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歷史劇=宮鬥?2019年電視劇該如何"破冰迎春」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每經記者:張韻 畢媛媛 每經編輯:杜毅

每年3月在上海舉行的電視劇制播年會被譽為引領電視劇行業的風向標,因為在年初,也有著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

經歷過2018年整一年的寒冬,今年的大會顯得比以往都更加冷靜。SMG東方衛視總監、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發言稱:「過去的一年,資本退潮、流量失靈、爆款缺失,部分影視製作企業虧損嚴重,部分藝人社會形象和商譽減值,影視製作企業日益加劇的成本壓力與演職人員高片酬的矛盾成為影響行業健康發展的頑疾。」

但困境之中孕育著新的希望,大會也舉行了主題為"破冰迎春,守正創新"的圓桌講話。

來自電視臺、網絡視頻門戶、影視公司的掌舵級人物共同為影視行業出謀劃策。資本退潮如何做出令觀眾喜聞樂見的好劇?主旋律作品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

2019電視劇制播年會現場(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臺網共振的利與弊

隨著網絡平臺的逐步崛起,加上「一劇兩星」「收視對賭」「限古令」等政策的陸續出臺,一些頭部作品開始主動嘗試在網絡端播出,還有的電視劇出現了「網臺同步」。

這意味著,習慣網絡追劇的年輕觀眾,不必再熬夜等到12點苦守視頻網站更新;同時在幾部晚黃檔劇集中糾結的中老年觀眾,則多出一個收看出口,電視臺和網絡視頻看劇,甚至可以雙線並行。

「只要水平線一樣的,網臺之間的同頻共振將越來越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表示,但播放形式的多樣化又將引發話題不同步的問題,「網絡端雖然觀看便利但問題比較突出,比如網劇我看第五集你看第六集,所以話題共振不如電視臺」。

隨著網臺同步、先網後臺等播出方式的創新與普及,電視臺播出和視頻網站播出的界限正在逐漸模糊。不過,去年多家報導顯示,網絡視聽審查新規即將出臺。新規規定,網劇、網大、網絡動畫的劇本和成片都由省級廣電局審,而不只是平臺「自審自播」,「網上網下導向管理一個標準、一把尺子」的要求進一步深化。

「這樣完善的備案制度、融合制度,把風險真正降下來」,冷凇長舒一口氣,,「因為電視劇產業鏈的循環是綜藝兩倍到三倍的時間,中間如果發生一些變化,會對公司造成很大的打擊,不容易調整」。

冷凇認為:「未來臺網同頻共振有內在的隱型需求,實際上電視提供了價值觀被書的基礎和穩定的播出宣發平臺,網劇可以資本化,可以產業化,可以大眾傳播,可以精準研發,兩者結合好未來魅力無限。」

爆款該「守住圈層」還是「突破圈層」?

即使行業遇冷,但正午陽光憑藉《大江大河》《知否》等劇,仍然收穫了一片關注和讚譽。老少皆宜,臺網通吃,正午陽光幾乎每部劇都有不俗的口碑和影響力。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侯鴻亮直言不諱說他們享受了人口紅利:「網際網路有一句話,我們老說『破圈層』,中國的觀眾太多了,你只要一個類型做好以後,就能在這個圈層裡獲得很高的影響、關注和討論,最後從這個圈層發酵。」而對於爆款的思考,侯鴻亮直言「創新」:「如果不是新的,老百姓不可能讓你成為爆款。」

相對於侯鴻亮的「保守」,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持不同意見,並發表了對「打破圈層」的思考:「第一,臺網劇要能夠獲得普遍的受好,一定是打破圈層的,一定是超大型投入、製作的劇。一線衛視現在能播出這些劇也僅是少量,這種趨勢在2019年、2020年,我覺得會依然延續。第二,未來的分眾化趨向也會越來越明顯,從BAT三家,包括芒果,會越來越加強自製和定製,因為網際網路一定要去選擇自己這個平臺屬性的類型,來使品牌越來越風格化,抓住用戶。我覺得電視分眾會越來越明顯,而不是越來越融合。」

在種種播出模式下,電視劇網臺分流進一步加劇,視頻網站作為後起之秀,不僅拿下了多部大劇的優先播出權,對於平臺自身「首播」「獨播」才是更大的優勢。侯鴻亮表示:「我們做項目,一定要獲得更大基礎的觀眾,其實獨播網際網路會投入更大的宣傳力度,但是我們也希望有更大的影響。」

「發自內心說我特別喜歡電視臺,也喜歡跟電視臺一起播」,作為網絡端代表,騰訊公司副總裁、企鵝影視CEO孫忠懷回應:「我們比較看中基本面的可控,品質好,可預期,沒有這個基礎其他都沒有用的。」

古裝歷史劇=宮鬥?早該是個偽命題了

2018年,中國電視劇經歷了不平凡的歷程,既碰到部分深層次的困難,也迎來了守正創新的改革機遇。

在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高韻斐看來,過去一年的電視劇制播工作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反映當代社會變遷、火熱生活的現實主義佳作領銜全年;二是主旋律精品力作閃耀螢屏。

一時間「何為主旋律」成為了現場熱議的話題。冷凇從學術角度下了定義,他認為能把握現代人生活小趨勢、抓住各圈層人情、人性的劇本創作即為主旋律題材。

說到這裡,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鵬舉希望業內認真準確理解「主旋律」三個字的含義。他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如今的古裝歷史劇真的出現了劇荒,僅有幾部幾乎還是在宮鬥中,難道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沒有繼續去挖掘的東西了嗎?」

王鵬舉以慷慨激昂的語調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主旋律絕不是喊口號,而是應該回歸民族的主旋律,回歸國家改革開放的主旋律。作為影視工作者,要從中華文明歷史當中汲取正營養,拍成主旋律影視作品,使祖孫後代不忘先輩,更讓國際社會理解中國文化。

不把劇作當生意,時代呼喚現實題材創作

2018年,描寫一代人命運浮沉的主旋律獻禮劇《大江大河》在2018國產劇評分中成功奪魁,成為現實主義題材劇作新標杆。作為製片方,侯鴻亮表示:「電視劇從無到有經歷了八年的時間,題材來源現實,回頭想想只要是投入了真情實感的作品就一定能將感受傳遞給觀眾。」

孫忠懷則提出了一個直面行業最本源的問題——商業回報。「現實題材劇讓年輕觀眾喜愛首先需要製片人發自內心地喜歡這個故事,但現在很多製片公司在立項時幾乎不再把拍出一部好的電視劇放在首位,更多的是在考慮談成一筆好生意。」孫忠懷道出了他眼中的浮躁之氣:「對製作公司來說,按集論價的市場規則使得電視劇越剪越多。」

究竟如何權衡盈利和好作品的關係擺在了製片方的面前,在長期代理主旋律作品的製片人天馬映像影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珂看來,對某個題材有天生熱愛的製作公司在劇作上下足功夫會經歷長時間痛苦寂寞的周期,這個周期中商業回報的利潤很低,所以更應該回到創作人的初心,「我個人對項目的態度是保持不賠,能掙多少得看市場的反饋」。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野心」與古裝歷史劇的困局
    這意味著放棄了原作具有的情感爆點和累積的觀眾流量,體現的正是創作者試圖創新求變,突破古裝歷史劇愈來愈「宮鬥化」的創作傾向的努力。 改革開放以來古裝歷史劇的發展軌跡可以簡單總結為四個轉移,即從史實到架空,從前朝到後宮,從家國到言情,從正說到戲說。到了新世紀,尤其是2010年之後,隨著網絡文學向電視劇的滲透,四個轉移變得尤其明顯,進而形成了被大眾視為「宮鬥劇」的創作模式。
  • 《清平樂》的「野心」與古裝歷史劇的困局
    這意味著放棄了原作具有的情感爆點和累積的觀眾流量,體現的正是創作者試圖創新求變,突破古裝歷史劇愈來愈「宮鬥化」的創作傾向的努力。  改革開放以來古裝歷史劇的發展軌跡可以簡單總結為四個轉移,即從史實到架空,從前朝到後宮,從家國到言情,從正說到戲說。到了新世紀,尤其是2010年之後,隨著網絡文學向電視劇的滲透,四個轉移變得尤其明顯,進而形成了被大眾視為「宮鬥劇」的創作模式。
  • 電視劇行業如何破冰 "豎屏劇"將打開想像空間?
    2019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3月5日在上海舉行。在中國電視劇行業一年一度的盛會上,侯鴻亮、孫忠懷、馬中駿、王磊卿等業界大咖談到了影視業破冰迎春等問題。   論壇上,孫忠懷就調侃說:「所有製片人都告訴我如何能把30集的劇本拍成40集,從來就沒有人說把30集縮成25集。」   前述業內人士都表示,迫切希望看到「精純劇」的到來,比如30~40集、情節濃度高、製作精良的黃金檔精品劇,以及10~12集、每周播出一集的超級周播劇。
  • 2019電視劇回顧:打磨 專注 堅韌
    《文藝報》與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理論研究處聯合推出2019年十部值得關注的電視劇(排名不分先後):《可愛的中國》《外交風雲》《在遠方》《特赦1959》《共產黨人劉少奇》《破冰行動》《澳門人家》《希望的大地》《都是一家人》《都挺好》 高小立
  • 廣電總局推薦2019電視劇選集出爐 21部作品入選
    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推薦的2019中國電視劇選集出爐,共有21部作品入選,涵蓋了重大革命歷史劇、年代劇、行業劇、軍事公安劇、生活劇、古裝劇等各類題材優秀作品
  • 古裝題材調控這九年……
    2013年6月,廣電總局出臺《衛視綜合頻道電視劇播出調控管理辦法》,對電視劇播出總量、範圍、題材、時機、時段等做出限定,提出了鼓勵現實題材,限制古裝、涉案、引進、合拍劇。鼓勵現實題材,要求其黃金時段播出集數的比例需要達到總集數的50%以上;古zhuang題材每月和年度播出的總集數都不得超過總數的15%,原則上兩部古zhuang題材不能接檔播出。
  • 《甄嬛傳》10年,鄭曉龍孫儷再度合作古裝歷史劇,原著作者操刀
    《甄嬛傳》10年,鄭曉龍孫儷再度合作古裝歷史劇,原著作者操刀宮鬥劇一直都是影視劇市場長盛不衰的話題。其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港星齊聚的《金枝欲孽》,後來楊冪的《宮鎖心玉》,再到後來的《延禧攻略》、《如懿傳》,勢頭一部比一部大,陣容一部比一部強。
  • 2019中國電視劇選集出爐,趙麗穎口碑保障,知否成唯一入選古裝劇
    #2019中國電視劇選集#新鮮出爐,包括各重大革命歷史劇、年代劇、行業劇、軍事公安劇、生活劇、古裝劇在內的21部電視劇作品在列。能得到廣電總局的推薦,這些劇不論是從時代主題還是劇本身想要傳達的正能量都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除了各大枯燥的歷史劇和年代劇之外其中也不乏有些播出時討論熱度很高的電視劇。像《破冰行動》、《老酒館》、《芝麻胡同》等劇都是熱度與口碑並存的正劇,只不過因為題材的原因這些劇的受眾似乎並不廣泛。
  • 2019年中國電視劇市場「五大趨勢」
    今天是2019年的最後一天,電視劇市場的年度競爭終於落下帷幕。在這一年裡,衛視劇仍佔主導地位,江蘇衛視和浙江衛視播出的《都挺好》,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播出的《親愛的,熱愛的》,東方衛視播出的《小歡喜》都深受觀眾喜愛。但與此同時,網播不再是臺播的「備胎」,反而開始反哺衛視,尤其是愛奇藝的緝毒題材劇《破冰行動》,採取了「先網後臺」的播出模式。臺播和網播漸漸演化出各自的喜好和特點。
  • 2019年熱播電視劇,《慶餘年》讓人意猶未盡,你還看過哪些?
    對於熱衷於經典老電視劇的小編來說,已經很少去涉獵那些新電視劇了,除了興趣不大之外,就是沒有耐心去細細品味新劇。但是,仔細回想一下,就算再無心於每年的新劇,小編也總被網友們的熱情帶動,去刷一刷那些廣獲好評的電視劇,比如2019年就有《慶餘年》、《陳情令》等。
  • 廣電總局發2019國劇「選集」
    本報訊(記者   楊文杰)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推薦的2019中國電視劇選集出爐,共有21部作品入選,涵蓋了重大革命歷史劇、年代劇、行業劇、軍事公安劇、生活劇、古裝劇等各類題材優秀作品。其中,《都挺好》《小歡喜》《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老酒館》《芝麻胡同》等在去年引起社會廣泛熱議的「爆款劇」均榜上有名。
  • 中國歷史劇黃金時代的誕生與消逝
    宮鬥、權謀、皇帝和底層人物的浪漫故事,早在那時就生出萌芽。 與此同時,內地也出現了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影視劇。比如1983年山西電視臺出品的《楊家將》、1990年陳家林導演的《唐明皇》、1991年央視和淮陰市政府聯合出品的《淮陰侯韓信》,還有1996年版《東周列國志·春秋篇》。這些影視劇基本翻拍自史書和民間故事,但在當時,最火的不是歷史正劇,而是94版《三國演義》。
  • 《清平樂》等優秀古裝歷史劇走紅的背後:清宮戲沒落的開始?
    《長安十二時辰》、《清平樂》、《大明芳華》等一系列優秀國產古裝歷史劇的迅速走熱,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有趣現象和信號,某種程度上標誌著古裝歷史劇發展走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影視行業開始的自我優化和調整。從上述眾多電視劇,不難發現:古裝歷史劇題材方面,時代的範圍更加廣泛,涉獵更廣;服裝道具方面,更注重考究和還原歷史現狀;劇情方面,更加緊湊和多元化;觀眾的觀感體驗方面,也更加新穎和舒心!
  • 大型古裝歷史劇《大秦賦》海外首播
    由西安曲江大秦帝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等主演的古裝歷史劇《大秦賦》(原名《大秦帝國之天下》),於12月1日登陸CCTV-8黃金強檔、在騰訊視頻全網首播後,近日還登陸YouTube熱播劇場海外首播。
  • 《破冰行動》2019年什麼時候上映 劇情講述了什麼
    破冰行動什麼時候上映  電視劇《破冰行動》將於2019年起在央視一套、愛奇藝上映播出,央視一套每周一至周五20點更新,一天更新兩集。愛奇藝每周一直至周五24點更新。  電視劇《破冰行動》拍攝中,劇中黃景瑜飾演警察李飛角色,該劇取材於真實的「雷霆掃毒」專項行動,讓人期待不已。
  • 2019年劇集行業盤點:《慶餘年》改變不了古裝的冷,《小歡喜》才是...
    2019年年底《慶餘年》的熱播,最高市佔率一度超過50%(數據來源:雲合數據),但2019年古裝劇仍是以慘澹收場——據云合數據顯示,2019年上新劇集有效播放TOP 100中,古裝劇份額佔24部,有效播放佔比30%,兩個數據皆是近三年最低,更別提6月的幾次撤檔事件,及越來越嚴的古裝管控。
  • 《長安十二時辰》為什麼是古裝懸疑劇,而不是歷史劇
    2019年6月份,一部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刷爆了網絡,在題材命名上用古裝置換歷史,在虛構的歷史中尋求價值的突破,讓懸疑色彩更加凸顯。同時通過該劇還塑造了各色底層人物,通過錯綜複雜的對立故事,矛盾衝突,讓網劇走出了淺層的內容審美。
  • 李成儒批《甄嬛傳》害人不淺,如何看待歷史劇?陳道明給出答案
    而對於這些言論,觀眾更多還是認為李成儒老師太過古板了,也有部分認為現在的歷史劇確實是「太胡鬧」。事實上對於歷史劇的種種不同的聲音,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可以說每當一部稍有熱度歷史劇出來,對於歷史劇如何拍攝的話題就又會引發各種不同的爭論。
  • 廣電總局發2019國劇「選集」「知否」成唯一入選古裝劇
    本報訊(記者 楊文杰)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推薦的2019中國電視劇選集出爐,共有21部作品入選,涵蓋了重大革命歷史劇、年代劇、行業劇、軍事公安劇、生活劇、古裝劇等各類題材優秀作品。中國電視劇年度選集由廣電總局選出的年度優秀作品組成,從2009年開始,每年都有20部左右作品入選。選集除了對年度優秀電視劇作品進行系統盤點之外,也代表著總局對精品劇的表彰,以及對電視劇創作的期待和要求。每年的選集名單一定程度上也體現著電視劇的製作熱點和方向、趨勢,且是未來各種頒獎活動的得獎熱門「風向標」。
  • 2019電視劇年選集亮榜,總局表彰了七大類21部作品
    文/忠犬七公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推薦的2019中國電視劇選集新鮮出爐。回顧2019年,國產電視劇佳作不少,市場熱度和話題度都可圈可點,此前各類民間榜單已經盤點再三,如今這份來自總局的官方榜單,為市場和觀眾又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和標準。這些被總局蓋章認證的電視劇,氣質不同,類型各異,但大體可以劃歸為7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