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本名蔡琰,文姬是她的字,南朝梁人劉昭編的《幼童傳》中記錄了之前各代「神童」的故事,其中的一則是蔡文姬「六歲辨琴」。有一次,蔡文姬的父親蔡邕鼓琴,弦斷了,當時只有6歲的小文姬看都沒看就說斷的是第二根弦。確實是第二根,蔡邕很驚訝:「你是冒碰的吧?」蔡邕於是故意弄斷了另一根弦,問女兒是第幾根, 女兒說:「是第四根。」又答對了,這件事傳出後,蔡文姬被認為是神童。
史書說蔡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除音樂外,蔡文姬還擅長文學、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但其中絕大多數篇章已失傳,保存至今的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皆為文學史上的名篇。
蔡文姬是公認的一代才女,但「紅顏薄命」的她一生歷經坎坷,幼年顛沛,一生三嫁,遭遇亂離、孤苦無依,她承受著一般女性難以體會的痛楚,不是親歷很難明白其中之苦。
《後漢書·列女傳》對蔡文姬的悲慘遭遇有著簡要記載。在青春美好的年華,蔡文姬嫁給了衛仲道,衛家為河東大族,出身名門的蔡文姬與之結合,也是門當戶對,本應獲得幸福。如果衛仲道沒有英年早逝,或許蔡文姬也不會被擄,更不會轉入胡地。生命中有太多偶然,偶然中又似乎有著某種宿命的必然。
蔡文姬離開衛家回到陳留期間,正值漢末政局動蕩、天下大亂。東漢中平六年(189)至初平三年(192),董卓實行專權暴政,史稱「董卓之亂」。初平三年(192),董卓部下李傕等由長安東下,為孫堅的義兵所敗,李傕的部隊流竄到陳留郡,大加掠奪,蔡文姬也被擄入關。興平二年(195),李傕與南匈奴作戰失敗,蔡文姬又被轉到南匈奴軍中。
據歷史學家研究,蔡文姬後來又輾轉到南匈奴故地即西河美稷(今內蒙古河套一帶)。蔡文姬嫁給了南匈奴左賢王,生有二子,淹留胡地長達十二年之久。胡地生活雖然較為安定,但因為文化差異以及被擄的屈辱身份,蔡文姬一直思念中原故土,期盼能夠回歸。直至建安十二年(207)前後,曹操派使臣攜帶黃金千兩,白璧一雙,迎接蔡文姬歸漢,並將她改嫁給董祀。
對於這樣一位多次改嫁的女子,董祀起初心存輕視,不與待見,二人感情也很難融合。幾經飄零,兩次改嫁的蔡文姬,董祀或許成為她生命中的最後寄託,然而婚後不久,董祀偏偏又犯了死罪。蔡文姬放手一搏,以幾乎崩潰的方式求見曹操,懇請放過董祀,
《後漢書·列女傳》載:「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看到舉止失態、言辭酸楚的蔡文姬,曹操心生憐憫,他知道,如果真的殺了董祀,蔡文姬也必然生無可戀,他最終收回文狀,赦免了董祀之罪。史書中未見有關蔡文姬日後晚境的記載,書中所載這三次生命的沉浮,已經足以讓我們記住這位堅韌勇敢而富有智慧的女性。
曹操為何要重金贖回蔡文姬?又為何為了蔡文姬而釋放了死囚董祀?
曹操一向有大局觀,他特意去派人贖回蔡文姬,顯然不是隨意之舉,也不是心血來潮,一個十分流行的解釋是:曹操與蔡文姬從小「青梅竹馬」,當曹操打聽到蔡文姬的下落時,出於「舊情」,所以不惜代價要把蔡文姬接回來,一些小說、戲曲、影視劇就是以此為主線演繹曹操與蔡文姬之間的故事。
曹操與蔡文姬的父親蔡邕都曾擔任過品秩六百石的議郎一職,任職時間大致相同,曹操早年與蔡文姬有接觸,這是可能的。但是,從年齡上看二人不可能「青梅竹馬」,曹操出生於漢桓帝永壽元年 (公元155年),蔡文姬生年不詳,根據她沒入胡中前的婚姻狀況以及主要經歷推測,多數學者認為她出生於漢靈帝熹平六年 (公元177年) 前後,也就是說二人相差了20多歲,曹操和蔡邕同為議郎是在漢靈帝光和年間,當時曹操已30歲左右,而蔡文姬只是一個幾歲的小女孩,二人不可能「青梅竹馬」。
因此,曹操贖回蔡文姬的主要原因是他與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好朋友。蔡邕當年在洛陽大名鼎鼎,儼然文壇領袖。曹操對其十分佩服,經常到蔡府拜訪,與蔡邕亦師亦友。因此可以說,曹操贖回蔡文姬自然有感念舊友的因素。
除了感情的因素,曹操把蔡文姬接回還有沒有其它原因呢?當然有。
東漢建立時, 漢光武帝劉秀即下詔修撰本朝國史,朝廷為此專門設立了修史館,該館因位於洛陽南宮貯藏檔案、典籍和從事校書的東觀內,所以命名為《東觀漢記》, 與《後書》、《後漢書》不同, 《東觀漢記》是一部「當朝史」,時間每向前發展一段就續寫一部分,所以在東漢一朝有許多著名學者都參與了這項工作。
漢靈帝時,蔡邕及楊彪、盧植、韓說等人參加了編撰《東觀漢記》的工作,其中蔡邕撰寫的篇目最多,包括《靈帝紀》及其他列傳42篇、志10篇,後來王允藉故要殺蔡邕,但這項工作還在進行,蔡邕向王允提出《東觀漢記》尚未修完,自己願像司馬遷那樣以刑贖罪,以便繼續撰寫《東觀漢記》,這句話反倒讓王允堅定了殺蔡邕的決心。
蔡邕死後, 《東觀漢記》的主要撰寫者是楊彪,也就是曹操身邊著名謀士楊修的父親,曹操與楊彪之間關係微妙,曹操曾將楊彪治罪,在曹操看來楊彪顯然不是撰寫當朝史書的合適人選,但要再找其他人並不容易,因為當時修史的條件極為艱苦,朝廷經過董卓之亂和西遷,所保存的檔案、圖書已散失殆盡,許多珍貴的史料只能靠個人典藏進行補充。
蔡邕就是當時最著名的藏書家,蔡文姬歸來後,曹操專門向蔡文姬打聽蔡邕所藏圖書的情況:「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否?」蔡文姬告訴曹操,父親留下了4000多卷書籍資料,但「流離塗炭, 罔有存者」,不過蔡文姬從小就有默記的過人天賦,能背下來的有400多篇,曹操一聽十分高興,馬上派10名書吏做助手,讓蔡文姬把她所默記的內容寫出來。
蔡文姬流落胡中前曾多年生活在父親身邊, 對蔡邕創作的東西很熟悉, 蔡邕那時全部精力都用在《東觀漢記》的撰寫上,蔡文姬所能默記的一定是最重要的內容,或者就與《東觀漢記》有關,所以曹操才如此重視。楊彪之後,曹操心目中續寫《東觀漢記》的最佳人選就是蔡文姬,這大概才是曹操竭力促成文姬歸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