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眼》不算是一部新片,它於2014年的9月11日這個特別日子開拍,以提醒世人「反恐戰爭」的黑白難辨,2016年3月11日上映。我看到這部電影時,已經是2016年7月,此時在片中扮演將軍的艾倫•裡克曼已經於2016年1月14日去世,此片也成為他最後一部真人出演的作品。在「斯內普教授」去世周年之際,《天空之眼》終於得以在國內院線正式上映,我們也可以在他離開一年之後,在大銀幕上最後一次瞻仰他的風採。
是的,最後一次。
★溫馨提示:下文含劇透內容,建議觀影之後閱讀★
「天空之眼」這個詞,在片中有兩重含義,其一指的是無人機這一目前被廣泛應用於戰場的新式裝備,前所未有的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其二指的是冥冥蒼穹中注視著人間的神,在西方文化中,「eyes in the sky」意味著來自神的凝視,只有神才能明辨所有的是非,給予公正的最終審判。這兩重含義糾纏在一起,向世人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人類擁有了接近神的力量,是不是就能夠明辨這世上的是非?
我們都知道這是個否定的答案,但問題在於,沒人在乎。正如影片開場浮現出的第一句話:
「戰爭中第一個犧牲品就是真理。」
《天空之眼》的核心衝突,是社會學中著名的「電車難題」:當一輛疾馳的列車衝向鐵軌上來不及逃避的孩子,身為旁觀者的我們是扳下道岔讓電車出軌,以犧牲車上乘客安全為代價拯救孩子,還是以車上更多人的安全為重,放任電車撞死小孩。在哈佛大學的「公正」課程中,「電車難題」是討論的核心,也是有文明以來人類左右為難的困局。在電影中,這個問題被具體為,面對混在居民區中即將出發進行自殺襲擊的恐怖分子,是不惜一切代價用無人機發射飛彈炸死他們,還是顧忌附近的無辜小女孩而放任他們潛伏出動?犧牲1個無辜者,救80個人,到底該怎麼選?
道義上說,為了救更多的人而殺死一個無辜者,這不是有道德的做法,因為人命的價值不能用數字來衡量。如果為了救80個人就可以理直氣壯殺1個人,那麼是不是只要救了80個人,殺79個無辜者都是可以接受的做法?但現實並不可以用這種簡單邏輯判斷,如果為了拯救,任何犧牲都不能付出,那麼軍隊、警察、消防隊員這些具備犧牲高風險的職業都無法存在,指揮者命令下屬衝上前時,都可能會陷入這種道義陷阱。
犧牲一個人,救更多人,其實與道德的衝突並非不可調和,「見義勇為」,「捨己救人」這種概念,在國內外都是被高度宣揚的美德。但問題在於,當事人知情並自己選擇做出犧牲,與自己因為一個「救更多人」的理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犧牲,這是兩回事。本質上,這是人類社會為了防止以高尚名義進行大規模殺戮的預防機制。所以,衡量拯救需要付出的代價並做出判斷,這是一個非常複雜,也是非常謹慎的事情,需要高度的專業素養和決心。什麼是高尚,什麼又是正義,是生死背後的永恆謎題。
在電影中,英國軍方對於這種兩難的困境,他們的做法是建立多環節的審查流程,從而在法律和政治立場上獲得優勢。具體做法是:1.只有判明敵人的具體身份,並明確其作為威脅程度,才可以授權發動火力襲擊。2.襲擊必須高度謹慎,避開可能的無辜者,對於武器和襲擊方式都有明確約束。3.下令之前,必須判明誤傷機率,超過一定的風險,則襲擊不可接受。4.建立多專業部門聯席授權機制,政治、軍事、法律、外交乃至操作人員,都有權力提出質疑並中止行動。只有獲得上下一致的認可,襲擊才被認為是合法行動。
因此在電影中,可以看到一個簡單的軍事行動,除了軍事和情報部門的參與,還有法律部門,外交部門,行政部門,以及首相的出現,眾人在桌邊爭論不休,仿佛英國版的《十二怒漢》,從電影中的場景來看,不但衝突的核心像,連表現手法都很像。除了恐怖分子藏身處的街道有室外場景,其他場景如現場情報收集車,無人機地面操作間,作戰情報指揮中心,乃至英國本土內閣會議,都是室內場景。不同場景的人通過視頻和電話相互爭辯,只是為了尋找一個正義殺戮的理由。坦白說,這個電影,改成一個話劇都毫無問題,故事內核和表現手法都非常適合舞臺劇。但反過來說,本片值得中國電影人的學習之處,就是看看人家是怎樣把一個充滿舞臺劇味道的作品,拍得深邃又不失好看。
其實影片開始沒多久,作為關注焦點的小女孩命運就已經註定。正如劇作創作定理中「如果開幕時出現了一支槍,那麼落幕前它一定要打響」,因此無人機上的飛彈一定會發射出去,小女孩一定會被犧牲,於是故事才具備了應有的厚重,有了更多思考餘地。
知道這個結果,不代表過程就平淡無奇。正如前面所說,「殺1人救80人」的爭論是核心衝突,這個核心衝突如何展開和表現,成為影片精彩與否的關鍵。需要指出的是,本片的主演陣容極為強大。既然這是描述英國軍方在肯亞的軍事行動,那麼英國演員自然是優先選擇。海倫•米倫(情報部門上校指揮官)、艾倫•瑞克曼(將軍)、伊恩•格雷(首相)都是來自英倫的精英演員,舞臺劇高手,扮演無人機操作員的亞倫•保爾是美國人,以《絕命毒師》中的小粉為大家所熟知,片中他的戲份不多,但幾處關鍵時刻的表演極為搶眼。另外,扮演前線偵察員的巴哈德•阿布迪,外貌怪異,經常在電影電視劇中以難民或者海盜的面目出現,這次難得扮演了一次好人。從最高決策層到前線戰場,影片首先將整個故事涉及的各個階層完整展現,一場戰鬥,承擔風險的並不僅僅是那個無辜的小女孩,前線偵察員的暴露風險,情報控制者的軍法壓力,政治決策層的道義風險,大家身上都不輕鬆。只不過,有人賭上的是性命,有人賭上的是職業前景。
既然故事將選擇的流程和立場都清晰呈現,於是「殺與救」的話題,被進一步拓展為了「誰有權下令,又如何衡量得失」。粗看起來,片中的衝突方被劃分成三派:主張執行的軍方,主張放棄的女政治顧問,和牆頭草首相、司法部長。軍方主張既然是軍事行動,那麼附加損害是可接受的結果。女政治顧問則從道德高度出發,不斷從流程、權限乃至人性方面質問,並明確提出犧牲無辜者可能帶來的政治風險,是政治家中最容易博得群眾擁戴的類型作風(這個女政治顧問的造型都酷似德國總理默克爾大媽)。至於做牆頭草的首相和司法部長,則是隨著利益和風險的變化,搖擺不定,想到擊殺恐怖分子帶來的光環就傾向贊成,意識到犧牲無辜帶來的政治風險又縮回去,四處找大腿接黑鍋。最有趣的是身在國外訪問的美國國務卿,聽完匯報之後回了一句「必須執行一個可接受的方案」,等於什麼都沒說,官僚做派氣死人。
不過隨著故事的展開,各方面的內心動機細節一點點表露出來,誰高尚,誰冷血,就不是開始那麼分明。
牆頭草政客們,包括首相、司法部長利用的是程序正義上的流程,必須所有人都要問,包括外交部長,友邦國務卿,這樣出了事大家都有黑鍋,另外就是不斷拖延,最好是拖到這事黃了。直到外交部長忍無可忍,說出了「如果讓這幫人逃走,把購物中心裡的80個人炸上天,要面對新聞媒體的是你還是我」,政客們才啞口無言,痛下決心不能再拖。從一開始,無辜者的死活對他們就不是最關心的事,而是他們在其中受損還是受益。沒錯,這才是合格的政治家。
軍方人員的形象從一開始就並不討好,扮演上校的海倫•米倫氣場全開,指手畫腳,盛氣凌人;扮演將軍的艾倫•瑞克曼還是一副斯內普教授的陰沉做派,不斷催促政客同意開火。尤其是上校為了催促上級下決心,不惜暗示情報分析師偽造數據,將軍則一直以「這是軍事行動」排斥其他人的意見,看起來讓人生厭。但在這場衝突中,看似無情的軍方,作為上卻是真正關心無辜者的人。前線偵察員為了引開小女孩,冒著暴露身份的風險反覆嘗試,被追殺也沒放棄。無人機操作員為了避免傷害小女孩,不惜賭上自己的前途頂撞上級,要求重新評估襲擊風險。就連暗示偽造數據的上校,也是在反覆探討如何選擇轟炸位置以避免傷害。這遠比張口閉口「政治流程,媒體反應,友邦驚詫」的政客要實際得多。
反倒是一直站在道德高地的女政治顧問,在爭執中不經意暴露了政治家們的內心真實想法。她在乎的不是小女孩的死活,在乎的是誰來負責。如果放跑了恐怖分子,炸死了80個人,這80條人命是恐怖分子的罪。但如果為了殺恐怖分子而犧牲小女孩,一旦被媒體知曉,這就是政治家的罪。說白了,只要這個鍋不讓貧僧背,死80個人又如何?
權力的背後是責任,擁有至高的權力,就要承擔最大的責任,只要權力,不肯負責,這是騙子的做派。看似冷血的將軍最後對女政治顧問說,「永遠不要和一個戰士說他不懂戰爭的代價」,然後漠然離去。曾經在瓦礫堆裡收斂遇害者的屍骨,曾經在電視上目睹戰友被恐怖分子槍決,這是軍方決心動手的最大理由。當沒有完美的選擇,掌權者需要讓自己來承擔罪責,而非簡單的喊口號,秀道德。
因為這種細緻的梳理和展開,當故事走向結局,絕大部分觀眾不會喜歡政客們,反倒是會站在手上沾血的軍方一邊。
我喜歡《天空之眼》,並反覆看過好多遍,原因在於,這樣一個談反恐的故事,並不是簡單的說誰好誰壞,誰偉光正誰下三濫。信教的都是恐怖分子?電影中的平民將激進派稱為「狂信徒」,並暗中教女兒識字,他是個嚮往文明的人。但最後小女孩被炸傷,奄奄一息,是路過的索馬利亞青年黨士兵,也就是被英國軍方認定的恐怖分子,毫不猶豫拆下車上重機槍,將小女孩送往醫院。無人機的飛彈之下,被炸死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非毫無人性的殭屍、鬼怪。也因為如此,電影對於戰爭的厭惡和反思更站得住腳。既然大家都是有嚮往,有善心的人,為什麼要相互殘殺呢?
戰爭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估計只有神才能回答,但更需要人思考。相比之下,被很多人讚譽的《血戰鋼鋸嶺》,雖然打著宗教的旗號,喊著救人性命的口號,卻遠遠沒有碰到戰爭這個問題的實質。
但可以確定的是,即便有艾倫•裡克曼遺作的名頭,《天空之眼》的票房也一定不如《血戰鋼鋸嶺》,不僅僅因為梅爾•吉布森名氣更大,安德魯•加菲爾德顏值更高,還在於《天空之眼》沒有給觀眾一個簡單明確的答案,而《血戰鋼鋸嶺》給了。「我們殺敵人是對的,他們兇殘醜惡,濫殺無辜,所以我們勇猛衝鋒,救護戰友,用炮轟,用火燒,哪怕用手撕了他們,也是一百萬個正確。」
直接給個簡單明確的答案,黑白分明,政治正確,這是討好觀眾的最佳手段,如今這個年代,大多數人並不在乎真相,不在乎思考,只在乎花的錢值不值,爽不爽。如果讓觀眾看完之後還要回去再琢磨,再思考,那這部電影撲街的前景基本已經註定了。
但也正是因為有《天空之眼》這樣的電影,當現實中的索馬利亞青年黨如果對著女兒被炸死的平民說「英國人兇殘冷血,濫殺無辜,炸死了你的女兒,所以加入我們吧,我們永遠是對的,背上這個炸彈,去把他們炸上天」,他們可能得到的是否定的回答,因為還是有人不是根據簡單的對和錯來看待這個世界。
當觀眾開始思考,這部電影即便撲街,它也能在電影史上留有一席之地。所以,它值得我們走進電影院,在大銀幕上認真再看一次,讓它的成績好看一點。
最後,再次紀念偉大的電影演員,舞臺劇演員,配音大師,艾倫•裡克曼,感謝他留給我們的諸多經典形象,讓我們回味和想念。
主編|周祚
責編|喵臣
飛鳥冰河:有理想,有溫度,有水準,關於這個世界上的電影和現實,在這裡和你們一起凝望。我是飛鳥冰河,祝大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