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2980字 | 閱讀約需6分鐘
隨著消費升級和網際網路變化,如今的粉絲經濟有了更廣闊的領域。粉絲一詞雖然隨著偶像產生,但顯然現在各行各業、大小品牌,都有可能擁有一批屬於他們自己的粉絲,並轉化成經濟利益。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到目前為止,粉絲經濟撬動的國內資本量已達到百億級別。
早在今年4月初,愛奇藝《偶像練習生》風靡一時,曾以粉絲集資超2000萬元、決賽門票炒至1.8萬元的消息震驚娛樂圈;近期,騰訊《創造101》的集資金額翻倍,粉絲自主集資金額超過了4000萬元。這些令人咂舌的數字金額背後凸顯出了粉絲經濟強大的商業價值。在這一類偶像養成節目中,粉絲才是真正掌握話語權的人,他們的經濟能力直接影響著偶像的發展趨勢——粉絲經濟似乎變成了一紙契約,將粉絲與偶像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創造101》一開始就打出全民創始人的概念,完全由粉絲點讚數決定選手去留。在後期出道名額競爭進入白熱化的時候,騰訊視頻與節目合作,其會員每天可以為11名選手各投11票,選手的定製會員則可以額外再投121票。為了自己的偶像能夠擠進前11名順利出道,粉絲們主動奔走轉發拉票、集資購買定製會員卡投票。就這樣,通過與節目掛鈎,騰訊視頻不費吹灰之力就讓粉絲成了最忠誠的消費者。
類似的粉絲驅動力也成就了小米。在三年不到的時間裡,小米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2012年夏天估值達40億美元的融資,是當年全年中國企業的融資之最;2013年,小米手機用半年的時間就創造出了2012年全年的業績,售出手機703萬臺,營收達到132.7億元人民幣。小米手機如此吸引粉絲,其本質原因毋庸置疑還是性價比。但雷軍自己也承認,小米手機成功的要訣有三:創業團隊、創新和粉絲經濟,而粉絲經濟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據了解,小米在粉絲吸引和維持方面主要有三樣法寶:通過微博吸引新用戶、通過論壇維護活躍度、通過微信提升體驗感,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以客戶為主角的活動,例如爆米花論壇、米粉節、同城會等。一個好的產品再配上獨特的銷售方式,讓小米用戶對這個品牌的忠誠度非常高。
網易雲音樂作為一個音樂播放平臺,如今自身卻變成IP大戶,這也要歸功於忠誠的粉絲。精彩的歌曲評論區讓網易雲音樂多了社交屬性,這些自來水般的粉絲用戶自主生成內容,形成集群效應,使這個平臺的聲量不斷擴大。要知道,網易雲音樂上線後僅用了一年時間,用戶數就突破了一個億。當然,用戶數不足以描述網易雲音樂的獨一無二,其獨特之處在於,它並不像很多初創APP,通過燒錢在短時間內獲得龐大用戶量、之後又迅速消失,它從一開始就在不斷提高用戶忠誠度,充分利用了「長尾效應」。
網易雲音樂讓長尾用戶感受到他們是受重視的,並充分抓住了這些用戶的需求,從用戶獲取上避開與巨頭的直接競爭。同時,網易雲音樂還始終堅持做「一個有溫度、有情感的音樂社區,而不僅僅是一個音樂播放器」,回歸內容,將營銷重點放在了豐富自身的歌單、評論、音樂人動態等等上面,養成自己的粉絲群體,從而從用戶粘度上徹底與競爭對手拉大差距。隨著口碑傳播,第一批網易雲用戶吸引來了第二批、第三批……
在自媒體領域,粉絲忠誠消費的案例也有不少,其中羅振宇創立的「羅輯思維」可謂典範。羅輯思維從2012年開始播出,每一集十幾分鐘的語音講一個觀點,到現在已經更新到了六百多集;2013年,羅輯思維公眾號推出了微信會員收費制度,短短6個小時5500名會員名額被搶光,創收160萬,成為網際網路的一個神話。雖然羅振宇總是避諱粉絲經濟這個標籤,但無法否認的是,羅輯思維的內核依舊還是粉絲經濟。羅輯思維將目標用戶定位為85後白領讀書人,這群人有共同的價值觀,並渴望社群中找到精神上的優越感。
因此,羅輯思維為這群用戶提供了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然後通過一些活動讓用戶獲益,例如羅胖售書活動、眾籌賣月餅活動、柳桃的推廣活動等,讓粉絲會員可以對外銷售商品,而有能力的人則可以在羅輯思維300萬用戶面前展示自己,得到認可。這種模式既有內容的價值輸出,也有金錢的鼓勵,同時養成了用戶的付費習慣,最終使得羅輯思維名利雙收。
粉絲經濟的驅動力越來越大,很多企業都開始運用粉絲經濟的理論來解決盈利和信任問題,逐漸興起的自媒體也已成為粉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開始懂得一個原理:粉絲才是最忠誠的消費者,得粉絲者得天下——通過社交建立起自己的粉絲群,才可以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位。
粉絲經濟逐漸成為這個時代經濟浪潮中的最強音,但是從諸多的案例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得知:粉絲轉化成真正的經濟利益/模式,靠的從來不是幸運,而是經營。
在不同的領域,粉絲經營有不同的側重點。娛樂領域要做到粉絲經濟的規格,需要持續地輸出內容,並且保持風格穩定,如:陳翔六點半、papi醬的短視頻等。企業品牌要鞏固自己的粉絲,就不能只靠高高在上的品牌表達,而是真正去研究受眾群體,例如江小白所有的運營,都是圍繞年輕人來做的,定位十分準確不說,還很清楚年輕人內心的想法。自媒體領域的粉絲經營,則需要專業、精品的內容,如果缺乏自身的核心價值,只為刷屏或為內容而做內容,最終也只能是曇花一現,無法發展為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的精髓在於和粉絲互動,只有粉絲、沒有互動也不會產生經濟。無論是哪個領域,專注都是難能可貴的,找到連接粉絲的核心點,專心耕耘,不盲目追風,耐心經營,然後才能考慮如何精準變現。
粉絲經濟的影響力已經無處不在,它帶來了一些新的產業結構、新的商業機會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知萌諮詢創始人兼CEO肖明超認為,粉絲經濟給我們這個時代帶來了四大改變:一是新的關係連結,大家因為共同喜歡一個品牌、一個人、一個媒體,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聚在一起去認同某種價值觀、生活方式;二是為營銷提供了新的平臺,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用粉絲經濟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和消費者互動;三是去中介化,以前如果要和用戶產生關係可能要通過很多渠道,現在可能只需要一個達人、一個IP就可以直接影響一群人;四是為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提供載體,以故宮為例,大家會因為消費故宮的衍生品而對歷史更加了解,擴展視野、豐富知識。
用戶基數龐大的粉絲經濟,能夠迅速成就一個明星和品牌,但是,粉絲經濟究竟能走多遠呢?一方面,一旦粉絲崇拜對象的「人設」出現偏差,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極易分崩離析。但是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的付費意識逐漸養成,我們依然可以期待更加優秀的模式出現。再以羅輯思維為例,羅輯思維雖然靠粉絲經濟起家,但如今羅振宇卻一直在強調「社群」概念,於是一部分人認為這說明粉絲經濟並不穩定。但仔細剖析後我們會發現:這恰恰證明了粉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性。羅輯思維是不斷成長的,從「羅輯思維」到「得到APP」,羅振宇個人的魅力其實已經支撐不起這個更大平臺的運作了——平臺需要更多的包容性,那麼這時候提出「知識社群」的概念,其實也是這個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是粉絲經濟的一種形變。未來,粉絲的社群化也許會是一個重要的趨勢。
除了社群化趨勢,IP化和跨界的趨勢也同樣值得關注。現在,很多內容生產者都在打造自己的IP,因為IP化能釋放出更多商業能量,能和粉絲實現更深度的交流。不少案例則說明,企業之間的合作往往都是通過跨界的方式來實現的,如小黃人和小黃車、網易雲音樂和亞朵酒店等等。他們通過這種共享粉絲的方式達成共贏,進而提高各自的影響力。
粉絲,是一個已經被市場捧到手心裡的群體;粉絲經濟,是一個已經被市場關注許久的經濟模式。這個領域的誘惑太大,各行各業都在試水,但看細節,市場往往把「經濟」考慮得太多,將「粉絲」考慮得太少。
粉絲經濟,經營為本,只不過經營的不是生意,而是人心。
MORE | 更多精彩
購買方式:長按二維碼或者點擊文章結尾的「閱讀原文」,進入微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