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西施》:理性看待標籤化,從自我內心出發,找尋幸福的真諦

2020-11-14 purelove

標籤化:所謂標籤化,是指將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歸入某一類別中,而不是將其當作一個獨立個體。標籤化在這個年代隨處可見,也許是根據職業、也許是根據星座,總之,有些人就是喜歡給他人打上標籤,卻不知,生命的多樣性其實是一個固定的標籤無法形容的存在。

引言

今天,我要講的這部電影《檳榔西施》是一部社會現象寫實類電影,影片形象將標籤化思想帶來的變化給描繪出來。電影《檳榔西施》於2015年12月正式上映,由薛賢堅導演執導,這部以劇情和愛情兩種元素為主的影片,反而更像是一部講述標籤化改變人生的電影。

《檳榔西施》宣傳海報

這部電影以臺灣特有的一種職業——「檳榔西施」為主調,圍繞底層人物的生活遭遇展開講述,因為「檳榔西施」這個職業,這些女人被打上「不正經」的標籤,她們受人冷眼,可為了賣出檳榔卻還要笑臉相迎。標籤化最嚴重的地方,不是這個標籤是否影響了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而在於我們自己會怎樣看待自己。


《檳榔西施》由曾佩瑜、許騰方、張家瑜等人聯袂主演,電影將底層人物的生活搬上熒幕,我們在津津品味電影的情感滋味時,也被電影裡標籤化的主角命運壓得喘不過氣來。

《檳榔西施》劇照

許麗珍:一個丈夫吸毒入獄,父親嗜賭成性,且還有一個8歲兒子要撫養的女人,她本該收穫幸福,卻因為被標籤化思想改變了人生,從此她和幸福漸行漸遠。

林康偉:對許麗珍來說林康偉就是她幸福的轉機,在他那裡她終於呼吸到幸福的空氣,林康偉不帶色彩的眼睛給了許麗珍勇氣,可最終因為一些事情讓她迷失了自己。

劉慧敏:同是「檳榔西施」的劉慧敏在一個晚上遭到檳榔攤位的老闆侵犯,事後她阻止了許麗珍報警,在她認為,「檳榔西施」這種職業本來就不正經,又怎麼讓別人相信自己呢,與其報警多事不如息事寧人。

影片《檳榔西施》便是以許麗珍為人物核心,講述了她最初如何面對生活、面對愛情,再到之後她是如何走向墮落、走向迷失的故事,她在標籤化思想作用下,人生被一步步的推進深淵。

《檳榔西施》劇照

本文將從電影到現實的引渡、標籤化思想的迷霧、影片帶來的啟示3個方面全面闡述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的非凡感受。

電影到現實的引渡:從底層職業身上,解讀另類「可憐人」的根由

從許麗珍的身上,前期我們能看到頑強,看到開朗,也能看到她對生活積極向上的心態。可當標籤化思想徹底腐化她的內心後,她的轉變把另類「可憐人」的可憐之處表現的淋漓盡致。

標籤化思想其實一直存在她的內心中,只不過在經歷了父親賭當母親遺物,以及同事劉慧敏被侵事件後,她再也壓制不住內心的風暴。她從一個本該迎來幸福的女人,變成了一個另類「可憐人」,在她身上的可憐有4種表現:

  • 迷失自我;
  • 失去自信;
  • 孤立自己的靈魂;
  • 走進墮落的深淵。

《檳榔西施》劇照

對於許麗珍來說,標籤化是她對「檳榔西施」這個職業的自我否定,是她對劉慧敏所說的「不正經」職業的認同,也是她開始迷失自我的根由。她開始在林康偉面前失去自信,害怕別人的目光,更是把自己的思想徹底封閉。許麗珍最終還是坐上了開往墮落的車,車上的那個惡魔,將會是她一生都洗刷不了的汙點。

如果說,被打上標籤的人就是可憐人,那這話我可能無法認同。而對於那些被標籤化思想打敗的人,我想,他們才是真正的「可憐人」。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們不僅輸了自我思想,更是輸了別人的期望。

《檳榔西施》劇照

通常,敗於標籤化思想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被自己說服,一種是自己被別人的眼光說服。

  • 自己被自己說服

許麗珍也常因為「檳榔西施」這份工作感到難堪,她害怕別人對她指指點點,她的內心壓著「不正經」這個標籤。起初,她嘗試過去克服這樣的思想,因此她大膽接受了林康偉的追求,可天不如人願,就在她快要成功的時候,一件又一件不順心的事情將她壓垮。

她選擇向標籤化臣服,選擇向命運低頭,也就代表她選擇了遠離幸福,遠離自我。

  • 自己被別人的眼光說服

而劉慧敏則扮演了一個被別人的眼光說服自我的角色,在被老闆侵犯後,她選擇了沉默,在她的心裡有著對這份職業的歧視,她給自己,還有其他「檳榔西施」都打上了「不正經」的標籤。

而這,也正是劉慧敏的可憐之處,她在別人的眼光中輸給了標籤。

《檳榔西施》劇照

標籤化思想成了另類「可憐人」的枷鎖,他們若是無法掙脫標籤帶來的束縛,便會由之無情的擺弄。如今,標籤化已經成了社會的普遍現象,可這並不是我們嘲弄他人、輕視他人的理由。每個不願被標籤束縛的靈魂,它都有著無窮的潛力,不要讓標籤化局限人生的高度。

標籤化思想的迷霧:不要讓職業、成就、喜好等因素定義的標籤,成為我們尋求幸福的阻礙

影片《檳榔西施》所講述的故事,便是一個典型的職業定義標籤的故事,許麗珍和劉慧敏之所以被打上「不正經」的標籤,都是因為「檳榔西施」這份工作。

而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定義標籤的根據有的是職業、有的是成就、又有的是個人喜好,總而言之,只要你身處社會,就一定有一個或多個適合你的標籤。當然,被打上標籤並可怕,相反,標籤能讓我們更好的認識到自我,畢竟,別人眼中的我們和自己眼中的我們總有不同。

《檳榔西施》劇照

標籤真正恐怖的地方在於它成了我們尋求幸福的阻礙,這才是標籤化思想的迷霧中最危險的存在。

許麗珍的內心中早就有「不正經」這個標籤的影子,可她並沒有因此放棄追求美好的生活,她努力工作,即是對家庭的責任,也是她內心對幸福的渴求。如果不是後面的種種事件讓她心裡的影子實化,我想這個「不正經」的標籤對她來說,慢慢的必會淡去。

她努力工作不過為了生活,這份工作並沒有可恥的地方,她堅持住的本心是她最初對這個標籤的反抗。而造成她走向墮落的根由,是她沒能抵抗住這個標籤的擴大,當「不正經」這個標籤在她的內心無數次翻湧後,她放下了防禦,任由墮落將她侵蝕。

《檳榔西施》劇照

標籤化思想並沒有錯,我們在歸類別人的同時,也需要歸類自己。由各方因素來給自己打上標籤,不代表我們就要臣服於這個標籤,要去做到符合這個標籤的表現。在我們的身上已經有不少標籤存在,或褒義,或貶義,總之是五花八門。而我們始終要明白的是:標籤不局限我們的發展,真正關鍵的是我們選擇如何去做。

影片帶來的啟示:標籤中找尋自我,迷霧中找尋幸福

《檳榔西施》這部電影在講述許麗珍和林康偉的感情時,帶上了多般的曲折和短暫的溫馨,正是這樣,影片成功的催動了觀眾的情緒,為兩人的最終結局感到惋惜的同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許麗珍在尋尋覓覓中試圖去克服「檳榔西施」帶給她的標籤化思想,卻又在尋尋覓覓中被這個思想斷送了幸福,她在找尋幸福的途中遇到了林康偉,可是林康偉沒能把她的頑強、開朗,和她積極向上的心態留住。

《檳榔西施》劇照

對於標籤化,我們要做的不是看淡,而是要看清這不過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它並不足以代表我們的全部。懷有一顆充滿陽光的內心,標籤便會是自我審判的方向,而若是懷有一顆匱乏的內心,標籤的力量只會逐漸擴大,直到一切都崩塌。

《檳榔西施》留給我們的啟示是:千萬不要被標籤化的迷霧遮蔽了雙眼,而是要在標籤中找尋自我的突破口,真正從迷霧中走出來的人,一定可以享受到幸福快樂的時光。

相關焦點

  • 臺灣漸漸消失的行業,檳榔西施的風情!
    但臺灣的主流價值觀,都把檳榔視為有害健康、低下階層的嗜好,把檳榔西施視為情色促銷、低俗文化的毒物,媒體甚至為了迎合大眾心理,將臺灣一些社會問題推到檳榔西施的頭上,比如:司機注意力全在路邊的檳榔西施,一不小心就把車往右邊人行道上撞,導致車禍激增;由於檳榔西施的誘惑,不止成年男性,連讀高中的青少年都在消費檳榔,致使臺灣口腔癌人數劇增; 農民因為檳榔生意變好
  • 「檳榔西施」揭秘臺灣檳榔妹內幕
    在2002年,地方政府開始禁止穿著過於暴露的檳榔西施,最先是臺北市,然後桃園縣。到了2004年,在臺北一帶已找不到檳榔西施,她們只能在臺中和臺南一帶找到,但已不再像過去穿著暴露了。有司機開車時因只顧觀看檳榔西施而忽略了駕車的安全,因此這現象帶來了更多的交通意外,曾有檳榔西施因而被控告謀殺。
  • 臺灣的檳榔西施
    ,賣檳榔的更是比比皆是,這些女孩在路邊以賣檳榔為生,她們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叫「檳榔西施」。檳榔的價格一般來說,50元新臺幣可以買8—9粒檳榔,但通過這種方式賣檳榔,價格就要翻番甚至更高,據說檳榔西施的收入相當可觀,每月能賺四五萬元臺幣。 隨車的導遊還對我們說一會再路過玻璃房時他會招呼檳榔西施上車來送檳榔,讓坐在中巴最後一排座位的男士準備好100元新臺幣,這樣檳榔西施必須走到車子的最後一排才能拿到錢,全車人就可以盡情地欣賞檳榔西施優美的身段了.
  • 檳榔西施:臺灣最美風情,再不去,就看不到了
    但臺灣的主流價值觀,都把檳榔視為有害健康、低下階層的嗜好,把檳榔西施視為情色促銷、低俗文化的毒物,媒體甚至為了迎合大眾心理,將臺灣一些社會問題推到檳榔西施的頭上,比如:司機注意力全在路邊的檳榔西施,一不小心就把車往右邊人行道上撞,導致車禍激增;由於檳榔西施的誘惑,不止成年男性,連讀高中的青少年都在消費檳榔,致使臺灣口腔癌人數劇增;農民因為檳榔生意變好
  • 臺灣檳榔西施,如何用美色推銷檳榔?
    這些女子,被稱為「檳榔西施」。她們是檳榔產業競爭激烈所衍生出來的特殊文化。她們披著誘惑的戰袍,坐在塗滿調情色調的房間,門前掛著快速閃爍的孔雀燈,極盡所能力求快速抓取顧客的眼球。她們肯拼、機警、靈活,世故、也心甘付出,成為檳榔產業促銷最終環節的有力保障。最後,連遊客也加入進來。就算不吃檳榔,也都想見識一下檳榔西施的風採。
  • 臺灣的屌絲、檳榔和西施 壹讀精選
    作者系臺灣人,現任職於復旦發展研究院)在我的接待經驗裡,大陸到臺灣的旅遊團總會有若干衣著普通、面貌平凡無奇的男團友。他我曾經鼓勵他們下車,那怕買包煙、買罐可樂也好,只是聊兩句也行,卻被他們支支吾吾、語焉不詳地拒絕了。對於「屌絲」這個大陸網絡用語,筆者本來還不太理解。通過這一幕我大概明白了,就是那些對生活充滿好奇、經濟條件一般、不敢實際行動的人。回頭想想,檳榔西施又何嘗僅是大陸屌絲的女神,她們更是臺灣屌絲的最愛。屌絲為啥愛西施?西施為何賣檳榔?屌絲為嘛吃檳榔?讓我來慢慢告訴你。
  • 檳榔西施:臺灣最美風情,再不去就看不到了
    ,以及由檳榔文化衍生出來的「檳榔西施」。 「檳榔西施」在很多臺灣民眾眼裡是個貶義詞。臺灣的主流價值觀,都把檳榔視為有害健康、低下階層的嗜好,把檳榔西施視為情色促銷、低俗文化的毒物,媒體甚至為了迎合大眾心理,將臺灣一些社會問題推到檳榔西施的頭上,比如:司機注意力全在路邊的檳榔西施,一不小心就把車往右邊人行道上撞
  • 檳榔西施——臺灣檳榔女情色行銷的噱頭
    剛開始,賣檳榔的都是上了年紀的阿嬤,由於攤位太多,各家生意做得不溫不火。到了20世紀70年代,南投有位阿嬤生病無法出攤,便僱請放暑假的鄰居女孩守攤,不料顧客蜂擁而至,讓同業豔羨不已。此後,檳榔攤主競相效仿,檳榔西施由此發端進入潮流,誰家的女孩年輕貌美,誰家的生意就會爆棚。這些檳榔西施大都是中職畢業生和在校生,職場競爭力較弱,適合的工作崗位並不多。
  • 從電影與攝影看檳榔西施
    檳榔西施從一種職業,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甚至成為了臺灣的一道風景線。除了外形外,一名合格的檳榔西施還必須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最主要的就是調製包裝檳榔。當地司機買檳榔時,她們會掏出一個小袋子,拿出一粒檳榔,熟練地用刀子切去頭尾,又打開一個類似化妝品的小盒子,用小刀剜出少許白泥膏,平攤在檳榔葉上。白泥膏實際上就是石灰一類的東西,可以降低檳榔的不良刺激。
  • 檳榔西施 : 臺灣的特色職業
    剛開始,賣檳榔的都是上了年紀的阿嬤,由於攤位太多,各家生意做得不溫不火。到了20世紀70年代,南投有位阿嬤生病無法出攤,便僱請放暑假的鄰居女孩守攤,不料顧客蜂擁而至,讓同業豔羨不已。此後,檳榔攤主競相效仿,檳榔西施由此發端進入潮流,誰家的女孩年輕貌美,誰家的生意就會爆棚。這些檳榔西施大都是中職畢業生和在校生,職場競爭力較弱,適合的工作崗位並不多。
  • 揭秘臺灣檳榔西施的生活
    >《檳榔西施》今日在優酷網獨家上線。《檳榔西施》:揭秘臺灣檳榔妹的隱秘生活 「檳榔西施」作為臺灣特有的一種職業,是由穿著稀少、性感的年輕女性在路邊招攬並販賣檳榔。影片講述了女主角許麗珍因丈夫吸毒入獄,為了撫養8歲的兒子,每晚站在狹小的玻璃間裡,穿著性感撩人的衣服賣笑,做起了「檳榔西施」,也看透了「檳榔西施」的無奈與艱難。機緣之下,阿珍與轄區受到同僚排擠的警察林康偉逐漸熟絡起來,生活在艱苦夾縫的二人相互安慰,漸漸成為彼此的依靠……
  • 進高雄下墾丁一路狂奔,找尋南部最性感檳榔西施
    在去墾丁的路上大家還一起幫我尋找檳榔西施,由於在臺北和基隆都沒有見到漂亮的檳榔西施,隨同的臺灣朋友都建議到南部看一看,畢竟南部對這方面應該比臺北管得松多了。一路上瞪著眼睛往路的兩邊踅摸,只要看到轉動著的彩燈心情就會瞬間激動起來,但馬上又會被失望掩埋。盯了一個多小時後總算有了最終的結果,那就是徹底承認臺灣南部也沒有穿著性感的檳榔西施了。
  • 檳榔西施:風情萬種的她們真的只是在賣檳榔嗎?
    隨著檳榔文化衰微的不僅是這種其貌不揚的食物,還有寶島臺灣特有的風情——檳榔西施。陳水扁就曾經無法接受檳榔西施這種職業,但好笑的是,每每當臺灣的媒體以「檳榔西施、檳榔妹」作為噱頭,收視率都會創下新高。,其實是由銷售女體(觀看檳榔西施)的方式,以刺激創造消費檳榔的大量需求。」
  • 我所看到的檳榔西施
    到達臺灣之後,小編選擇了兩樣東西,一則是FaLunGong現象,一則是檳榔西施文化,很明顯,前一則太敏感,最終小編選擇了檳榔西施。小編選擇在靠近檳榔產區的嘉義進行面對面的接觸,這是一個折中的考量,臺北太規矩,沒意思;桃園太放肆,小編怕把持不住。某一個傍晚,小編準備好相機,找了一個當地的計程車師傅,開始了這次好奇探索。
  • 為你揭開臺灣檳榔西施的神秘面紗(組圖)
    「檳榔西施」是庶民階級自我意識的展現;由於經濟的富裕,此族群一方面頗為欣賞自己的政治觀,一方面藉檳榔攤裡閃爍的各色燈管和透明櫃的花俏設計,展現其美學觀。  早就耳聞臺灣檳榔西施的趣事,傳說中的檳榔西施和輕佻甚至淫蕩都沾了邊。真正到了臺灣,到了路邊的檳榔亭,又嘗了一嘗檳榔,再和檳榔女聊一聊就揭開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檳榔女的神秘面紗。在臺灣東部的頭城街裡,鼓了一鼓勇氣,又握緊拳頭,推開了一家檳榔店的門,店裡只有這個美麗的檳榔女在扒檳榔。  交了50元臺幣,和11元人民幣,買了一包檳榔。
  • 檳榔西施與賈伯斯,不得不說的故事.
    前一段時間有個朋友騎車環臺灣島,回來我問他有沒有看到檳榔西施,他很不好意思說沒吃檳榔。我說那很可惜,因為檳榔西施在臺灣很有名,如果環島的時候沒見到,實在是可惜了。相傳,檳榔西施最開始是臺中的一戶農家發現檳榔滯銷,於是讓三個年輕的女兒幫忙賣檳榔,結果來往的行人紛紛駐足購買。
  • 揭秘臺灣檳榔西施的真實生活!
    平時我們說到檳榔,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湖南。是的,很多湖南朋友都喜歡吃檳榔,但是檳榔文化卻不是湖南專有的,從臺灣特有的檳榔西施這樣的特殊的職業就可以看出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臺灣的檳榔西施的真實生活。檳榔西施是臺灣一種專有職業,一般上是由一群穿著性感香豔的美女們在街上兜售檳榔的年輕女性組成,這樣一群大膽而性感的著裝的女性,漸漸的組成了臺灣的檳榔文化,很多遊客慕名而來。
  • 郭力昕:欲望的觀看與「片刻」的隱喻――試論陳敬寶的檳榔西施影像(「瑞象校園系列講座」第七場 · 相關閱讀)
    檳榔西施的身體做為觀看和欲望的鏡像,在這組作品裡,至少可從三個層面討論:西施的觀看者、檳榔妹本身、以及攝影家自己。 對檳榔西施的欲望觀看,當然是一種對女體的窺視與消費。檳榔西施的現象,曾受到一些中產階級女性團體的撻伐,認為這是男性社會對女性身體的剝削與物化。
  • 帶你探秘臺灣檳榔西施由來
    臺灣的檳榔攤,裝飾著明亮的霓虹燈,在臺灣西部的南北向縱貫公路和郊區馬路上相當常見,例如臺中附近。其主要的顧客組成為卡車司機,他們在長途開車時嚼食檳榔來幫助提神。有店鋪為了競爭檳榔所帶來的高利潤,以及獲取顧客們的注意,便聘請了穿著性感的女郎去助銷。其後更多同行效法,競爭越演越烈,賣檳榔的女孩們開始穿得越來越少。
  • 曾珮瑜《檳榔西施》揭秘臺北檳榔妹的隱秘生活
    《裸追吧》曾珮瑜《檳榔西施《檳榔西施》:揭秘臺北檳榔妹的隱秘生活影片《檳榔西施》由若可文化產業集團、巨象文化出品、芭樂互動(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薛賢堅導演執導,曾珮瑜、許騰方、張家瑜等人聯袂主演。影片為觀眾呈現了檳榔西施們真實的生活,或喜或悲、有苦有樂。檳榔西施是臺北特有的一種職業,是由穿著稀少、性感的年輕女性在路邊招攬並且販賣檳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