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紀念妮娜·西蒙

2021-01-10 大河網

紀實攝影:紀念妮娜·西蒙

2013年02月24日09:42 來源: 環球網

移動用戶發送HNZB到10658000,訂閱河南手機報。早報+晚報,每天一角錢。

  1964,紐約,Nina Simone 在後臺做上臺前的準備工作

  1964年12月,Nina Simone 教女兒彈鋼琴

  1964年12月 Nina Simone 和女兒在彩排回家的車上

  1964,紐約,Nina Simone 和女兒在家中

  Nina Simone在家中

  在紐約韋斯切斯特郊區的家門口

  前往紐約布法羅一場音樂會的路上,圖為在一家咖啡櫃檯處

  在去布法羅的短途飛機上

  在布法羅機場

  和丈夫在拉瓜迪亞機場 機場

  紐約大學的一場音樂會結束後的Nina Simone

  紐約大學的一場音樂會結束後的Nina Simone

  汽車旅館

  Nina Simone和丈夫在汽車旅館

  汽車旅館一瞬

  在卡內基音樂廳後臺

  在卡內基音樂廳

  卡內基音樂會現場

  紀實攝影:紀念妮娜·西蒙

上一頁 下一頁

責任編輯: 林輝

版權所有:河南日報、河南日報農村版、大河報、大河文摘報、大河健康報、河南商報、今日安報、今日消費、期貨日報、漫畫月刊、新聞愛好者所有自採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大河網發布,大河網原創及論壇、博客等原創信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註明來源,例: 「大河網-大河報」或「大河網」。諮詢電話:0371-65795752。

相關焦點

  • 時間偷走了妮娜·西蒙
    妮娜·西蒙說,「爵士是歐洲人對非洲人音樂的用詞,我的音樂是非洲古典樂」。只是,如果我們單純地從彈奏爵士鋼琴的角度去闡釋妮娜·西蒙,會不會忽略掉了另一個妮娜·西蒙,那個把藍調、民謠、節奏與布魯斯、福音、靈歌、百老匯歌曲、加勒比音樂、非洲土著音樂甚至法國香頌都容納進歌喉的人,還有什麼不能演繹的呢?她的嗓音一聽即知,那些暗夜裡的精神之花,有著強烈的白晝特性。
  • 妮娜·西蒙:在音樂中講述故事的敘事者
    本文節選自《視聽前線》雜誌2013年4月刊《時間偷走了妮娜·西蒙》一文,這是作者為紀念妮娜·西蒙逝世十周年而寫的。要想聽透妮娜·西蒙絕非易事,當然,你可以片斷地聽、即興地聽、不必計較內涵而只跟著旋律聽。她真的很好聽,不是嗎?只是,如果我們單純地從彈奏爵士鋼琴的角度去闡釋妮娜·西蒙,會不會忽略掉了另一個妮娜·西蒙,那個把藍調、民謠、節奏布魯斯、福音、靈樂、百老匯歌曲、加勒比音樂、非洲土著音樂甚至法國香頌都容納進歌喉的人,還有什麼不能演繹的呢?
  • 以音樂確立人權的聲音——妮娜 西蒙
    雖說頒獎典禮上,西蒙的哥哥表示她應該會開心,但卻也有許多評論家認為,曾拒絕自己的音樂被貼上「爵士」這個標籤、也不希望音樂由白人來專屬定義的妮娜.西蒙,或許不見得會特別雀躍;她曾經說:「爵士是一個用來定義黑人的白人名詞。我的音樂是黑人古典樂。」在她心目中,如何確立黑人本身應有的傳統、翻轉目前主流社會白人霸權中的文化位階,才是最重要的事。
  • 小女孩的憂傷與為平權而戰的靈魂教母——妮娜·西蒙 Nina Simone
    雖然大家認為她是一位優秀的爵士女伶,但妮娜自己並不喜歡被這樣歸類。妮娜·西蒙創作歌曲類型包括藍調、節奏藍調和靈魂樂。童年時期,她就開始學習鋼琴,並顯現出她卓越的演奏天賦,在妮娜·西蒙10歲公開演奏時,她父母一反當時種族順位的慣例(凡不是白人者,一律都坐在後排位置),往前坐到了前排的位置,而且拒絕換位到後面,這件事情促使妮娜·西蒙後來加入了美國種族平權的活動。
  • Nina Simone(妮娜·西蒙)《Feeling Good》
    妮娜·西蒙(Nina Simone;1933年2月21日-2003年4月21日),是一位美國歌手、作曲家與鋼琴表演家。原名尤妮斯·凱瑟林·偉蒙(Eunice Kathleen Waymon)、以藝名妮娜·西蒙著稱。雖然一般人認為她是一位優秀的爵士女伶、但妮娜不喜歡被這樣歸類。她的創作歌曲類型主要包括有藍調、節奏藍調和靈魂樂。
  • 紀實攝影的形而上與形而下
    紀實攝影的形而上與形而下作者:任悅 作者任悅引子:瑪格南來信  現在談紀實攝影似乎有一些落伍了,這顯然早已不是當下的話語中心,但是前段時間瑪格南攝影師派屈克·扎克曼給我發來的郵件讓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 電影《妮娜》
    妮娜·西蒙(Nina Simone,1933年2月21日—2003年4月21日),原名尤妮斯·凱瑟林·偉蒙(Eunice Kathleen Waymon)、以藝名妮娜·西蒙著稱,美國歌手、作曲家、鋼琴表演家。過去的幾十年中,Nina Simone(妮娜·西蒙)是爵士音樂界一個標誌性的名字,打開電視機,你一定會聽到出自西蒙之口的電影原聲音樂或是某個商業廣告歌曲。
  • 爵士女伶妮娜·西蒙之女,麗莎·西蒙首張創作專輯國內首發
    今日(6月21日),已故爵士女歌手妮娜·西蒙之女麗莎·西蒙(Lisa Simone)第三張個人專輯
  • 羅伯特·卡帕,定義戰地紀實攝影
    儘管卡帕與其他創始人的紀實攝影風格不盡相同,但卻從此為瑪格南定調。從誕生至今,瑪格南圖片社已經70年了。卡帕被視為戰地紀實攝影的經典,而瑪格南則在不斷定義著紀實攝影的風向。1954年去世的卡帕,沒有經曆紀實攝影的弱勢和藝術攝影的崛起,也不知道他賴以生存的《生活》雜誌會在20世紀70年代停刊。如今,激烈的世界大戰早已遠我們而去。
  • 今日紀實攝影:從前紀實到後紀實(上)
    本文內容根據2020年6月6日影藝堂千聊公益講座整理、改編,主要從三個維度來探討紀實攝影:· 從羅森布拉姆的定義出發·從攝影史出發社會性紀實藝術家的紀實(下期推出)· 從當代攝影的語境中出發(下期推出)今日紀實攝影:從前紀實到後紀實(上)作者 | 胡塗排版 | 夏日未央
  • 紀實攝影的魅力
    有的喜歡人像,有的喜歡風光,有的喜歡生態,相比之下,最考驗攝影師能力、也最具有魅力的,應該算是紀實攝影了吧。紀實攝影的難處,在於更加考驗攝影師的洞察力。出門拍攝之前,誰也不知即將遇到什麼樣的額題材,會產出哪些精彩的作品。在佳能感動典藏攝影大賽(https://pro.photowoo.com/pr)之中,為不同類型的參賽作品進行分組,讓比賽更加公平,也讓紀實攝影的魅力凸顯出來。
  • 紀實攝影的歷史文獻值
    紀實攝影在國際上是含糊不清的,在中國也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但大家對紀實攝影卻都有一個共識,即只要是對一些有價值的事件和人物活動的記錄,並且具有相當的歷史文獻價值就可以歸入紀實攝影的範疇。由此可看出紀實攝影必須強調它所具備的文獻性,偏離這一點,紀實攝影的生命力也就被大大削弱,或者說難以被稱為嚴格意義上的紀實攝影。
  • 紀實攝影在歐洲
    評價:通過與時間競賽來確認攝影本身固有的特性,將攝影的紀實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Berenice Abbott,Hans Coray, Swiss Painter and Patron, ca. 1926 3.法國攝影師布拉塞Brassa 職業:記者 對紀實攝影的貢獻
  • 《妮娜》首曝預告 佐伊·索爾達娜演繹爵士女伶
    《妮娜》首曝預告 佐伊·索爾達娜演繹爵士女伶 時間:2016.03.0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什麼是家庭紀實攝影?
    家庭紀實的意義就在通過這些平淡的生活記錄讓孩子們知道父母給予的愛的痕跡。——濱田英明     攝影的真諦在於客觀的記錄,家庭紀實攝影的真諦在於客觀的記錄家的美好。當然家庭紀實並不只針對於親子,寵物的陪伴、長輩的關懷、愛人的呵護,一切打動人心的情感都值得記錄。
  • 紀實人像攝影作品欣賞
    《笑呵呵》 攝影:郭永明紀實人像攝影,顧名思義,就是用紀實的攝影手法拍攝人像,也就是紀實攝影與人像攝影的交集。攝影中的紀實人像,一般是指人物性格命運真實寫照的人像往往帶有敘事背景的現場環境,所關注的是人之生存狀態,是和整個社會的變化變化發展密切相關的。一般的人像攝影著重於藝術性和觀賞性,而紀實人像攝影更著重於思想性和社會性,因而後者具有更強的思想性和感染力,並且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 紀實攝影的三個技巧
    任何好的紀實作品,都應是攝影者思想的表達,作品記錄的是對現實生活、社會現象的一種視覺感受。
  • 戰「疫」下淺談紀實攝影
    尤其靜態影像均以紀實攝影為主要載體,給人們留下了難以複製、難以忘懷的時代印跡。我作為遼寧攝影人對紀實攝影情有獨鍾。從2月3日至3月8日先後在沈城聚焦了皇姑區、于洪區、瀋北新區、瀋河區、和平區、大東區等地的風景。利用車拍、街拍、場拍的站位方式,抓拍和追拍了以戰「疫」情為主題的紀實攝影題材。
  • 紀實攝影竟然如此「接地氣」?
    是嚴肅沉重的新聞圖片,還是看似距離我們很遙遠的人文攝影作品?其實紀實攝影也可以很幽默,更能夠「接地氣」。許多攝影師將鏡頭對準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生活,甚至不禁使我們感嘆:what?這也算藝術?《Pictures from The Real World》上世紀80年代,融合了傳統紀實攝影與流行文化的「新彩色紀實派」在英國嶄露頭角。攝影師們紛紛拋棄了以往古板的攝影題材,將關注點放在了平淡日常的攝影對象上。
  • 紀實攝影如何讓觀眾感到身臨其境?
    紀實攝影通常都與人物活動有關係。人物所在的環境以及活動範圍、主要人物在畫面中的呈現、怎樣突出主要人物等等都是紀實人像中十分強調的拍攝內容。單一的近景或者全身人像,不與場景進行結合,可能很難拍出紀實題材所要求的現場氛圍,不能打動觀看者,為其產生身歷其境或者閱讀畫面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