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炎熱的,現在我們可以在空調房裡面,也可以吃著冷飲。但是,在古代呢?他們沒有冰箱,能吃上冰的東西嗎?
冬天儲藏,夏天享用
據文獻資料,古人們早上西周時期就已經可以在夏天吃上冰的食物。他們是怎麼實現這個呢,那就是藏冰。在《周禮》中記載,當時的周王室為了保證夏天可以享受到冰塊的涼爽,專門成立的相應的管理機構「冰政」,負責管理的人稱「凌人」。首先他們需要在陰涼的地方修建冰窖來存儲冰塊,然後在每年臘月寒冬的時候凌人會採集大量天然冰進行儲存。我們都知道冰隨著溫度升高會漸漸融化,所以每年大概會有三分之二的融化掉。儲冰的時候需要按照需要的量再加三倍上去。因為這種存冰方式成本高,一般也就只有王室才能享受到。
《周禮》「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大寒採冰,窖藏冰要準備三倍以上的需用量,因三分之二會在儲存的過程中融化。
儲冰技術突破「深井冰」
到了隋唐時期,人們在儲冰技術上有了突破。通過在地上挖深井,然後把冰儲存在井裡,這種冰稱為「深井冰」。儲冰技術的突破,和成本的減少,使得儲冰的人增多,在唐朝長安已經出現了專門做冰買賣的商人。正在時候在古代道士努力煉丹的深挖,發現了第二種製冰方法。我們學習化學知道硝石溶解於水中會吸收大量的熱量,使水溫降低,甚至結冰。雖然製冰增多,但是也不是普通人能享受得起的,長安的冰到夏天等同於是黃金。到了唐末時期,商人為了招攬生意,將糖加入冰中來吸引客戶。
宋代王郅《雲仙雜記》記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
藏冰方法南傳發揚光大
原本夏天享受冰主要是在北方,南方人很少能夠用到冰。到了南宋,政治中心由北方遷移到南方,同時把技術也帶來了。但是南方的冬天不像北方那麼冷,導致南方能結的冰也就比較薄。這個困難當然難不住我們古人想要享受冰的決心,單層的冰是比較薄,把它加厚不就可以了。就是把鹽曬在冰面上,再蓋一層冰,在曬鹽,在蓋冰。等到第二年,把冰拿出來吃,冰的味道還有點鹹,還更不錯。在吃貨的世界裡,怎麼能沒有創新,在冰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冰品冷飲的出現,如「砂糖冰雪冷元子」、「雪泡梅花酒」、「冰酪」等,元朝時商人們還在冰中加入果醬和牛奶。這個時期的普通人終於可以吃上冷飲製品。
南宋著名文學家楊萬裡,就曾寫到「帝都六月日停午,市人入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冰鑑(hàn)古代版的冰箱
解決儲藏冰後,還得需要放冰的容器,古代版的冰箱應運而生——冰鑑。冰鑑一般是用木質或者青銅製作,分成兩層,裡面層可以放水果蔬菜,外層放冰塊。它既能保存食物,又可以散發冷氣,從而使室內降溫。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什麼是三尺,而不是四尺、五尺,這裡的三尺是從哪裡引出的。這其實是古代皇家藏冰的標準,在藏冰時,需要冰的厚度達到三尺厚。
先人的智慧是令我們佩服,他們能夠在二千多年前的夏季就能用冰飲。雖然開始的時候只有王公貴族能用使用,但是隨著技術的革新,最後讓冰成為普通人能夠消費的,讓他們在炎炎的烈日裡感受到一絲的清涼。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如有侵權 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