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如何讓觀眾感到身臨其境?

2020-12-24 尼康中國

紀實攝影通常都與人物活動有關係。人物所在的環境以及活動範圍、主要人物在畫面中的呈現、怎樣突出主要人物等等都是紀實人像中十分強調的拍攝內容。單一的近景或者全身人像,不與場景進行結合,可能很難拍出紀實題材所要求的現場氛圍,不能打動觀看者,為其產生身歷其境或者閱讀畫面的感受。所以拍攝者在選擇拍攝內容時,就勢必要有所斟酌,選擇有重點的構圖畫面和表達豐富的拍攝主體,能夠為紀實畫面提供現場氣氛。

尼康官方圖片

既然紀實攝影對現場氣氛有要求,那就需要拍攝者準確地抓住具有明確「現場特點」的拍攝對象。如果拍攝者初次接觸紀實攝影題材,經驗還不是足夠豐富,應該怎樣準確抓住這些特徵呢?

首先可以嘗試著適當地結合畫面場景進行簡潔的構圖和拍攝。反映出人物行為的主題畫面,通常含有很大信息量,如果畫面的觀看者不能理解照片的表達內涵,就失去了紀實攝影畫面的意義。以街頭紀實攝影為例,拍攝者可以選擇單獨出現的人物主體、大面積的空間留白和形式感作為構圖風格,比如尋找一個線條感豐富的寂靜街頭,拍攝者等待單獨經過的路人,按下快門,形成一張風格明確且帶有形式感的紀實街拍畫面。這樣得出照片,不會有太複雜的畫面對閱讀圖片內容產生幹擾,同時拍攝者也可以選擇尼康相機系統中內置的創意優化校準功能,將畫面調整為黑白色調,增強畫面的氛圍感。

尼康官方樣張

其次,我們也可以通過畫面中的人物行為來突出紀實畫面的現場感。拍攝者不一定非要將畫面中的人物全部記錄下來,可以選擇人物局部的動作或者某個行動的瞬間狀態,配合場景來得到一張具有現場氣氛的照片。完成一個紀實攝影作品,想達到的其中一個效果就是能講述故事。通過畫面中人物的動作可以以小見大地表達出正在進行的事情,比如工人使用螺絲刀的動作或者廣場中的青年人玩滑板。這些具體的動作畫面在生活中都十分常見,可以為觀看者帶來充足的聯想空間,突出現場感的氛圍。在拍攝時,可以考慮使用高速連拍的方式進行抓拍,在抓拍的影像中挑選出有現場進行時氛圍的畫面。由於是強調發生時的狀態,拍攝者可以在人物動作開始時就進行連拍畫面的捕捉,一直到人物的動作結束,然後從中挑選對焦精準的照片。

尼康官方樣張

綜合上述的使用需求,我們可以挑選使用像尼康Z 6這樣成像良好的微單相機。Z 6支持以約12幅/秒(當在「高速連拍(延長)」模式下使用12位RAW、JPEG或TIFF時。)高速連拍時提供自動曝光跟蹤功能。為了便於捕捉移動的拍攝對象。能夠讓我們更容易地抓拍到紀實畫面中人物的精彩動作。而小巧輕便的機身能夠適應紀實街拍多種複雜的場景,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相機中自帶的創意優化校準功能來調整畫面色調,搭建具有黑白藝術效果的畫面氛圍。

相關焦點

  • 今日紀實攝影:從前紀實到後紀實(上)
    託馬斯·魯夫(Thomas Ruff)有一個作品《肖像》,用照片來質疑了人們對攝影的理解。當觀眾面對這些巨大的、面無表情的肖像,除了標籤上的名字和這些人物的臉部長相,並不能獲得其它任何有關這個人的信息:我們不知道他們具體是哪裡人(除了知道是德國人),什麼職業,年齡多大,什麼性格,等等。觀眾看到的僅僅是這些人臉部的外觀,其它都是未知的。照片可以提供的信息實際上極少。
  • 紀實攝影的魅力
    有的喜歡人像,有的喜歡風光,有的喜歡生態,相比之下,最考驗攝影師能力、也最具有魅力的,應該算是紀實攝影了吧。紀實攝影的難處,在於更加考驗攝影師的洞察力。出門拍攝之前,誰也不知即將遇到什麼樣的額題材,會產出哪些精彩的作品。在佳能感動典藏攝影大賽(https://pro.photowoo.com/pr)之中,為不同類型的參賽作品進行分組,讓比賽更加公平,也讓紀實攝影的魅力凸顯出來。
  • 紀實攝影的形而上與形而下
    他前後創作了兩組關於礦工的肖像,並且入選由瑞士洛桑艾麗斯攝影博物館策劃的未來值得期待的50位年輕攝影師展覽,策展人這樣解讀他的影像:   並非有意將攝影作為一種政治或者社會手段,宋朝的作品呈現出獨一無二的特色,從第一組黑白到第二組彩色作品,他為我們展示了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狀態。第一組作品,他用布景將礦工和他們的生活環境隔離開,嚴格構圖,從而讓觀眾把注意力完全放到被攝者的面孔上。
  • 紀實攝影的歷史文獻值
    紀實攝影在國際上是含糊不清的,在中國也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但大家對紀實攝影卻都有一個共識,即只要是對一些有價值的事件和人物活動的記錄,並且具有相當的歷史文獻價值就可以歸入紀實攝影的範疇。由此可看出紀實攝影必須強調它所具備的文獻性,偏離這一點,紀實攝影的生命力也就被大大削弱,或者說難以被稱為嚴格意義上的紀實攝影。
  • 李英傑:紀實攝影,必須有自己的風格
    我也是那時才意識到攝影的記錄功能應該是它的最大特長,對於新聞和紀實攝影,首先要尊重鏡頭前事物的真實面貌,只有內容真實才能被歷史所接受。第二階段,應該是從改革開放前後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那時我年輕有魄力,敢於探索,對我影響最大的是1979年我和一些攝影朋友一起發起創辦了「四月影會」,開展了「自然·社會·人」藝術影展。
  • 如何拍出「身臨其境」感?手持攝影告訴你要這樣做
    本文將介紹三部有使用手持攝影技巧的作品,包含《神鬼認證》系列、《第一夫人的秘密》和《荒野獵人》,分析攝影指導如何依據不同片型運用相應的手法進行手持拍攝,令觀眾在讚賞時,更能身臨其境的融入劇情之中。「仿紀錄片」製造臨場感——《神鬼認證》系列
  • 戰「疫」下淺談紀實攝影
    尤其靜態影像均以紀實攝影為主要載體,給人們留下了難以複製、難以忘懷的時代印跡。我作為遼寧攝影人對紀實攝影情有獨鍾。從2月3日至3月8日先後在沈城聚焦了皇姑區、于洪區、瀋北新區、瀋河區、和平區、大東區等地的風景。利用車拍、街拍、場拍的站位方式,抓拍和追拍了以戰「疫」情為主題的紀實攝影題材。
  • 電影如何拍出「身臨其境」感?手持攝影告訴你要這樣做
    本文將介紹三部有使用手持攝影技巧的作品,包含《神鬼認證》系列、《第一夫人的秘密》和《荒野獵人》,分析攝影指導如何依據不同片型運用相應的手法進行手持拍攝,令觀眾在讚賞時,更能身臨其境的融入劇情之中。「仿紀錄片」製造臨場感——《神鬼認證》系列
  • 紀實攝影竟然如此「接地氣」?
    是嚴肅沉重的新聞圖片,還是看似距離我們很遙遠的人文攝影作品?其實紀實攝影也可以很幽默,更能夠「接地氣」。許多攝影師將鏡頭對準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生活,甚至不禁使我們感嘆:what?這也算藝術?《Pictures from The Real World》上世紀80年代,融合了傳統紀實攝影與流行文化的「新彩色紀實派」在英國嶄露頭角。攝影師們紛紛拋棄了以往古板的攝影題材,將關注點放在了平淡日常的攝影對象上。
  • 紀實攝影在歐洲
    評價:通過與時間競賽來確認攝影本身固有的特性,將攝影的紀實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Berenice Abbott,Hans Coray, Swiss Painter and Patron, ca. 1926 3.法國攝影師布拉塞Brassa 職業:記者 對紀實攝影的貢獻
  • 什麼是家庭紀實攝影?
    家庭紀實的意義就在通過這些平淡的生活記錄讓孩子們知道父母給予的愛的痕跡。——濱田英明     攝影的真諦在於客觀的記錄,家庭紀實攝影的真諦在於客觀的記錄家的美好。當然家庭紀實並不只針對於親子,寵物的陪伴、長輩的關懷、愛人的呵護,一切打動人心的情感都值得記錄。
  • 紀實人像攝影作品欣賞
    《笑呵呵》 攝影:郭永明紀實人像攝影,顧名思義,就是用紀實的攝影手法拍攝人像,也就是紀實攝影與人像攝影的交集。攝影中的紀實人像,一般是指人物性格命運真實寫照的人像往往帶有敘事背景的現場環境,所關注的是人之生存狀態,是和整個社會的變化變化發展密切相關的。一般的人像攝影著重於藝術性和觀賞性,而紀實人像攝影更著重於思想性和社會性,因而後者具有更強的思想性和感染力,並且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 紀實攝影的三個技巧
    任何好的紀實作品,都應是攝影者思想的表達,作品記錄的是對現實生活、社會現象的一種視覺感受。
  • 掰哧「掃街」-紀實攝影的班門弄斧
    由於長期愛好文學創作的原因,無意之中攝影生涯是從「掃街」採風開始的。原以為「掃街」是隨手拍著玩,過了許久才知道「掃街」居然歸類於人文紀實。網絡上說人文紀實是攝影比較高的境界,哎,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所以就想冒昧的掰哧一下,也就是瞎嚷嚷一二,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 紀實的攝影不紀實,那些曾經欺騙過我們的外國''紀實攝影''作品
    對於記者提到的紀實攝影中「保持真相」的行業操守,麥凱瑞在採訪中未直接回應,他解釋說自己雖始於報導攝影,但攝影風格逐漸在幾十年中不斷地變化與發展。「現在我已超越作為一個故事的記述者的階段,我的目標是向世界講述屬於我的冒險經歷。」麥凱瑞成名於他的紀實攝影作品,然而他最終的答案卻是故意迴避其作品的紀實性,想必這一回答很難讓人信服與滿意。
  • 專案,搭建系統工程 ---社會紀實專題攝影探討之四十 大結局
    此後三年多的時間內,通過自己的揣磨,對社會紀實攝影專案有了以下的見解。    鬆散的拍攝,儘管可以獲得很多不錯的好照片,但在編輯的過程中,總會感到有些節點上的照片很多,有些節點上沒有可用的照片,甚至有些節點上沒有照片,形成各種遺憾。專案,就是讓遺憾減少甚至消失,讓項目變得條理井然。
  • 拍好紀實攝影的實用技巧
    紀實攝影是一種相對更加有趣味的攝影題材,很多攝影師都以此為樂。但要拍好這個題材,需要對拍攝題材深入了解,並能夠熟練使用和操作器材。下面為大家總結了一些相機操控知識,希望對初入這類題材的攝影愛好者有所幫助。
  • 羅伯特·卡帕,定義戰地紀實攝影
    儘管卡帕與其他創始人的紀實攝影風格不盡相同,但卻從此為瑪格南定調。從誕生至今,瑪格南圖片社已經70年了。卡帕被視為戰地紀實攝影的經典,而瑪格南則在不斷定義著紀實攝影的風向。1954年去世的卡帕,沒有經曆紀實攝影的弱勢和藝術攝影的崛起,也不知道他賴以生存的《生活》雜誌會在20世紀70年代停刊。如今,激烈的世界大戰早已遠我們而去。
  • 婚禮紀實攝影,一種相互選擇的結果
    2020年開年,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的一些不足,正是這些契機讓我遇到了涼開水老師,他告訴了我一些國內婚禮攝影的現狀,跟我們分享了他自身的經歷,這讓我更篤定的選擇紀實婚禮攝影的道路。回來後我並沒有選擇馬上就去進行婚禮拍攝,而是自己先進行了整理,並在和雲門影集嘉雷老師的交流中得知,當地婚禮攝影更多還是以當下流行為主,紀實婚禮市場也沒有那麼完善,需要去發現屬於自己的客人。我於是選擇了將自己的風格進行融合,讓自己的拍攝富有多樣性,在保證婚禮上穩定輸出的狀態下,儘量多一些去創造力,(就是多拍,多看,多想),美與紀實是可以共存的,紀實也是可以很美的。
  • 紀實攝影內核及拍攝手法:用影像表達情感丨案例解析
    首先,紀實攝影是以記錄生活現實為主要訴求的攝影方式,素材來源於生活和真實,如實反映我們所看到的事物。因此,紀實攝影有記錄和保存歷史的價值,具有作為社會見證者獨一無二的資格。(右側為林琨以共享單車為主題的系列攝影作品)對於"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社會風景"三個類別的評價標準,主要是從內容上有比較好的把握,或力拔千鈞,或細緻入微,或誠摯動人……真要分出個高低要注意不能流於俗套,同時當然要符合攝影這一藝術領域的審美標準--能夠通過形式感上的足夠衝擊力,帶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