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單曲
《傷心的人別聽慢歌》
歌詞這樣唱道
「讓音樂動次動次動次動次快要聾了
不管了不想了不等了不要不快樂
傷心的人別聽慢歌……」
表達了五月天想要藉由快歌
傳遞「貫徹快樂」的樂觀至上主義
那麼,真如歌詞所說,
聽慢歌容易越聽越悲傷嗎?
日前,周杰倫的單曲《說好不哭》曾以超強颱風登陸的速度席捲各類音樂榜單,樂迷們總算盼來了周天王再次唱起屬於青春的歌。
方文山用質樸的歌詞道盡了一段默默奉獻、燃燒自我的愛情故事;而阿信的出場又讓「90後」「00後」在驚喜中自覺交了「情懷稅」。無論是mv裡令人動容的講述,還是音樂本身勾起了每個人對似水年華的追憶,總之,一波回憶殺惹得無數人為之落淚。
但到底是因為什麼
這樣一首悲傷情歌
讓人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無限循環
如此上癮地虐自己
卻甚至還覺得有點兒「爽」呢
情緒共鳴對每一個「社會人」的重要意義
音樂本是一種能夠產生共鳴效果的聲頻,且從其起源階段起就作為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藝術而存在。它通過節奏和旋律起伏表達音樂情感,在此過程中向聽者傳遞出情緒線索。
此時,音樂所暗含的可能來自其創作者或他人的情緒激活了聽眾有關情緒的腦區,聽眾隨之「模仿」這種情感變化,形成了群體性的情緒感染(指人們可以通過捕捉他人的情緒來感知周邊人的情感變化的交互過程)。而這種情感共鳴正是每一個具有社會性且對集體歸屬感有需求的個體所需要的。
情景記憶,
即對個人親身經歷的、發生在一定時間和地點的事件的記憶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就像七夕,你一個人去電影院看電影而突然想到「去年今日」跟前任約會看電影,瞬間心態炸了……它讓你在歌裡找到了自己。
人總是向內探求自己,對與自我相關的事物也更為關注,當你「觸歌生情」時想到的都是與自己有關的往事,唏噓不已的同時也會忍不住「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了那麼一會兒。
安全的心理距離讓你可以在別人的故事裡重溫悲傷的情緒,
然後療愈自己
餘華說過,寫作就是為了再活一遍。事實上,聽歌也是一樣,在一種審美語境中,聽者不必親身經受痛苦而可以安全地「再活一遍」:如果再經歷一遍那令人遺憾的事,我可以怎麼做。
當悲傷的音樂緩緩地流淌過耳機時,當有意或無意地刷著那些有故事的扎心評論時,我們可以為那些無處安放的、懷舊的、傷感的情懷找到安身之所,聽著、看著他人的成長,我們學著與自己和解、與往事和解,從而達到自我救贖。
情感性流淚,即由情緒及其改變而導致的流淚,產生的生理作用
眼淚中的乳鐵蛋白和β-溶素等具有防衛功能,能夠抑制細菌滋長,有益於身體健康;且在情感性流淚時,淚液中所含的蛋白質更多,其中含有一種類似止痛劑的化學物質,能夠使人身心舒緩。
況且,哭泣本身就是情緒宣洩(排解或釋放緊張情緒)的有效方式之一,在獨自淚流的深夜裡,我們亦可放下諸多壓力,輕裝上陣,繼續前行。
當然,過度沉溺於悲傷情緒,終歸不利於我們以更好的姿態去面對新的生活。心累時,可以去歌裡釋放情緒、找找安慰,但別忘了,清晨見到第一縷陽光時一定要滿血復活!
音樂挑選小貼士
消除疲勞,有海頓組曲《水上音樂》
增強自信心,有《命運交響曲》
促進睡眠,有《平湖秋色》
保持鎮靜,有《塞上曲》《春江花月夜》
緩解悲傷,有柴可夫斯基《悲愴》
減少壓力,有艾爾加《威風凜凜》
強化記憶力,有《G弦上的詠嘆調》
驅散憂鬱,有格什溫《藍色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