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不如印度人混得好? 看看這些事你就明白了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中國僑網6月14日電 題:海外華人不如印度人混得好?除了不服,還有更重要的事!

  在美國矽谷有個段子,講的是「集成電路(integrate circuit)」的英文縮寫IC,代表著印度(India)與中國(China)兩個國家的英文首字母,有人用它來形容矽谷的現狀:1/2的工程師來自亞洲,中國、印度各佔一半。

  然而,人數上的接近掩蓋不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二者在成就上的差距。

  當我們為華人企業家在矽谷站穩腳跟而歡欣鼓舞時,Google CEO桑達爾 皮查伊、微軟CEO薩蒂亞 納德拉、Adobe公司總裁山塔努 納拉延等一大票印度(印度裔)高管已經在科技界呼風喚雨。

Google CEO桑達爾 皮查伊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政界。

  當我們還在為譚耕成為首位具有中國大陸移民背景的加拿大聯邦議員而激動不已時,印度裔部長已悄悄佔據了加拿大內閣中的4席,書寫了新的紀錄。

  華人的勤勞和聰明有目共睹,然而在很多西方國家的舞臺上,印度裔卻經常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當不少海外華人仍在抱怨不能融入主流社會時,印度裔卻已默默開花結果、四處蔓延。

  海外華人真的不如印度人混得好?對於這個問題,無論您是表示認同,還是壓根不服,小僑(qiaowangzhongguo)請您不妨先看看下面的內容,看看印度人(裔)和海外的華人群體比起來,究竟有哪些優勢。看完之後,說不定您還會產生一些新想法呢!

  語言有優勢

  看過美劇《生活大爆炸》的人,想必都對主角之一—印度人Rajesh Koothrappali那一口地道的「印度式」英語發音印象深刻,並且常常以此吐槽。

  但不知您是否注意到,無論Raj的口音多麼奇特,在和他的美國朋友溝通交流時,從來沒有出現過對方理解錯誤的情況。

  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從小到大都接受英語教學,聽說讀寫自然不存在障礙,這是印度人(裔)融入西方社會的一大優勢。

  不過更重要的是,印度人說英語時總是充滿自信、聲音洪亮。雖然他們「吧啦吧啦」的發音總是被嘲笑,人家自己全不介意——「聽不懂?那是你的聽力問題,不怪我的發音。」

  事實證明,這是一種可貴的精神,畢竟,溝通是融入的一大前提。不敢張嘴、不敢表達,即使發音再標準也沒用。

  這一點尤其值得海外華人注意。一直以來,我們都過於「內秀」了,很多想法沒有得到很好的表達。試想,如果你連主動溝通的意願都沒有,老闆如何敢把重任委託給你?投資人又如何敢為你的企業下注?你所在社區的居民們,又怎麼可能在選舉時投你一票?

  適應能力強

  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這個問題。

  矽谷一家公司招了三名實習生,分別是中國人、美國人和印度人。美國實習生做事只求完成就好,一到下班立刻走人;中國實習生幹活最多,但不愛說話;印度實習生做的沒中國實習生多,但也不差,而且最愛提問,善於表達自己。

  最後的實習評價是,學到東西最多的是中國實習生,但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讓大家都記住的,卻是印度實習生。

  這說明,印度裔的思維方式更西化、適應能力更強,能夠迅速融入不同的環境。

  其實,海外華人想做到這一點也不難,有兩個方面要格外注意:

  一是要注意溝通時的技巧。最基本的是面帶微笑、多寒暄、互致問候,在交流中多肯定對方,同時也表揚自己,不要太自謙,更不要抱怨;

  二是別被面子牽著走,該拒絕就拒絕。有的華人特別任勞任怨,集體主義精神爆棚,無論是不是自己份內的,礙於情面都會接受,慢慢成了其他同事的「使喚丫頭」,這樣就會在職場中處於很被動的位置。

  「抱團」意識濃

  有人說,海外華人也很「抱團」啊,在華人圈子裡大家都很活躍,為啥說印度裔就連這一點都比我們強?

  真正的「抱團」,不是指在自己族裔的小圈子裡閉門造車,而是步調一致地、將這輛「車」上的所有華人成員,一起帶到主流社會的大馬路上,齊頭並進向前走。

在這一點上,印度裔表現得尤為搶眼。

  一個人移民,整個家族都能被移過來;公司招進一個印度裔,過不了多久就能再來一大幫;在一個行業站穩腳跟,很快就能批量發展,甚至形成壟斷。

  如果一個印度裔和其他人起了衝突,公司裡的其他印度裔絕對會無條件地站在他背後;一旦有了人事權,招聘時對自己的族裔也是處處「高抬貴手」。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一個個印度裔團體陸續誕生;無論在公司內部還是更廣泛的社會領域內,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比單打獨鬥更強。

  「紮根」意願強

  印度裔的家族觀念很濃,故土意識反而卻沒那麼強,似乎也很少聽說印度人「回流」的情況。

  有人說,這是因為印度太窮,實在是「心無可戀」,或者說無路可退。

  事實並不盡然。有不少移居海外的印度裔,在故鄉的生活並不差,甚至還能養得起僕人。或許在他們的觀念裡,「此心安處,即是故鄉」;只要來了這個國家,就把這裡當作故鄉來建設、當作故鄉來「愛」,並以這個國家為傲。

  反觀海外華人群體,似乎意識裡總為自己留了一招「後手」;萬一混得不好,至少還有「落葉歸根」這條路可走。

  也許,就是在有意無意間,受了這種想法的影響,做事情難以百分之百投入、對於融入的意願總也達不到強烈的程度。日久天長,同樣是作為少數族裔的兩個群體,在定居國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的差距就這樣慢慢出現了。

  有人總認為,海外華人難以真正融入定居國的主流社會,或許,抱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好好看看印度裔這個例子。

  當然,並不是說海外華人處處都比不上印度裔,只是在很多方面,他們做得確實更加出色。

  可能看到這裡,仍然有人心裡「不服」,不想承認印度裔在某些方面更勝一籌的現實。小僑想說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師,與其嘴上嚷嚷著「不服」,不如想想如何 「化不服為動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努力前進趕超對手。用事實證明自己的優秀,這才是海外華人應該為之奮鬥的目標。

相關焦點

  • 混得差的唐人街,遠處看像「貧民窟」,當地華人:想回中國
    唐人街是華人在其他國家城市生活的地方,很多華人移居海外,但是人生地不熟,很難融入當地的生活,所以當他們面對新的環境時,這些海外華人聚集在一起互相照顧,中國人是一個勤勞的民族,很多人都想去海外看看有沒有更好的發展機會,所以中國人的腳步可以說是遍布全球。
  • 全球化、跨國公司與海外華人
    人不是在幾百年以前就有大規模的遷移嗎?以中國為例,鴉片戰爭以後,大量華人下南洋,儘管交通條件非常落後,他們仍然和家鄉保持聯繫,並且念念不忘要回到家鄉。英國一八三三年廢除奴隸制後,大量印度勞工被招到全球各地的英國海外殖民地以頂替以前的奴隸。和中國早期的移民非常相似,他們也夢想著哪一天能回國。
  • 紅溪慘案:海外華人遭屠殺,清朝卻說華人「自作自受」,讓人心寒
    走出國門的國民,所創造的利益,成為必須要維護的新核心利益之一,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連自己本國海外之民的利益都無法保證的國家,稱不上是一個」大國「。紅溪慘案作為一個海外華人遭屠殺的典型案例,側面證明了中國清朝,在末期從大國淪為了羔羊,任由他人宰割,以及清朝是如何的失去了,海外華人的民心,僅僅就只是1句話。
  • 誰是Mr Ng:海外華人如何拼寫姓名?
    其實讓洋人害怕完全不用很累很麻煩,只要有個好爹,給你傳下個好姓就行了。你是Mr Ng的話,不管什麼洋人見了你都聞風喪膽。             Mr Ng的可怕之處在于洋人根本不知如何讀。要是碰上Mr Ng奉上名片必然抓耳撓腮半晌也不敢出聲。
  • 【深度好文】外國人歧視海外華人,應該如何應對?
    關於外國人歧視海外華人,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經歷過。被歧視時你又是如何面對的呢?爆粗?開打?還是講理?我們來看看祖亞洲是怎麼用規矩來合理反擊的。
  • 華人看世界 95% 海外華人電視觀眾對央視春晚滿意..海外華人又被代表了!
    這次在國內能近距離得看春晚這事,有點悲哀。央視這種國家媒體就敢信口雌黃,編造數據和新聞這實在是有點噁心啊。凡是能稍微有點自由的評論對今年春晚基本都是罵聲諷刺一片,央視新聞聯播裡卻敢說好評如潮,然後海外華人 95%,然後 SB 導演說打 100 分。
  • 德國驚現「熊出沒」海外的這些人都在看國產片
    但華人影業、華強方特、1905影業等相關業務負責人,對於國產電影海外發行的長期發展趨勢,一致看好。華人較多的北美、澳新、東南亞地區已成國產片海外發行重點區域,宣發模式也正向花樣繁多的國內靠攏。「《熊出沒》在印度也很有名,幾乎被翻譯成當地所有語言,一位印度客戶甚至購買了作品印度語的全球版權。」 尚琳琳語氣中透露著些許自豪。據有關資料統計,印度共有1652種語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達33種。
  • 洞悉人性的人有多厲害?你懷才不遇,人家卻略耍心機,混得比你好
    文/當年一木洞悉人性的人有多厲害?你懷才不遇,人家卻略耍心機,混得比你好!「懷才就像懷孕,懷的時間夠長,別人自然就會看出來了。」這句毒雞湯,害了多少人!而像女帝武則天這麼聰明的人,看了這本書,也感嘆自己的心機不如來俊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本《羅織經》是「揣摩人性」的巔峰之作!你要想出人頭地,要想人前顯聖,就得看破人性,懂權謀心機,這本《羅織經》,是最具有實用價值的教科書。
  • 在美國:真的是亞裔不如黑人,黑人不如白人嗎?
    可惜的是,華人目前幾乎只壟斷了一個行業:中餐。3、李天天首先不是技不如人,美國人的刻板印象裡,中國/亞洲人就是高智商、數學好的代名詞。1. 華人的問題在於政治參與感不強。情勢還不夠緊迫非裔美國人不一樣,美國就是人家的祖國,而且被白人欺壓了那麼久,也抗爭了同樣長的時間。這些特質都是中國移民所不具備的,沒有那麼苦大仇深就沒有那麼大的動力,正是因為華人一直過得都還比較好(也不是說沒有屠華事件和排華法案)所以才沒有抗爭的契機。4. 討論一個種族的社會地位不僅不科學,而且政治不正確。
  • 新加坡華人超400萬,是人數最多的民族,為何地位比印度還低?
    「文/牛團長(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生活是一場漫長的旅行,不要浪費時間,去等待那些不願與你攜手同行的人。人口流動現象在中國長達千年的文化傳承中一直存在,大多數是從農村流向城市,但在改革開放以後,出現了很多富豪,越來越多的富豪選擇帶著自己的資產移民海外,雖說為社會、經濟、文化的傳播發展都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對我國來說,更多的卻是一種損失。
  • 為何印度會認為中國很窮?看看當地富人區的奢侈生活,瞬間明白!
    相信很多人都經常看到印度人總認為中國很窮的新聞吧?可以看到很多印度的土豪都在貶低我們經濟發展的新聞。那麼,為何印度總是認為中國很窮呢?看看當地富人區的奢侈生活,相信大家看完之後,瞬間明白! 據了解,印度的富人區擁有1億左右的人數,這些人掌握了國家大多數的經濟,並且都生活在印度最發達的孟買。
  • 中國人從印度已經包機回國了!在俄想回家的華人只能看著眼紅!前...
    在印度煎熬已久的中國人終於可以回國了。根據印度衛生部門27日發布的數據,截至當天,印度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達151876例,成為確診病例數量全球排名前十的國家。連日來,印度單日確診病例增幅屢創新高。不過,目前這一數據和排名前三的美國﹑巴西﹑俄羅斯還相距甚遠。也就是說,在印度的中國公民有回到祖國的需要,在其他地區的中國人應該這方面的訴求更強烈。
  • 當祖國需要的時候,海外華人會幫助祖國嗎?唇亡齒寒的關係!
    雙重國籍,最大問題是對這個國家那些無法取得雙重國籍的人的傷害。儘管這些人論個體絕大部分都是螻蟻。對於海外華人來說,維護所在國籍的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友好關係就是了,為啥要兩邊不討好呢?另一方面,承認雙重國籍,那麼中國的俄羅斯族、朝鮮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等周邊有相應民族國家的族群,會存在巨大的爭議。中國與美國不同,這是一個漢族為主體的國家。
  • 中國影視劇風靡海外華人圈
    原標題:藉助電視臺網絡平臺播出 覆蓋大量海外收視群體中國影視劇風靡海外華人圈近年來,隨著中國影視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影視劇製作愈加精良,並在眾多海外國家(地區)電視臺、網絡平臺發行播出,覆蓋大量海外收視群體。中國影視劇風靡海外,讓以海外華僑華人為主體的觀眾得以從一部部作品中了解中國元素,感受中國文化。
  • 在社會上混得好的人,身上都有這四種特徵,快來看看你有嗎?
    在社會上混得好的人,身上都有這四種特徵,快來看看你有嗎?當今的社會,是一個大開放的時代。在這樣一個全面開放的時代,自然少不了人與人的互相溝通、互融。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能順風順水,有的人卻四處碰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他們的為人處事水平所決定的。
  • 內鬥成性的海外華人雪珥
    民族的內鬥,居然會造成一個特殊的市場,真是無處不江湖。也難怪亞非拉那些小國,想弄點錢花差花差時,就在兩岸間頻繁地玩「劈腿」的三角戀不倫遊戲。在一個連犯罪都基本形成了「內循環」的海外華人社會,與偉大祖國一樣,成了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典型。
  • 如果你想談印度,先看看這些紀錄片
    這些影片展示了一個更真切、更具象的印度社會。影片中的印度依舊問題重重,並不一定比人們心中的刻板印象好很多。但是,通過這些深入、細節的鏡頭,我們可以讓戲謔消失,讓思考浮現。▲《歡迎來到印度》影片截圖這些身處社會底層的「低端人口」,從事著各種卑賤的工作,換來僅夠維持生存的一點點酬勞。面對這些底層印度人惡劣的生存環境,屏幕前的你一定十分驚訝。但我相信會更讓你訝異的,是這些掙扎求生者所仍抱有的強烈的樂觀心態——微笑時刻掛在他們臉上。
  • 海外華人常遭搶劫 難道是因為「華人必富」?
    中國僑網10月21日電 題:華人喊話劫匪:我有沒有錢,和你有什麼關係!  「華必富」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海外華人,只是在世界各地謀生、奮鬥的普通人,或是因為勤勞、能吃苦,或是因為敢闖、能奮鬥,比當地人更快地積累了財富。更有海外華人,因為語言不通、環境不熟悉,還在溫飽線上掙扎。
  • 從海外藝術名校畢業的人都混得怎麼樣了
    我們這幫從海外藝術名校回來的人,當初考美院一樣使出了吃奶的勁兒,即便享受了父輩的經濟紅利能夠出國深造,回國之後同樣遭遇了擇業道路被時代封印的困境。同樣是帶課我出國那一年,正好是留學大軍數量突然飆升的時候,物以稀為貴的經濟學定律也註定饒不了我們。
  • 海外華人1120萬被凍結
    美國有近千萬公民在海外生活,但仍要向美國政府交稅,而且必須申報海外銀行帳戶和資產,對於長期生活海外的人來說不僅麻煩,而且增加了生活成本,於是很多人選擇了放棄。放棄綠卡很容易,超過半年沒有登陸美國,則綠卡自動作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