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電影與文學的雙重「作者」

2021-02-08 十個

咖啡曰:這個假期不少新片上映,不同題材不同類型。由於過節回家都沒有看過這些片,看了一些影評和評分也沒有特別想推薦的。出於自己的喜好明星,可能會看看《狼圖騰》和《鍾馗》。所以今天推薦一部土耳其電影,本文關於電影 關於土耳其和臺前幕後寫的比較詳細,請耐心看完、

劇情簡介

遠離伊斯坦堡的安納託利亞,業已退休的戲劇演員艾登(Haluk Bilginer 飾)以專欄作家的身份展開了新的人生。他故作關心地日復一日撰寫宗教類的文章,沉浸陶醉在自我所營造的看似深刻的思考世界裡無法自拔。艾登用退休金經營一家旅館,名下還有多處正在出租的房產,在與普通民眾的接觸過程中讓他看起來多了一份虛偽和冰冷。妹妹尼卡(Demet Akbag 飾)早年離婚,經常蜷縮在艾登的書房內針對寫作而爭論,甚至彼此嘲諷攻訐。他的妻子尼哈爾(Melisa Sözen 飾)年輕獨立,熱衷各種公益事業。聚少離多且人生態度迥異的老夫少妻漸行漸遠,感情出現裂痕……


(正文 By 王奇婷)

坎城電影宮旁有個叫「世界村」的地方。那是一排沿地中海海岸線搭起來的白色帳篷,上方飄揚著各國國旗,迄今已有 60 多個國家入駐。

  

剛卸任的影展主席吉爾·雅各布於 2000 年開闢了這塊角落,意在展示各國電影工業,也傳達了坎城電影節本身追求電影多樣性、試圖維持世界主義視角的信息。這一點從每年入圍坎城主競賽的影片也可見一斑——歐洲藝術電影、半好萊塢式的北美獨立電影、亞非拉第三世界電影這三類,基本能顧全大局又有所側重。

  

土耳其電影屬於最後一類,但比起前兩者,我們對它的了解甚少。1914 年,弗阿特·烏茲克納伊導演的紀錄片《阿亞斯泰法諾斯俄國紀念碑的倒塌》成為土耳其人拍攝的第一部電影。而後,伴隨國家政體的轉變,土耳其電影藝術也歷經了不同的階段和轉折。

  

今年,是土耳其電影的「大年」——在電影工業誕生 100 周年之際,土耳其導演努裡·比格·錫蘭(Nuri Bilge Ceylan)又憑藉新片《冬眠》(Winter Sleep)摘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讓世界的目光聚焦於這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國家,和那塊土壤上滋生的電影藝術。

  

「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巧合。」錫蘭得獎後在發布會上說。他也是繼 1982 年伊瑪茲·古尼(Yilmaz Guney)導演的《自由大道》(The Way)後第二位獲得金棕櫚的土耳其導演。

  

5 月 17 日,《冬眠》放映後一天,在貼著「100 周年」紀念海報、擺放著土耳其電影音樂 CD 的「世界村」土耳其帳篷內,錫蘭接受了《外灘畫報》專訪。六年前,本報記者也在同樣的地點採訪過他,當年他帶著《三隻猴子》入圍主競賽,最後拿到最佳導演獎。

  

事實上,從 1995 年第一部短片《繭》入圍短片競賽單元起,錫蘭就成了坎城的常客。雖然他並不高產,迄今共拍了八部長片,但超過一半都在坎城有所斬獲。在《遠方》(2002)和《安納託利亞往事》(2011年)獲得兩次評委會大獎後,今年他終於登頂金棕櫚。


Ceylan 在土耳其語裡的發音其實類似「傑蘭」。就如同很多人讀不對他的名字一樣,在世界範圍內,人們對錫蘭作品的解讀也存在一定的誤解和偏差。一個普遍的現象是,一些西方記者往往出於對這個國家的獵奇,喜歡針對土耳其當地政治問題和社會現狀不斷發問,對國家的興趣似乎遠大於對電影藝術本身的興趣。

  

多年來,錫蘭遇到過的類似問題不計其數。他本人溫厚、斯文,雖然能看出無奈,但從不遷怒於人。他只是用低沉的聲音,緩慢的語速,一次又一次地回應和解釋。

  

在現實世界裡,錫蘭確實密切關注著時政和社會新聞——採訪當天,他穿著一件印有「SOMA」標語的套衫出現在記者面前(坎城電影節前一天,土耳其西部馬尼薩省「索馬」地區一處煤礦發生礦井火災事故,死亡 300 多人,是土耳其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礦難),走紅毯時,他與妻子艾布魯·錫蘭都佩戴黑絲帶,表達對受難同胞的哀思。

  

但他不會在藝術作品中直面這些主題——與其說他關注社會問題,不如說他關注的是社會中的人。

  

在鄉村度過童年的錫蘭,在《小鎮》、《五月碧雲天》和《遠方》這「土耳其小鎮青年三部曲」中展現了自己最熟悉的故鄉和故鄉裡的人,細緻地表現了他們在身份認同、歸屬感上的掙扎與和解。到了《三隻猴子》、《安納託利亞往事》,他引入更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和人物群像,但自始至終探討的都是「人的狀態」。

  

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不會迴避當下的社會事件或政治環境。但我相信社會上發生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用『人性』來解釋。」

  

「幽默總是與悲劇綁在一起」

  

在《冬眠》之前,錫蘭電影的氣質總是相似的,他習慣用很長的鏡頭拍很少的事。還有那些壓迫大地的烏雲、倏忽而至的雨雪、詩意的長鏡頭,令觀眾沉醉於他用光影和聲音營造的「呼愁」中(「呼愁」在土耳其語中近似「憂傷」之意,在帕慕克作品中常用到)。

  

在他鏡頭下,雪花曾飄落在《小鎮》、飄向《遠方》,飄在《適合分手的季節》。而《冬眠》的標題暗示著又一場大雪。與以往作品不同的是,這次他大量削減外景,196 分鐘的片長,其中 95% 都是室內鏡頭,由大段對白貫穿始終。

  

電影沒有明顯的故事情節,而是通過對話展現人的精神狀態。退休的戲劇演員艾登(Aydin)在卡帕多奇亞地區經營一家小旅館。土耳其的冬天氣候惡劣,但作為酒店老闆,他不得不在雨雪天繼續工作。艾登每周在當地報紙上寫專欄。作為小鎮中的名人,他受到尊重,也在暗地裡被窮人憎恨。他與尼哈兒(Nihal)是一對老夫少妻,近來感情上有些疏遠,他的姐姐內克拉(Necla)則深陷於自己婚姻的不幸中。日復一日,他與承租人的階級矛盾、與姐姐和妻子在世界觀、價值觀和情感觀上的矛盾不斷爆發。那些對白並不是用來推動劇情,而是劇中人本來的狀態,是思維困惑的外化。

  

艾登屬於土耳其典型的中產階級精英,他生活富足,社會地位高,讀過點書,有自己的精神追求——「Adyin」在土耳其語中本身就是「知識分子」的意思。但從他的言語中,又能看出他自視甚高,虛偽造作——他當然不是個壞人,但有人性的弱點,而一旦他身邊最親密的人拿這些弱點來攻擊他,矛盾一觸即發。

  

「我和艾登一點都不像,但電影仍可以說是半自傳性的。影片對艾登那樣的知識份子的批判,也可看作是我的自省,是我在探尋自己靈魂的陰暗面。」錫蘭無比坦誠地說道。在《遠方》中,他也塑造了一個冷漠的知識份子形象——一個在伊斯坦堡工作,功成名就的自由攝影師。當時錫蘭就說,從這個角色身上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可見這麼多年來,他一直沒有停止自我審視。


錫蘭以往的電影都以對話少著稱。「因為我不相信語言。真相藏在隱秘處,而不在話語中。」他說。但《冬眠》像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全篇滔滔不絕的對話令觀眾和製片人望而卻步。

  

這些對白的最初靈感來自契訶夫。錫蘭說,故事原型是幾篇契訶夫短篇小說的組合。《赫芬頓郵報》認為,除了短篇小說,《冬眠》的一些臺詞與契訶夫的著名劇作《櫻桃園》(The Cherry Orchard)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劇中描寫的那些崇尚空談而不務實際、好幻想又無實踐能力的舊式貴族,在艾登身上也能找到一些影子。

  

但這位主人公並沒有一味讓人討厭。相反,他的舉止和言行有時讓人發笑,繼而對他產生憐憫。有時在他身上,你看到的卻是自己。「在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偽裝』。我相信是這樣。你總會想把自己裝飾得體面一些。」錫蘭說。因此,電影雖然顯得「沉悶」,但臺詞卻生動、細膩,時而帶有諷刺的幽默。他理解的幽默「總是與悲劇綁在一起」,而這種悲喜交加,也是契訶夫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評委會主席簡·坎皮恩在發布會上說,《冬眠》拿金棕櫚沒有任何異議,是全票通過的。她認為這完全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契訶夫式」的故事,因為「電影中的人物都在彼此折磨」。

  

擔任評委之一的賈樟柯對電影也讚賞有加:「電影裡不僅有家人,夫妻,還有房客和遊客,這種結構本身呈現出一種視野。這種對人生、人性,對生活理解的視野的廣闊性,有點像回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那樣一種視野。那樣的視野不僅在文學中少見,在電影中更少見。」

  

電影和文學的雙重「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確實也是另一位錫蘭喜歡的俄羅斯作家。而他最欣賞的導演之一,是俄羅斯大師塔可夫斯基。他本人也被稱為「土耳其的塔可夫斯基」。

  

俄羅斯電影和文學中的悲愴和憂鬱,那種虔誠的宗教情懷,獨特的現實批判意識,濃厚的人道主義精神,巨大的道德深度,似乎都深深吸引著錫蘭。契訶夫說:「我的憂傷是一個人在觀察真正的美的時候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感覺。」這也正是我們在觀看錫蘭的電影時會產生的感覺。

努裡·比格·錫蘭 1959 年出生於伊斯坦堡。大學畢業時,他拿到的是電子工程師的文憑。他其實花了很久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畢業後,錫蘭曾去倫敦逗留了近一年,過著漫無目的的生活:做過飯店服務生、光顧小書店去看書、天天看電影……一次,在尼泊爾旅行時,他坐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寺廟裡看著遠方的山脈,突然覺得自己離開土耳其太久了,應該回去服兵役。在部隊裡,錫蘭讀了羅曼·波蘭斯基的自傳,才開始想,「我似乎應該去做電影」。那時,錫蘭已經快 30 歲了。

在成為導演前,錫蘭先成了一名攝影師。2006 年至 2008 年間,他拍攝了一組父親的肖像,於 2009 年在倫敦展出。看過他攝影作品的人都說,他拍的照片與他的電影畫面一樣美。也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錫蘭能與他的御用攝影師高漢·泰亞奇(Gkhan Tiryaki)一拍即合,併合作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妻子艾布魯也是一名攝影師。她畢業於電影學院,自己拍攝過電影短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女和才女。她作為伴侶,也經常作為電影主創與錫蘭一起出席各種活動。

  

2006 年,夫妻兩人共同出演了一部電影《適合分手的季節》,劇本的創意就是來自於他們在午餐時的一席對話。兩個世界觀、價值觀相近的人走到一起,有思辨,有沉澱,這是他們婚姻生活的常態。這對才華橫溢、心有靈犀的靈魂伴侶,一直令很多人羨豔。

  

《冬眠》的劇本也是錫蘭夫婦聯手寫成的。15 年前,他們看了契訶夫的短篇小說,當即就想把它寫成劇本。但一直到去年,他們才覺得時機成熟,可以啟動了。

  

也就是說,錫蘭在拍完處女作後,就已開始在心裡醞釀這個計劃——拍一部契訶夫式的電影。它就像是一座高峰,這些年來,錫蘭一直在為翻越它做準備。因此,《冬眠》看似是錫蘭與以往風格的斷絕和轉折,但骨子裡,他的思維方式是一脈相承的。契訶夫這個名字,一直無形地存在於他的電影中。細數他的幾部電影,也能看出明顯的進化痕跡。

  

在《安納託利亞往事》首映後,錫蘭在接受 BFI 採訪時也提到了他仰慕的作者:「《安納託利亞往事》中,有一些臺詞來自契訶夫的小說。影片的主角是陪著偵察隊徹夜找尋一具屍體的醫生,「醫生總是有很多故事可以說,就像契訶夫小說中的人物一樣。」他說。

  

可以說,錫蘭已開始用一個真正的文學作者——而不僅僅是「電影作者」來要求自己。他把對白寫成舞臺劇式的劇本,讓土耳其最好的專業演員來演(此前,錫蘭一直以起用非職業演員著稱,他的好幾個家人都出演過他早期的電影),即便臺詞顯得刻意、不自然、不生活化,那也沒關係,因為錫蘭就是想讓你從電影中品出文學的韻味、感受到電影與文學是共通的。他說,電影雖然長,但觀眾在家裡可以分段觀看——就像讀一本小說一樣。

  

回頭再看,錫蘭最拿手的那種刻意隱藏信息(尤其是人物動機)的「曖昧」表達,也便得有跡可循了。「文學利用讀者的想像,我們也可以在電影中做同樣的事。如果不讓觀眾投入電影,去猜想,揣測,你就沒法挖得很深。這種『曖昧』並不是指含糊,它應是精心計劃的。作為導演,你自己必須知道答案。如果連你都不知道,你就沒法去指導演員。」錫蘭說。

  

「現實中我們就是這樣生活的,我們僅能創造一半事實,因為生活本就捉摸不定,充滿曖昧。在生活和文學中是這樣,為什麼不能在電影中嘗試呢?」


專訪努裡·比格·錫蘭

  

每一個角色我都用靈魂體驗過

  

B=《外灘畫報》 C=努裡·比格·錫蘭

  

B:為什麼你又一次把故事背景設在安納託利亞?

C:因為我需要把人物隔絕起來。不過在土耳其,演員退休後拿著退休金來安納託利亞經營一家小酒店,還是很普遍的。其實這個靈感來自土耳其的一個演員 Tuncel Kurtiz,他晚年就在安納託利亞郊區開了一間小酒店。電影中的洞穴酒店在實際生活中也是存在的,這得益於卡帕多奇亞地區的地貌。

  

B:但這部電影 95% 都是室內戲,與你以往的幾部作品非常不同。

C:對,我不想過多地展現安納託利亞,因為那裡太漂亮、太有趣了,會削弱人物角色本身。

  

B:為什麼以莎士比亞劇作命名酒店為「奧賽羅酒店」?

C:因為主人公以前是戲劇演員,當他成為酒店老闆,很自然會用到一些戲劇的典故,而莎士比亞當然是很好的選擇。而且「Othello」的發音很像土耳其語中的「Otel」,就是「酒店」的意思。

  

B:是否有很多這樣只有土耳其人才能意會的細節?

C:當然,土耳其人能更好地理解這部電影。比如他們看到電影裡的「IMAM」會知道這個詞是伊斯蘭教的「leader in prayer」的意思。

  

B:電影長達 196 分鐘,拍這麼長的好處是什麼?觀眾能從中得到什麼?

C:拍得長沒有任何好處。觀眾、製片人,每個人都討厭長電影。但我還是想有點挑戰。而且電影在網上自有它的生命力——在三個月發行期過後,它其實還能「存活」好幾年,觀眾還會陸續看我的電影,而且他們在家裡可以分段觀看,就好比看一本小說一樣——你不用一晚上就把小說讀完。我們也把自己當小說家一樣在寫劇本。其實我們寫完初稿發現電影會有兩部《安納託利亞往事》那麼長(約 4 個半小時),最後減至 3 小時 16 分鐘。

  

B:為什麼用「冬眠」作為片名?加上 3 小時的片長,似乎更容易讓人昏昏欲睡。

C:這又是另一個挑戰(笑)。我知道電影本身已經很長,大家看到肯定都有點害怕。我就想再進一步把名字也取得「駭人」一點。我的製片人恨死這個名字了,他們執意讓我改,但我堅持不改。

  

B:你提到電影中這些戲劇臺詞般的對話是受契訶夫的短篇小說的影響。具體是受到了怎樣的影響?他的小說哪裡打動了你?

C:15 年前,我讀了他的幾部短篇小說後非常喜歡,想改編成劇本,但當時不夠自信。到了五六年前,我和妻子才覺得有自信了,可以寫了。突然有一天,我們就啟動了,而一寫就停不下來。當然,劇本的故事和原作相去甚遠,可以說是另外一個故事了。但希望電影裡能有一絲契訶夫的靈魂。

  

B:實際拍攝中臺詞改得多嗎?

C:改得很少。這部電影,我不想讓演員改臺詞。我想要非常精確的對話。所以我必須用職業演員,而且是最好的那些才行,因為業餘演員或多或少都會改臺詞。事實上,可以說正是這幾個演員,才讓電影得以成功。拍攝時,有時雖然臺詞錯了,但他們的表演卻足以說服人——所以好的演員不會讓你察覺到臺詞錯了,因為他們的表演使它們也得以成立。尤其是男主角 Haluk Bilginer,他對我來說是這個角色的唯一選擇。一開始他比較忙,沒有答應我,後來我又找他,給他劇本。他的臺詞共有 183 頁那麼長。他看完後給我發了個消息說劇本非常誠實,看到了自省,非常願意成為主人公的扮演者。

  

B:臺詞中探討了很多道德問題,例如對於「忍耐邪惡,讓作惡者改邪歸正」的探討等等。你和你妻子一起寫了劇本,是否有一些對話是從你們的日常對話中汲取靈感?

C: 當然,所有的對話都源於我們的個人生活經驗,因為這是你唯一信任的東西,可以說我的每一個角色我都用靈魂體驗過。我把我的個人生活,以及我對身邊的朋友的觀察融入了劇本寫作。電影裡稍帶有一些對知識分子、中產階級精英的批判,可以說這也是我的自省。

  

B:能否說說你和妻子一起寫劇本的過程?兩個人意見是否一致,有沒有爭執?

C:她是唯一的人選。因為其他人都不會與我爭執,他們似乎覺得我在電影創作上更有經驗。但我妻子敢於和我爭論,有時我們徹夜爭吵到早上。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觀點、詞句受到考驗,這對寫作來說是件好事。有時爭吵中說的話反而比原來更好,好幾次吵完我就懊惱:「要是把剛才的對話錄下來就好了!」她的加入讓臺詞比原來要好 10 倍,我個人覺得我妻子在故事架構等方面比我更出色。

  

B:你們倆和電影裡那對夫妻像嗎?

C:不太像吧(笑)。

原文刊載於《外灘畫報》6月4日第594期

(完)

十個shigeten)每晚十點推送:一篇影評,一篇美文,一組美圖,每晚入睡前用上十分鐘讀到最美內容.是由半杯咖啡維護.


投稿

關於電影,關於美文,關於美圖都可以給十個投稿,沒有任何限制和主題,只要求原創.十個勵志打造一個為所有用戶提供發表自己文字的平臺.


投稿郵箱 shigeten@qq.com  

相關焦點

  • 【知學影賞】《冬眠》| 作者電影賞析沙龍第96場
    本周我們將放映、討論作者電影賞析沙龍第8季"High and Low"主題下的第4部作品,土耳其導演錫蘭2014年指導的《冬眠》。
  • 電影《冬眠》 (創業日記-565)
  • 今晚我們看電影 2014年金棕櫚獎作品《冬眠》
    1月3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看電影》,繼續請到電影學者葛穎老師,與主持人張穎一起欣賞土耳其最負盛名的導演努裡·比格·錫蘭的《冬眠》。超群氣質的智者詩人55歲的土耳其作者導演努裡·比格·錫蘭,自1995年的短片《繭》開始,迄今一共創作了七部電影長片,以其專注、獨特的文藝風格獲獎無數,在世界範圍內擁有了一批忠實影迷。
  • 【嘉文杯·一等獎作品】沉默的「冬眠熊」
    在我的家裡有一隻「冬眠熊」,面對我的成長,他仿佛一直都沒有發現,沒有參與,但這種沉默卻是一種深沉而偉大的愛,那隻沉默的「冬眠熊」就是我的爸爸。  爸爸是一名貨車司機,一年中很少在家幾天。隨著成長,我對「冬眠熊」的了解慢慢變深。
  • 進入星際旅行需要冬眠!人類冬眠技術實現到什麼程度了?
    在此過程中,還需要進行冬眠處理,這樣既可以保證如果人類進入的是逆時空,即時間變慢,那麼起碼能保證人類還能繼續冬眠很長的時間。那麼現在的冬眠技術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呢?如今的冬眠技術有兩個方向:1. 冷凍:急速冷凍人體,已經在動物身上有了成功的嘗試,不過技術上仍有難度。難點主要在冷凍與解凍過程中細胞和組織器官的破壞,不過原理上應該行得通。
  • 影推:適合0℃天氣觀看的三小時電影《冬眠》
    196分鐘,土耳其導演努裡·比格·錫蘭(Nuri Bilge Ceylan)這次不僅拍出了一部超長的電影,而且不懼壓力為其取了個沉悶的名字——
  • 人類不需要冬眠?看看人類用技術進行冬眠的後果,原因一目了然!
    動物們在寒冷的冬天由於食物匱乏,為了延續種族生存,會通過冬眠降低自己的代謝,來過冬。這也導致了科學家對動物冬眠感興趣,他們希望通過研究動物冬眠的機制,找到更多的線索,以便將來用在人類身上,解決一些醫學和地球出現冰河紀這類極端情況的問題。
  • 坎城電影節:《冬眠》摘金棕櫚 朱利安·摩爾封后
    坎城電影節:《冬眠》摘金棕櫚 朱利安·摩爾封后 2014-05-26 14:37:32來源:重慶商報作者:責任編輯:蒲希茜 影片《冬眠》不負眾望地摘得「金棕櫚」,而分量僅次於「金棕櫚」的評審團大獎,則被籍籍無名的女性導演愛麗絲·洛爾瓦徹意外拿下,蒂莫西·斯波憑《透納先生》稱帝,朱麗安·摩爾憑藉影片《星圖》封后。
  • 熊類都要冬眠,所以大熊貓也要冬眠?
    流言:熊類都要冬眠,所以大熊貓也要冬眠  都說大熊貓跟熊是親戚,熊到了冬天都去冬眠了,所以大熊貓也需要冬眠。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很多人發現了一個問題:都說大熊貓跟熊是親戚,人家熊到了冬天都去冬眠了,為啥我們大熊貓還在照舊吃吃玩玩負責可愛?  冬眠本就是「小動物」的習慣  首先需要說明一個問題:不是所有的熊都要冬眠。為了適應低溫天氣,大熊貓具有低代謝的能力,但確實沒有冬眠的習性。
  • 泥龜冬眠方法 泥水冬眠的好處有哪些呢
    泥龜冬眠方法 泥水冬眠的好處有哪些呢時間:2020-12-16 23:0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泥龜冬眠方法 泥水冬眠的好處有哪些呢 1、泥水冬眠關鍵在所用的泥巴上,不論是選擇紅土、黃土、黑土還是塘泥都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保證所用的泥土沒有受到汙染,否則很容易導致烏龜中毒死亡
  • 烏龜冬眠怎麼養
    冬眠對烏龜來說是一項大的考驗,首先你要確定你的寶貝健康,沒有疾病。體質差的龜決不能冬眠。小龜、幼龜建議不要冬眠,很難過冬!可以給要冬眠的龜準備些沙,但如果它不爬進去的話,就不要強行給它埋進去。不在沙裡冬眠的龜龜,可以放在淺水裡,上面罩一層溼棉紗,保持溼潤,也起到一定程度保溫效果。在沙裡冬眠的龜龜,要保證沙乾淨無汙染。在龜龜冬眠期間,保持沙的溼潤。
  • 愛奇藝文學雲騰計劃+正式啟動 自造頭部作者重塑文學影視生態
    8月4日,愛奇藝文學雲騰計劃+啟動發布會在京舉行,愛奇藝首席內容官兼專業內容業務群(PCG)總裁王曉暉,愛奇藝副總裁、影視文學研發中心總經理張恆,愛奇藝文學總經理凍千秋,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知名製片人李小婉,愛奇藝文學首席架構師、作家水千丞,愛奇藝文學版權市場總監江俊及新力量文化總經理黎永傑、年輪映畫副總裁兼製片人宮美惠、酷鯨影視製片人王辰等代表悉數出席
  • 想要冬眠?或許你也需要這個「按鈕」
    科幻片中,危急情況下太空人會進入休眠狀態 | 電影《流浪地球》科學家們努力在把這種美好的願景變為現實,最近,《自然》雜誌同期發表了兩篇論文,兩組研究者各自在小鼠大腦中找到了調控類似冬眠現象的神經元。自然情況下,在寒冷季節,一些哺乳動物和鳥類會通過降低體溫,進入類似昏睡的狀態,這是狹義的「冬眠」。
  • 新傳影視匯|《冬眠》:一場無法溝通的冬日睡夢
    一部是1982年的《自由之路》,另一部則是在我們今天所提到的、也是坎城歷史上影片時長最長的金棕櫚電影:《冬眠》。 巧的是,《冬眠》問世之時,恰逢土耳其電影誕辰一百周年。 正如這部電影憑著「冬眠」這一名字成功吸引路人的注意力一般,影子想先從片名入手跟大家聊聊這部電影。
  • 倉鼠假冬眠和死亡有哪些區別?
    本文首發於知乎平臺,知乎作者血色殘陽是小編自己的號哦。倉鼠偽冬眠(假冬眠)和死亡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分十分重要,甚至關乎生命。1、偽冬眠的倉鼠處於深度沉睡狀態,身體冰涼,呼吸極其微弱,但是還是有呼吸的。輕度的偽冬眠倉鼠,通過觀察倉鼠鼻孔空氣流動和胸部起伏來確定倉鼠處於偽冬眠狀態。中度的偽冬眠倉鼠,胸部起伏估計很細微,看起伏是看不出來,可以放一些很輕的毛髮,在無風環境下會發現毛髮的輕微起伏,而口鼻處可以通過鏡子放口鼻前面出現霧氣來判斷。
  • 由10部俄國文學改編電影來「理解」俄羅斯
    壹、前言電影是文本的其中一種樣貌,透過觀察電影形式的表達,以及劇情的發展,我們可以理解導演欲傳達的中心思想。本文將分析十部由俄國文學改編的電影,原著文本的時間橫亙中世紀基輔羅斯至蘇聯時期,改編之電影則為1949 年至2016 年間問世。
  • 烏龜冬眠怎麼養才好?
    烏龜冬眠怎麼養才好?1、環境氣溫變化:烏龜進入冬眠與否是取決於環境氣溫,當環境溫度低於15攝氏度後,烏龜就會進入冬眠狀態。烏龜從冬眠中醒來,一定要先注意測量一下室內溫度溫度,以防止意外因素導致烏龜突然中斷冬眠。如果室外溫度還很低,遠低於15攝氏度,那烏龜醒來,很可能是認為導致烏龜冬眠棲息處意外升溫,讓烏龜誤認為春天來了,例如,取暖器預熱導致龜池升溫等情況。
  • 《冬眠》,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這周看的電影是這部《冬眠》,一部土耳其電影,之前少有涉獵,讓人眼前一亮。《冬眠》時長196分鐘,3個多小時,劇情不是很強烈,有很多長段的對話。老實講,第一次看的時候並沒有看下去,這次下定決心才耐下心思看完。雖然是看完了,但並沒有完全看懂,故事有點深。
  • 電影製片人藤井樹:我的電影拍完了,我的公司冬眠了
    這是知名電影製片人藤井樹自立門戶創業後的開業大作,明星雲集,拍攝如期完成,公映在即,點映口碑炸裂,原本一切都顯得順風順水——誰也沒想到,天降一隻黑天鵝。這個觀影團我創辦到今年已經有8年多了,每年線下觀影超過30場,和同名電影公眾號形成了線上線下一定規模的互動。 除此之外,我還是個電影製片人和策劃人,由我擔任總策劃的電影《七月與安生》曾經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 文學人類學視域下的網絡文學改編之思——美國電影《黑豹》
    文學人類學視域下的網絡文學改編之思——以美國電影《黑豹》為例許詩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 要:網絡文學的發展引發了新的IP熱潮,如何藉助網絡文學改編來將文化資源轉變成為經濟效益,已經成為網絡文化產業發展的關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