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眼》:人在做,誰在看.

2021-02-08 知影

《天空之眼》不算是一部新片,它於2014年的9月11日這個特別日子開拍,以提醒世人「反恐戰爭」的黑白難辨,2016年3月11日上映。我看到這部電影時,已經是2016年7月,此時在片中扮演將軍的艾倫•裡克曼已經於2016年1月14日去世,此片也成為他最後一部真人出演的作品。在「斯內普教授」去世周年之際,《天空之眼》終於得以在國內院線正式上映,我們也可以在他離開一年之後,在大銀幕上最後一次瞻仰他的風採。


是的,最後一次。


★溫馨提示:下文含劇透內容,建議觀影之後閱讀★


「天空之眼」這個詞,在片中有兩重含義,其一指的是無人機這一目前被廣泛應用於戰場的新式裝備,前所未有的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其二指的是冥冥蒼穹中注視著人間的神,在西方文化中,「eyes in the sky」意味著來自神的凝視,只有神才能明辨所有的是非,給予公正的最終審判。這兩重含義糾纏在一起,向世人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人類擁有了接近神的力量,是不是就能夠明辨這世上的是非?


我們都知道這是個否定的答案,但問題在於,沒人在乎。正如影片開場浮現出的第一句話:




「戰爭中第一個犧牲品就是真理。」


《天空之眼》的核心衝突,是社會學中著名的「電車難題」:當一輛疾馳的列車衝向鐵軌上來不及逃避的孩子,身為旁觀者的我們是扳下道岔讓電車出軌,以犧牲車上乘客安全為代價拯救孩子,還是以車上更多人的安全為重,放任電車撞死小孩。在哈佛大學的「公正」課程中,「電車難題」是討論的核心,也是有文明以來人類左右為難的困局。在電影中,這個問題被具體為,面對混在居民區中即將出發進行自殺襲擊的恐怖分子,是不惜一切代價用無人機發射飛彈炸死他們,還是顧忌附近的無辜小女孩而放任他們潛伏出動?犧牲1個無辜者,救80個人,到底該怎麼選?



道義上說,為了救更多的人而殺死一個無辜者,這不是有道德的做法,因為人命的價值不能用數字來衡量。如果為了救80個人就可以理直氣壯殺1個人,那麼是不是只要救了80個人,殺79個無辜者都是可以接受的做法?但現實並不可以用這種簡單邏輯判斷,如果為了拯救,任何犧牲都不能付出,那麼軍隊、警察、消防隊員這些具備犧牲高風險的職業都無法存在,指揮者命令下屬衝上前時,都可能會陷入這種道義陷阱。


犧牲一個人,救更多人,其實與道德的衝突並非不可調和,「見義勇為」,「捨己救人」這種概念,在國內外都是被高度宣揚的美德。但問題在於,當事人知情並自己選擇做出犧牲,與自己因為一個「救更多人」的理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犧牲,這是兩回事。本質上,這是人類社會為了防止以高尚名義進行大規模殺戮的預防機制。所以,衡量拯救需要付出的代價並做出判斷,這是一個非常複雜,也是非常謹慎的事情,需要高度的專業素養和決心。什麼是高尚,什麼又是正義,是生死背後的永恆謎題。


在電影中,英國軍方對於這種兩難的困境,他們的做法是建立多環節的審查流程,從而在法律和政治立場上獲得優勢。具體做法是:1.只有判明敵人的具體身份,並明確其作為威脅程度,才可以授權發動火力襲擊。2.襲擊必須高度謹慎,避開可能的無辜者,對於武器和襲擊方式都有明確約束。3.下令之前,必須判明誤傷機率,超過一定的風險,則襲擊不可接受。4.建立多專業部門聯席授權機制,政治、軍事、法律、外交乃至操作人員,都有權力提出質疑並中止行動。只有獲得上下一致的認可,襲擊才被認為是合法行動。




因此在電影中,可以看到一個簡單的軍事行動,除了軍事和情報部門的參與,還有法律部門,外交部門,行政部門,以及首相的出現,眾人在桌邊爭論不休,仿佛英國版的《十二怒漢》,從電影中的場景來看,不但衝突的核心像,連表現手法都很像。除了恐怖分子藏身處的街道有室外場景,其他場景如現場情報收集車,無人機地面操作間,作戰情報指揮中心,乃至英國本土內閣會議,都是室內場景。不同場景的人通過視頻和電話相互爭辯,只是為了尋找一個正義殺戮的理由。坦白說,這個電影,改成一個話劇都毫無問題,故事內核和表現手法都非常適合舞臺劇。但反過來說,本片值得中國電影人的學習之處,就是看看人家是怎樣把一個充滿舞臺劇味道的作品,拍得深邃又不失好看。

其實影片開始沒多久,作為關注焦點的小女孩命運就已經註定。正如劇作創作定理中「如果開幕時出現了一支槍,那麼落幕前它一定要打響」,因此無人機上的飛彈一定會發射出去,小女孩一定會被犧牲,於是故事才具備了應有的厚重,有了更多思考餘地。


知道這個結果,不代表過程就平淡無奇。正如前面所說,「殺1人救80人」的爭論是核心衝突,這個核心衝突如何展開和表現,成為影片精彩與否的關鍵。需要指出的是,本片的主演陣容極為強大。既然這是描述英國軍方在肯亞的軍事行動,那麼英國演員自然是優先選擇。海倫•米倫(情報部門上校指揮官)、艾倫•瑞克曼(將軍)、伊恩•格雷(首相)都是來自英倫的精英演員,舞臺劇高手,扮演無人機操作員的亞倫•保爾是美國人,以《絕命毒師》中的小粉為大家所熟知,片中他的戲份不多,但幾處關鍵時刻的表演極為搶眼。另外,扮演前線偵察員的巴哈德•阿布迪,外貌怪異,經常在電影電視劇中以難民或者海盜的面目出現,這次難得扮演了一次好人。從最高決策層到前線戰場,影片首先將整個故事涉及的各個階層完整展現,一場戰鬥,承擔風險的並不僅僅是那個無辜的小女孩,前線偵察員的暴露風險,情報控制者的軍法壓力,政治決策層的道義風險,大家身上都不輕鬆。只不過,有人賭上的是性命,有人賭上的是職業前景。




既然故事將選擇的流程和立場都清晰呈現,於是「殺與救」的話題,被進一步拓展為了「誰有權下令,又如何衡量得失」。粗看起來,片中的衝突方被劃分成三派:主張執行的軍方,主張放棄的女政治顧問,和牆頭草首相、司法部長。軍方主張既然是軍事行動,那麼附加損害是可接受的結果。女政治顧問則從道德高度出發,不斷從流程、權限乃至人性方面質問,並明確提出犧牲無辜者可能帶來的政治風險,是政治家中最容易博得群眾擁戴的類型作風(這個女政治顧問的造型都酷似德國總理默克爾大媽)。至於做牆頭草的首相和司法部長,則是隨著利益和風險的變化,搖擺不定,想到擊殺恐怖分子帶來的光環就傾向贊成,意識到犧牲無辜帶來的政治風險又縮回去,四處找大腿接黑鍋。最有趣的是身在國外訪問的美國國務卿,聽完匯報之後回了一句「必須執行一個可接受的方案」,等於什麼都沒說,官僚做派氣死人。


不過隨著故事的展開,各方面的內心動機細節一點點表露出來,誰高尚,誰冷血,就不是開始那麼分明。




牆頭草政客們,包括首相、司法部長利用的是程序正義上的流程,必須所有人都要問,包括外交部長,友邦國務卿,這樣出了事大家都有黑鍋,另外就是不斷拖延,最好是拖到這事黃了。直到外交部長忍無可忍,說出了「如果讓這幫人逃走,把購物中心裡的80個人炸上天,要面對新聞媒體的是你還是我」,政客們才啞口無言,痛下決心不能再拖。從一開始,無辜者的死活對他們就不是最關心的事,而是他們在其中受損還是受益。沒錯,這才是合格的政治家。


軍方人員的形象從一開始就並不討好,扮演上校的海倫•米倫氣場全開,指手畫腳,盛氣凌人;扮演將軍的艾倫•瑞克曼還是一副斯內普教授的陰沉做派,不斷催促政客同意開火。尤其是上校為了催促上級下決心,不惜暗示情報分析師偽造數據,將軍則一直以「這是軍事行動」排斥其他人的意見,看起來讓人生厭。但在這場衝突中,看似無情的軍方,作為上卻是真正關心無辜者的人。前線偵察員為了引開小女孩,冒著暴露身份的風險反覆嘗試,被追殺也沒放棄。無人機操作員為了避免傷害小女孩,不惜賭上自己的前途頂撞上級,要求重新評估襲擊風險。就連暗示偽造數據的上校,也是在反覆探討如何選擇轟炸位置以避免傷害。這遠比張口閉口「政治流程,媒體反應,友邦驚詫」的政客要實際得多。




反倒是一直站在道德高地的女政治顧問,在爭執中不經意暴露了政治家們的內心真實想法。她在乎的不是小女孩的死活,在乎的是誰來負責。如果放跑了恐怖分子,炸死了80個人,這80條人命是恐怖分子的罪。但如果為了殺恐怖分子而犧牲小女孩,一旦被媒體知曉,這就是政治家的罪。說白了,只要這個鍋不讓貧僧背,死80個人又如何?


權力的背後是責任,擁有至高的權力,就要承擔最大的責任,只要權力,不肯負責,這是騙子的做派。看似冷血的將軍最後對女政治顧問說,「永遠不要和一個戰士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然後漠然離去。曾經在瓦礫堆裡收斂遇害者的屍骨,曾經在電視上目睹戰友被恐怖分子槍決,這是軍方決心動手的最大理由。當沒有完美的選擇,掌權者需要讓自己來承擔罪責,而非簡單的喊口號,秀道德。




因為這種細緻的梳理和展開,當故事走向結局,絕大部分觀眾不會喜歡政客們,反倒是會站在手上沾血的軍方一邊。

我喜歡《天空之眼》,並反覆看過好多遍,原因在於,這樣一個談反恐的故事,並不是簡單的說誰好誰壞,誰偉光正誰下三濫。信教的都是恐怖分子?電影中的平民將激進派稱為「狂信徒」,並暗中教女兒識字,他是個嚮往文明的人。但最後小女孩被炸傷,奄奄一息,是路過的索馬利亞青年黨士兵,也就是被英國軍方認定的恐怖分子,毫不猶豫拆下車上重機槍,將小女孩送往醫院。無人機的飛彈之下,被炸死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非毫無人性的殭屍、鬼怪。也因為如此,電影對於戰爭的厭惡和反思更站得住腳。既然大家都是有嚮往,有善心的人,為什麼要相互殘殺呢?




戰爭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估計只有神才能回答,但更需要人思考。相比之下,被很多人讚譽的《血戰鋼鋸嶺》,雖然打著宗教的旗號,喊著救人性命的口號,卻遠遠沒有碰到戰爭這個問題的實質。


但可以確定的是,即便有艾倫•裡克曼遺作的名頭,《天空之眼》的票房也一定不如《血戰鋼鋸嶺》,不僅僅因為梅爾•吉布森名氣更大,安德魯•加菲爾德顏值更高,還在於《天空之眼》沒有給觀眾一個簡單明確的答案,而《血戰鋼鋸嶺》給了。「我們殺敵人是對的,他們兇殘醜惡,濫殺無辜,所以我們勇猛衝鋒,救護戰友,用炮轟,用火燒,哪怕用手撕了他們,也是一百萬個正確。」


直接給個簡單明確的答案,黑白分明,政治正確,這是討好觀眾的最佳手段,如今這個年代,大多數人並不在乎真相,不在乎思考,只在乎花的錢值不值,爽不爽。如果讓觀眾看完之後還要回去再琢磨,再思考,那這部電影撲街的前景基本已經註定了。


但也正是因為有《天空之眼》這樣的電影,當現實中的索馬利亞青年黨如果對著女兒被炸死的平民說「英國人兇殘冷血,濫殺無辜,炸死了你的女兒,所以加入我們吧,我們永遠是對的,背上這個炸彈,去把他們炸上天」,他們可能得到的是否定的回答,因為還是有人不是根據簡單的對和錯來看待這個世界。


當觀眾開始思考,這部電影即便撲街,它也能在電影史上留有一席之地。所以,它值得我們走進電影院,在大銀幕上認真再看一次,讓它的成績好看一點。


最後,再次紀念偉大的電影演員,舞臺劇演員,配音大師,艾倫•裡克曼,感謝他留給我們的諸多經典形象,讓我們回味和想念。




主編|周祚

責編|喵臣



飛鳥冰河:有理想,有溫度,有水準,關於這個世界上的電影和現實,在這裡和你們一起凝望。我是飛鳥冰河,祝大家平安。

相關焦點

  • 一起看電影《天空之眼》
    南非導演加文·胡德(《金剛狼》、《安德的遊戲》)執導的《天空之眼》,豆瓣電影打出了8.1 的高分,《天空之眼》是一部獨立製作的電影,也是已故演員艾倫·裡克曼出演的最後一部真人電影。影片只花了六個月就在南非的開普敦拍攝完成,此前甚至不確定能否進入院線上映。
  • 電影《天空之眼》
    從題材上講,這部《天空之眼》不可避免地會讓人們聯想到《獵殺賓拉登》,但當電影進入正題,就會發現,即便都是有關打擊恐怖分子的題材,而這二者之間其實並不相似。《天空之眼》在於提出了一場嚴肅又殘忍的道德拷問,一堂沒人能給出答案的人性公開課。
  • 年度口碑佳作 《天空之眼》
    天空之眼1月13日上映導演   加文·胡德        類型 >  劇情 / 戰爭主演  海倫·米倫 / 亞倫·保爾 / 艾倫·瑞克曼 / 巴克德·阿巴蒂 電影《天空之眼》講述了來自歐美多國的政治領袖,藉助高科技通訊連線前線軍人和特工,決定用無人機定點清除掉隱藏在肯亞的恐怖分子,卻因為一名無辜者的捲入而陷入是否應該繼續轟炸目標的兩難抉擇。
  • 《天空之眼》有人說,這是最近最好的電影!
    《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爛番茄95%新鮮度。那《天空之眼》用了100分鐘,來探討一個炮灰該不該死。當然,即使不考慮餘味悠長的現實意義,僅娛樂性而言,《天空之眼》也完全能滿足你的需求。加文·胡德再一次向我們展示了他精妙的節奏控制力。意外是這部電影最大的主角。從一開始的情報出錯。
  • 這部厲害到上天的電影《天空之眼》!
    《天空之眼》口碑爆棚的反恐題材電影即將在1月13日上映。《天空之眼》主要講的是反恐背後的角力鬥爭,是一部還原真實反恐戰爭的佳作。這種題材很少引進國內,所以今天要扒一扒!這部以反恐為主題的戰爭影片中,並沒有海陸空三位一體的大規模戰爭場面也沒有類似海軍陸戰隊式單兵無敵的個人英雄主義與之相反的是,《天空之眼》更突出反恐的真實性以一個完整反恐行動由始至終的全景再現
  • 電影《天空之眼》觀後感
    電影《天空之眼》觀後感                         易子琛
  • 1.13《天空之眼》純金無人機來襲,帶你看不一樣的反恐大片!
    如果說一般的戰爭片是用一分鐘向你展示100個炮灰的各種死法那《天空之眼》用了100分鐘來探討一個炮灰該不該死影片中沒有海陸空三位一體的大規模戰爭場面,沒有類似海軍陸戰隊式單兵無敵的個人英雄主義,與之相反的是《天空之眼》更突出反恐的真實性,以一個完整反恐行動由始至終的全景再現
  • 這裡的河長開啟了「天空之眼」
    這裡的河長開啟了「天空之眼」 2020-12-22 15: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高口碑《天空之眼》奧斯卡決戰「鋼鋸嶺」
    導語:《天空之眼》曾入選為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十佳電影,並將代表英國角逐2017年奧斯卡。
  • 「天空之眼」守望美麗田園
    昨天下午,鹽盆街道農辦主任蘇依逸再次用手機打開「樂清市美麗田園天空之眼作戰系統」,看到「06」號的小紅旗已變成小綠旗,這表明該疤點已整改完畢。據悉,自樂清市美麗田園創建暨城鄉環境大整治大提升活動啟動以來,全市已有2788面紅旗轉綠,完成率為41.5%。
  • 【萬推薦】《天空之眼》有人說,這是最近最好的電影!
    《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
  • 【資訊】《天空之眼》定檔1.13 全線出擊奧斯卡
    這架凝聚著人類智慧的戰爭機器,等待命令,隨時準備發出致命的一擊。疲憊的女指揮官變身生死之門的守護者,食指輕觸太陽穴,等待來自人類內心的啟示。全球關注的反恐事件,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反轉虐心的劇情設置,讓影片《天空之眼》獲得了眾多國際大咖的青睞。
  • 一位青年導演鏡頭下的天空:這純潔、寧靜的藍天,誰不想多看幾眼!
    也正是這段經歷讓我初識臺灣感受到花蓮宜蘭的自然景觀還有臺北高雄的人文氣息每個地方都有著獨特的韻味看山看海、看人看景在風光中得到撫慰▲西藏_珠峰清晨起來就看天空曰:早起的鳥兒有雲看晚上九點還看天空在這裡,日頭落得遲晚上九點,夕陽在這些雲上慢慢上色
  • 《天空之眼》中的背景小知識
    《天空之眼》在艾倫·裡克曼離世一周年之際登陸內地影市1905電影網訊 1月13日,恰逢飾演「斯內普教授」的艾倫·裡克曼離世一周年,他的最後一部作品《天空之眼》也選在這天登陸內地影市 作為一部戰爭題材影片,《天空之眼》主創在描繪現代反恐戰爭場景的同時,加入了更多人性抉擇,打擊恐怖主義和避免平民傷亡成為推動情節發展的主要矛盾。海倫·米倫出演的英國情報單位軍官追鋪一名女性恐怖分子長達六年,在找到她的同時,偵查人員發現這名恐怖分子正與其他人密謀自殺炸彈攻擊,為了防止更多傷害,凱薩琳下令將敵人遠程消滅。
  • 從《天空之眼》看項目管理溝通維度和難度
    電影《天空之眼》講訴的是英國在打擊恐怖襲擊的時候的人性拷問,裡面穿插著戰爭定義的正與惡的拷,軍事間諜手段,無人機的優勢,外交流程,法律監督,巴拉巴拉同時又有一條執行和審批的主線貫穿劇本始終,很類似一個項目執行的MBA經典(安利)案例,想必導演也是幹項目經理出身的。
  • 《天空之眼》——突破巢窠的一次嘗試
    2017年,英國和加拿大合拍的電影《天空之眼》在國內上映時頗受關注。其緣由,也許就在於影片試圖在這條屏障上,尋找到可能的平衡或者通道。在導演加文•胡德的鏡頭下,影片的畫面無疑呈現一種新奇和震撼。因為很多人難以想像,當代戰爭,一切都處在高科技冷冰冰的籠罩之下,前線和後方,原來只有一塊屏幕之隔。
  • 【票·影訊】《天空之眼》定檔1.13 全線出擊奧斯卡
    一個雷霆萬鈞的反恐斬首行動,一群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政客與軍人,一場即將讓無數人喪命的恐怖襲擊,一枚無人機發射的精確制導飛彈,一個無辜無知的意外闖入者,《天空之眼》從多角度真實呈現出一段令人震驚的軍事事件。影片強勁的視覺衝擊力和精良的製作,吸引了眾多影迷。於3月11日北美上映後,獲得了IMDb網站7.5的評分。
  • 推薦戰爭劇情片,豆瓣7.8《天空之眼》是一部很特別的戰爭電影
    《天空之眼》是一部很特別的戰爭電影,裡面沒有步槍、鋼盔、夜視儀、曳光彈和短兵相接的激烈戰鬥,但卻可以把你牢牢定在沙發上。影片講述海倫·米倫飾演的軍事情報官員鮑威爾在對肯亞的一名女性恐怖分子及其恐怖組織進行持續追蹤,在得知該恐怖組織將發動恐怖襲擊後,她決定對他們所在的「窩點」實施無人機打擊。
  • 《天空之眼》定檔1月13日 首款概念海報曝光
    近日,隨著首款概念海報曝光,由好萊塢著名導演加文·胡德執導的反恐巨製《天空之眼》正式定檔2017年1月13日。疲憊的女指揮官變身生死之門的守護者,食指輕觸太陽穴,等待來自人類內心的啟示。  全球關注的反恐事件,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反轉虐心的劇情設置,讓影片《天空之眼》獲得了眾多國際大咖的青睞。第79屆奧斯卡影后的海倫·米倫,第86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的巴哈德·阿布迪,《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斯內普教授扮演者艾倫·裡克曼,性格男星伊恩·格雷,偶像小鮮肉亞倫·保爾等新老戲骨同片飈戲。
  • 【預告】《天空之眼》定檔1月13號!讓我們在大熒幕和「斯內普教授」告別.
    此次在《天空之眼》中穿上戎裝,變身反恐行動指揮官,強大的氣場依舊霸氣凌厲。很多人的童年都是在《哈裡•波特》的陪伴下長大的,烙印在我們記憶中的教授絕不只是電影中的一個角色,他更像是承載了年少時我們對世界的愛與幻想。與此同時,《天空之眼》也是「斯內普教授」的扮演者艾倫•裡克曼的遺作。2016年初,艾倫•裡克曼罹患癌症不治,從此斯內普教授永遠的和我們說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