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抑鬱究竟是什麼感覺?真的有那麼可怕嗎?親身經歷告訴你

2020-12-22 森森生活vlog

這裡是森森 一個輕度焦慮抑鬱症青年 靠著自己內心強烈的求生欲緩慢爬出抑鬱的泥沼 願對屏幕前的你有所幫助

首先?什麼是抑鬱?

抑鬱症是抑鬱障礙的一種典型情況。抑鬱症是一種患病率高、治療率低且復發率高的精神障礙,它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部分患者有存在自傷、自殺行為,可伴有妄想、幻覺等精神病性症狀,嚴重時可能發生抑鬱性木僵。發作時一般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缺乏等。

平均起病年齡為20~30歲,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約2:1)。

2019年中國精神衛生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抑鬱障礙的終身患病率為6.8%,12個月患病率為3.6%,其中,抑鬱症的終身患病率為3.4%,12個月患病率為2.1% 。

得了抑鬱症的後果是什麼?

精神上:輕則對任何事喪失興趣,對未來失去希望,世界上充滿了灰暗,焦慮,否定自己,提不起任何幹勁,可能是你的意識是想要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你的身體和思想缺完全不受你的控制——類似於「鬼壓床」 重則輕生,自殘,自殺的念頭反覆在腦海裡翻滾

身體上:一個字「懶」不是那種你不想做,而是你根本做不了,就像你讓一個沒有雙手的人去拿起碗筷吃飯一樣,你完全喪失了這種技能,整天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深陷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睡眠早醒,食欲不振,虛度光陰。

對周圍人的影響:可能開始大家還是會幫助你,隨著次數多了之後,你的負能量就會深深地影響著他人,將對方當成一個垃圾桶一般,瘋狂地傾瀉著你的負面情緒,給朋友帶來極其不好的影響,最後你的選擇就只有自己消化

如何合理的自身消化?

本人從開始到現在基本痊癒花了差不多60幾天(全靠自己),因本人只是輕度焦慮抑鬱,固方法僅供參考,中度重度的應該立刻去醫院加心理諮詢。

1.接受自己的過去,包容自己的過去,懷著一顆寬宏感恩的心,接納過去,它只是一個受傷了的孩子,也需要溫暖與鼓勵,這些只能靠你自己去加持

2.不幻想自己的未來:約佔百分之90的抑鬱症患者都有的毛病,過度幻想自己的未來,切總往壞的方面想,控制不住是吧?我知道

3.控制不住想,一定要明白的一件事,當下才是最重要的,未來是怎麼來的?不是想來的,是你當下所做的事,當下的事做好,未來又能偏離到哪裡去呢?倘若當下都不能保證?何談未來?又有什麼資格談未來呢?

總之,天助自助者,自己的積極正面的行動才可能帶來積極的結果,倘若你自己心中已經沒有了希望,誰也幫助不了你,你要相信你是星星

相關焦點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當抑鬱遇上焦慮,有什麼不同呢? 抑鬱障礙的診斷標準不涉及焦慮症狀,但有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抑鬱症患者感到有一定程度的焦慮。 抑鬱狀態中,患者常表現出自罪、自責,認為自己不夠好、做什麼都沒有意思、未來一切都沒有希望,行為上也會感到做事困難、想要迴避過去顯得簡單或有趣的活動。
  • 親身經歷告訴你,撕手皮真的很爽!
    親身經歷告訴你,撕手皮真的很爽! 有些人雖然只有二十幾歲 背地裡 已經有十幾年的撕手皮經驗了
  • 心疼胡歌之前,先心疼你自己吧!你有過焦慮或抑鬱嗎?
    抑鬱也會伴隨焦慮,二者相互並存。了解之後,我發現自己好像二者都有,不過應該是差點有抑鬱症、差點有焦慮症。那時候的我應該是有一點抑鬱了,好在後面突然想通了,不然我可能真的要得抑鬱症了……焦慮更多的是來自工作,剛畢業其實真的挺容易讓人焦慮的,因為什麼都不懂,而我又想讓自己快點成長,但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面對新工作,工作壓力大工作量也大,自己有時候根本忙不過來。好不容易寫好了文章,最後看著那慘澹的數據,心情十分複雜。
  • 娛樂圈有多混亂?葉璇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網友:太可怕
    娛樂圈有多混亂在這次的事情中,網友們扮演的不在是惡語相向的旁觀者,評論裡也是支持的聲音,網友的大多評論都是做得對,應該這樣子之類的語言,也有網友指出酒桌文化恐怕就是這樣,沒什麼好反駁的,而葉璇也說出了「寧可失業也不能失節,公平社會,一個人有什麼資格逼迫另一個人?」這樣的話在網上說怎麼也是不合適的吧。
  • 抑鬱症有那麼可怕嗎?看名人們是如何走出抑鬱的?
    其實,抑鬱症並不沒有那麼可怕,很多名人用自己的毅力走了出來▼● 主持人崔永元勇於面對自我,「四招」戰勝抑鬱症;● 曾身患癌症和抑鬱症的作家李蘭妮記錄治療過程,用文字鼓勵自己;● 搖滾歌手許巍堅持鍛鍊身體,通過閱讀調整情緒……那麼,他們是如何走出抑鬱症的呢?下面就和大家聊聊名人們的抗病歷程。
  • 總被人說:「拜託,你有什麼好抑鬱的?」
    「我認識一個人,」他主動說,「他真的完全崩潰了。抑鬱,精神病,什麼都有。有段時間整個人都瘋了。其實他現在還有點怪怪的;他在辦公室擺奇怪的海灘照片,給自己編了一堆故事,真是有點瘋了,你知道嗎?但現在他回來上班了,專業上來講,做什麼什麼成。你真應該見見他,有可能的話應該去了解一下。」
  • 郭碧婷疑似產前抑鬱?離死亡那麼近,你卻以為是矯情
    另一半不在身邊,缺乏安全感,身體各種不適,每天還要面對網絡上滿滿的惡意……也難怪全網瘋傳她真的「產前抑鬱」了。產後抑鬱倒是聽說得多,產前抑鬱也存在嗎?大概很多人對這個還存在認知盲區。我的天,什麼時候是個頭……」其實每個人對懷孕的反應程度都不一樣。有些挺一挺就過去了,有些可能會惡性循環。嚴重的產前抑鬱到底有多可怕?就在前幾天,懷孕8個月的英國網紅Nicole Thea突然離世,死因不明。
  • 心理學家:抑鬱的人怕什麼?這4位名人的抑鬱經歷,告訴你答案
    可是面對抑鬱所帶來的傷害,卻是旁觀者與「深受其害」的人們無法直視與面對的。在我看來,抑鬱給人帶來的傷害並不可怕,更為可怕的是那些「冷眼」相對旁觀者的目光。>談到許巍,很多人並不陌生,他那一曲《藍蓮花》,整首樂曲雖然並不像你想像得那麼激昂澎湃,卻在平平的曲調之間傳達了一股力量,激勵著每個失意的少年。
  • 奶睡真的那麼可怕嗎?請摒棄掉育兒焦慮,辯證看看奶睡的優與弊
    目前主流的育兒觀點也提倡培養寶寶自主睡眠的能力,批判奶睡的文章實在太多,作為新手媽媽,一邊奶睡一邊又糾結和焦慮會不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其實奶睡這個問題,我之前也一直很困擾,不過與眾多寶媽溝通交流之後,她們的實際經驗告訴我:奶睡這個問題真的要辯證看待,如果對你和寶寶都沒造成影響,那又有何不可呢?
  • 騎行西藏後,對一個人的改變究竟有哪些?親身經歷告訴你至少3點
    雖然已經過去了三年多的時間,可還是依然有網友會在我的遊記裡面留言問我這樣一個問題,騎行西藏後,對一個人來說,究竟能夠帶來哪些改變呢?回想一下當年自己的親身經歷,我非常樂意借著這篇圖文,來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給那些即將踏上騎行拉薩徵途上的騎友們,希望可以帶給他們一些幫助吧。
  • 我以親身經歷告訴你,就這麼辦
    自己的焦慮瞬間就減輕了很多很多。 三、好好溝通、正向強化。孩子咬指甲,我們首先想到的都是去找原因、去分析為什麼。其實好好和孩子溝通,處理好情緒,比找原因更重要。 我問過保羅為什麼在學校要咬指甲?保羅滿臉茫然說不知道。其實你想想,一個那麼小的孩子,他怎麼知道他要咬指甲呢?
  • 骨盆修復:婆婆的親身經歷告訴你三個道理,想通了你就心存感恩了
    生完孩子的寶媽,如果身邊的寶寶這樣對待你,你一定要記得心存感恩因為,看了這篇文章,你就更能明白她們的用心新手媽媽對產後的護理和修復都比較盲目,婆婆的親身經歷告訴了她要這樣做。很多寶媽生完寶寶之後,家人只顧著關心寶寶,早忽略了對寶媽的一些關心,這個時候突破說不僅要關心寶寶,還要照顧好寶媽,避免寶媽出現產後抑鬱,或者心情不好影響身體的恢復。那麼到那個時候,可能真的會落下月子病,想好都難了。當然寶媽也要學會自己調理心情,注意合理飲食和休息。
  • 產後抑鬱有多可怕?餵奶覺得寶寶是「鬼」,奚夢瑤想和保姆爭寵
    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1500萬以上的新手媽媽,其中,在這1500萬的新手媽媽中,就有60%-80%的新手媽媽患上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接近20%會發展為臨床抑鬱症。 而一旦產婦患上產後抑鬱症的話,還會影響丈夫的情緒,大約24%-50%的爸爸也會出現產後抑鬱的情況。
  • 走出抑鬱,親身經歷淺談心靈囚籠中滋生的惡魔
    上一篇就我自身的理解談了抑鬱和焦慮的形成原因,本次說說,如何走出抑鬱,焦慮的囚籠!以下都是自己的親身感受,僅代表個人觀點!上期說到抑鬱是由於患者太過感性,善良,又追求完美。當現實和想像差距太大時。出于于自我保護,會在自己心裡形成一個想像空間,裡面有符合自己標準的愛情,事業,生活…………受傷時會躲回那個空間,上期我將它命名為心靈的囚籠。這期為了便於闡述,將它用來圈表示,情感障礙者為自己畫的,美麗的圈!長時間地在內跑,慢慢失去了跑出圈的勇氣,信心!整天會在幻想與現實之間徘徊。
  • 十個人中將近五個有抑鬱傾向,三個伴有抑鬱焦慮,為什麼會這樣?
    一點都不誇張,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人們活的壓力山大、心浮氣躁,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去及時調整心理狀態和化解情緒,導致抑鬱焦慮居高不下,是時候要「修理」我們這顆「飽受風霜」的心了,那麼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如何避開這個「雷區」,如何避免孩子成為「重災區」?
  • 今天你焦慮了嗎?《焦慮症的自救》用實例來告訴你如何戰勝焦慮?
    每天早上睜開眼睛,新的一天到來,你會不會感到焦慮?威克斯醫生用自己的這段親身經歷總結出治療焦慮症的一套康復計劃,首創「面對、接受、飄然、等待」的基本治療原則,並將這套原則寫進了《焦慮症的自救:實戰篇》這本書中,從而幫助更多的患者走上健康之路。一、什麼廣場恐懼症?
  • 豆瓣8.1,這本小書《活下去的理由》:談抑鬱時,我們在談什麼
    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離抑鬱很近。抑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它,更不懂自己。但無論抑鬱症有多恐怖,就像黑夜一樣,它一定會有盡頭。隧道盡頭真的有光,烏雲背後總有一線曙光。馬特用他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他走出抑鬱的方法,值得學習試試:01 愛與陪伴:當悲傷遇見陽光愛人的理解與陪伴,這是最不可缺少的,也是最有效的靈藥。
  • 心理學:一周總有那麼幾天感覺自己無用,是不是抑鬱了?
    抑鬱症經常被與抑鬱情緒弄混,實際上,這倆不是一回事。抑鬱情緒:是一組「不開心」的情緒,包括悲傷、苦惱、沮喪的,任何人都會遇到。這個「不開心」的情緒反應是「負性」的,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消極的影響。快節奏的生活使人感到焦慮,疲憊和沮喪,這些都可能對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 如何打破焦慮、抑鬱的惡性循環?心理學家:做好這一點你就成功了
    心理學家:做好這一點你就成功了很多焦慮、抑鬱的朋友在自我調整過程中總是會遇到一些相似的問題。比如: 「為什麼按照『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去接納,但是自己的焦慮症狀卻沒有減輕?」「怎麼樣才能做到接受症狀,它讓我那麼難受,我怎麼可能接受它。有時候強迫自己,反而讓自己更加痛苦。」還有很多朋友會問到:「活在當下就可以遠離焦慮抑鬱。
  • 今天的你抑鬱或者焦慮了嗎?如果兩樣都沒有你還能算個現代人嗎?
    抑鬱症和焦慮症好像成了現代人的標配了,如果有那麼一段時間感覺不到抑鬱或者焦慮,似乎就要跟這個世界脫節了。抑鬱與焦慮症一般分兩種,病理性和現實性,所謂病理性一般是指持續的無具體原因的感到緊張不安,或無現實依據的預感到災難、威脅或大禍臨頭感,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運動性不安,常常伴隨主觀痛苦感或社會功能受損。這種基本上屬於神經系統類的疾病了,相對來說還是較為好控制的。另外一種就是現實性抑鬱或者焦慮了。現實性焦慮是人類適應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情緒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