因為她看到了臺下歌迷們的沉醉,讓她知道、感受到,音樂已經超越了言語,撐起一座愛的橋。
急流勇退,沉澱內心
作為一名14歲就出道、紅遍中日的歌手,陳美齡無疑是極為成功的。但在光芒背後,這個職業意味著忙碌的生活與巨大的壓力。
一首《虞美人花》風靡日本後,美齡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在日本的生活甚至比在香港做歌手時更為繁忙。那時候美齡還在讀高三,下課後常常需要工作到凌晨三點才能回家,早晨六點半又要起床坐巴士去學校,還要拍戲、錄唱片、做採訪……
面對這種情況,美齡的父親表示了反對,他認為美齡這樣的生活對她的成長不利——不僅吃不好、睡不好、沒有交到朋友,也不知道自己是誰,她應該去沒有人認識她的加拿大留學。
父親這樣解釋,「錢和名聲都像流水,人家可以把它拿去;但是進了你腦子裡面的知識,沒有人可以拿去,一生一世是你自己的寶貝。你能用它幫助人家,也能以它為生。可以讀書的時候一定要感恩,並且用心去讀書。」
美齡很贊同父親的話,她在事業的上升期表示暫時退出娛樂界,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習社會兒童心理學。增長閱歷的同時,也沉澱自己的內心。學業有成後,美齡遵從母親的心願,重新赴日進入娛樂界。
工作之外,美齡也收穫了一段美滿的愛情。她與自己的經紀人金子力在日本成婚,不久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了。由於需要哺育嬰兒,且住所距離工作的地方較遠,美齡將兒子帶到了工作場所。
沒想到的是,她的做法在當時思想傳統的日本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一些人說,「你生了小孩子還要做工,真貪心啊!」
這件事被稱為「美齡論爭」,被當時許多新聞報導,也刊登在美國的《時代周刊》上,被史丹福大學的一位教授看到。他很希望見美齡一面,邀請美齡進入史丹福大學跟他學習,學習在教育方面如何推動女權的發展。
博士畢業時的陳美齡與兒子
順利通過考試,也說服了丈夫,美齡卻發現自己懷孕了。她打起了退堂鼓,打電話給教授。教授告訴她,有很多女人都像她這樣,找一個藉口,放棄她們的夢想。教授問她,難道希望以後告訴兒子,媽媽為你犧牲了斯坦福嗎?並且鼓勵道,「在美國,有很多人一邊生孩子一邊讀書,這不是不可能的。」
美齡於是決定去美國試試看。她帶著孩子,一邊讀書一邊工作,寫文章、做連載、上電視、繼續唱歌,放假的時候就飛回去工作。這樣的生活當然非常辛苦,不過美齡對自己的決定完全不後悔。
陳美齡全家福
在斯坦福的日子,她學到了很多。她在學校中學習到的教育理論,也能夠在培養孩子時進行實踐、發揮作用。
歲月優雅,心存感恩
不知不覺間,美齡已經度過了一甲子的歲月,可時光在她愛笑的臉上仿佛毫無痕跡。
和她聊天,會覺得自己對面坐著一個自己的同齡人。一襲淡藍色長裙,微卷的長髮,沒有風霜,有的只是不變的純淨和優雅。
當被問起如何保持她的良好心態,美齡笑得更燦爛:「覺得自己很幸運,對命運常懷感恩之心,自然會快樂起來。」
美齡分享了最近做聯合國工作時的見聞:在中東,戰亂使大量家庭流離失所,一些和我們一樣本在學校安逸讀書的孩子,突然就失去了一切,背井離鄉,四處漂泊。在一些落後的地區,因為家裡窮,很多男孩子15歲就出去打工,掙一份微薄的薪水;
父母為了少一個人吃飯,多收一份聘禮,會把13、14歲的女孩子嫁出去,而她們往往在夫家吃很多苦頭。言語在這些殘酷的現實面前顯得格外蒼白無力,那些抱怨命運的人,可能是因為沒有見過真正的痛苦。
陳美齡與土耳其的孩子們
美齡覺得,復旦的每一個學子都是幸運的。中國是一個有著無限發展空間的國家,而上海又是國家發展的排頭兵。身處上海,身為復旦的一份子,每個人的未來有著無窮的可能性,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真正所愛,並為之努力奮鬥。
與此同時,要感恩生命已經給予的東西,多看看手心已經握有的財富,而不總是去為自己沒有的事情而煩惱。只有這樣,快樂才會降臨。
陳美齡從上海乘高鐵去北京
美齡說,她很喜歡坐火車,看窗外慢慢過去的風景,聽火車「嗚——嗚——」的聲音。火車裡是一個微縮的世界,有著過道上的小推車,有著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她常常想起三十多年前,在四川到貴州的老火車上,她把頭探出窗外,笑嘻嘻地被黑煙噴得滿頭滿臉的場景。
火車向前開,慢慢地,不匆忙,正如陳美齡的人生,不疾不徐,優雅前行。
活動圖由主辦方提供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曾徐然 彭嘉一 | 記者
王沁怡 | 責任編輯
往期精彩
圖搜復旦丨黃磊復旦座談會:也許有命中注定的緣分
你在復旦吃剩的飯,究竟去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