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杭州有很多老小區,老小區有很多老問題,公共樓道被雜物堆放佔用就是其中之一。
這些廢桌舊椅罈罈罐罐,對別人來說,只是礙眼礙事的垃圾,對主人來說,家裡空間小放不下,留著吧,沒啥用,扔掉吧,捨不得。於是樓道等公共空間,就成了這些物品在家裡和垃圾箱之間的緩衝地帶。但畢竟佔的是公共空間,不僅堵了別人上下樓的路,時間長了,心裡也會堵。
毛大伯住在青年路社區,臨近西湖,環境、綠化各方面都不錯,毛大伯很滿意,就是有一點,小區樓道,旮旯邊角,雜物堵得慌。
昨天上午,毛大伯出門,看到很多社區工作人員和物業人員正在清理雜物,毛大伯毛開心,發朋友圈分享喜悅,「社區、物業、居民齊努力,小區環境衛生大整治,攜手共建美好家園!」
毛大伯說,樓道清理確實很必要,老小區沒電梯,樓道原本就又暗又窄,再堆放一些罈罈罐罐桌子椅子,就更擠了,爬樓梯不方便,還有安全隱患。
這次清理,青年路社區看來是下了大決心,花了大力氣,他們按網格把社區分成了十五個片區,先進行全面的樓道堆放物排查,在動手清理前,通過發動小組長、樓道長二十餘人,張貼清理公告,挨家挨戶上門入戶做工作……
清理出的樓道雜物,都集中在一個臨時「安置點」,並大致歸了類,桌椅沙發床墊一類,自行車一類,罈罈罐罐一類,泡沫板紙盒一類,其他生活用品一類。一類就是或大或小的一堆。
社工小任告訴我,雖然這次清理樓道前,已經和居民通知過,但還是把這些東西臨時保管幾天,萬一有居民突然想起,回來找某個物件也比較方便。
正說著,70歲的吳阿姨來找自家東西了。
吳阿姨和毛大伯是老鄰居,也是毛大伯所在樓幢的樓道長,昨天的清理,社區請她幫忙做居民工作,吳阿姨早上5點多就起床,忙活了一上午,後來發現自家放在樓道的東西也清理走了。
吳阿姨在木板堆裡翻看,神情有些焦急,「原是6張椅子,其中一張是紅木的靠背椅,很沉。混放一起了,我中午回家才發現不見了……」
吳阿姨說,這張紅木靠背椅,是她媽媽留給她的,老太太今年88歲,住在敬老院。「我媽媽說紅木靠背椅是老物件,有年頭了,讓我留著,她回家來還要坐的。
「清理樓道,我肯定支持,另外5張椅子扔掉就扔了,可那一張不行,我得找回來。」
一個清潔工師傅肩扛一口大缸送到「安置點」,吳阿姨和毛大伯看了看,都笑了。他們說,這是杭州人醃大白菜用的,小時候家家都有。
秋天,長梗白菜買來上百斤,晾曬脫水葉略發黃後,缸裡放一層白菜,撒一層粗鹽,一層層鋪滿整缸,然後用大石頭塊壓著醃菜,壓出水,直到鹽水蓋住白菜。這是老杭州人每年都喜歡做的事,肉絲炒醃菜,吃起來很鮮美。毛大伯說,前幾年小區裡還偶爾能看到有老人醃,這兩年基本上再沒見過了。
「主要是太麻煩,菜場醃好的大白菜買買多方便?這東西不用了,擱家裡又佔地方,扔了肯定捨不得……」吳阿姨說完,繼續去找她的紅木靠背椅。
後來我聽說,吳阿姨還是找到了那把紅木靠背椅。
下午雨停了,清理工作繼續進行,社工小任也繼續上門做居民的思想工作。
「堆在樓道的這些東西,你先得知道是誰放的,通知他們,有用的,拿回家去,要是沒用,社區會上門清理掉。」
小任說,有些老人年齡大了,一些老物件雖然已經用不著,可體積大搬不動,社區幫忙處理,他們也毛開心。也有一些不太理解的,哪怕是一隻破罐子,也不能動,說是要種花養草。
來到七樓王大伯家。王大伯75歲,一個人住,退休前是杭州一家廠的廠長。他頭髮向後梳,白襯衫,打理得清爽精神,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家裡有電腦桌,有音響,他玩手機,聽音樂,挺潮流的。
王大伯把很多用不到的物件,像紙板、罐子、碗、盆……都打包放到頂樓隔層裡,聽說社區清理樓道垃圾,他表示支持。「小任啊,給你們添麻煩,東西有點多,我扛不牢,你啥時來搬告訴我一聲,我沒在家,你們搬走也沒關係,都不會再用了。」
現在王大伯每天自己買菜做飯,上上下下爬七層樓。
「孩子勸我請保姆,我不要的,還不如我自己收拾得乾淨。」王大伯說自己身體結棍的,疫情期間兩個月沒出門,後來猛地爬樓,腿抖氣喘,後來就每天逼自己出門鍛鍊,爬城隍山,體力很快恢復,現在能扛10斤大米,一口氣爬七樓。
王大伯隔壁人家,樓道堆著柜子,小孩子玩的木馬,還有「花為媒」牌席夢思床墊,毛大伯一眼認出,「哈哈,這種床墊我家也有,很軟很舒服,『花為媒』是上世紀80年代最知名的品牌,我家的那套床墊花了1700多。」
「花為媒」牌席夢思床墊
孩子已經大了,小木馬還捨不得扔。
過道裡的綠植盆栽
樓道裡有桌椅、盆栽、鞋架、自行車……有兩件東西讓我印象深刻。
樓梯間擺了椅子,有的安裝在牆上,可摺疊,還有扶手。
小任解釋,老小區老年人多,老人爬樓不易,裝一些椅子,方便老人歇腳喘口氣繼續爬樓,這個是政府工程,專門關愛老年人的。
還有一張圓桌,貼牆放在一戶人家門口。敲門,沒人應。
小任說,老小區一般家裡都只住老兩口,最大的戶型也不過五十多平方米,這個圓桌比較大,家裡不好放,可是逢年過節,兒女孫輩回家吃團圓飯時,圓桌就用得上了。
一戶人家門口的大圓桌,只有孩子們回來過節聚餐用得上
毛大伯自己,也有「雜物」堆在公共場地,樓梯間有的一臺鄧亞萍牌桌球桌。
那是四五年前,有讀者給快報爆料,說有一張桌球桌,沒地方放,可以贈送給桌球愛好者,來搬走就行。當時毛大伯花200塊搬運費從古蕩社區運回來,原想在小區裡找個地方擺張球桌,平時大人小孩都可打,但看來看去,小區用地緊張,一時沒找到適合的地方安放,只好放在樓梯間,偶爾天氣好的時候,搬到外面空地打打球。
看著球桌,毛大伯喃喃自語:這次小區樓道清理,球桌放到哪裡才好?
毛大伯家三室兩廳,他和老伴兩個人住,空間夠大的了,但走進房間,還是感到侷促,吃喝用玩的東西,堆放得滿滿當當。毛大伯老伴李阿姨說,好多都是外孫從小到大玩過的玩具,一直捨不得扔。
毛大伯兩個外孫從小到大的玩具都留著
毛大伯兩個外孫,大外孫16歲,小外孫9歲,毛大伯從小帶他們長大,兩個外孫從小玩過的玩具,汽車、輪船、積木、皮球……他都留著。這些玩具,兩個外孫早已沒了興趣,女兒也好幾次勸他們扔了算了,可毛大伯和李阿姨就是捨不得。
家裡其他好多東西,毛大伯也捨不得扔。女兒每次回家都要說他們,說著說著,就要動手收拾,每次回來都要扔掉一批。
「女兒問過我倆,你們住著這麼好的地段的房子,四五萬一個平方,堆放的都是些雜七雜八的東西,佔一個平方就是四五萬塊錢,值不值?」毛大伯笑著說。
「現在小年輕難以理解我們這代人,物質匱乏的年代,什麼東西都是從外往家裡掙,很少說有不好用了往外扔的,就拿衣服說吧,縫縫補補又三年,實在壞了還可當抹布……」
李阿姨也說,有些東西,看著好像沒用,扔了就覺得可惜,總想著哪天還能用到,其實也知道實際上用處不大了,只是不想浪費,留著它們,心裡就會覺得安穩一點。
一位社區負責人說,社區樓道清理、環境整治,每個季度都在做,有病蟲害消殺要求的,有疫情防控衛生整治要求的,也有消防安全要求的。
「我們社區堅持做這項工作兩三年了,過程雖難,好在大多居民都是支持配合的。接下來,我們將增加日常檢查及清運的頻次,形成常態化管理模式,鞏固衛生大整治的效果……」
【來源:杭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