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張韻 畢媛媛 每經編輯:杜毅
每年3月在上海舉行的電視劇制播年會被譽為引領電視劇行業的風向標,因為在年初,也有著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
經歷過2018年整一年的寒冬,今年的大會顯得比以往都更加冷靜。SMG東方衛視總監、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發言稱:「過去的一年,資本退潮、流量失靈、爆款缺失,部分影視製作企業虧損嚴重,部分藝人社會形象和商譽減值,影視製作企業日益加劇的成本壓力與演職人員高片酬的矛盾成為影響行業健康發展的頑疾。」
但困境之中孕育著新的希望,大會也舉行了主題為"破冰迎春,守正創新"的圓桌講話。
來自電視臺、網絡視頻門戶、影視公司的掌舵級人物共同為影視行業出謀劃策。資本退潮如何做出令觀眾喜聞樂見的好劇?主旋律作品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
2019電視劇制播年會現場(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臺網共振的利與弊
隨著網絡平臺的逐步崛起,加上「一劇兩星」「收視對賭」「限古令」等政策的陸續出臺,一些頭部作品開始主動嘗試在網絡端播出,還有的電視劇出現了「網臺同步」。
這意味著,習慣網絡追劇的年輕觀眾,不必再熬夜等到12點苦守視頻網站更新;同時在幾部晚黃檔劇集中糾結的中老年觀眾,則多出一個收看出口,電視臺和網絡視頻看劇,甚至可以雙線並行。
「只要水平線一樣的,網臺之間的同頻共振將越來越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表示,但播放形式的多樣化又將引發話題不同步的問題,「網絡端雖然觀看便利但問題比較突出,比如網劇我看第五集你看第六集,所以話題共振不如電視臺」。
隨著網臺同步、先網後臺等播出方式的創新與普及,電視臺播出和視頻網站播出的界限正在逐漸模糊。不過,去年多家報導顯示,網絡視聽審查新規即將出臺。新規規定,網劇、網大、網絡動畫的劇本和成片都由省級廣電局審,而不只是平臺「自審自播」,「網上網下導向管理一個標準、一把尺子」的要求進一步深化。
「這樣完善的備案制度、融合制度,把風險真正降下來」,冷凇長舒一口氣,,「因為電視劇產業鏈的循環是綜藝兩倍到三倍的時間,中間如果發生一些變化,會對公司造成很大的打擊,不容易調整」。
冷凇認為:「未來臺網同頻共振有內在的隱型需求,實際上電視提供了價值觀被書的基礎和穩定的播出宣發平臺,網劇可以資本化,可以產業化,可以大眾傳播,可以精準研發,兩者結合好未來魅力無限。」
爆款該「守住圈層」還是「突破圈層」?
即使行業遇冷,但正午陽光憑藉《大江大河》《知否》等劇,仍然收穫了一片關注和讚譽。老少皆宜,臺網通吃,正午陽光幾乎每部劇都有不俗的口碑和影響力。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侯鴻亮直言不諱說他們享受了人口紅利:「網際網路有一句話,我們老說『破圈層』,中國的觀眾太多了,你只要一個類型做好以後,就能在這個圈層裡獲得很高的影響、關注和討論,最後從這個圈層發酵。」而對於爆款的思考,侯鴻亮直言「創新」:「如果不是新的,老百姓不可能讓你成為爆款。」
相對於侯鴻亮的「保守」,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持不同意見,並發表了對「打破圈層」的思考:「第一,臺網劇要能夠獲得普遍的受好,一定是打破圈層的,一定是超大型投入、製作的劇。一線衛視現在能播出這些劇也僅是少量,這種趨勢在2019年、2020年,我覺得會依然延續。第二,未來的分眾化趨向也會越來越明顯,從BAT三家,包括芒果,會越來越加強自製和定製,因為網際網路一定要去選擇自己這個平臺屬性的類型,來使品牌越來越風格化,抓住用戶。我覺得電視分眾會越來越明顯,而不是越來越融合。」
在種種播出模式下,電視劇網臺分流進一步加劇,視頻網站作為後起之秀,不僅拿下了多部大劇的優先播出權,對於平臺自身「首播」「獨播」才是更大的優勢。侯鴻亮表示:「我們做項目,一定要獲得更大基礎的觀眾,其實獨播網際網路會投入更大的宣傳力度,但是我們也希望有更大的影響。」
「發自內心說我特別喜歡電視臺,也喜歡跟電視臺一起播」,作為網絡端代表,騰訊公司副總裁、企鵝影視CEO孫忠懷回應:「我們比較看中基本面的可控,品質好,可預期,沒有這個基礎其他都沒有用的。」
古裝歷史劇=宮鬥?早該是個偽命題了
2018年,中國電視劇經歷了不平凡的歷程,既碰到部分深層次的困難,也迎來了守正創新的改革機遇。
在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高韻斐看來,過去一年的電視劇制播工作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反映當代社會變遷、火熱生活的現實主義佳作領銜全年;二是主旋律精品力作閃耀螢屏。
一時間「何為主旋律」成為了現場熱議的話題。冷凇從學術角度下了定義,他認為能把握現代人生活小趨勢、抓住各圈層人情、人性的劇本創作即為主旋律題材。
說到這裡,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鵬舉希望業內認真準確理解「主旋律」三個字的含義。他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如今的古裝歷史劇真的出現了劇荒,僅有幾部幾乎還是在宮鬥中,難道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沒有繼續去挖掘的東西了嗎?」
王鵬舉以慷慨激昂的語調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主旋律絕不是喊口號,而是應該回歸民族的主旋律,回歸國家改革開放的主旋律。作為影視工作者,要從中華文明歷史當中汲取正營養,拍成主旋律影視作品,使祖孫後代不忘先輩,更讓國際社會理解中國文化。
不把劇作當生意,時代呼喚現實題材創作
2018年,描寫一代人命運浮沉的主旋律獻禮劇《大江大河》在2018國產劇評分中成功奪魁,成為現實主義題材劇作新標杆。作為製片方,侯鴻亮表示:「電視劇從無到有經歷了八年的時間,題材來源現實,回頭想想只要是投入了真情實感的作品就一定能將感受傳遞給觀眾。」
孫忠懷則提出了一個直面行業最本源的問題——商業回報。「現實題材劇讓年輕觀眾喜愛首先需要製片人發自內心地喜歡這個故事,但現在很多製片公司在立項時幾乎不再把拍出一部好的電視劇放在首位,更多的是在考慮談成一筆好生意。」孫忠懷道出了他眼中的浮躁之氣:「對製作公司來說,按集論價的市場規則使得電視劇越剪越多。」
究竟如何權衡盈利和好作品的關係擺在了製片方的面前,在長期代理主旋律作品的製片人天馬映像影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珂看來,對某個題材有天生熱愛的製作公司在劇作上下足功夫會經歷長時間痛苦寂寞的周期,這個周期中商業回報的利潤很低,所以更應該回到創作人的初心,「我個人對項目的態度是保持不賠,能掙多少得看市場的反饋」。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