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攝影創作方法——5個方面

2021-03-01 飛雁視覺

點擊上面藍字    輕輕鬆鬆關注

攝影,從一點點感悟開始!

留法歸國的教師高巖從法國美術學院中

關於攝影的教學方式出發,

總結出五個具體方面,

引出了關於如何進入攝影創作,

什麼是攝影創作中的

邏輯與方法等話題的探討。


通過語境、提問、

歷史線索與靈感來源、

主題與攝影行為、

傳播與展示這幾個方面

引導攝影人進行思考

第一個方面是語境,也就是背景

我們常說好的作品離不開藝術家

真實的生活狀態,所以創作時

最先要面對的就是自身存在狀態

與身份認同這個問題。

攝影師是在哪一種生活狀態下進行的創作?

他所處的社會背景、歷史背景是什麼?

這兩個問題至關重要。

語境對我來說就是作品內容的邊界,

我認為只有在確定了

邊界之後才能更好地深入挖掘,

並且去構成個人化的拍攝框架,同時,

它也是觀者更透徹的理解作品時

不可或缺的環節。


讓-呂克·穆列內(Jean Luc Moulène),西紅柿罐頭——巴勒斯坦產品系列(Palestinian Products),2002

舉兩個具體的例子。第一個例子

是長期以勞動、生產作為主線

來隱喻一些社會與政治衝突的

法國攝影藝術家讓-呂克·穆列內

(Jean Luc Moulène)的作品

《巴勒斯坦產品》(Palestinian Products)。

當我們第一眼看到這個西紅柿罐頭的時候

並不能馬上理解這張照片在表達什麼,

可是如果我們進入照片的拍攝背景後

就會重新思考這個罐頭的意義。

這些罐頭都是由被封鎖的

巴勒斯坦加薩走廊所生產的,

並且不具備出口的權利。

讓-呂克·穆列內通過不同的人道主義組織

將沒有條形碼罐頭從加薩走廊

輸出到國外將其拍攝成為照片,

他以攝影的方式「突破」了出口禁令,

在加沙之外的國家申訴這一被壓迫民族的尊嚴。

所以如果我們缺乏對這個作品

背後的政治背景的認識,

我們很難去理解作者想表達什麼。 

埃裡克·波德萊爾(Eric Baudelaire),碼頭(le port)——想像中的國度系列(États imaginés),2004-2005

 埃裡克·波德萊爾(Eric Baudelaire),

療養院(Sanatorium)—— 想像中的國度系列

(États imaginés),2004-2005

另外一個例子是生活在法國的

美國攝影師埃裡克·波德萊爾

(Eric Baudelaire)拍攝的廢棄建築景觀,

這個系列作品叫做《想像中的國度》。

如果剝離照片的語境

只是從畫面語言來理解,

我們有可能會曲解這個作品的拍攝意圖。

作品中的畫面色調以及光線

捕捉有著極強的節奏感與繪畫感,

甚至會將觀者帶入一種虛構的浪漫想像。

可當我們研究拍攝背景時

才明白這些照片都是在亞洲的阿布哈茲拍攝的,

這裡是一個雖然獨立卻不被國際上

大多數國家所承認的國家,

阿布哈茲問題也是

喬治亞和俄羅斯的主要糾紛之一。

透過這個背景,我們會重新審視,

理解這些被戰爭毀壞的景觀,

帶有詩意目光的出口是憂傷的、沒有結果的,

而標題《想像中的國度》

也畫龍點睛的暗示了

處於困境中的阿布哈茲

和這個國家並不明朗的政治未來。

第二個方面是提問。

提問不好講,因為大家都明白

提出一個好的問題非常的困難,

在這個階段要面對的是針對背景

展開個人化(觀點)的思考。

前一陣子有個西班牙的攝影師

胡安·維利帕蘭諾來天津美院講學。

當時有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

他在指導學生作品的時候

用「觀點」這個單詞替代了「視角」,

使用的是法語單詞是"point de vue",

理解世界的角度

更具體的說就是你在按下快門之前

已經有了對要拍攝語境的看法,

並通過你所選擇的角度

與鏡頭語言表現出來,

這其實就是觀看即觀點的概念。

觀看時的角度與位置都表明

作者的立場以及用什麼樣的

方式認識這個世界。

你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與主題對話,

也就構成了提問的過程。

所以我認為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如何通過一種個人化的思考

來針對背景提出問題。

一件好的作品可能用一句話說明白,

也能寫出一本書。

託馬斯·施特魯斯(Thomas Struth),新宿(Shinjuku),東京,1986

關於提問環節可以看一位德國攝影師的作品,

看看他拍這張照片時的問題及思考是什麼。

這是託馬斯·施特魯斯(Thomas Struth)

在1986年拍的東京新宿區。

他的問題是:如何用最客觀的攝影語言

來試著明白人類現代化進程中

無可逃避的非人性化特徵?

我們用一句話能總結這個攝影師想法、

終極目的是什麼,

後面我會用更深入的分析

來為大家論證這種「客觀化」的語言

相對於他的語境有什麼特殊的作用。

第三個方面是歷史線索與靈感來源。

我理解今天所有的創作都是或多或少

構建在歷史經驗基礎之上的產物,

我們在初學時就應該去了解

自己所關注的領域

跟哪個流派的哪些人的語言

或者內容與問題相接近,

需要做一個有個人研究線索的藝術史梳理

這其中有哪件作品影響到你,

從哪方面影響你?

你創作的靈感來自什麼地方?

這部分工作會促成你的作品

最終區別於藝術史地圖的現狀,

減少重複發生的可能性並找到新的坐標。

其實創作最初的動力也是非常多元化的,

它可能是一次書籍閱讀,

也可能是一次展覽、新聞、

旅行、談話、音樂、電影等等。

從歷史線索與美學傳承的角度來看,

德國攝影歷史的發展脈絡是非常清晰的

比如德國的攝影師奧古斯特·桑德

(August Sander)對貝歇流派攝影的影響。

他的拍攝方法是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的:

從人物的正面拍攝、自然光、

灰色背景與自然環境、

在被拍攝對象的工作生活的地方進行拍攝,

無論人物高矮,

用平行對視的方式進行觀看

他用非常民主的態度對二十世紀的德國人

以分類的方式進行觀看。

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中產階級子女(Middle Class Children),1925

這張照片就很能夠體現桑德拍攝時的立場,

他為了拍中產階級子女,

降低了三腳架,自己蹲了下來,

他們的眼神是互視的、

平等的、在一條線上的,

這一點在他的創作裡非常重要。

這就是今天談論非常多的類型學攝影系統

他把德國社會分成農民、手工業者、

女人、顯貴、藝術家、大城市人、

被社會遺棄的人幾大的方面,

之後又從每個大的方面裡梳理出許多分支。

比如在農民這個階層裡

又分為了年輕的農民、

農民的孩子和母親、農民的家庭、

農民的工作和生活、

農民首領等各種類型的農民、

小城鎮的居民,以及農民的體育運動。

貝歇夫婦(Bernd & Hilla Becher) ,煤氣罐(Spherical Gas Tanks),1983-1992

從桑德到貝歇能清楚的看到

德國類型學拍攝方式的傳承,

他們在拍攝方式裡也能找到共同點,

比如正面拍攝、陰天、自然光等等條件,

所以一看功夫就知道是同一個流派的。

馬西莫·維塔利(Massimo Vitali),熱那亞佩利,2000 

亞歷山大·格朗斯基(Alexander gronsky),田園詩(pastoral),2008-2012

我們再來看義大利拍攝海岸線的

攝影師馬西莫·維塔利(Massimo Vitali)

與東歐的年輕攝影師

亞歷山大·格朗斯基(Alexander gronsky)。

馬西莫·維塔利從上世紀90年代

開始從義大利的海岸線一路向北進行拍攝,

用大畫幅相機來捕捉沉浸在

休閒領域中的當代人群的行為狀態。

大部分攝影師是從陸地向海裡拍攝,

而馬西莫·維塔利卻完全構建了一個新的視角,

他做了一個非常高的三腳架,

站在海裡向陸地進行拍攝。

他對休閒領域以及現代人群的關注

對年輕人的影響非常大。

我們看另外一位東歐的年輕攝影師

亞歷山大·格朗斯基拍攝的照片。

他似乎延續了馬西莫·維塔利對於

休閒領域人群行為狀態的觀察,

但是將注意力轉移到到城市的邊緣,

去觀察城市化背景下

在郊區悠閒休憩的人群。

從這兩個攝影師的作品中

我們能看到他們共同關注的問題,

還有老一代攝影師對年輕人的影響。

南·戈爾丁(Nan Goldin),吉多與他的媽媽和祖母( Guido with his Mother, Grandmother and Shadow),義大利都靈,1999

米開朗基羅·梅裡西·德·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以馬忤斯的晚餐(le repas d』Emmaüs),1601-1602

私攝影已經是我們熟知的話題,

我最喜歡這個領域的攝影師

還是南·格爾丁(Nan Goldin)。

可能大家會疑惑拍攝自己身邊的親人

或者朋友會和藝術史有什麼關係,

但是南·戈爾丁承認她的照片

深受17世紀畫家光卡拉瓦喬的影響,

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仔細翻她的畫冊,

大部分室內肖像的背景

都是暗調子甚至是黑色。

卡拉瓦喬的用光有幾個特點,

在強烈的黑白對比之下

將光線聚焦在人物身體周圍,

把人物跟空間拉開了距離,

呈現出人跟人之間身體的私密性,

既縮小了空間也突出了身體的狀態,

同時營造出私密的氣氛。

所以我認為這種光線的特點

真的非常符合南格爾丁的攝影主題,

包括如何呈現家庭的私密性,

以及強烈的身體形象的觀看。


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密西根州底特律福克斯劇院(Fox Theater Detroit Michigan),美國,1979

我們經常會談到

貝歇夫婦的工業建築攝影作品

是極簡主義與觀念藝術的出口,

其實杉本博司的創作也是

深受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

極簡主義與觀念藝術的影響,

尤其是丹·費拉文(Dan Flavin)

和卡爾·安德烈(Carl Andre)

這兩位極簡主義藝術家。

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照片

仿佛通過長時間曝光的手段

構建了一個通向虛無的時光隧道,

但是他在作品中除了極簡單主義的特徵,

更多的還是呈現了日本人

對於禪宗的思考和時間的冥想。

第四個方面是攝影行為與主題。

我們擁有什麼樣的攝影行為

最終就會擁有什麼樣的照片。

這個環節是不可忽視的,

比如你用什麼樣的攝影行為

以及語言來和主題產生對話?

再現主題是抓拍、擺拍

還是直接利用現成品圖像來表達?

拍攝時是否需要特殊的攝影手段?

拍攝人與主題的距離是遠還是近,

構圖的重點在哪,可否使用景深?

作品中的光線是從哪來的,

是否需要人造光源,

需要哪種類型的人造光源?

所選擇的拍攝時間是白天、

夜晚還是某一個固定時間?

這些問題都是攝影師需要思考的。

託馬斯·施特魯斯於(Thomas Struth),新宿(Shinjuku),東京,1986

你用什麼樣的攝影行為

產生語言來和主題進行對話?

我們再回到託馬斯·施特魯斯

1986年拍攝的東京新宿區這張照片

研究一下攝影語言與內容的關係。

施特魯斯選擇了黑白膠片進行拍攝,

使觀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建築空間的線條上。

大畫幅相機的使用保證了畫面的透視關係,

使遠處的建築物在畫面中可以垂直平行。

拍攝時使用三腳架與景深處理

使照片中被拍攝主題的前景與後景同樣清晰。

大尺幅膠片使畫面中的所有細節

都清晰地展現出來,

給觀眾較長的閱讀時間。

這張照片雖然給了觀者無數的細節,

可並沒有要解釋的重點。

圖像的中心點是空的並且沒有特殊含義,

「空」的無意義把照片的冷審美

推向了客觀極致,

所以我認為這張作品

是冷審美的代表作品。

然後再看一下他問題中

所提到的人類現代文明進程中

無可逃避的非人性化特徵。

這個特徵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畫面中的內容只有巨大的空間感

與數不清的窗戶而沒有人出現;

二是構圖中縱向主體物

與橫向主體物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

三是橫向出現的停車場

似乎是人類活動的證明,

而縱向的高層建築佔據著六分之五的畫面,

從空中由上至下給停車場帶來一種壓力感;

四是畫面中筆直的線條

和嚴謹的構圖服從於建築結構的客觀現狀;

五是在混亂停放的汽車

與整齊排列的窗戶的

矛盾中產生一種秩序,

能看出來人對國土的統籌與規劃,

但是這種秩序是冰冷的、非人性化的。

黃功吾(Nick Ut),火從天降(Villagers Fleeing a Napalm Strike),拍攝了1972年6月8日越戰難民逃離凝固汽油彈襲擊的現場。

 

馬撒·羅斯勒(Martha Rosler),把戰爭帶回家(Bringing the War Home)——美麗的房子(House Beautiful), 1969-1972

那麼再現主題時是抓拍、擺拍

還是直接利用現成品圖像來表達?

我們看到第一張圖片

是戰地攝影師黃功吾在1972年

越戰期間拍攝的《火從天降》

(Villagers Fleeing a Napalm Strike )。

他在戰爭現場捕捉到了被美軍

燃燒彈襲擊後拼命奔跑的越南女孩,

照片作為證據反應了戰爭的殘酷性,

記者在現場以「近身肉搏」的方式

證明著事件的發展。

同時期的觀念藝術家馬撒·羅斯勒

(Martha Rosler)將關于越戰報導的攝影圖像

與象徵著美好生活狀態的家居

商業廣告照片以拼貼的方式重組,

並起名為《把戰爭帶回家》

(Bringing the War Home),

並將這些圖像在大眾雜誌裡進行傳播,

讓人們在閱讀雜誌時來解讀作品。

在他的拼貼語言中諷刺性地

讓人感受到美國人的美好生活

似乎是建立在戰爭的基礎之上的,

馬撒·羅斯勒從另一個維度

表達了他對戰爭的態度。

貝爾特朗·格戴納(Bertrand gadenne),蝸牛,書寫的誕生系列(L'escargot, de la série La naissance de l'écriture),2006


貝爾特朗·格戴納(Bertrand gadenne),書寫的誕生系列,法國敦刻爾克當代藝術館展覽現場,2006

拍攝時候是否需要特殊的攝影手段?

讓我們看一個比較特別的案例。

這張照片是貝爾特朗·格戴納(Bertrand gadenne),

《書寫的誕生》系列中的一張,

他是我本科時的老師,

目前在在杭州有一個展覽。

為了完成這件作品,他首先

要在陽光明媚時在院子中央擺一張桌子,

桌子上鋪一塊黑色的布料。

這張桌子一定要擺設在兩面牆中間,

一面牆被天光照亮,

另一面牆上掛著一塊黑布。

他非常好地利用了蝸牛

晚上活動白天睡覺的生活習性,

因此在拍攝前先將蝸牛叫醒,

再給它按摩、洗澡後放在桌子上開始工作。

由於蝸牛怕光,見到光它就往黑處爬,

所以蝸牛醒後就開始衝著黑布的方向爬。

貝爾特朗·格戴納就在蝸牛爬行的同時

通過轉動桌子控制它的爬行軌跡來「繪製」字母。

我們看到的藍色痕跡其實是天空色彩的倒影,

這樣的拍攝行為就很有意思,

他用了很多我們沒有想到的

攝影之外的東西來完成這個系列的創作。

鮑裡斯·米加洛夫 (Boris Mikhailov),病歷(Case History),1998-1999


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巴黎,

蒙帕納斯(Paris, Montparnasse),1993

攝影師跟主題的距離是遠還是近?

是像鮑裡斯·米加洛夫(Boris Mikhailov)

通過花錢收買的方式跟這些人共舞?

還是像古斯基(Andreas Gursky)那樣

在全球化風景裡建立上帝般的視角?

我們需要對觀看方式與觀看距離有所選擇。

奧列佛·巴比爾利(Olivo Barbieri),上海(Shanghai),2004

構圖的重點在哪兒,可否利用景深?

這是一個義大利攝影師,

他用到大畫幅的移軸方法

調整鏡頭的焦平面

來實現比較特殊的景深語言,

使這個城市看上去有點像模型的效果。

比特·斯楚裡(Beat Streuli),紐約(New York),2000

比特·斯楚裡(Beat Streuli)是瑞士人,

他常年用長焦鏡頭在全世界

不同的大都市街頭

捕捉面孔焦慮的人物形象,

在這張照片裡淺景深虛化了

背景突出了畫面中心人物的特點。

蔣志,事情一旦發生就會變成釘子,2007

作品中的光線從哪兒來?

可否使用人造光源,

需要哪種類型的人造光源?

這個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

蔣志的這張照片拍攝了重慶的一個釘子戶,

他看到報紙以後就決定馬上來到這個地方,

先是找到老朋友幫忙租了聚光燈,

之後又買通了釘子戶旁邊樓上的住戶,

等保安睡覺後才拍了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的用光是不符合常規的,

但是照亮了個體的維權意識。

菲利普·盧卡·迪科西亞(Philip-lorca Dicorcia),#13,2000

另外一個特殊的用光案例是

菲利普·盧卡·迪科西亞

在美國街頭拍攝的照片。

這個攝影師把好萊塢電影大片劇照

使用的閃光燈藏在街邊的建築上,

然後自己帶著長焦鏡頭

躲在離閃光燈很遠的地方,

在啟動閃光的同時捕捉日常的街頭肖像,

普通人在他的鏡頭裡幾乎變成了電影的主角。 

萊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

希拉自由鎮(Vila Franca di Xira),葡萄牙,1994

所選擇的時間是白天夜晚

還是有固定的時間?

萊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

通常選擇在某個特殊的時間段

來觀察人的脆弱性。

「鬥牛士」系列呈現了剛剛結束鬥牛的人物肖像,

她並沒有在鬥牛運動的過程中

去捕捉事件的高潮,

而是通過安靜的凝視

在事件結束之後來觀看臉上還帶著血跡、

驚魂未定中的人的脆弱狀態。

第五個方面是傳播與展示。

圖像用什麼樣的載體呈現,

是紙張、燈箱、鋁塑板、印刷、

木框或其他材質?

照片呈現的最終尺寸是什麼?

思考作品與空間的關係,

以及在作品展示過程中

是否需要使用造型藝術

領域之外的場域或者媒介?

你的作品給觀眾的閱讀方式

與閱讀時間是什麼,

觀眾如何進入你的作品?

貝爾特朗·格戴納(Bertrand gadenne),

蝴蝶(Papillons),幻燈片投影,1988

這件作品是貝爾特朗·格戴納

(Bertrand gadenne)的《蝴蝶》(Papillons)。

他將蝴蝶的幻燈片從空中投射下來,

焦點停留在半空中,我們可以

用手和身體來感受清晰可見的圖像。

呈現照片的載體成為

觀看與體驗作品的觀眾,

身體在與圖像詩意的互動關係中

轉化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比特·斯楚裡(Beat Streuli), 赫爾辛基當代美術館展覽現場,芬蘭,2008

比特·斯楚裡將城市中心拍攝的肖像

再以巨大的尺幅展示在

不同的公共空間的外牆或者窗戶上,

讓人群無意間與這些街頭肖像相遇,

這是一種非常契合內容的展示方式。


阿爾弗雷德·加爾(Alfredo Jaar),風景(Paysage),1994


阿爾弗雷德·加爾(Alfredo Jaar),風景(局部),1994

關於攝影作品展示場域的問題

我們看一下阿爾弗雷德·加爾

(Alfredo Jaar)的攝影裝置《風景》。

作品內燈箱中的照片

是藝術家在盧安達大屠殺時

在盧安達與剛果邊境拍攝的逃亡難民,

他們大多都是驚恐的眼神與扭曲的面孔。

作為一系列報導攝影的照片,

它的最終使命並沒有僅僅停留在

紙媒或者網絡媒體上,

阿爾佛萊德·加爾將這些面孔

展示在法國土魯斯法院的一樓大廳。

觀眾要想參觀展覽首先要來到法院,

並且在觀看的過程中與正在逃亡的盧安達人

同時出現在燈箱對面的鏡子裡。

《風景》的展示空間的社會

與政治屬性升華了事件的問題與矛盾,

並且讓觀眾在參與性的觀看中

進入更加深入的思考。

馬克·巴託(Marc Pataut), 生命的圖像(Image en Vie), 1994

攝影圖片的傳播過程成為

作品整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攝影創作的重點不僅僅是

拍攝行為以及成像過程,

圖像作為「物件」甚至可以參與社會事件,

進入社會空間,拓展照片本身

內容所能帶來的觀看體驗,

和作品問題相關的傳播手段

能夠給照片帶來二次解讀的意義。

    

法國攝影師馬克·巴託(Marc Pataut)

用非常傳統的方式

拍攝了巴黎失業者的肖像,

但他沒有將這些照片展示在

畫廊或者美術館的白盒子空間。

他讓那些失業者在遊行的同時

展示他們的面孔,這是圖像

參與社會運動的一個很好的案例,

他給了這些圖像自由和新的社會身份,

讓我們更加關注這些面孔究竟是誰。

高巖,夾層(En Transit),攝影裝置,裡昂當代美術館,2008-2009


高巖,夾層(En Transit),攝影裝置(現場),裡昂當代美術館,2008-2009

最後,我通過自己的一件作品

來結束這次創作問題的探討,

關於圖像在空間內的閱讀時間

與進入方式的問題。

上圖是我的攝影作品《夾層》(En Transit)

在裡昂當代美術館的展示方式。

我當時沒有選擇在牆上呈現,

而是做了十米長的桌子來展示

這個系列和法國非法移民身份認同問題

有關的社會空間照片。

這是社會題材的文獻,

因此在桌面上展示會增強文獻感。

其次,看一張照片

和讀一張圖像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我每拍攝一個空間都需要寫申請,

之後要等很長時間才能得到拍攝許可,

每次拍攝我會在不同場所裡

停留一段時間來體驗空間內部的特點,

判斷這裡是否和我尋找的圖像有關聯,

是不是能找到超越主題的東西。

那麼,我認為拍攝的時間

也應當在展示時間裡有所體現。

以上是我關於創作的思考。

高巖,1980年出生於河北省。

2007和2008年分別於法國利摩日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和裡昂國立美術學院獲得研究生與後文憑學位,師從法國影評家,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主席讓·皮埃爾·雷姆(Jean-Pierre Rhem)教授。

作品「夾層」曾參加2008年法國第五屆「裡昂九月攝影節」,並獲得了羅那-阿爾卑斯一等獎,現任教於天津美術學院攝影藝術系。

圖文來自網絡,僅供學習與交流,版權為原作者所有,侵刪。

請不要猶豫給飛雁視覺一個「好看

商務合作聯繫方式微信:wfy8812。電話:13305518199

微信改版,不小心咱們可能就走散了!給我們設為星標 ★吧!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 「飛雁視覺」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重大福利

打開《飛雁視覺》微信公眾號,回復」視頻「兩個字,即可通過百度雲盤免費領取一套近5個G的高清攝影后期視頻教程和素材。非常有價值哦!

1,必須原創,文責自負;

2,  只要你好,我就採用;

3,攝影作品,詩歌散文;

4,全部打賞,都歸作者;

5,投稿郵箱:824945453@qq.com

6,  商業合作可以私聊


「我愛來自全世界的你」


相關焦點

  • 淺談攝影藝術創作中的對比手法
    (三)冷暖對比通常來講,紫色、青色、綠色是冷色調,紅色、黃色、橙色是暖色調,當冷色調與暖色調出現在一副畫面時,冷色調會顯得更冷,暖色調會顯得更暖,這樣一來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跳躍感,增加了視覺的衝擊力,更加抓人眼球,是攝影中經常運用的色彩處理方法。
  • 攝影——11個最著名的藝術流派
    該派攝影家在創作上追求繪畫的效果,或「詩情畫意」的境界。繪畫主義攝影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仿畫階段、崇尚曲雅階段、畫意階段。繪畫主義攝影家提出,「應該產生攝影的拉斐爾和攝影的提茨安。」繪畫主義攝影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期,第一個繪畫主義攝影家是英國畫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長人像攝影,作品結構嚴謹、造型優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繪畫主義攝影的成長時期。
  • 11個最著名的攝影藝術流派
    該派攝影家在創作上追求繪畫的效果,或「詩情畫意」的境界。    繪畫主義攝影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仿畫階段、崇尚曲雅階段、畫意階段。繪畫主義攝影家提出,「應該產生攝影的拉斐爾和攝影的提茨安。」    繪畫主義攝影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期,第一個繪畫主義攝影家是英國畫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長人像攝影,作品結構嚴謹、造型優雅。
  • 攝影11個最著名的藝術流派
    該派攝影家在創作上追求繪畫的效果,或「詩情畫意」的境界。繪畫主義攝影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仿畫階段、崇尚曲雅階段、畫意階段。繪畫主義攝影家提出,「應該產生攝影的拉斐爾和攝影的提茨安。」繪畫主義攝影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期,第一個繪畫主義攝影家是英國畫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長人像攝影,作品結構嚴謹、造型優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繪畫主義攝影的成長時期。
  • 攝影的權利與藝術的尊嚴
    60年來,中國攝協緊密團結和依靠廣大攝影家和攝影工作者,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貼時代,謳歌人民。在組織攝影創作、理論研究、評獎辦節等各個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推動攝影事業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回顧往事,深深感到我們這一代人的幸運。
  • 意境——藝術攝影的靈魂
    人們往往把風光攝影劃為藝術攝影一類,但是,是否把任何一幅照片都稱為藝術作品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正如寫毛筆字,許多人都會寫,但不見得寫出來的字都是書法藝術。只有通過這些必要的創作手段,使之作品達到形式美、含蓄美,有新意、有激情、有感染力,「情景交融」的意境。要創作出意境深遠的風光藝術作品,應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 人像攝影之藝術境界
    以筆者拙見,人像攝影的藝術境界從低到高,可以概括為賞心悅目、惟妙惟肖、張揚個性、詮釋生命四個層次。   一、賞心悅目  賞心悅目是一般大眾也包括一般攝影師對人像攝影作品的基本要求。  在這些人像攝影中,攝影本體語言一般較為淡化,而在所剩無幾的攝影本體語言中,絕大多數已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和套路,甚至還會有所扭曲。比如在用光上說,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更多地採用了正面光和柔光;在曝光上說,為了使膚色顯得更白,經常採用曝光過度的方法。      但所有這些都是為了顧客,這是無可厚非的。
  • 5分鐘帶你了解攝影藝術流派
    一、寫實主義攝影寫實主義攝影一種發揮攝影紀實特性的流派。在審美價值上往往是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大於審美作用,感召性和見證性多于欣賞性。寫實攝影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攝影流派,延綿至今,仍是攝影藝術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 義大利攝影師5個創作技巧告訴你,黑白攝影,也可以拍出動人效果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直至今天很多攝影師依舊保持黑白攝影為主要創作形式的原因吧。 義大利攝影師AndoFuchs就是一個使用黑白攝影為創作形式的攝影師。他的作品主要拍攝在義大利和奧地利等地。他的作品內容大部分是街頭拍攝和風景攝影。在構圖方面追求一種簡單和空靈的視覺效果,配合多變的黑白影調,烘託一種具有個人風格特點的孤獨的情緒在攝影視覺上的呈現。
  • 課程分享 |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攝影專業
    、攝影、電影;主張理論沉澱與創作實踐的同時訓練;從原始的創作衝動逐漸演化為理性而富有表達深度的概念最終創作出獨立的富有智慧的作品集。目前開設有11個本科專業和22個研究生學位項目。如果你想走純藝術方向,SVA可能不是你的首選,但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時尚攝影師,走向人生巔峰,那麼歡迎來到SVA。這所院校以及它所在的城市會提供給你最豐富的藝術資源。很多人戲稱SVA為「藝術技校」,因為SVA的攝影不要求你有繪畫基礎,也不會教授你很多創作理論方面的知識,感覺入學門檻很低。
  • 被稱為繪畫的「姊妹藝術」,攝影藝術的魅力在哪裡?
    攝影被稱為繪畫的「姊妹藝術」,也被視為造型藝術的一種。如果單單是從還原生活或捕捉最精彩瞬間的表現來看,攝影藝術憑藉飛速發展的設備轟鳴和技術,在強大的圖像處理技術的輔助下,其藝術魅力完全可與繪畫藝術分庭抗禮。
  • 中國第18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徵稿啟事
    中國第18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以下簡稱「國際影展」)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江蘇省文聯和無錫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攝影家協會對外聯絡處、無錫市委宣傳部、無錫市文聯、江蘇省攝影家協會共同承辦,將於2021年在中國江蘇省無錫市舉行。本屆國際影展旨在綜合呈現世界各國近年來在攝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展示各國攝影家在攝影藝術領域的探索和實踐成果,促進世界各國攝影文化的交流、融合與發展。
  • 電影《鋼的琴》,攝影構圖百科全書,9個攝影創作技巧,拍照必學
    馬克呂布的經典構圖方法攝影家馬克呂布在中國拍攝過一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家店內向外面的街上進行拍攝。透過窗戶,看見街上的人物和場景。有趣的是,門上的窗戶是大小不一分布的,中間是隔開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個隔開的獨立與整個畫面的小畫面。
  • 戴爾以科技創新賦能攝影創作,與攝影師共創藝術之美
    中國北京,2020年12月24日 「科技與藝術」,戴爾助力《中國國家地理》70周年封面特展,XPS系列筆記本電腦、U系列顯示器滿足攝影師創作的多元需求。新的一年,戴爾將與《中國國家地理》聯合舉辦系列攝影師培訓及攝影大賽,以科技創新賦能攝影創作,與攝影師共創藝術之美。 今日,在《中國國家地理》創刊70周年之際,戴爾以科技賦能攝影藝術,通過前沿產品及解決方案,為「巔峰之路——《中國國家地理》創刊70周年特展」活動再添風採。
  • 「繪畫死了」之後一論攝影術的發明對藝術創作思維的影響
    繪畫與攝影都是獲取圖像的手段,而畫作和照片都隸屬於圖像體系,它們承載著各自的文化功能。藝術和技術並不是對立無關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和背景下可以相互影響甚至轉化的,我們應當正視並接受技術對於藝術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也不能忽視藝術在這一進程中的能動作用,並且據此探索符合時代發展的藝術創作。
  • 香港第八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暨2018中國攝影金龍獎即將截稿
    5.多人技術合作的作品,可以分別署創意者、拍攝者的姓名各一人,其他類別作品均不得以二位以上原作者的名義參展。  6.主辦者對入選和獲獎作品擁有絕對使用權,不再另付稿酬和通知作者。  7.影展作品評選後,評選結果將在攝影日報網、香港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及攝影日報微信公眾平臺和國內外相關媒體即時發布。
  • 意境是藝術風光攝影的靈魂
    正如寫毛筆字,許多人都會寫,但不見得寫出來的字都是書法藝術。為什麼風光攝影是以客觀存在的真實景物為創作對象,可拍出來的照片卻比真的更美更動人呢?必須在豐富的生活基礎上,在景我交融的過程中,進行精巧的藝術構思,才使攝影作品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
  • 影技|攝影創作中 常用的5種色彩配置
    關鍵是攝影人在色彩處理和配置上,一定要與所拍主題內容相結合。有些時候,畫面上的色彩越多,並不一定越美。反之,畫面上的色彩越少,不一定不美。拍攝中攝影人在色彩配置選擇上切莫什麼都面面俱到,貪多求全。相反,在構思中善於學會做減法,特別是拍攝某些特定題材時,更要大膽追求無色勝有色,以期達到寓秀美於平淡之中的色彩效果。
  • 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
    《今日攝影:1960年以來的影像藝術》全書以十一個主題章節作為框架,包含了街拍、肖像、風景和紀實攝影等相關主題,重現了攝影在每個類別中的非線性發展過程,同時通過介紹各個攝影類別之間的聯繫,描述了這一時期重要藝術家和攝影師多樣的實踐方法和形式。第一章  摹仿:原創與複製摹仿與複製引發了很多對攝影藝術身份及藝術地位的討論。
  • 攝影創作中抓瞬間問題看似簡單,實際是一門很神的學問
    為了有效地克服創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傾向,為了得到真實而深刻、生動而巧妙、激動人心而又耐人尋味的作品,我們有必要在努力提高思想、深入生活的同時,勤學苦練,熟練地掌握攝影藝術的造型技巧。在門類繁多的藝術大家庭裡,攝影藝術是一門比較年輕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