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NG環狀二核苷酸感知能力起源於細菌

2020-12-27 科學網

STING環狀二核苷酸感知能力起源於細菌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4 14:22:48

美國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Philip J. Kranzusch小組發現,STING環狀二核苷酸感知能力起源於細菌。2020年9月2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了在原核生物防禦島內編碼的功能性STING同源物,並揭示了信號激活的保守機制。細菌STING的晶體結構定義了一個最小的同源二聚體支架,其選擇性響應由鄰近cGAS/DncV樣核苷酸轉移酶(CD-NTase)酶合成的c-di-GMP。細菌的STING結構域將環狀二核苷酸識別與蛋白絲形成結合起來,從而驅動TIR效應子結構域寡聚化和NAD+快速剪切。

 

研究人員重建了STING獲得在後生動物先天免疫力中的進化事件,並確定了來自太平洋牡蠣Crassostrea gigas的全長TIR-STING融合體的結構。比較結構分析表明,向核心STING支架添加後生動物特異性成分如何使從直接效應子功能轉變為抗病毒轉錄的調控。

 

因此,這些結果解釋了STING依賴性信號傳導的機制,並揭示了原核噬菌體防禦中功能性cGAS-STING途徑的保守性。

 

據悉,STING(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是人類細胞中的一種受體,可感知細菌感染過程中釋放的外來環狀二核苷酸以及病毒感染和抗腫瘤免疫中的內源性環狀GMP-AMP信號。STING與其他已知的信號蛋白沒有結構同源性,從而限制了功能分析並無法解釋哺乳動物先天免疫中環狀二核苷酸信號的起源。

 

附:英文原文

Title: STING cyclic dinucleotide sensing originated in bacteria

Author: Benjamin R. Morehouse, Apurva A. Govande, Adi Millman, Alexander F. A. Keszei, Brianna Lowey, Gal Ofir, Sichen Shao, Rotem Sorek, Philip J. Kranzusch

Issue&Volume: 2020-09-02

Abstract: 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STING) is a receptor in human cells that senses foreign cyclic dinucleotides released during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endogenous cyclic GMP–AMP signalling during viral infection and antitumour immunity1–5. STING shares no structural homology with other known signalling proteins6–9, limiting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preventing explanation of the origin of cyclic dinucleotide signalling in mammalian innate immunity. Here we discover functional STING homologues encoded within prokaryotic defence islands and reveal a conserved mechanism of signal activation. Crystal structures of bacterial STING define a minimal homodimeric scaffold that selectively responds to c-di-GMP synthesized by a neighbouring cGAS/DncV-like nucleotidyltransferase (CD-NTase) enzyme. Bacterial STING domains couple cyclic dinucleotide recognition with protein filament formation to drive TIR effector domain oligomerization and rapid NAD+ cleavage. We reconstruct the evolutionary events following acquisition of STING into metazoan innate immunity and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a full-length TIR-STING fusion from the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Comparative structural analysis demonstrates how metazoan-specific additions to the core STING scaffold enabled a switch from direct effector function to regulation of antiviral transcription. Together, our results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STING-dependent signalling and reveal conservation of a functional cGAS-STING pathway in prokaryotic bacteriophage defence.

DOI: 10.1038/s41586-020-2719-5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19-5

相關焦點

  • 環狀星雲,不止是一個環形
    這張圖片是環狀星雲的合成圖(梅西耶57號)。它來自哈勃廣角望遠鏡3號的數據組合以及大型雙筒望遠鏡觀察到的星雲外圈光暈。雖然表面如此,但是環狀星雲並不是單單由環狀結構組成的。(哈勃數據來源:美國國家航天局,歐洲航天局,C.羅伯特.奧德爾(範德堡大學);大雙筒望遠鏡數據:大衛.湯普森)或許最著名的瀕死星球圖景就是在1779年發現的環狀星雲。
  • 環狀RNA/DNA研究新進展!
    巨病毒的大小與細菌相當。2003年,它們首次是在變形蟲中發現的。在一個當地的人工湖中,他和他的同事們不僅發現了新的巨病毒(giant virus),而且發現了一種巨病毒由於其體積小而與大多數感染變形蟲的巨病毒不同;他們將它命名為Yaravirus。
  • 細胞抗氧化能力上調和核苷酸前體可用性增加可導致致癌轉化
    細胞抗氧化能力上調和核苷酸前體可用性增加可導致致癌轉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9 21:57:46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Xiaolu Yang研究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核苷酸的基本介紹
    核苷酸是核糖核酸及脫氧核糖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是體內合成核酸的前身物。核苷酸是一類由嘌呤鹼或嘧啶鹼、核糖或脫氧核糖以及磷酸三種物質組成的化合物。戊糖與有機鹼合成核苷,核苷與磷酸合成核苷酸,4種核苷酸組成核酸。核苷酸主要參與構成核酸,許多單核苷酸也具有多種重要的生物學功能。
  • Nature Genetics: 染色體外環狀DNA驅動神經母細胞瘤癌基因重構
    凱特林癌症中心等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題為「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 drives oncogenic genome remodeling in neuroblastoma」的文章,發現染色體外環狀DNA驅動神經母細胞瘤癌基因重構。
  • 演員的自我感知能力
    自我感覺過度良好,或是過度缺乏自信都是演員自我感知能力不足而導致的十分常見的病症。試問,演員在沒有了解自己之前又怎敢開始扮演別人呢?演員對自我的認識程度以及對身體的感知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表演的水平高低。演員作為角色的扮演者,理應具有客觀認識自己的能力,這樣才能從自我出發靠近角色,如果缺少對自己的認識,那麼向角色邁進的起點也就不存在了。除此之外,還要有對自己身體精確的感知能力,這體現於演員在表演時知道自己的每個動作、每句臺詞從外部看起來、聽起來是什麼樣子。
  • 地球生命誕生之謎:所有生命都是細菌後代|細胞|生命起源|自然界|有...
    細菌是最龐大的微生物群體,它們幾乎無所不在。2016年4月份,科學家們推出了新版「生命之樹」,即包括所有生命的家族樹。幾乎所有分支都是細菌。此外,生命之樹的形狀顯示,細菌也是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換句話說,如今地球上所有活著的生物,包括人類,都是細菌的後代。
  • 專家詳說細菌和病毒-光明日報-光明網
    因為這次的病原體是病毒,不是細菌。那麼,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異同?為啥不能用抗生素殺病毒?入侵人體,細菌和病毒有不同的途徑       細菌中有許多「好人」,其中腐生細菌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
  • 改善精英階層身體機能,煙醯胺單核苷酸物質證實有效
    何謂精英階層,他們是風向標,是代表超強能力、廣闊的見識、高端的素養,精品的選擇。他們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影響不榮小覷。他們代表著社會的價值導向,代表著先進,意味著敢為天下先,他們承受著讚許與欽佩,同時,也要承受背後的壓力,甚至是身體健康的代價。偉大的思想家列寧也飽受中風困擾,右手和右腿活動不靈便,語言系統障礙。
  • 俄發明細菌和病毒「掃描儀」
    它能在幾秒鐘內確定周圍空氣中是否存在致病性病毒、細菌或毒素。該儀器能識別的病原體達86種,其中包括新冠肺炎病毒。雖然識別速度快,但儀器的識別精度並不比實驗室分析的精度低。俄羅斯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MEPhI)代表日前發表了雄心勃勃的聲明,他們根據俄衛生部的訂單開發出這款新儀器。
  • 繪製出首張兒童癌症環狀DNA圖譜 染色體外環狀DNA...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夏洛蒂—洪堡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附屬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染色體外環狀DNA或會促進兒童癌症的發生,文章中,研究人員繪製出了首個兒童癌症環狀DNA精細化圖譜,有望揭示兒童患癌的原因並開發新型的治療策略。
  • ESP 超感知能力個案解讀
    ExtrasensoryPerceptions, ESP,也可以稱為超感官知覺,超感知能力,也可以俗稱為第六感。對於這個能力,廣為流傳的定義是指一些人能通過正常感官(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現今科學熟悉的感官)以外的通道接收訊息。在科學上,這能力引起了很多爭議和討論。而事實上,伴隨著世界集體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人都有過這種超越三維維度的體驗。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腫瘤染色體外DNA的環狀結構與功能
    一是環狀結構。研究團隊首先結合二代全基因組測序和光學匹配(optical mapping),從序列的角度發現,擴增出來的ecDNA形成了環狀結構。進一步使用影像學的方法,包括掃描電鏡、透射電鏡、3D結構照明顯微鏡等方法,獲得了環狀DNA的清晰圖片證據,最終證實了腫瘤中的ecDNA確實是環狀的。二是大量表達癌基因。
  • NMN(煙醯胺單核苷酸)概念股龍回頭
    金達威(002626):2020年7月,公司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旗下Doctor'sBest的新產品Doctor'sBestNMNβ-煙醯胺單核苷酸NAD+抗衰老逆齡,已經上市銷售。公司美國子公司Doctor's Best於2020年7月8日在其天貓官方旗艦店上架試銷售β-煙醯胺單核苷酸產品(NMN」),該產品由美國工廠小批量生產,目前美國工廠小批量生產的產品已經全部銷售完畢,共銷售1406瓶,銷售金額228.02萬元。
  • 生命起源於水?答案可能沒那麼簡單
    生命可能起源於某次遠古撞擊後形成的陸地水體,比如加拿大曼尼古根湖一類的撞擊坑。 新出現的證據讓許多研究人員拋棄了生命起源於海洋的假說,反而開始關注陸地環境,特別是那些乾濕交替的區域。這種觀點的轉變並非沒有異議,但支持陸地起源說的科學家認為,這種假說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悖論:雖然水是生命形成的關鍵,但水也能破壞生命的核心成分。
  • 如何訓練自己的感知能力?
    我最想教會孩子的便是這種「尊重自己的感受」的能力。因為並非所有家庭成員都能理解「尊重自己的感受」的重要性。我無法要求環境做出改變,但我可以改變,也可以讓孩子學著反擊那些「以愛之名」把自己感受強加給孩子的做法。
  • FAMIN是一種實現嘌呤核苷酸循環的多功能酶
    FAMIN是一種實現嘌呤核苷酸循環的多功能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6 9:24:17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Arthur Kaser小組發現FAMIN是一個實現嘌呤核苷酸循環的多功能嘌呤酶。
  • TLR8是RNA酶T2降解產物的感知分子
    TLR8是RNA酶T2降解產物的感知分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9 14:34:33 2019年11月27日出版的《細胞》雜誌報導了德國慕尼黑大學Veit Hornung
  • 比比乳鐵蛋白、OPO、益生菌、核苷酸這些成分很重要
    二三段比一段少了α-亞麻酸。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1、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煙酸、葉酸、泛酸、維生素C、生物素等13種。礦物質:一段包括鈉、鉀、銅、鎂、鐵、鋅、錳、鈣、磷、碘、氯、硒等12種。
  • 喜羊羊與灰太狼中五大細菌的能力排行榜,第一名竟被魔方制服
    在奇趣外星客中,從宇宙中來了五位神秘的細菌,來到地球抓冰冰羊,那麼,他們的實力排行榜是什麼呢?一起來看一下吧!第五名,變形桿菌(小黃)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奇趣外星客相信大家都看過而且都喜歡看。在奇趣外星客中,從外星來到地球的第二隻細菌,他的能力是變各種自己見過的東西,尤其是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