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發明細菌和病毒「掃描儀」

2020-12-20 環球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新儀器能夠分析空氣中的病原體。這款名為Trigger-BIO的儀器可以全天候工作,無需人工幹預。它能在幾秒鐘內確定周圍空氣中是否存在致病性病毒、細菌或毒素。該儀器能識別的病原體達86種,其中包括新冠肺炎病毒。雖然識別速度快,但儀器的識別精度並不比實驗室分析的精度低。俄羅斯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MEPhI)代表日前發表了雄心勃勃的聲明,他們根據俄衛生部的訂單開發出這款新儀器。開發並測試全球首款註冊的新冠肺炎病毒疫苗「衛星-V」的機構加馬列亞流行病學和微生物學國家研究中心對此持樂觀態度,在該中心通過了對病毒和細菌「掃描儀」的測試。

「掃描儀」如何工作

儀器採集空氣樣本,使用可以發出螢光的物質對其產生作用。科學家使用色氨酸(一種胺基酸)和NAD(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Trigger-BIO1分鐘內能檢測27升空氣,確切地說是生物氣溶膠——帶有有生命活性顆粒和無生命活性顆粒的氣體混合物。使用波長為280納米和365納米的發光二極體對每一份空氣樣本進行輻射。儀器用這種方式進行光譜分析,獲取進入其視場的每一個顆粒的信息。由被輻射的顆粒生成一定的信號,儀器通過資料庫進行驗證。如果與已知病原體的信號相符,就會記錄檢測到了有害物質。

是否有類似產品

世界上有許多可以實時測試周圍環境空氣的儀器,像Trigger-BIO這樣使用螢光的儀器有美國的UV-APS、WIBS、英國的MBS、德國的SIBS和瑞士的Rapid-E。也有使用其他技術的儀器,如質譜分析技術。這種儀器使用雷射對空氣進行照射,可以瞬間確定空氣中物質的分子成分。還有一種技術是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技術(LIBS),即使用雷射激起的火花將空氣樣本變成微等離子體,分解顆粒,從而確定其化學成分。還有一種類型的儀器基於所謂的拉曼光譜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被檢測的物質不會被破壞。該儀器通過與特定波長的光束接觸後發生的反射來判斷其性質。

還有些空氣測試儀能夠對有害物質的DNA做出反應。它們使用的是一種名為聚合酶鏈反應的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增加空氣樣本中所需物質的基因濃度。因此,這種儀器對病原體(如傳染病的病原體)非常敏感。

這些有害物質檢測儀器的問題在於它們主要適用於檢測細菌和真菌感染。它們檢測病毒的能力要低得多——這一點已被研究證實。主要原因是這些儀器的體積小,遺傳信息量不足。

儀器會更有效地檢測病毒嗎

目前還很難有把握這樣說,因為Trigger-BIO還沒有官方文件。病毒的直徑20納米-500納米不等,因此,儀器必須要對這種大小的顆粒敏感。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的病原體SARS-CoV-2的直徑約為100納米。進行測試的科學家認為,新儀器的有效性會與在專業生物實驗室中進行的測試相當。加馬列亞中心轉化生物醫學實驗室主任阿爾焦姆·特卡楚克(Artem Tkachuk)表示,通過使用多個可以進行精確特定分析的獨立模塊可以實現這一點。

由於同時使用兩種螢光物質,Trigger-BIO的有效性也得到提高。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電子學、自旋電子學和光子學系副教授根納季·科特科夫斯基(Gennadiy Kotkovskiy)認為,通過使用單光子計數法由被輻射的顆粒生成信號,這樣可以將儀器的敏感度提高10倍。

實踐中如何使用

Trigger-BIO能夠大幅推動在人群大規模聚集地進行快速診斷的發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全球所有國家政府都面臨這個問題,現有的檢測方式不是很有效。研究表明,遙測體溫並不能切實可靠地顯示被測人員是否感染新冠肺炎病毒。

加馬列亞中心表示,10月將開始在俄羅斯各大城市的地鐵和機場安裝該儀器。儘管儀器尺寸不大——不到6公斤,卻可覆蓋約100平方米的面積,可以直接將其接入中央通風系統。

本文刊載自《環球時報》「透視俄羅斯」專刊,內容由《俄羅斯報》提供。

相關焦點

  • 病毒和細菌有什麼不同
    病毒除含一種核酸外,還有核酸外包繞的蛋白衣殼,有些病毒在蛋白衣殼外還覆蓋一層脂蛋白包膜。結構簡單的病毒根本不能獨立進行新陳代謝,而需寄生在活細胞內,依賴細胞供給其合成所需的養分和能量,由簡單的病毒核酸分子複製許多相同的病毒個體,以「複製」的形式進行繁殖。病毒和細菌有很大差別,其主要區別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 新型肺炎由病毒引起,那麼病毒和細菌是一回事嗎?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們都知道此次新型肺炎是由病毒引發的,可以大家會有疑惑,這病毒和這肺炎是一回事嗎?如果不是,他們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感染了病毒,又怎麼有效對付它呢?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病毒到底怎麼回事。這就說明,這個葉子生病的原理,並不是細菌造成的。所以,伊萬諾夫斯基認為,它可以濾過這種過濾器,所以這種治病的物質,一定比細菌小。可能是細菌的分泌物,於是就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過濾性病毒。後來,人們發現,這其實並不是細菌的分泌物,而是病毒。
  • 病毒和細菌有何區別?醫生: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病毒和細菌都是能讓人生病的一種微生物,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都習慣將病毒和細菌放在一起說,而這兩者確實都是可以讓人們生病的東西,但醫生也跟我們說,病毒要比細菌可怕得多,大家也需要搞清楚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區別!
  • 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原創 象妹 小象君 AnimalDialogue 來自專輯One health編譯 / Andrea,大地編輯 / Hess,JJJJ能在人-動物之間傳播的新冠病毒著實可怕,但另一種同時影響人類和動物健康的隱形殺手
  • 專家詳說細菌和病毒-光明日報-光明網
    因為這次的病原體是病毒,不是細菌。那麼,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異同?為啥不能用抗生素殺病毒?入侵人體,細菌和病毒有不同的途徑       細菌中有許多「好人」,其中腐生細菌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
  • 什麼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何異同?
    什麼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何異同?據說,人類疾病中有50%都與病毒有關,而且病毒性疾病基本都是傳染性疾病,例如,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危害極大。因此,了解病毒有利於我們增長防病治病的知識。二、病毒與細菌有何異同?細菌也是常見的病原微生物。但是病毒和細菌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呢?(1)病毒比細菌的結構更特殊。
  • |流行病|傳染病|病毒|細菌|鼠疫...
    每當想到這裡,筆者就真切地想去弗萊明、琴倫、班廷等先輩的墓前深深地鞠一躬......其他偉大的發明增加了人類的福利,而他們發明的青黴素、牛痘接種法、胰島素則挽救了人類這個族群的整體生命。今天,我們擁有著舒適的現代生活方式——我們乘坐飛機、我們使用空調、我們駕駛汽車、我們使用智慧型手機、我們刷著微信和微博......
  • 細菌與病毒誰更小?
    細菌和病毒有區別嗎?有的!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作為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人們總是忽略它們的存在,病毒和細菌相比,二者的大小相差約1000倍。可就是這微小的生物時時刻刻刷著「存在感」,人類一不留神就會被它們感染。無論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大多數細菌可以獨立生存繁殖而不需要任何宿主,細菌有一整套生長和繁殖的裝置(細胞器),通常是無性繁殖的。而病毒必須找到一個寄主細胞來繁殖。
  • 面對90%的人不了解的病毒細菌,沒想到技術宅……
    新冠疫情還未完全褪去,伊波拉又來湊熱鬧,不得不說2020年是相當「狠毒」的一年,如此緊湊的病毒車輪戰,讓全世界人類再次面臨新的挑戰。事實上,在人類和病毒、細菌的抗爭史中,「足不出戶」、「久蹲實驗室」的實驗室的科技宅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這些細菌和病毒禍害人類
    這些細菌和病毒禍害人類
  • 如果太空中也有細菌和病毒……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周日 · 視頻天象撰稿:尼安吉校對:王茸 王婧彧 張硯斌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地球上,近日的新型冠狀病毒讓大家人心惶惶;而太空中,細菌病毒這類的微生物也是一直以來令科學家和太空人們頭疼的難題
  • 筆記丨關於細菌與病毒的話題
    一、微生物界我們會想到細菌,還有一個更狠的角色,它就是病毒。 二、細菌是一個細胞,是生命,但病毒完全沒有細胞結構,僅是一小片斷的遺傳物質,外面裹著一點蛋白質。兩者在體積上沒法比,細菌是一個細胞級別的存在,而病毒只是分子級別。顯微鏡就可看到細菌,而病毒只有用極高倍數的電子顯微鏡才看到。
  • 細菌和病毒是不是一回事?一個是活的,另一個好像不是
    我們習慣於將細菌與病毒放在一起說,也自然而然地將兩者看作是一回事,可實際上兩者並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毫無關係。怎麼會毫無關係呢?最起碼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吧?還真不是,細菌是微生物,但病毒並不是,甚至於病毒能不能算是生物都有待探討。
  • 病毒為什麼讓人類措手不及?我們沒認識到,病毒與細菌的區別
    實際上,病毒並不是細菌,二者在本質上擁有很大的差異,只有認識到這些區別,才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首先,病毒和細菌在外觀以及內部結構、代謝方式方面都有不同。根據相關研究,細菌的體積往往較大,在顯微鏡中就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而病毒則需要用數萬倍的電子顯微鏡才能顯露身形。
  • 「細菌」「病毒」概念的傳播與中國現代衛生防疫觀念的興起
    清末民國時期,隨著西方生物學特別是現代醫學的傳入,中國逐漸建立起現代衛生防疫知識和醫療體系,提高了應對各類衛生問題和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細菌」和「病毒」這兩個概念的傳播,具有基礎性作用,直接確立了有害微生物與流行傳染病之間的病原學聯繫,參與推動了現代衛生防疫觀念在中國的形成與普及。
  • 新檢測方法或有助快速區分病毒和細菌
    有中國科學家參與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撰文稱,他們結合理論和實驗方法,開發出一種檢測傳染病DNA的策略,這一新方法可快速區分出病毒和細菌。目前,新冠肺炎大流行,各國都亟須快速而準確地檢測出傳染病。
  • 勢不兩立還是和平共處,人類該如何對待細菌病毒?
    造成最多人類死亡的,不是戰爭,不是天氣等自然災害,而是看不見的細菌和病毒所帶來的瘟疫。沒有戰爭、風調雨順的年代並不少見,沒有瘟疫的年代卻是稀少的,大大小小的瘟疫始終伴隨著人類,它們是人類始終與之對抗的敵人。
  • 漢斯·克裡斯蒂安·格拉姆:發明細菌分類方法的生物學家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新媒體專電 英媒稱,革蘭氏染色法的發明者漢斯·克裡斯蒂安·格拉姆(舊譯「革蘭」——本網注)是一位具有開拓意義的生物學家,他發明的分類法使多達3萬種正式命名的細菌得到了研究。格拉姆出生於1853年9月13日,谷歌塗鴉最近紀念了他的誕辰。
  • 哪種底片掃描儀好用?教你如何挑選掃描儀...
    你知道第一部數位相機是何時發明的嗎?1975年發明的,可是直到2003 年左右,數位相機才開始市面普及,而用智慧型手機照相的大量普及還是近十年內的事,換言之,目前家裡絕大多數的老照片仍是用底片拍攝,然後送到照相館衝印出來的。無論是家裡帶著珍貴回憶的舊底片或幻燈片,還是近年拍照的新底片,都需要透過掃描轉成數位檔,才方便瀏覽欣賞、分享給親朋好友、或其他應用。
  • 快速識別病毒和細菌新方法有了—新聞—科學網
    模擬細菌DNA的多價檢測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病毒感染和AMR相關的細菌感染都可以通過篩查患者樣本中的DNA來檢測。但這種方法是很具有挑戰性的,因為病毒DNA的數量很少,而且檢測環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其他的非病毒DNA。 因此,提高當前測試方法的靈敏度,以及設計出簡單可靠的檢測目標DNA的方案是目前的迫切需求。 通常,標準的方法是設計分子探針,它能與病毒DNA緊密地結合,但不能與非病毒DNA牢固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