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的自我感知能力

2021-02-08 逾劇戲劇藝術工作室
一個人只有了解自身才是智慧的開始。自我感覺過度良好,或是過度缺乏自信都是演員自我感知能力不足而導致的十分常見的病症。試問,演員在沒有了解自己之前又怎敢開始扮演別人呢?不知各位演員朋友們會不會經常遇到這種情況:自己在表演時的感受與旁觀者給與的反饋出現差異;又或者某一天通過錄像回看自己之前的表演時發現與想像中完全不同,甚至心想「我居然會演成這個樣子」……這種對自我認知的差異是因為演員從來沒有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考慮過自己的表演,又或者說演員的自我感知能力還有所欠缺。演員對自我的認識程度以及對身體的感知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表演的水平高低。演員作為角色的扮演者,理應具有客觀認識自己的能力,這樣才能從自我出發靠近角色,如果缺少對自己的認識,那麼向角色邁進的起點也就不存在了。除此之外,還要有對自己身體精確的感知能力,這體現於演員在表演時知道自己的每個動作、每句臺詞從外部看起來、聽起來是什麼樣子。若非如此,演員就無法宣稱自己的表演是可控的,進而言之,演員每次登臺演出時,給觀眾展示的都是「撞大運」似的演出。

(圖為王翀導演作品《群鬼2.0》劇照,來源於網絡)

演員感知身體能力的衰弱,很大程度上歸咎於對身體使用頻率的減少,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身體過多的被「非動物性能源」所取代,比如汽車、電梯、智慧型手機等。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也導致更多的人不再願意再去從事體力勞動,演員若也錯誤地將自己歸於非體力勞動者的範疇,自然不會有意識的去訓練或使用自己的身體,這勢必會使演員與身體的聯繫越來越淺。在這一點上,舞蹈或戲曲藝術則具有相當的優勢,因為它們對其演員的身體都有一個最低的要求。這就強迫從事舞蹈和戲曲的演員必須經過大量的身體訓練才可以站上舞臺,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一個相同的動作甚至會重複成千上萬次。舞蹈、戲曲演員的身體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與大腦建立了深刻的聯繫,動作稍有差異立馬便能自知。

而戲劇演員在身體的感知方面已經落後於舞蹈或戲曲演員許多了,儘管有許多戲劇家想要努力喚醒演員對身體關注的意識並開發相應的身體訓練,比如格洛託夫斯基、鈴木忠志等,但對於不想花費大力氣訓練自己的演員來講,無疑比叫醒裝睡的人還要困難。

現如今,更有一些迂腐的學者在此問題上起著反作用,他們反對過多的使用身體,而是應該將重點放在語言和對文本的解讀上,殊不知想要更好的表演文本、說出劇本中豐富的語言就更需要一具訓練有素且富有感知身體。

(圖為德國柏林列寧廣場劇院《朱莉小姐》劇照,來源於網絡)

演員對身體感知力變弱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過多地依賴視覺能力。人每天依靠視覺接受到的信息佔全部信息的90%,在剩下10%中,依靠身體感知而來的更是少之又少。演員如果不加強對身體感知的能力,就很難做到對自己的表演心中有數。大家恐怕都有過這樣的體會:作為旁觀者看別人表演時很容易找出問題,但是自己親自上臺表演卻不知呈現的結果如何;當我們面對鏡子表演時,可以根據視覺的反饋,輕易地做出精準的外部動作,但離開鏡子就很容易失去了自我意識。所謂「旁觀者清」,有人非常貼切地將導演比喻成演員表演的一面鏡子,這也是導演存在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導演畢竟不能跟著演員一起上臺表演,最終還是需要演員將這面鏡子從導演手中接過放到自己心裡,掌握自我監督個人表演的能力。哪怕很難做到真如照鏡子那樣客觀清楚,起碼先讓我們把罩在心中那面鏡子前的迷霧撥開,然後再通過訓練,慢慢地把它擦亮。

(圖為電影《丹麥女孩》劇照,來源於網絡)

演員若要加強對身體的感知能力,就需要儘可能多地去使用自己的身體。生活中也好,運動、訓練中也罷,都應當帶著對身體的感知去完成每一次動作。比如在跑步時,要有意識地感知每次抬腿、擺臂,記住身體在做這些動作時,從肌肉傳遞給大腦的感覺;日常生活中,每次上樓梯、提重物甚至是打掃衛生……都可能是加深大腦與身體聯繫的途徑。重要的是要養成從身體內部去感知每一次動作發生的習慣,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一定會對身體的感知越來越清晰明確。既然身為演員,若每天大部分的時間用來玩手機、打手遊,到頭來感知最明確的恐怕只有頸椎和腰部的酸痛而已。

(圖為蜷川實花導演日劇《Follower》劇照,來源於網絡)

演出的排練階段,是演員鍛鍊自我感知能力的最好時機。因為演員的身體通常只有在演出或排練中,才是真正以表演為需求在使用,平日裡的對身體的訓練哪怕再嚴格、強度再大,也都是為了演員更有效地立足舞臺和排練場上而做的準備工作。通常一部劇目上演前會經過好幾周的排練,在這個階段中,演員每天都可以從導演或對手那裡接收到對自己表演最客觀的評價與反饋,這就意味著演員每天都有一次或者幾次的機會可以對比自己的感知與外部表現的差異,從而對表演與自我感知做出調整。在對角色的反覆排演中,演員對自我的感知一定也會變得越來越精確。實際上,每個演員在初學表演階段都會經過大量的訓練來豐富自己,而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演員能夠重新認識自己,不管是內在的信念感、想像力的狀態也好,還是外在的形體與臺詞樣態也好……在這個階段,演員在導師的協助下經常可以發現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並通過練習加以改正,慢慢完善自己作為一個演員所需要具備的素質。但隨著時間推移,演員就必須能夠從「他人幫我指出問題」進展到「自己可以發現問題」。如果未能及時掌握這項能力,而又結束了學習表演的初級階段,就會進入「對自己表演不自知」這樣的一個真空期。在戲劇排練中,導演必然需要更宏觀地看待作品,所以往往不可能對每個演員的每段表演都面面俱到,因此,演員只有越早掌握這項能力,才越有時間和餘裕在正式演出前使自己的表演更豐富。

(圖為韓國旅行者劇團《仲夏夜之夢》劇照,來源於網絡)

演員在表演完之後能夠發現自己的問題僅僅只是第一步,在下一次表演前改掉這些問題是第二步,「能夠讓自我感知無限接近當下的表演」則是我們所應當追求的終極目標。理想狀態下,演員要能夠使感知發生在動作發出以前,從而使接下來的表演充滿意識。也就是說演員的感知必須要能夠遍布到表演產出之前的準備階段,即:臺詞說出之前的呼吸,動作做出之前的身體準備,甚至是這一切內心欲望和情感的驅動力。只有這樣,演員才不是在「下一次」解決問題,而是努力地把握著「這一次」的表演。

雖然說起來容易也簡單,但幾乎不可能有哪位演員做得到在一部戲劇作品中的表演是時時刻刻百分之百可控的。即便觀眾已經覺得完美無瑕,但演員自己總是知道還有哪些需要精進的地方。不過演員通過不斷的努力,至少可以將讓自己在導演場記本上的問題越來越少,讓自己「有充分準備的表演」的比例不斷提高,從而無止境地向著無限的可能邁進吧!

未完待續……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關注更多戲劇活動…

  更多戲劇乾貨…


相關焦點

  • 不同演繹 用心感知 演員王源 步步認可 能力才是硬道理源力
    而王源的人生堪比電影,他不止過著自己的生活,在大銀幕上,他無數次體會著不同角色的人情冷暖,在別人的世界裡感知自己,感知世界這時候,他叫做——演員王源。導演郭敬明對此讚不絕口:「小源真的是一個天才演員,領悟力高,學習能力強,未來一定是非常好的演員。」
  • ESP 超感知能力個案解讀
    ☝☝點擊上面,關注我吧致力於自我掌握的人都關注,並置頂了這個公眾號ESP個案中所有解讀均屬於個人隱私範疇
  • 如何訓練自己的感知能力?
    我最想教會孩子的便是這種「尊重自己的感受」的能力。因為並非所有家庭成員都能理解「尊重自己的感受」的重要性。我無法要求環境做出改變,但我可以改變,也可以讓孩子學著反擊那些「以愛之名」把自己感受強加給孩子的做法。
  • 在思維中認知事物在行動中感知事物,知行合一,才能覺知活出自我
    但問題在於人們用一種錯誤的方式使用他們的理性跟認知,我接觸過很多聰明人,他們大部分人都會被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所困擾,也沒有辦法從認知層面去引導他們,他們更適合自我心理療愈。在意識療法自我心理療愈體系裡就揭露了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自己身體的感知系統。
  • STING環狀二核苷酸感知能力起源於細菌
    STING環狀二核苷酸感知能力起源於細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4 14:22:48 美國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Philip J.
  • 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就很幸福
    而且每天都覺得自己是被愛著的,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實在是太重要了。
  • 淺談「感知定向」對演員塑造角色臺詞的作用 | 蔣博寧
    演員為了能使觀眾真正理解有聲臺詞,就需結合演員和觀眾的「感知定向」清晰明確表達「潛臺詞」,表現出有聲臺詞言外音、弦外意的真實內在涵義,取得相應舞臺效果。文章以心理學「感知定向」為切入點,結合演員塑造角色臺詞,挖掘「感知定向」在創作過程中起到的三重作用,以期為演員塑造角色臺詞提供更多參考。
  • 基因差異可能影響聲調感知能力
    有學者認為,基因和語言特徵是共同進化的,即一種語言特徵之所以會出現或保留,是因為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在遺傳上傾向於增強處理這種特徵的能力——被稱為語言進化的基因偏倚假說。但是該假說爭議很大,目前仍缺乏直接證據。  近期,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表明,DNA的細微差異會影響一個人感知聲調的能力。
  • 終止矛盾一生,用心感知世界!
    我們甚至誤認為感知人人相同,世界上有什麼事物,我們就感知到什麼事物,重要的是有什麼事物存在,重要的不是我們怎麼去感知。忽略自己的感知方式、感知規則、感知規律以及感知能力是人類的重大失誤,我們怎麼去感知比我們感知到什麼更為重要,因為感知的改變直接導致感知事實的改變,而感知的事實卻並不導致感知的改變。怎麼感知是通向事實之路,感知的不同會得到不同的感知事實。
  • 存在 感知 認知 決策 ——星空下的投資思考
    俯首沉思,既然宏觀層面的觀測都可能存在位置、頻率/波長、時間等偏差,且受人類感知能力的局限,更何況在微觀層面還受到量子不確定性的制約,那如何確保我們對客觀存在的感知是真實、及時和完整的?我們平時用來作為投資決策的各種信息呢?哪些是真實可靠的?哪些又是有偏向性或誤導性的?  因此,如何消除感知偏差是我們在投資研究中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
  • 殲11B改進型已量產 機頭變成白色 態勢感知能力大幅增強
    專家周四表示,這種類型的重型戰鬥機可能已經接受了雷達系統的升級,可以增加態勢感知。 周三,中航工業集團公司在其新浪微博上宣布,12月18日沈飛提前完成全年科研批產飛機的全部試飛任務。 據中央電視臺軍事節目《威虎堂》報導,中航工業集團公司微博上的照片顯示了帶有白色雷達罩的J- 11B戰鬥機。
  • 電影《演員的自我修養》:演員面具下的父子情深
    一、作品簡介電影《演員的自我修養》是由美國著名演員傑瑞米.艾恩斯、傑克.休斯頓出演的一部精彩絕倫的公路片。傑瑞米.艾恩斯飾演的父親是一名演技十分高超的演員,傑克.休斯頓則飾演性格怪異的兒子。二、演員的面具戲裡是人生,戲外同樣也是人生。在舞臺上的演員出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可是戲外的角色對於他們來說卻是唯一的也是可貴的。他們或許是妻子眼裡工作負責的丈夫,也或許是孩子眼中敬愛的父親,又或許是父母眼中孝順的孩子。放下面具後的演員,他們的生活場景的設定是唯一的和單純的。
  • 印度計劃升級AH-64E武裝直升機態勢感知能力
    M-TADS/PNVS是一種遠程精確傳感器,可確保飛行員在晝夜環境和惡劣氣象條件下具備更好的態勢感知能力。
  • 赫本:人,要有能力自我恢復,自我救贖;永遠不要指望任何人
    今天,我要分享的一句話是影響了一個世紀的電影明星奧黛麗·赫本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人,更重要的是,有能力自我恢復,自我復活,自我解救,自我救贖;永遠不要指望任何人所以,她只能依靠自己,靠自己自愈所有的痛苦,自我恢復,自我復活,自我救贖!後來,戰爭結束後,赫本參加了《羅馬假日》的劇組演員試鏡,被選上後,才能有幸成為一名電影演員,走上演藝之路。
  • 影像進階:從感覺、感知到感應
    感覺的影像,一如克萊爾•德尼的電影:用色彩的魅麗,調動視覺;用鋪陳情緒的音樂,調動聽覺;用手持鏡頭的微移,調動觸覺;用演員的表演,調動心覺(如果心也可稱作一感官)。 神秘如初,靜默的時刻唯需感覺。王家衛、曼多薩、婁公子……二、感知的影像感知的影像,即「空間-影像」,目的是破除鏡頭的時間性,生成-非人。
  • 動漫《空之境界》,缺乏自我感知與身份認同,不妨彼此見證活下去
    第一次浪潮收梢時,明顯具備了勞動等價、權利同值、利益重新分配的運動訴求,經濟地位的改變使女性對原先的客體身份產生了排斥與否定,她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力量,對自我的身份認同也在重構。過分強調男/女力量是一種表述失範、固化和貧瘠,片麵塑造一個殺伐嗜血的女戰神有違性別覺醒本意,那無非是阿瑞斯的性轉而已,誇張變形毫無批判意義。其次,在1985年日美籤訂廣場協定,日元大升值,泡沫急劇擴大。
  • 博人傳:木葉擁有先進的感知系統,為何後來沒有感知到果心居士?
    不過在漫畫劇情裡,在川木來到木葉以後,殼組織的果心居士也前來木葉,開始監視擁有楔能力的川木,這時候大家發現了一個細節,那就是果心居士闖入木葉感知系統,卻並沒有被發現,這是為什麼呢?分析馬上開始!
  • 陳春花:認知自我,認識世界與未來,認識能力,讓你成為更好的自我...
    01 自我認知的三個阻礙我們首先從一個人作為組織成員這個視角來看,我們應該如何認識自我。我的研究發現,每個人在認識自我當中都有三個障礙。 1.自我:無法擺好對別人、對外界的關係第一個障礙,無法建立好對別人、對外界的關係。
  • 千呼萬喚始出來,醍醐灌頂的《感知論》!
    崔健:《感知論》的文體定位——《我讀感知論》(系列之一 )《感知論》,通過極富時代特色的網絡媒體傳播途徑,就這樣潤物無聲、卻勢不可擋地出現了。她一旦在人類的頭腦中孕育成形、落地誕生,就有了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生命力。尤其是在這個媒體發達時代,她一出生,就得以用華美的文體形式昭告天下,宣示永生,可喜可賀。
  • 火影忍者中5位感知忍者,山中亥一為情報專家,香燐感知距離遠
    雖然不少人都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可是厲害的感知忍者並不是很多,這也是要看天賦的,下面這5位,就是感知忍者中的佼佼者。漩渦鳴人鳴人的感知能力,主要是藉助了九尾惡意感知的能力,可以分辨出人的惡意,不管隱藏的多好,只要是心存敵意都會被察覺,當初鬼鮫將自己藏在鮫肌中都被鳴人感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