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真正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的時候,事情卻能變得簡單。人往往就是要到這份上才開始審視自己的人生,才有擺脫怯懦和拖沓的勇氣,不再害怕死亡,不再擔心健康,全心想著自己有哪些願望沒實現,馬上實施。你原本以為一輩子都難以實現的,或許只需要一個星期。
生的意義何在?真正明白的時候或許只能是我們合上眼睛的那一瞬間,所有人一生都在走著相同的路,為何開闢新的人生路程會如此困難,我知道我缺少的唯有勇氣,這勇氣被責任和恐懼束縛了,我們始終不得真正的自由。縱然我們有時能將我們的思想送到自由的天空中翱翔,但這甚至無法在短時間裡成為永恆,於是別人將這翱翔的片刻理解為消極或是幼稚的幻想。
世間繁雜,忙碌,那是因為有太多的欲望。芸芸眾生,有多少關注自己內心所追求的呢?就像魯迪一樣,如果不是生病,他是個好員工,為生活每天而奔波。當得知自己時日不多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看過大海。於是,在馬丁慫恿下,魯迪喝了可能是生平第一口酒,然後決定去看海。這是想法很浪漫——是的,發生在兩個男人之間的浪漫。
這是一個關於海和天堂的故事,猜想電影導演編劇都是大海控,兩個演員選角很好,一個甜美清純的笑容,一個是硬漢形象,他們的生命,時日無多,如果你的生命只有那麼一丟丟的時光,你會不會不管不顧的做任何事,硬漢無論何時,肆無忌憚地抽菸,這仿佛是一種權力,我沒時間了,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有時,動情了也會真的要哭出來,人在命運面前多麼的渺小和卑微,時間都把握不住,兩個人因絕症而同病相憐,互相一起約看大海,故事的結尾,兩個人來到海邊,一個接一個等待終點的來臨。
每個人都有自己鑽牛角尖的事情,有的時候,當一些既定的框架不再存在時,世界會變的完全不一樣。當兩個根本就是悲催的主人公啟程出發後,有無數人認真搞笑地為他們鋪就了一路的風景,真心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那些你以為會發生的不好的事情會意外的反轉讓人忍不住一直笑一直笑。
一切不以自身為目的的事物,無論多麼的正確,在死亡面前,它們的價值都將失去意義。只有以自身為目的事物,才在死亡面前保有價值。這具有絕對價值的事物,在影片裡,自然指的是大海。所以,除了涉及大海的情節外,影片大部分時間都在調侃:從來都是去搶別人錢的黑幫,會被兩個身患絕症的病人偷了車。精明能幹的警察也制服不了這兩個業餘劫匪,因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使他們分不清同夥和人質的區別。
整部電影都充滿著搞笑,笨賊,笨警察,為這部電影注入了足夠多的搞笑元素。再加上一個呆板的魯迪以及無所畏懼的馬丁。整部電影從開頭到最後都不缺乏笑料。導演一直著力的把添加笑料,只是想弱化對死亡的恐懼。
天堂裡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大海。黃昏的時候,一個火球掉進大海是多麼地壯觀。唯一留下的是像燭光一樣的靈魂火種。太陽慢慢地鑽進大海,平靜地海面倒映著漫天霞光,整個世界安靜地能夠聽到彼此的呼吸。似乎在那一刻,我們能夠敲開彼此的天堂之門。
一起闖蕩的人生,理想與軀殼在夢想達成的那一刻分崩離析,夢想達成,軀殼孤獨,馬丁臨死前問魯迪,魯迪告訴他我不再害怕了,馬丁也釋懷了,經歷了刺激巧合瘋狂悲傷親情以後,在最美的一瞬間戛然而止,以酒慰風塵,千帆過盡,夢想也不過是一個安慰,真正能平息內心騷動的卻是一場平凡的生命,努力,執著,去敲開天堂的大門……
最後一幕是整個電影的升華。經過一場酒神式狂歡後,兩個人完全被處理成黑色的背影,簡直就像是看電影的我們被投射到熒幕上,而我們——更多的大概會將自己投射為那個坐著的較柔弱的人——正面對那波濤洶湧的大海。我和電影和大海融為一體,我認為這就是導演所追求的最終的和諧體驗。
我喜歡本片的結尾,一種哀而不傷的境界,他們來到了海邊,聞到了大海的味道,時候到了,他們拎著酒瓶,在海風吹拂中來到沙灘,海浪滾滾,馬丁再次發病倒在一旁,魯迪不再像之前那樣手忙腳亂的去救人,而是靜靜的坐在倒下的馬丁身邊,因為,他們已經實現了最後的願望,時候到了,不必再強求多活一秒,天堂裡只有一個主題,就是大海,他們看到了大海,在海邊敲開了天堂的門。
最後想說一句,過早面對死亡的人,是被這個世界拋棄的孩子,只有一起經歷過死亡,才能相互交流,沒經過過,就覺得是那麼回事,覺得那是矯情。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毫無安全感,心理上完全和小孩一樣。正如魯迪和馬丁的故事一樣。
影片的最後,兩個主角坐在海邊,一個已經走上通往天堂的路,一個正安靜的等待著天堂的門緩緩打開。原來,天堂並沒有那麼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