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副院長周亭教授應邀出席中宏論壇第十場在線研討會,並圍繞「『一帶一路』攜進與全球治理新邏輯」主題發表演講。
以下是周亭教授發言: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快速傳播,影響著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也對當前的全球治理邏輯提出了挑戰。疫情暴露出原有的治理體系在價值觀上的單一,全球治理平臺缺乏包容性,無法很好應對全球突發性事件,曾經的治理結構中心--美國又把全球治理當成自己謀取利益的手段。上述種種,都引發了對全球治理邏輯的反思,也一定會引發一些變革。但是在全球治理格局的「變」之外,我們也應當看到「不變」,就是全球傳播格局並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西強我弱」仍然是主要基調。中國在國際傳播中,仍然避免不了挨罵,仍然存在「發不出聲音,講不清道理,得不到理解」的困境。
對國際傳播格局的認識是我們做一切傳播活動、包括「一帶一路」傳播的起點。在中國當前的國際傳播實踐中,主要用「西強我弱」來描述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和中國在信息流向和定義權、話語權方面的對比,把兩者建構為互為對手,爭奪輿論的制高點的對手。
媒體的國際傳播力是國際傳播格局中的核心,今天的傳播活動大部分都是超出個人體驗、需要藉助各種媒體平臺進行。現在中西主流媒體的差距確實還比較大,主要體現在議題和價值觀的輸出能力上。從議題設置能力來看,西方媒體報導及時、角度多元、內容豐富、觀點充沛;中國媒體更多還停留在以中國視角解讀國際大事,報導滯後,內容同質化明顯,觀點也較為單一。從議題設置效力來看,西方媒體的議題更容易得到全球媒體的採用,在全球的能見度、擴散度和影響力上都更具優勢。所以在「西強我弱」的國際傳播格局下,西方媒體依然是全球新聞主要消息來源,中國媒體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資源生產的報導很難得到外國媒體的採用、更不用說影響它們的報導議題和框架。在西方媒體主導的報導框架下,中國積極、正面的作為和聲音很難獲得傳播的空間。
中國傳媒大學全球輿情大數據研究團隊從2017年開始一直監測「一帶一路」議題在全球多語種媒體平臺中的傳播態勢。在全球媒體對於「五通」的報導中,最受關注的是「設施聯通」和「資金融通」,最不受關注的是「民心相通」。在與「民心相通」有關的報導中,「人文交流」、「文化交流」等詞彙大都出現在政府人員的講話中,很難幫助普通公眾理解其實際意義,進而聯想到與自身利益相關的行為;與「一帶一路」相關的旅遊、留學、教育等具體人文交流活動的報導數量極少,民心相通和老百姓好像沒有什麼關係。我們都知道,境外媒體一直對「一帶一路」建設有著各種標籤化指控,中國的企業和項目常被西方媒體貼上「資源掠奪者」、「汙染排放者」、「霸權主義」、「對外擴張」等的標籤,精英的話語總是在往政治化上引導,不遺餘力帶節奏,而公眾對於這些建設項目又沒有渠道去獲得足夠的信息和感性的認識,因此對中國和「一帶一路」建設的不關心、不了解和刻板印象也就不足為奇。
總的來看,2017年至今,境外媒體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報導熱度居高不下,「一帶一路」已經逐漸成為涉華報導和國際格局分析的重要背景之一。對「一帶一路」建設持正面、負面態度的國家(地區)及媒體陣營也已基本穩定,對「五通」建設的關注度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基於當前的傳播現狀與國際傳播格局,未來如何在五通基礎上做好「一帶一路」的國際傳播、塑造負責任大國新形象,我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優化傳播理念和傳播話語
「一帶一路」和「五通」的傳播邏輯,要從「觀念傳播」轉向「傳播觀念」。前者是以我為主的傳播,借用各種渠道,把自己想傳播的理念和價值觀推而廣之;後者以需求為出發點,洞察受眾的偏向和喜好,為了獲得傳播的實效而生產。
「一帶一路」和「五通」的傳播理念,對上要承接外宣要求,對下要貼近受眾理解能力;既要提供豐富的理論和知識準備,也要按照傳播的規律辦事,只有「講事實說服人,講形象打動人,講情感感染人」,才能「講道理影響人」。應當突破「西強我弱」的二元對立,把中國放在世界之中,講述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的故事,既避免「秀肌肉」,也無需「秀恩賜」,這些行為都和大國新形象相悖。命運共同體是休戚與共,在國際傳播中應先尊重差異再精準傳播。
在對外傳播的話語上,目前全球媒體視野中的「一帶一路」和「五通」報導,很多是在泛泛而談,存在模糊和誤解。從我們自己的角度來說,要改善這種局面,不但自己要積極提供豐富、正確、全面、生動的語料,消除誤解;還要依據不同的傳播主體設計不同的話語方式。政府、媒體、企業、智庫和意見領袖避免講一套話。
二、整合拓寬傳播主體和傳播資源
傳播好大國新形象,不僅僅是媒體的事。我們的媒體本身在國際傳播中也存在一些短板。一方面在國際新聞的議題選擇上,中國媒體偏向對涉華事件的報導,注重以我為主地進行報導和評論,這固然是中國媒體的重要責任與使命,但對重大國際事件的忽視,既不能匹配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形象,也不利於中國媒體的國際化發展。另一方面,在對涉華重大事件進行報導時,中國媒體對官方口徑依賴程度比較高,主動拓展話語空間的意願不強,各家媒體沒有形成各自的話語風格。因此,在國際輿論場上,中國媒體通常只被看作是「中國官方發言人」,而不是「世界大事記錄者」。
在當前國際傳播格局下,應建構多元化的國際傳播主體,既要有政府的聲音,也要凸顯非官方、民間的聲音,讓大家用好自己的渠道,去達成溝通和互信;讓大家各說各話,去拓寬話語空間。
三、塑造立體互動的傳播體系
在設置國際傳播議程時應注重「宏觀」與「細節」兼顧,「經濟」與「人文」並重,更多地關注具體項目和與對象國居民息息相關的利益點,著重從項目建設對民眾帶來的益處等細節方面展開對公眾的傳播,同時積極利用社交媒體平臺,以多樣化的形式展開傳播,如影視、廣告、遊戲等。
未來的傳播活動需區分不同類型的輿論主體,如加強與各國態度較為友好和中立的媒體合作,爭取傳播的空間;加強面向公眾的傳播,將「一帶一路」的宏大敘事與普通民眾的民生相勾連;加強人文領域的宣傳策劃,促進民心相通和價值觀認同;加強智庫合作和智庫外交,鼓勵周邊國家、金磚國家知名智庫發聲,積極回應負面評價,緩解當前較為被動的智庫輿論態勢;主動傳播研究成果,影響精英階層。
未來的傳播活動還需區分不同態度陣營的媒體,比如著力夯實正面態度明確的國家的主流媒體關係;加強與持「中性」態度的報導媒體的交流;嘗試開展與態度發生突然轉變的國家和媒體的直接或間接溝通;制定針對負面態度突出的主流媒體的輿論應對策略,並針對不同國家的態度變化,制定一國一策的輿情疏導策略,以此應對負面態度明確的、有影響力的西方主流媒體對其他國家媒體的輿論引導效應,做好與其進行輿論對抗的準備。
責 編 | 王曉芳 徐 冰 任嘉霖
編 審 | 鄶穎波 朱 嘉
參與大時代的公共事務
分享溝通的智慧,傳播的力量
原標題:《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副院長周亭教授應邀出席中宏論壇研討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