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耀陽 死亡之式 美物靜好—《入殮師》的光影分析

2020-11-17 小新宜嘉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

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

生活需要儀式感,這句話聽起來似乎略有風趣,幾乎不和任何「不美好」的相關,可生活卻是一場生死的旅程,我們往往忽視了獨特而崇高的一種儀式——死亡,引起我對這方面關注的,是曾獲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入殮師》。這部電影聽起來細思極恐,多次讓我畏縮不前,因為是我曾想永遠逃避的話題,可生死的距離及其微小,無法預判的,在觀影之後,發現電影反其道而行之,並非我想像的那樣,窒息、恐懼與殘忍,導演瀧田洋二郎以溫情的表達方式、人物視角與故事線,通過柔和的光與影及配樂的指導呼應,讓觀者身臨其境,體會到對死亡的獨特理解與存在價值。

在過去甚至現在,許多人都無法理解和接受入殮師這種特殊職業,更有甚者將與「骯髒」「非正常」相連接,而導演的獨特視角將特殊職業通過溫情呈現在大眾面前,給予他們關懷與尊重,影片全篇幾乎以橙黃色為主色調,奠定了該篇愛、純潔而神聖的主基調,入殮師用自己溫暖的雙手送走往生者,他們抱著冷靜與敬意,充滿溫柔的情感,體面的送死者離開,神聖而偉大,影片開始部分主人公小林大悟開車行駛在一片迷霧之中,此時的布光昏暗而柔和,彰顯他此時的迷茫與無奈的心情,而後鏡頭轉向田園,熱烈的太陽光照射在冰冷的雪地上,暗示了主人公即將打破封建固執的枷鎖,迎接神聖美好的未來。

正像這部電影所傳達的情感一樣,幾乎全部運用軟光與柔光,給予觀眾朦朧與柔和之美,軟光拍攝使人物影像反差變小更加趨於常態與真實,更能將觀者帶入其中不容易從戲中脫離,較好的聯繫現實生活,從而理解入殮儀式的純潔與乾淨,直面死亡並非那樣殘忍與恐懼,導演將入殮師的工作真實的呈現,軟光拍攝卻淡化了恐怖氣氛,將電影的情感高度提升,並非片面的記錄而是溫情的描述。

同時,軟光也增添了電影的恬靜之美,影片在展現儀式的時候,人物並沒有過多的表情動作而是嫻熟而又平靜的看待,沒有懼怕,沒有緊張,沒有痛苦,一切都是那麼順利。

而且在觀看整部影片後,我發現軟光還能淡化人物臉上原有的皺紋和陰影,每個人的臉上都是乾淨和光滑的,進而美化了的人物形象,衝淡悲情與恐怖色彩,表現出人們心靈的純潔與善良,照應故事主題。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林大悟在廣闊的田野間面對太陽拉著大提琴,曲調悠揚而美好,這裡採用順光拍攝,太陽光直射在他臉上,溫暖而又陽光。入殮師溫柔關注著逝者每一部分,只為他們能夠美好的離開,直面人類最懼怕與難以接受的死亡話題。導演運用光影的講述,讓觀眾自覺摘下現實中對入殮師這種職業的有色眼鏡。

其實影片並非我們所現象的那樣片面,他處處展現了新舊文化的融合傳承,人性的包容關懷,死亡的理解尊重,這光影的處理恰到好處,柔和的布光與溫暖的色調讓畫面內容變得美好神聖,沒有強烈的衝突,帶給觀眾舒適感,喚醒人們對於生命及自然規律的思考,是一部視覺效果與影響極佳的影片,值得觀看與細細體會!

加油 加油!

總覺得讓人悲傷,為了死而努力,終歸是一死,不用那麼辛苦也可以吧。

是自然定律吧,它們天生就這樣。

相關焦點

  • 《入殮師》:真摯的面對死亡,因為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更何況導演用鏡頭將入殮師的工作流程溫文舒緩的展現出來,滿足了觀眾對人道主義、人文關懷的潛在訴求,影片對入殮師的敘述和我們在觀看影片之前天壤之別,這無疑會帶來極大的心理落差,其結果是讓這部電影不由得高尚起來。
  • 豆瓣8.8《入殮師》:無限的接近死亡才能無限的體會溫柔
    只不過在常人的眼裡,對於「入殮師」多有芥蒂,一是因為對死亡的敬畏,二是因為對鬼神之說的恐懼。入殮師也因此被稱為了「最晦氣」的職業,漸漸地的被疏遠,甚至失去了與普通人相處的權利。整部電影以「靜」為基調,而「靜」不只代表著聲音分貝小,它體現在電影的每一處,從人物性格到精神狀態,甚至是每一個人的生活狀態,處處透著溫柔,讓人覺得舒適安寧,並且電影表達的感情也不是轟轟烈烈,而是符合電影靜的特質,所以說電影的基調不僅沒有影響感情的揮發,相反的,讓溫柔的主旨更加綿長。
  • 豆瓣8.8《入殮師》:無限的接近死亡才能無限地體會溫柔
    文|玖兒人死後去了哪裡倒不必說,人赤條條的來到世界上,總不該赤條條的回去,世上兜兜轉轉幾十載,福也好,難也罷,好在漲了見識和閱歷,不求壽終正寢,但至少走的體面,於是入殮師這個職業應運而生了。只不過在常人的眼裡,對於「入殮師」多有芥蒂,一是因為對死亡的敬畏,二是因為對鬼神之說的恐懼。
  • 《入殮師》——點燃你的生之渴望與死之敬畏
    死亡是每個人必然的結局,可是,我們對它知之甚少。日本的《入殮師》是一部帶我們認識學習死亡的經典劇情類電影,因樂團突然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業,為了生存,他和妻子美香回到了老家山形縣,陰差陽錯地進入NK事務所,受僱於殯葬公司負責幫助家屬給往生者納棺。
  • 如果沒有久石讓的音樂——《入殮師》的音樂分析
    本文試著從音樂的角度去分析,來談談音樂對於這部影片的重要性。大悟對妻子的愧疚之情以及對大提琴夢想遙不可及的失望氣餒之情。大提琴與鋼琴的協奏,是父親最喜歡的樂曲,也是他們父子之間的回憶,更加表現了大悟內心對父親的思念之情。
  • 《入殮師》:最接近死亡的特殊職業
    《入殮師》是2008年上映,由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指導的一部電影。這部影片講述了大提琴家小林大悟在樂隊解散後,回到家鄉誤打誤撞成為一名入殮師的故事。入殮師是日本頗具傳統文化意味的一個職業。入殮師們細膩溫和的手法、對死亡的獨特認知,使其成為具有禮儀之美的特殊傳統。但在當下的日本也只有少數幾個地區保有這一傳統職業。
  • 梧桐葉之靜美
    記得年少時讀書,每每看到以物喻人、借景抒情之類的寫景文章,尤其是讀到如明末張岱所說的「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之類的言語,我總感覺納悶不解,物就是物,人就是人,景就是景,情就是情,幹嘛非得把兩者扯到一起,莫非是作者刻意為之?仰或是作者有什麼精神怪癖?當時我不得而知,老師的解釋也讓我似懂非懂。
  • 電影 《入殮師》
    讓生命如夏花般燦爛,讓死亡如秋葉般靜美。——泰戈爾 片名:入殮師(おくりびと)(2008)國家/地區:日本語言:日語類型:劇情誕生緣起自男主演本木雅弘的一個願望:想演入殮師。電影在製片人中澤敏明的協助之下進入了籌備期,由著名的綜藝節目編排人小山薰堂撰寫劇本,他走訪寺廟的主持、葬禮會場的工作人員,了解相關知識,還對兩位專業入殮師進行了長達三個多小時的採訪,最後根據這些材料寫成了劇本《入殮師》。
  • 河瀨直美《光》:一首寫給自己的光影之詩
    第一次注意到日本導演河瀨直美的作品,就被她的個人風格吸引,特別是《光》這部影片,充滿了極富個人特色的藝術氣息,無論是劇情的設置、光影的運用或者是帶有個人經歷的生活場景,都令人印象深刻。影片以弱視群體作為故事的講述對象,安排了一條若有若無的愛情線索,但影片其實並不是一部簡單的愛情電影或關愛盲人的宣教片,而是對現實生活和電影世界的一次藝術探索。
  • 影片熱薦||《 入殮師 》後會有期
    讓生命如夏花般燦爛,讓死亡如秋葉般靜美。——泰戈爾日本電影《 入殮師 》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故事講述了大提琴師小林大悟失業了,回到家鄉做了一個入殮師。 「 死亡 」 是《 入殮師 》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然而 「 死亡 」 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透過入殮師的視角,正視死亡,正視我們生活的世界,繼而引發生命真正意義的思考。
  • 【詩經之美】《詩經·邶風·靜女》
    《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譯文】      嫻靜姑娘真可愛,約我城角樓上來。故意躲藏讓我找,急得抓耳又撓腮。      嫻靜姑娘好容顏,送我一枝紅彤管。鮮紅彤管有光彩,愛它顏色真鮮豔。      郊野採荑送給我,荑草美好又珍異。不是荑草長得美,美人相贈厚情意。
  •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開幕 光之書寫秀奇幻
    臺文化部門所屬公立臺灣美術館即將在1月18日推出首度舉辦的「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以「光之書寫」為展覽主題,邀請七組創作團隊以各自創作脈絡及手法闡述光影、觀者與場域之間的動態變化。    文化部門次長李連權表示,在邁入數位時代後數位藝術已為大眾所接受,文化部門近年致力於促進文化及科技跨界的合作與交流,期待透過更多渠道讓藝術走入生活。
  • 電影||《入殮師》—為死者送行之人
    該片改編自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主要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以一名入殮師新手的視角,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凝視圍繞在逝者周圍的的人的故事。於是他來到了一間不知為何擺著棺材的舊事務所裡,社長佐佐木與員工百合子看也沒有看他的履歷表,光是看他的臉便決定錄取他了。然而當吃驚的大悟問他關於工作的職務內容的時候,沒想到並不是「旅行的家務助理」而是「安樂出發的家務助理」,NK便是納棺的NK。
  • 『影視評論』電影《入殮師》——詮釋死亡的沉靜內涵
    死亡,就是一扇門,它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是穿過它, 進入另一階段。法國電影理論家、當代電影理論的奠基人克裡斯蒂安·麥茨準確地說明了敘事之於電影的重要意義——「並非由於電影是一種語言, 它才講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由於它講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 它才使自己成了一種語言。」電影的敘事分析不僅僅是對影片內容的解析, 而是對整個電影所有構成部分進行分析。
  • 散文:秋葉之靜美
    此刻,我不嘆離殤,只說秋葉之靜美。——題記我喜歡秋天的落葉,於是,就是去刻意欣賞一枚剛剛飛過眼眸,觸碰眉心的飄零,是葉,也是魂。我之所以刻意,是因為,我不想看見卷邊、腐爛的殘葉,因衰敗而心生悽悽的感傷。
  • 幻之光——是長大讓她「懂了」死亡,也「不懂了」死亡
    江角真紀子飾演的女主由美子,一直耿耿於懷的是,自己沒有攔下執意要獨自從城市回鄉下終老的祖母,這位極端期盼死亡的祖母之後總是出現在由美子的夢中,沒有攔下祖母成了她的夢魘。祖母的故事,讓我想起兩部電影。侯孝賢《童年往事》中同樣一次次離家,期望回到大陸家鄉梅江橋終天年的老祖母;以及張律《圖們江》中,年輕時跨過圖們江到中國討生活,老年後執意要回朝鮮的老奶奶。
  • 《入殮師》:看多少次都催人淚下的奇觀電影,生與死的擺渡人
    入殮儀式是在極其安靜的環境中進行的,這份死亡的靜穆中夾雜著入殮師對逝者的尊重和敬意,讓所有看過它的人,都不會覺得它是羞恥的。接下來,原本極力反對丈夫繼續入殮師職業的妻子美香,以及瞧不起小林的兒時夥伴,也都被它所感染,接受了小林的職業。
  • 電影《入殮師》:死亡是面鏡子,讓我們審視當下
    一部名為《入殮師》的老電影讓我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故事發生在日本。電影中的男主角由於事業受挫,決定回到老家尋求出路,卻誤打誤撞地成為了一位入殮師。在此之前,男主其實和我們每個人一樣,都害怕死亡。但由於很多原因,卻又不得不面對死亡。
  • 這部關於死亡的電影,為何能治癒那麼多人?
    2,死如秋葉之靜美其實,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這些入殮的步驟古已有之。但若沒有對死亡的深刻理解,對死者缺乏應有的溫柔,再有儀式感的動作,也不過是簡單的商業行為,難免粗魯、機械、生硬,也很難真正寬慰到生者。有一位網友就曾感嘆,他父親入殮時,被像個物體一樣搬來搬去、翻來翻去。
  • 死亡只是一扇門,日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殮師》
    《入殮師》在零八年上映後得到了極高的讚譽,收穫包括第八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在內的一系列獎項,同時也為我們揭開了入殮師這個行業的神秘面紗。 小林大悟作為一名大提琴手在交響樂團工作,他剛剛貸款買了一把昂貴的大提琴,卻突然被告知樂團破產解散導致他沒有了收入來源,迫不得已之下只好賣掉大提琴回到了鄉下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