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0月30日電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快遞。」雙11將至,消費者李小河在拼多多和淘寶上的同一家店鋪買了貓糧,都是韻達發貨,拼多多的沒兩天就到了,淘寶的要三天才到。同樣都是韻達發貨,為什麼收到包裹的時間不一樣呢。相似的經歷也發生在消費者吳思身上,經常在電商平臺買水果,經過長期購買經驗,吳思最近發現拼多多上的水果快遞配送有了新的變化,現在拼多多上的大多數水果都是順豐配送,包裹收到前還會收到快遞小哥的電話溝通,會根據當天實際情況,由自己決定是快遞小哥送貨上門還是放在小區驛站等自行取件。
所以,同樣是平臺型電商,都使用社會化物流公司四通一達,為什麼拼多多稍勝一籌?
一般情況下,一件快遞從出發到送達要經歷轉運分撥、幹線運輸、末端派送等七個環節。快遞企業在轉運中心投入大量自動化設備用來提高運營效率,快遞在路上流程已經越來越標準化,各家快遞企業在這些環節流轉時間都差不多。差別的地方在於兩個末端站點,即收件網點和派件網點。收派兩端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繁忙程度以及服務質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快遞送到到消費者手中快慢。
行業專家透露,商家打包發貨速度也是一方面原因,拼多多上有更嚴格的發貨規則,實效限制,48小時必須發貨,淘寶等商家在發貨規則上受到的限制相對寬鬆。拼多多這麼做的原因,是站在消費者角度,將消費者利益放在首位,希望拼多多上的消費者能夠更快收到快遞,從而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規範入駐拼多多商家的發貨行為,提高商家打包、發貨環節速度,在第一個環節進行時間把控,提升物流效率。
同時,郵政快遞主管部門國家郵政局大力推進的「兩進一出」工程,尤其是在進村方面,帶動工業品下行,也促進農產品出村,不少快遞公司給予生鮮農產品件更為優先運輸待遇,貼上相關標籤,會被優先送出。
在物流領域,拼多多也一直堅持開放原則,致力於聯合所有的物流企業共同服務消費者。
達爾文說,在叢林裡,最終能活下來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強壯的,而是對變化能做出最快反應的物種。今年3月拼多多日均在途物流包裹數穩定在5000萬個以上,目前,拼多多每天產生的包裹數超過7000萬個,背後依靠著的是強大的平臺韌性和產業鏈彈性。這就保證了在遇到突發事件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應,積極應對並採取有效措施。這也是拼多多能夠在疫情突發的情況下實現逆勢增長的根本。
目前我國快遞總量佔全球快遞總量的65%,10月18日我國第600億件快遞已經誕生。受益於整體社會消費提速,拼多多迎來了日訂單量峰值破億,這也就意味著,每三個包裹有一個來自拼多多。物流行業專家評論,雖然這只是峰值的表現,但我們都明白,按照拼多多目前的趨勢和速度發展下去,今天的峰值就是明天的常態。
經過5年發展,拼多多已經成為快遞市場增量最重要的力量。無疑,巨大的增量,無論對快遞企業還是對末端網點而言,拼多多都成了薄利快遞行業的變量。
隨著快遞行業的角逐和競爭,提供市場增量的拼多多,正在成為快遞公司爭取的核心對象。業內人士表示,對於快遞企業而言,訂單量的第一份額來自電商,電商快遞市場現在乃至未來仍將是快遞企業爭奪的重要戰場。自疫情爆發以來,農產品生鮮品網銷保持快遞增長態勢。機遇與挑戰並存,農產品生鮮類包裹不同於其他品類的快遞包裹。像服裝、電子產品的包裝設計並不適合農產品的運輸,隨著農產品上行進一步加速,快遞行業也正在作出改變。
快遞行業事關消費者切身利益,提高效率最終都是為了提高消費者體驗,市場是檢驗標準的唯一真理,消費者體驗才是衡量的唯一標準。(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