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本館微信公眾平臺與南昌大學贛劇文化藝術中心合作共同推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劇表演藝術」,其目的就是為了大力宣傳、弘揚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讓「贛劇表演藝術」走向全國。
贛 劇,起源於贛東北地區,清初,以弋陽高腔為班底,先後融進亂彈腔、崑腔組成三合班。流行於饒河流域的叫饒河班,形成於信河流域的稱廣信班,外省人統稱它為江西班,1950年匯合於省會南昌,定名為贛劇。
本文作者:萬葉
源流沿革 贛劇發源的地區,在明代主要唱弋陽腔。弋陽腔是南戲的後裔,最初上演的劇目是連臺大戲,音樂體制為曲牌體,不用管弦伴奏,鑼鼓助節,人聲幫唱,曲調高亢激越,故又稱為高腔。
《金貂記》弋陽腔
入清以後,贛東北境內興起了一種梆子亂彈腔,又有許多外來聲腔,如石牌腔、秦腔、楚腔時來時往。
梆子亂彈腔,簡稱彈腔。清乾隆饒州人鄭廷桂《陶陽竹技詞》記:「青窯燒出好龍缸,誇示同行新老幫。陶慶陶成齊一會,酬神包日唱彈腔。」這種新起的梆子亂彈腔,就是江西本地的宜黃腔。宜黃腔,產生於撫州宜黃縣。明末,山陝的西秦腔南下揚州,通過安徽流進江西宜黃,繼受亂彈腔的陶冶,改笛子、嗩吶託腔為胡琴伴奏,故有胡琴腔之稱。清李調元《雨村劇話》說:「胡琴腔起於江右(即江西),今世盛傳其音,專以胡琴為節奏……又名二黃腔。」即今贛劇的二黃腔。
《雙龍會》彈腔
《龍虎鬥》彈腔
楚腔,源於湖北漢水流域之襄陽,初名襄陽腔。流入漢口後,稱陝西皮,漢劇正名為西皮,並創造了西皮與二黃合腔演唱的做法。清道光間,由湖北傳到贛東北。道光三年《玉山縣誌》稱為「西調」。「急是西皮緩二黃」,「西曲二黃紛亂嚨。」西皮二黃合腔的皮黃戲,在贛劇中佔具著主導地位。
秦腔,發脈於陝西,其聲甚散而哀,(見《廣陽雜記》)。明代時,江西即有秦吹腔的傳播。
石牌腔來自安徽。《秦雲擷英小譜》云:「弦索流於北部,安徽人歌之為樅陽腔(今名石牌腔,俗名吹腔);湖廣人歌之為襄陽腔;陝西人歌之為秦腔。」石牌腔與秦腔同出一源,統名亂彈。「亂彈誰道不邀名,石牌串法雜秦聲。」和以竹笛,即為吹腔,夾以嗩吶,則為撥子,都是後來贛劇中的主要聲腔。
崑曲進入贛東北,時在乾隆年間。乾隆十二年(1747),唐英觀饒州土梨園演雜劇詩云:「佳節昨宵無月賞,今朝弦管鬧蝸亭。高天爽籟通人籟,巴唱吳覦盡可聽。」吳覦即崑腔之別名。
清末民初,又從浙江傳來了浙調、浦江調、上江調和安徽的梆子腔。至此,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多聲腔劇種便完整地誕生了。
贛劇名家楊桂仙、潘鳳霞
贛劇誕生以後,即出現「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戲看,雞叫天明亮,還有鑼鼓響」的盛況。贛東北各地大造演出戲臺,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戲臺有二、三百座。最早的是明宣德弋陽灣裡的祠堂臺,最大的是玉山官溪的江南第一臺,最多的是樂平的鄉村臺。據上世紀八十年代普查,樂平全縣計有217座古戲臺。每逢年節或酬神賽會,贛東北地區的鄉民都要召班演戲。其演出習俗有:正月的祭祖戲,二月的春社戲,三月的店面戲,四月的會館戲,六月的社公戲,七月的佞佛戲,八月的花會戲,九月的秋社戲,十月的聖案戲,十一月的禁綱戲,十二月的宴會戲。演戲時,往往爭聘名角,互相競賽,各逞伎能,時稱「打對臺」。專業班社林立,串堂班遍地,農民自娛自樂的業餘鄉班,更是村村皆是,相沿不輟。
清末以後,贛劇班雖然受到群眾熱愛,但是統治階級對它的迫害與日俱增,廣大藝人受盡凌辱與壓迫。然而不甘屈服,敢於鬥爭。光緒三十年(1904),饒河班藝人在二花臉師傅夏廷義(渾名混天麻子)的率領下,反對青靛加稅,武裝暴動,使國內外反動派大為震驚。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方志敏領導建立贛東北蘇區,曾改造了一個贛劇舊戲班,加入紅色演出團,贛劇藝人參加了革命宣傳演出活動。紅軍北上,革命根據地遭到破壞,贛劇也受到更加嚴重的摧殘,兼之當時農村經濟破產,民不聊生,贛劇由盛而衰,廣、饒兩地僅剩下兩三個專業班社,古老劇種幾瀕滅亡。
新中國建立後,贛劇枯木逢春,1951年集中廣、饒兩派到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其後又創辦了省級戲曲學校,先後培養了六屆學生。1960年擴大為江西省贛劇院,下設三個團,並把流行於都昌、湖口一帶的青陽腔也劃入了贛劇範疇。贛劇進入省會都市以後,經過改革與創新,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創作了大批精品劇目,獲得了多項全國大獎,並出國演出,名傳海外。
《荊釵記》主演:祝月仙
流布情況 贛劇的流行地區分別散布於饒河、信河兩大流域的所屬縣市。
饒河流域,原以鄱陽縣為中心,後轉移於樂平,包括萬年、餘干、德興、浮梁和景德鎮,遠至皖南的祁門、至德等地。光緒年間(1875—1908)仍以唱弋陽高腔為主,兼以亂彈。1938年以後,最後一個能唱弋陽高腔的義洪班散夥,至此,饒河班改為主唱亂彈,兼演高、昆。
信河流域舊稱廣信府,最早以貴溪、玉山兩地為中心。玉山、貴溪地處廣信府東西兩個咽喉,橫貫信江,又是水陸要衝,戲曲聲腔頻繁交流。清初,昆弋結合,出現了昆陽腔,至乾隆時組成高、昆、亂三合班。辛亥革命前後,貴、玉兩班匯合,其活動中心轉入上饒,擴至廣豐、鉛山、橫峰、弋陽,並傳到浙西與閩北。
廣、饒兩派皆以弋陽腔為基礎,饒河班因長期囿於一方,故保持更多的古樸特色,唱腔豪邁、粗獷、醇厚,多演西皮二黃的歷史劇;廣信班則因受外來劇種的影響,唱腔較為幽婉而俏麗。辛亥革命後,一批浙江演員先後入班,帶來了浙江亂彈的藝術養料;30年代,又產生了以廖金鳳、吳桂蘭、吳春梅、楊桂仙為代表的四大坤旦,從此,生、旦戲逐漸佔據了首位,產生了一大批秦腔浙調的家庭社會劇。但愛情戲在贛劇中一直很少。
《裝瘋罵殿》主演:楊桂仙
主要班社 贛劇班社大體有四種類型:
一、串堂班,又名坐堂班。不化妝表演,圍桌而坐,和琴而唱,一班約八人,清嘉、道年間最盛。
二、太子班,全由小孩組成,邊學戲邊演出,猶似戲曲學校,有老師帶領。
三、自樂班。屬業餘性質,閒時聚,農忙散,是逢年過節或酬神賽會時的臨時性班社。
四、找子班,亦稱共和班。藝人自行組織的聯合形式。公開帳目,按行分紅,自製班規,民主管理。
五、包帳班,由班主聘請演員,每年分兩季訂立合同。從農曆正月到五月十三為一季,六月初到臘月十五為二季。
舊時贛劇班社月銀以花旦(大梁旦)為最高,依次為正生、小生、大花、三花、正旦、老旦。初期,弋陽腔班社人員為二十四人:九個行當,四個下手,五個場面,三個管箱,一個外勤,一個夥伕,一個班主。後「三合班」人員增至三十四人:一般是班主一人,下設兩個班頭,一稱「外枯頭」,管理事務和對外接洽;一稱「內枯頭」,管理後臺業務。又司帳一人,演員九人,手下八人,場面六人(高腔班時五個場面),管箱三人,夥伕三人,茶頭一人(兼管催戲或守把)等。玉山班人員配備有二種,大班三十六人,與青陽腔班相同,叫「上功班」;小班二十四人,是弋陽目連班時期的班底,稱「下功班」。
贛劇歷代班社有樂平縣的饒河四大名班。
1、馬老義洪班,原系萬年珠田街官園王家班,叫王義洪班,光緒十八年由樂平界首馬家接班,改名為馬老義洪班。老闆馬元雨,以唱高腔為主,兼唱亂彈。饒河名小生馬月泉,即是該班臺柱。
2、賽同樂班,原系老彩福班,由樂平徐家組建。1914年被渡頭李家接班,改名賽同京,1927年散班。
3、大同樂班,由樂平天濟村彭家起班。約建於清末民初。
4、明慶同樂班,宣統三年(1911)由樂平黎家橋胡家起班,1935年散班。
其他樂平班社有:老新生班,樂平節渡韓家起班,光緒二十八年(1902)散班;洪福班,不知起於何時,光緒十年(1884)尚在演出;紫同樂班,不知起於何時,光緒二十九年(1903)仍然存在;新同樂班,鹹、同年間由楊家塢王家人起班;老同慶班,光緒年間由王葉村王家人起班,後改為雙慶同樂班;老同樂班,鹹豐年間,由樂平鷺鷥埠程家人起班;天慶同樂班,天慶村彭家人起班;新賽福班,上天集徐家人起班,原系科班;長金同樂班,從明慶同樂班分出,1923年起班,1930年散班。
此外,各地饒河班還有:鄱陽縣大吉裡的八旗同樂班、皇崗的東海同樂班;萬年縣珠田街的新老義洪班,大源鄉的荷溪班;浮梁縣的陳家班,同春班。以上班社都建立於光緒年間,活動地區已達皖南。
廣信班班社最早有清乾隆年間的金玉班。清嘉、道年間至民國時期的又有紫雲班、慶雲班、大松齡、大鶴齡、嶽松齡班、啟雲班、賽雲班、高雲班、貴雲班、積雲班、梁玉雲班、新壽雲班、福雲班、仙樂班、天樂班、和小麒麟(科班)、小樂雲(科班)、小榮春(科班)、小鶴齡(科班)以及群興戲社(科班)、文明戲社(科班)、中山戲社、新和戲社、麒麟舞臺、和合舞臺、長春舞臺、徐老舞臺、壽雲舞臺、金福舞臺、洪福舞臺、楊洪舞臺、日升舞臺、春雷舞臺等等。此外還有福建閩北的大吉祥班、新吉祥班、桂雲班、大慶雲班、老同春班、老松柏班、群芳舞臺(女子班)和浙江江山的慶合班、老花仂班、二相舞臺等。
長春舞臺在近代廣信班中演員陣容最強大、箱底最厚實。抗日戰爭時期,進入景德鎮市演出,開創了使用機關布景的先例,演出許多現代戲,對贛劇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作用。當時的主要演員有:小生嚴有源、祝盛增,正生江如海,老生俞少庭(原系徽班演員),武小生祝衰炳,付末黃忠祥,花臉黃金有、邱木仔、林福奎(原系徽班演員,以武淨見長),二花黃寶生,小花吳植貴、江仁義,武丑黃春海,四花廖壓腳,小旦朱壽山、吳春梅、陳啟金,二梁旦劉碧玉,正旦汪如海,老旦吳吉海。
建國以後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江西贛劇欣欣向榮,全省贛劇演出團體多達十一個,有江西省贛劇院(團),上饒專區贛劇團、上饒縣贛劇團、餘江縣贛劇團、餘干縣贛劇團、萬年縣贛劇團、樂平縣贛劇團、德興縣贛劇團、鄱陽縣贛劇團、景德鎮市贛劇團和興國縣贛劇團。福建省蒲城縣也有一個贛劇團,起班時間近百年。自二十一世紀以後,贛東北的私營贛劇團和農民坐堂班,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最有影響的有鄱陽縣饒河贛劇團、鳳崗贛劇團、上饒市小百花贛劇團、長風贛劇團、上饒縣贛劇藝術團等。
贛劇歷屆的主要演員有:清代饒河班的馬月明、李三保、劉廷金、餘興壽、王裕發、汪仂師、李同茂、彭永泰、餘清道、侯先梅、吳天水、蘇天才;民國時期的鄒紅痢、江茂蘭、楊貞妹、方水仔、高金水等,清代廣信班的有劉松泉,鄭永平、陳方樹、娜宣化、周鶴高、七腳醜等;民國時期的鄭志成、嚴有源,楊桂仙、葉新發,吳吉海、陳茂林、徐壽豐、邱木材及琴師劉震海等。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有潘鳳霞、祝月仙、童慶礽、匡忠彥、徐人亮、卓福生、樂一生、李菊香、蕭桂香、陳桂英、王耕梅、胡瑞華、張星鬥、江義先、江禮先等;六十年代的萬良福、劉安琪、段日麗、熊中彬、鄒莉莉、童明明、侯愛蓉、熊麗雲、宗彩琴、楊鳳英、汪正泉以及八十年代的塗玲慧、陳俐等。
贛劇資料
劇目概況 明代弋陽腔進入清代以後,樂平義洪班的名演員王裕發第一次把弋陽腔戲傳授給饒河班,繼而又有李三保,餘興壽、汪興師等又與饒河亂彈班藝人同臺合演。
今存清光緒年間樂平義洪班所演的弋陽腔劇目有:《合珍珠》、《賣水記》、《古城會》、《青梅會》、《定天山》、《賣金貂》、《三元坊》、《白蛇記》、《白鸚哥》、《全十義》、《龍鳳劍》、《搖錢樹》等十二種整本戲和《瘋僧掃秦》、《赤壁遊湖》、《下海投文》、《趙大鵬觀榜》、《審烏盆》、《父子會》、《打獵回書》、《張三借靴》等折子戲。鄱陽、貴溪等地每三年還演出《目連傳》一次,七天七夜,轟動鄉裡。
贛劇亂彈劇目,分「老路戲」和「水路戲」兩種。「老路戲」多半是歷史故事劇,全唱皮黃。「水路戲」自其他劇種移植,一般敷衍家庭糾紛和男女婚姻等情節,其劇本只有提綱,少有準詞,故又稱為「總綱戲」。今有清道光年間一份劇目單,共三十八種,為贛劇早期亂彈戲劇目:二凡戲有,《三官堂》、《四國齊》、《清官冊》、《禹門關》、《忠義緣》、《全家福》、《天緣配》、《奇雙會》、《寶蓮燈》、《黑驢報》、《雙貴圖》、《一捧雪》、《破慶陽》、《翠花緣》、《節義賢)、《五龍會》、《紫金鏢》,《鐵籠山》、《少英雄》、《雌雄劍》《月龍頭》、《慶陽圖》、《黑風山》等二十三種:西皮戲有《祭風臺》、《花田錯》、《蘆花河》等三種;西皮二凡戲有《藍田帶》、《龍鳳閣》、《二皇圖》、《飛虎山》、《老君堂》、《雙救駕》、《雙潼臺》《天啟圖》、《雙龍會》、《宮門帶》等十種;二凡撥子戲有《萬裡侯)、《打金冠》兩種。
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以後,上演劇目增至七十餘種:有《下河東》、《九焰山》、《雙合印》、《女中魁》、《百花臺》、《碧玉簪》、《釣金龜》、《太平春》、《龍鳳祥》、《畫圖緣》、《飛龍帶》、《五雄陣》、《木門道》、《滿堂福》、《反昭關》、《魚藏劍》、《藍腰帶》、《回國圖》,《乾坤帶》、《反長安》、《避塵珠》等。其後又不斷從徽班、婺劇、文南詞中傳進了一些新戲,總共整本和單出約有六百餘本。
贛劇崑曲戲較少。清光緒(1875-1908)時只有《打狼屠》,《插花宮宴》、《鬧天宮》三出。其後由樂平萬春崑腔班傳入了《漁家樂》、《連環記》、《浣紗記》、《千秋鑑》、《萬年青》(上、下)等六個整本和《水漫金山》、《斷橋相會》、《對刀步戰》、《別母亂箭》、《悟空借扇》、《扈家莊》、《擒黑氏》、《昭君和番》等折子戲。
建國後,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弋陽腔有《珍珠記》、《尉遲恭》、《賣水記》、《搖錢樹》、《黃飛虎反五關》、《張三借靴》、《送衣哭城》、《斷機教子》、《思凡》等;彈腔有《梁祝姻緣》、《白蛇傳》、《雪夜訪普》、《打金枝》、《思凡下山》、《借女衝喜》、《裝瘋罵殿》、《陳姑趕船》等。編創劇目有《還魂記》和歷史劇《西域行》以及現代戲《一群穆桂英》、《鐵肩紅心》、《方志敏》、《祭碑出徵》、《萬家富》等。《珍珠記》於1958年由天馬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還魂記》於1960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尉遲恭》中之《江邊會友》拍攝成教學片;《梁祝姻緣》、《一群穆桂英》、《鐵肩紅心》、《方志敏》、《祭碑出徵》,先後參加江西省戲曲匯演獲獎,《萬家富》被評為1981年全國優秀劇本創作獎。
近年來,又創作上演了《竇娥冤》、《荊釵記》、《邯鄲夢記》、《還魂後記》、《送飯斬娥》、《放裴》、《盜草》和《詹天佑》等,獲得了文華獎、梅花獎、飛天獎、玉茗花獎等多項大獎。進入二十一世紀,贛東北的民間音像公司,還拍攝了近百部贛劇彈腔傳統戲,流播全省,深受百姓歡迎。
江西省第一朵梅花、贛劇藝術家塗玲慧
藝術特點 贛劇角色行當沿襲明代弋陽腔的角色舊制,分老生、正生(掛須)、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小丑),俗稱「九角頭」。彈腔興起後,又增入了副末、二旦、四花等角色。舊時演出,每場分四段,「前找」一出為武打戲,「正戲」一本或兩本,「後找」一出是玩笑戲。其高腔的表演特點是動作大,線條粗、身段嚴謹,場面熱鬧,以善演歷史戲著稱。保存了弋陽高腔「兵馬旗幟、戈甲戰士擊刺」的武戲面貌。
明代弋陽腔演出「目連戲」,其武功技藝熱烈火爆,幾百年來,贛劇一直保留著這一傳統。如兩軍對陣,雙方主帥先以簡單的刀槍交鋒,然後便轉為雜技表演,名之曰「清翻」或「打臺」,開始雙方士卒齊齊翻撲,繼而逐個單翻,各顯技能,再是對打,有三節棍、九節鞭、竄椅子、大板凳;有時還加入竄火圈、三上吊、拋鋼叉。真刀真槍,復復套數,邊打邊喊,滿臺雷動。後因京劇的影響,才逐漸改為刀槍把子的武打表演。
在彈腔中,既保持了清代「花部」的「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的表演風格,又因丑角戲的大量出現,悲劇中插入喜劇手法,以及鄉音俗語的運用,使舞臺效果更為突出。如皮黃戲《黃鶴樓》裡,唱白並不多,但通過一連串無言的精採表演,將劉備與周瑜、趙雲之間的微妙關係用喜劇形式處理得妙趣橫生。又如《斷橋》中三人翩翩舞蹈,《裝瘋罵殿》中趙豔容的各種手指和眼神,《夜夢冠帶》中崔氏的集生、旦、淨、醜於一身的表演動作以及《春秋配·撿蘆柴》中秋蓮、春發和乳娘的畫線為界、以靜為動的舞臺調度都是贛劇彈腔表演藝術的精華。
根據老宜黃腔《兩世緣》整理改編的《梁祝姻緣》,其中《四九問路》一折,詼諧有趣,特別處理;《樓臺相會》的四九、銀心會面,—醜一旦,插科打諢,一個嚴肅的悲劇場景,卻充盈著喜劇的色彩,然而喜中含悲,更為辛酸。
《珍珠記》主演:段日麗、熊麗雲
音樂唱腔 贛劇音樂分高腔(即弋陽腔)、崑腔和彈腔三大類。其彈腔又包括二凡、西皮、秦腔(即吹腔)、撥子、浦江調、上江調、浙調、安徽梆子、南北詞以及民歌小調。
高腔是曲牌聯套形式,旋律具有民間五聲音階特徵,也有以「4」「7」移位或旋宮,屬南戲聲腔範疇,但參有北曲曲調。明代時有曲牌四百餘種,今保留在贛劇中只有二百餘支。以行當分類。
生行曲牌:
朝天子 香羅帶 紅衲襖 端正好
耍孩兒 桂枝香 步步嬌 一江風
鏵鍬兒 紅繡鞋 黃鶯兒 遼北令
半天飛 降黃龍 馬不行 駐雲飛
混江龍 駐馬聽 一封書 下山虎
風入松 醉太平 朝元歌 玉交枝
傍妝檯 出隊子 寄生草 香柳娘
生查子 破陣子 滾繡球 四邊靜
鎖南枝 浪淘沙 銷金帳 天下樂
畫堂春 縷縷金 雙勸酒 剔銀燈
孝南枝 江頭金桂 一江風滾 八聲甘州
梧葉兒犯 下山虎帶一江風 雙集賢迎賓
旦行曲牌:
新水令帶朝天子 三春錦 香羅帶
江兒水 山坡羊 採茶歌 哪吒令
紅衲襖 懶畫眉 步步嬌 一江風
不實路 點絳唇 風馬兒 小上樓
湯糰兒 桂枝香 柳搖金 鏵鍬兒
憶多嬌 清江引 半天飛 一盆花
四朝元 綿搭絮 駐雲飛 七言詞
古輪臺 寸寸好 憶多嬌 駐馬聽
下山虎 風入松 獅子序 尾犯序
朝元歌 雁過沙 泣顏回 臨江仙
紅芍藥 甘州歌 金錢花 孝順歌
味淡歌 一藏經 五言令 一封書
洞仙歌 寄生草 尾犯序 念佛賺
三學士 哭相思 尾犯 尾聲
江頭金桂 雙一剪梅 風雲四朝元
鶯果御林春轉水仙子 山坡羊帶一江風紅衲襖
一江風帶跌落金錢 鮑老撲燈蛾
花行曲牌:
朝天子 甘州歌 剔銀燈 叼叼令
滴溜子 意難忘 尾犯 皂羅袍
崑腔頭 不實路 滾繡球 上小樓
駐馬聽 集賢賓 浪淘沙 混江龍
鶯啼序 醉太平 掉角兒 大漢腔
天下樂 快活三 大聖樂 娥郎兒
鎖南枝 清江引 下山虎 尾犯序
孝順歌 撒帳歌 四邊靜 念佛賺
梁王懺 普陀懺 閻王懺 散花調
玉芙蓉詩 念水底魚 水底魚念牌
北點絳唇 窣地錦襠 皂羅袍帶
贛劇高腔曲牌結構,基本上符合南北曲的格律,但因曲體本身的富於變化,又構成了曲牌唱腔豐富的表現力。具體方法有:1、依照劇情需要,同一曲牌常有多種變體,從而產生不同的性能,如《江邊會友》和《張三借靴》的[大漢腔]。2、重複使用正體主曲,或正、變體曲牌的交替聯結,造成強烈的戲劇效果,如《法場生祭》的[駐雲飛]。3、隨著劇情的發展,突出板式的變換,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如《珍珠記·書館相會》的[江兒水]。4、由於板式結構不同,所表現的感情色彩也不一樣,如《僧尼會》的[新水令]。5、根據不同的行當,選用相對定型的曲牌,塑造各種行當性格,如旦行的[下山虎]、淨行的[皂羅袍]和生行的[醉太平]。6、曲調「散頭」、「夾白」、「幫腔」在戲中的交替使用,特別是在文字較艱深的曲調中插入「滾唱」,使舞臺場面更為活躍。
贛劇高腔音樂特點有四個方面:
1、乾唱。鑼鼓伴奏,人聲幫腔。
2、腔調自由。有格律而不為格律所限,隨口歌唱,自由行腔。
3、旋律少變、節奏簡單。曲調無慢板。流水板節奏之快,如江水一般,字多音少,一洩而盡。
4、「滾白」與「滾唱」。「滾白」系夾於曲牌唱腔之中,似念非念,似唱非唱的韻白,是一種表現人物和烘託環境的獨特形式。「滾唱」,即為五、七言詩句或通俗成語,似流水板之節奏速度。
建國後,贛劇高腔增加了管弦伴奏,按劇目情況,分別定出託唱樂器和幫腔樂器。生旦為主的劇目,以簫、笛、琵琶為主奏樂器,二胡、中胡、篌管應之。在人聲幫腔上也有男女和混聲幫和之分。由於這些改革,使贛劇高腔在保持原有高亢激越的特點外,增入了柔和優美的旋律。
崑腔曲調與蘇崑不盡相同,唱法不甚講究,吐字多方音土語,地方特色較濃。大體有三種類型:
一、吉慶戲。如《十福八仙》、《迢齡八仙》、《對花八仙》,大多用嗩吶牌子,有[清水令],[點絳唇]、[喜遷鶯]、[雁兒舞]、[粉蝶兒]等,
二、單折戲。即崑腔武戲,其曲牌使用較為完整,如《單刀赴會》中的聯曲與《綴白裘》本幾乎相同。
三、雨夾雪。即在彈腔戲中夾入若干崑曲片段,多系嗩吶牌子或合唱曲牌。其演唱的劇目有《鳳凰山》、《鐵弓緣》、《無底洞》、《龍鳳配》、《繡花球》,《三岔口》、《清官冊》、《雌雄劍》、《白蛇傳》等。
西皮、二凡,是贛劇彈腔中音樂基本曲調,均系板腔體式,板眼大致與京劇相似,但傳統唱腔中無慢三眼。常於句間及上句末尾翻高八度來唱。小生、小旦通稱窄音,正生則稱邊音,花臉稱為喉額音。伴奏樂器以贛胡(一種筒、杆,均為木質的小筒胡琴)託腔,音高多為笛子凡調(全閉為4),配以提胡和月琴。
西皮板式有導板、十八板(類似京劇之回龍)、正板、垛子板(類似京劇之二六)、疊板,快板、流水板等。二凡,又稱二番,音高亦為凡調,又可用小工調。(笛全閉為「5」),其板式有導板、十八板、正板、連扳、疊板、流水、四平調(饒河班俗稱等板,廣信班稱平板)。其中還有以大嗩吶伴奏的嗩吶二凡(饒河班稱嗩吶二黃),廣信班叫二黃令,是贛劇中的老二黃。有四句導板(散唱),但沒有十八板,由第四句導扳下半句直轉正板,唱腔中加入鑼鼓,特別喧鬧。另有反字,又稱「反調」,音高多為笛子上調(全閉為7),類似京劇中的反二黃,也有導板、十八板、倒板,正板、垛子板、流水板等,多用於哭靈、託夢,故又名陰司調。饒河西皮醇厚、廣信二凡委婉,各有所長。
秦腔、老拔子。秦腔類似京劇中的吹腔,饒河班稱琴腔,廣信班叫沉香調,江西傀儡班則俗名婺源調。它與贛劇中的浙調都傳自浙江的浦江亂彈。秦腔定為正宮調,笛子全閉為「2」,浙調定為尺子調,全閉為「6」。二者的源頭均出於山西的勾腔。另外,還有兩種秦腔,一種是徽調式的秦腔,系由石牌腔發展而來,現保存在贛劇《水淹七軍》中;另一種叫花韻秦腔,或名四平吹腔、松陽調,廣信班中的《桂枝寫狀》和《雙踢球》等劇常用之。贛劇秦腔曲調輕鬆愉快,以曲笛伴唱,唯淨角用嗩吶託腔。老撥子又稱石牌調,有導板、十八板、正板、垛子、流水、搖板等。以小嗩吶伴奏,饒河班定為六字調,廣信班定為五字調,曲調高亢激厲、悽楚悲憤。
浙調、浦江調。浙調有導板、平板、疊板、流水等。用笛子或小嗩吶伴奏,歡快跳躍。另有新浙調,又名上江調,曲調高亢曲折,多用於小旦、小生怨憤緊張之時,饒河班定為上字調,廣信班定為尺調。浦江調有導板、正板等,以小嗩吶伴奏,梆、鈴擊節,頓歇處還夾以急促的板鼓,情感強烈激動,因與秦腔、老撥子同屬五字調(全閉為「2」),故常混合使用。貴溪班還有一種「三五七」,系從浙江金華班傳入,初為《玉麒麟》一劇專曲,後普遍使用,為區別於浙調,仍用原名。
安徽梆子。系民國初年從安徽傳進,曲調與河北梆子相似,惟調門略高,有倒板、正板、搖板、快板等。通常用小嗓演唱,以笛子或板胡伴奏,笛子定小工調,板胡定弦「6-3」或「2-6」,竹梆擊板,清越豪放。另有一種湖北梆子,調門偏低,腔調和安徽梆子類似,貴溪班藝人稱之為南梆子。
南北詞。分南詞(又稱彈簧或灘簧)、北詞(即文詞)和花灘三種,南詞、花灘來自江浙,北詞傳自江北,兩者匯合在南昌。南詞因受崑曲影響,故有散頭和正板、連板,尾聲常用[清江引]。北詞有導板、正板、連板、流水等。花灘有疊板、快板、哭相思、弦索調等。南詞柔和優美,婉轉抒情;北詞活潑歡悅;花灘較悲,用於感嘆和敘事。伴奏樂器有二胡(定弦15或26)、揚琴、月琴等。今南詞劇目有《借茶》、《活捉》、《斷橋》、《拜月》、《賣草囤》、《劉海砍樵》等,花灘有《僧尼會》、《合缽》等;北詞有《安安送米》、《借衣勸友》等;南北詞合唱的有《牡丹對藥》等。
此外,還有色澤絢麗的民歌小調和豐富多彩的鑼鼓吹奏曲牌。小調用於插曲或生活小戲,今存一百多首,但曲名大多遺失,分專用和公用兩類。吹奏曲牌,則分別用於發兵、開打、巡遊等。舊時在鄉間演出,於開演之前必奏花鬧臺,以此招徠觀眾。
作者:萬葉(江西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供稿:江西省贛劇院
南昌市民俗博物館微信公眾號自開通以來,通過民俗博覽、民俗傳承、民俗研究3個大菜單;民俗常識、民俗禮儀、歲時節日、非遺保護等15個子菜單,每日推送民俗資訊,精選民俗禮儀,探秘南昌民俗等信息。秉承「整理贛文化歷史之資源,挖掘江西民俗之特色,傳承民俗民風之精神, 推介民俗非遺之展示、報導民俗文化之信息,轉載非遺保護之成果」的理念。受到廣大關注本館微信公眾號微友的一致好評。
本館微信公眾平臺與南昌大學贛劇文化藝術中心合作共同推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劇表演藝術」,其目的就是為了大力宣傳、弘揚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讓「贛劇表演藝術」走向全國。
----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請分享給身邊的人。
如果您想每天了解我們的資訊,請關注我們!
如何關注
微信公眾號:南昌市民俗博物館 萬壽宮博物院
或搜微信號:NcsFolkloreMuseum
更多精彩
掃一掃或長按下方二維碼圖片即可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