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入殮師》:死亡是面鏡子,讓我們審視當下

2020-12-27 安至文化

談及死亡,儘管常說「死是生的延續」、「是人生另一階段的開始」,但我們依舊無法敞開心扉直面這個話題。

不過人生逃不開死亡。即使害怕,我們卻又常常思考「死亡」的來臨,想知道它會對我們、對我們身邊的人做些什麼。

一部名為《入殮師》的老電影讓我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故事發生在日本。電影中的男主角由於事業受挫,決定回到老家尋求出路,卻誤打誤撞地成為了一位入殮師。在此之前,男主其實和我們每個人一樣,都害怕死亡。但由於很多原因,卻又不得不面對死亡。

在男主與社長學習入殮的過程中,去到了不同的家庭,看到了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裡,有矛盾也有歡樂。

一位想做女孩的男生,因為父母的不理解讓他早早地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他們從沒好好溝通,也再也沒有好好溝通的機會。而最後一次見到兒子明亮的臉龐,還是在男主為其入殮時,化好的妝容。

一位意外離世的家庭主婦,由於日常操持家務,儘管安詳地逝去也依舊能看出滿臉的憔悴,再也不見照片上青春的樣子。社長為她入殮時,請家人拿來了她生前最愛的口紅,留下了她最美麗的模樣。主婦的丈夫泣不成聲,他從沒想到,妻子最美的一天竟然是此刻。

一個經營澡堂幾十年的老闆娘,不小心摔了一跤失去了生命。男主幫老闆娘換上和服後,最後一次為她戴上生前最愛的黃圍巾。

這些人生中的最後一次突如其然地到來,毫無道理可言。如果對於已逝之人來說,死亡是他們圓滿的句號。那麼對於生者而言,這是不是意味著更多呢?

電影中的家人親歷了死亡,這對他們來說,是一次極致的情感體驗。所有的愛與不舍在這一天爆發,又在這一天落下。而隨這些情緒平息後,只剩下對過往的釋懷。

母親放下偏見,丈夫的眼淚帶著懊悔…

然而這些寄出的,帶著和解的情緒,再也沒有了接收對象。所有單方面的和解都是毫無意義的。

看著這些不同的故事就好像一面面鏡子,照著我們的生活與當下。

是不是有些時候我們也有一些不必要的堅持,傷害了或傷害著我們心愛的人?這些堅持一定要有個輸贏嗎?這些輸贏又會在什麼時候給出結果呢?

電影裡每個家庭都經歷了失去家人的痛苦,這些家人們透過「死亡」這面鏡子不僅學會了珍惜,也重新認識了他人和自己。

過去之事不可彌補,未來的日子一定不要重蹈覆轍。對依舊陪伴在身邊的家人,對肚子裡還未開始正式面對生死的孩子,對於這些我們還能把握住的機會。

《入殮師》這部電影想傳達的內容很多。對「死亡」的正視、對逝者的尊重、對特殊職業的正確了解。

電影裡每個人在都經歷或間接經歷死亡後,重新理解了死亡也再次認識了生活。我想這除了愛和敬意之外,一定還有一些更偉大的情感在背後推動著每個人。

在這個特別的假期裡,希望這部溫暖卻又深刻的電影能陪伴你宅在家的日子。

相關焦點

  • 電影《身後事》:美女被判死亡,卻醒了過來,入殮師動起了歪腦筋
    大家好,我是9090,今天帶大家看一部2009年的驚悚懸疑電影,《身後事》。人死後還會有靈魂存在這個世界上嗎?很多人覺得這個不重要,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到時候我們就知道了。但是女主就死也沒想到,自己的人生會在這種陰溝問題上翻了船。
  • 《入殮師》:最接近死亡的特殊職業
    《入殮師》是2008年上映,由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指導的一部電影。這部影片講述了大提琴家小林大悟在樂隊解散後,回到家鄉誤打誤撞成為一名入殮師的故事。入殮師是日本頗具傳統文化意味的一個職業。入殮師們細膩溫和的手法、對死亡的獨特認知,使其成為具有禮儀之美的特殊傳統。但在當下的日本也只有少數幾個地區保有這一傳統職業。
  • 『影視評論』電影《入殮師》——詮釋死亡的沉靜內涵
    死亡,就是一扇門,它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是穿過它, 進入另一階段。《入殮師》影片中大量使用倒敘和插敘的敘事方式來串聯故事情節,比如在電影開篇就使用倒敘的手法,畫面鏡頭是一片白雪茫茫的景象,主人公大悟開著車行駛在鄉下的小路上,回顧了如何從大提琴師變成入殮師。接著敘事時空回歸當下,影片故事情節繼續發展,並以插敘的形式回憶了大悟與父親之間的點點滴滴。
  • 《入殮師》——點燃你的生之渴望與死之敬畏
    死亡是每個人必然的結局,可是,我們對它知之甚少。日本的《入殮師》是一部帶我們認識學習死亡的經典劇情類電影,因樂團突然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業,為了生存,他和妻子美香回到了老家山形縣,陰差陽錯地進入NK事務所,受僱於殯葬公司負責幫助家屬給往生者納棺。
  • 《入殮師》:真摯的面對死亡,因為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死亡,就是一扇門啊,它不意味著生命結束,而是穿越它,進入另一個階段...做為守門人,送很多人穿越這道門,對他們說聲,路上小心,我們後會有期...」更何況導演用鏡頭將入殮師的工作流程溫文舒緩的展現出來,滿足了觀眾對人道主義、人文關懷的潛在訴求,影片對入殮師的敘述和我們在觀看影片之前天壤之別,這無疑會帶來極大的心理落差,其結果是讓這部電影不由得高尚起來。
  • 《入殮師》:新世紀最佳日本片,借入殮師窺探日本文化底色
    當下的日本電影,正經歷肉眼可見的斷層。反觀上世紀五十年代,黑澤明跟溝口建二、小津安二郎等巨匠用影像構築起了日本文化長城。其中黑澤明《羅生門》以兇殺案叩問人性荒蠻、溝口健二《西鶴一代女》以娼妓境遇批判封建暴行,同樣小津安二郎《晚春》、成瀨巳喜男《閃電》也借世俗罅隙探討著歷史傷痛、民族核心。
  • 電影 《入殮師》
    讓生命如夏花般燦爛,讓死亡如秋葉般靜美。誕生緣起自男主演本木雅弘的一個願望:想演入殮師。電影在製片人中澤敏明的協助之下進入了籌備期,由著名的綜藝節目編排人小山薰堂撰寫劇本,他走訪寺廟的主持、葬禮會場的工作人員,了解相關知識,還對兩位專業入殮師進行了長達三個多小時的採訪,最後根據這些材料寫成了劇本《入殮師》。
  • 日本電影《入殮師》
    點擊上方藍字「魏言稅語」一起分享稅收帶給我們的思考日本電影《入殮師》,講的是一個日日與屍體打交道的事業,想想就讓很多人嚇得睡不著覺
  • 豆瓣8.8《入殮師》:無限的接近死亡才能無限的體會溫柔
    那麼入殮師究竟是怎樣的呢,豆瓣8.8分的電影《入殮師》給了我們答案。但其實電影從頭到尾都不是為了讓我們打破對入殮師這個行業的芥蒂,而是為了讓我們打破對死亡的芥蒂,去感受世間的溫柔,從而更好的生活在與生死離別有關的電影中,《入殮師》是一部少有的平淡柔和的電影,劇中死亡的劇情有很多,但大多不是撕心裂肺的,導演更想用一種平和的氛圍,讓我們感受到最平凡的溫情,當生命逝去的時候,說再多後悔的話又能如何呢,還不如給他們安靜,讓他們安詳美麗的離開,體面的走上旅程。
  • 豆瓣8.8《入殮師》:無限的接近死亡才能無限地體會溫柔
    入殮師也因此被稱為了「最晦氣」的職業,漸漸地的被疏遠,甚至失去了與普通人相處的權利。那麼入殮師究竟是怎樣的呢,豆瓣8.8分的電影《入殮師》給了我們答案。《入殮師》是由瀧田洋二郎執導,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聯袂出演的一部劇情電影,它改編於日本小說《納棺夫日記》,於2008年上映,並在次年榮獲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 2021的第一天,我看了電影《入殮師》
    新年第一天,本應是在歡樂和喧鬧中度過,但我卻打開想看了很久但一直沒敢看的電影。《入殮師》。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殮師》第一次知道這部電影,是在2008年。當時同學問我要不要一起看,問了片名,對入殮師這三個字很陌生,又問那是做什麼的,知道後拒絕了。小時候甚至長大後,好像對有關死亡的事物都本能的拒絕,覺得害怕。
  • 久石讓經典電影配樂——《入殮師》
    《入殮師》是一部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日本電影,除了發人深思的電影主題,電影的原聲配樂也是一大亮點,配樂大師久石讓譜寫影片的背景音樂,利用大提琴為主的渾厚音律
  • 死亡只是一扇門,日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殮師》
    《入殮師》在零八年上映後得到了極高的讚譽,收穫包括第八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在內的一系列獎項,同時也為我們揭開了入殮師這個行業的神秘面紗。 小林大悟作為一名大提琴手在交響樂團工作,他剛剛貸款買了一把昂貴的大提琴,卻突然被告知樂團破產解散導致他沒有了收入來源,迫不得已之下只好賣掉大提琴回到了鄉下的老家。
  • 《入殮師》:讓冰冷的生命,永遠保持美麗!
    最近心情不好,急需一場刺激淚腺的電影,於是又看了一遍《入殮師》,畫面中每一次音樂響起,我都情不自禁的哭了起來,一邊哭著一邊嘴裡罵著導演和久石讓!隨後找到一家名叫&34;打高薪短時工,這家公司其實做的是入殮工作,社長佐佐木生榮(山崎努 飾)的引導下,小林最終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愛上了這份工作,同時也得到了親友的支持.催淚電影《入殮師》,08年出品的,豆瓣評分8.8分.
  • 入殮師:一部不斷刷新你認知的經典電影,高分實至名歸
    入殮師:一部不斷刷新你認知的經典電影,高分實至名歸《入殮師》是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納館夫日記》,本片由瀧田洋二郎執導,由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等聯袂主演的電影。影片於2008年9月10日在日本上映。
  • 讀一部劇情片《入殮師》,面對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課
    但除了逃離,影片中還有「愛」與「分享」,也有「死亡」。社會可以逃離,但死亡不行。因為面對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課。關於死亡這一最後的旅程,《入殮師》可以帶給我們很多啟示。性可以帶來新生與傳承,蓋過死亡與終結。
  • 光之耀陽 死亡之式 美物靜好—《入殮師》的光影分析
    生活需要儀式感,這句話聽起來似乎略有風趣,幾乎不和任何「不美好」的相關,可生活卻是一場生死的旅程,我們往往忽視了獨特而崇高的一種儀式——死亡,引起我對這方面關注的,是曾獲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入殮師》。
  • 偉大而渺小—《入殮師》
    一張條件惹眼的招聘廣告吸引了大悟,不料當他拿著廣告興衝衝跑到NK事務所應徵時卻得知——「啊,那個是誤導,我們要找人給去那個世界的人當助理。」事務所老闆佐佐木向大悟說明了工作性質,所謂的「旅程助理」其實就是入殮師,負責將遺體放入棺木並為之化妝。大悟躊躇良久,但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他含糊其辭地對美香說自己當的是婚葬儀式助理,讓她誤以為是婚禮助理。
  • 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製自畫像,審視自己,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製「自畫像」來審視自我,嘗試回答「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麼」,「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的問題。對自己生活的審視在明確自己「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之前,我們首先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地繪製「自畫像」來審視自我,嘗試回答「我是怎樣的人」。
  • 《入殮師》:看多少次都催人淚下的奇觀電影,生與死的擺渡人
    有一種電影被稱為奇觀電影,顧名思義,就是電影的內容基於想像,或者源於和普通人有一定距離的現實。這種類型的電影通常是娛樂電影,比如我們熟悉的美國超級英雄系列,但也有藝術價值非常高的奇觀電影,比如2009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的日本電影《入殮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