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死亡,儘管常說「死是生的延續」、「是人生另一階段的開始」,但我們依舊無法敞開心扉直面這個話題。
不過人生逃不開死亡。即使害怕,我們卻又常常思考「死亡」的來臨,想知道它會對我們、對我們身邊的人做些什麼。
一部名為《入殮師》的老電影讓我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故事發生在日本。電影中的男主角由於事業受挫,決定回到老家尋求出路,卻誤打誤撞地成為了一位入殮師。在此之前,男主其實和我們每個人一樣,都害怕死亡。但由於很多原因,卻又不得不面對死亡。
在男主與社長學習入殮的過程中,去到了不同的家庭,看到了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裡,有矛盾也有歡樂。
一位想做女孩的男生,因為父母的不理解讓他早早地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他們從沒好好溝通,也再也沒有好好溝通的機會。而最後一次見到兒子明亮的臉龐,還是在男主為其入殮時,化好的妝容。
一位意外離世的家庭主婦,由於日常操持家務,儘管安詳地逝去也依舊能看出滿臉的憔悴,再也不見照片上青春的樣子。社長為她入殮時,請家人拿來了她生前最愛的口紅,留下了她最美麗的模樣。主婦的丈夫泣不成聲,他從沒想到,妻子最美的一天竟然是此刻。
一個經營澡堂幾十年的老闆娘,不小心摔了一跤失去了生命。男主幫老闆娘換上和服後,最後一次為她戴上生前最愛的黃圍巾。
這些人生中的最後一次突如其然地到來,毫無道理可言。如果對於已逝之人來說,死亡是他們圓滿的句號。那麼對於生者而言,這是不是意味著更多呢?
電影中的家人親歷了死亡,這對他們來說,是一次極致的情感體驗。所有的愛與不舍在這一天爆發,又在這一天落下。而隨這些情緒平息後,只剩下對過往的釋懷。
母親放下偏見,丈夫的眼淚帶著懊悔…
然而這些寄出的,帶著和解的情緒,再也沒有了接收對象。所有單方面的和解都是毫無意義的。
看著這些不同的故事就好像一面面鏡子,照著我們的生活與當下。
是不是有些時候我們也有一些不必要的堅持,傷害了或傷害著我們心愛的人?這些堅持一定要有個輸贏嗎?這些輸贏又會在什麼時候給出結果呢?
電影裡每個家庭都經歷了失去家人的痛苦,這些家人們透過「死亡」這面鏡子不僅學會了珍惜,也重新認識了他人和自己。
過去之事不可彌補,未來的日子一定不要重蹈覆轍。對依舊陪伴在身邊的家人,對肚子裡還未開始正式面對生死的孩子,對於這些我們還能把握住的機會。
《入殮師》這部電影想傳達的內容很多。對「死亡」的正視、對逝者的尊重、對特殊職業的正確了解。
電影裡每個人在都經歷或間接經歷死亡後,重新理解了死亡也再次認識了生活。我想這除了愛和敬意之外,一定還有一些更偉大的情感在背後推動著每個人。
在這個特別的假期裡,希望這部溫暖卻又深刻的電影能陪伴你宅在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