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趙孟頫、趙雍、趙麟《三世人馬圖》(局部)
文學和藝術是相通的。白描,這種中國畫的傳統技法,用在文學創作中,便成為一種描寫的技法,常用在人物外貌的描寫中。
外貌描寫中的白描,力求用最精煉、簡潔的文字,勾勒出人物最具特點的容貌、身材、衣著打扮、表情、儀態、風度等等,以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表達作者的情感,加深讀者對人物的印象。
對於運用白描手法的技巧,魯迅先生曾說:「白描卻沒有秘訣。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
「有真意」——抓住人物外貌的突出特點
魯迅先生所說的「有真意」,是指所描寫的內容要能夠體現人或物的神韻,達到「傳神」的效果。
白描手法用詞簡練,不可使用大篇幅文字詳細勾勒人物外貌的每個細節,所以,要抓住人物外貌最突出的特點來寫,以寫出「真意」。
人物外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人物在容貌、身材、衣著打扮、表情、儀態等方面,最與眾不同,最能給人留下印象的特點。
例如:
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魯迅《孔乙己》)
分析:魯迅先生描寫孔乙己的外貌,從身材、面部、鬍子、穿的長衫,這幾個最有特點的角度來勾勒,讓人讀了頭腦中便不由得浮現出孔乙己的樣子來。
範曾繪孔乙己
又如:
這人長得很敦實,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寬厚……他穿的衣服都是寬寬大大的,舊的,褪了色,而且帶著泥漬,但都還整齊,並不襤褸,而且單夾皮棉,按季換衣……臉上說不清是什麼顏色,只看到風、太陽和塵土。(汪曾祺《賣蚯蚓的人》)
分析:汪曾祺先生用白描手法寫賣蚯蚓的人,先描寫身材,然後重點描寫他的衣服——寬大、舊的、褪色、帶著泥漬,其中「帶著泥漬」體現了賣蚯蚓的人的職業特點,想來他必定經常去河溝裡抓蚯蚓;最後描寫他的面容——臉上說不清是什麼顏色,只看到風、太陽和塵土,突出了賣蚯蚓的人常年在戶外,風吹日曬下形成了獨特的容貌特點。
「去粉飾」——使用準確、簡潔的詞句
魯迅先生所說的「去粉飾」,是指描寫所用的語言要簡潔、準確,不用或儘量少用修飾性詞語。「少做作,勿賣弄」,也是說要用語樸實,不要堆砌華麗的辭藻。
準確、簡潔的詞句,就像繪畫中的白描技法,用墨不多,線條簡單,但又能把事物的神韻勾勒出來。
用白描手法描寫人物外貌時,要做到語言準確、簡潔,就要注重錘鍊語言。能用短語就不用句子;能用兩個字的詞,就不用短語;能用一個字的詞,就不用兩個字的詞。
例如:
此君臉窄身薄,皮黃肉乾,胳膊大腿又細又長,遠瞧賽幾根竹竿子上晾著的一張豆皮。(馮驥才《青雲樓主》)
分析:馮驥才先生抓住了青雲樓主最大的特點——瘦。
「瘦」這個特點怎麼準確、簡潔地描寫出來呢?——臉窄身薄,皮黃肉乾,胳膊大腿又細又長。六個單字形容詞,少一個字都不行,多一個字都覺得累贅。
又如:
奶奶滿頭銀髮,還是自然卷,額頭和眼角有很深的皺紋。奶奶常穿藍色的對襟棉布襖和黑褲子,說起話來眼睛笑眯眯的,讓人感覺特別溫暖。(學生作文《我的奶奶》)
分析:這位學生描寫自己的奶奶,抓住了奶奶的頭髮、皺紋、衣著、表情特點,簡單勾勒描寫,就讓讀者對奶奶的外貌有了深刻的印象。
運用白描手法要注意的問題
一是,切忌「大而全」。白描手法講究抓住特點、用語簡練,所以,千萬不要細緻入微地把人物外貌的方方面面都描寫出來,只需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點、最能體現人物神韻的地方來描寫。
二是,忌語言華麗。白描手法講究用語樸實、簡潔。所以,不必用太多華麗、豐富的形容性詞彙,無需濃墨重彩地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