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悅讀·散文】劉玉琴《 走在黃河邊》

2021-02-07 作家薈

【作者簡介】劉玉琴,筆名:文心,中國作協會員,赤峰市作協副主席。已出版中短篇小說集《那白的粉的花》;散文集《琴音集》《琴心集》《山水琴韻》《花香滿徑》(與人合作)、《予人玫瑰——劉玉琴序跋評論集》;長篇小說《女兒如水》《女兒入畫》《薩日娜影集》;紀實文學集《超越夢想》;長篇小說《女兒如水》獲山西省第11屆圖書節優秀圖書一等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2015年深秋,以曾經的赴藏採風團為磁石,赤峰市作家協會十一位文友乘三輛越野車組成了西部採風團,走黃河、觀胡楊、看國門……沉甸甸的收穫又裝進了詩人作家們接地氣的行囊。

 

                        黃河祭壇

 

寧夏銀川,是我們此行的第一站。古語說: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利河套,富銀川。它出青海、過四川、走甘肅、進寧夏,在青銅峽大峽谷滋養了有一片肥沃的土地,創造出燦爛的黃河文化。相傳,上古時代,黃河流經銀川,被一座高山峭壁阻擋,河水咆哮,泛濫成災,危害百姓。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揮動神斧,劈開高山,黃河水順流而下,此時正值晚霞夕照,湍流豐沛的河水像鏡子一樣映照霞光於石壁之上,呈現出一片神秘的青銅色,「青銅峽」由此得名。大禹在千百年的傳說已被神話,能鬼斧神工者當屬大自然。但矗立在黃河邊左手持耜、右手前指、身披蓑衣的大禹銅像,卻是華夏兒女世代崇拜的勤勞智慧為民作為的王者形象。

進入黃河風景區,迎面便是一座氣勢恢宏的牌樓,「黃河大哉」四個鎏金大字鑲嵌正中。躍上牌樓臺階,正中間是一組巨大的銅像,一頭拓荒健牛牛角彎曲,牛眼圓睜,渾身的力道拉滿了全身的肌肉。跟在牛後面的是一對農家夫妻,農夫坦胸露背,肌肉發達,眼神和全身的力氣與拓荒牛是一個方向,是「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農婦賢淑柔婉,線條優美而不單薄,面相乖巧而不狐媚,一看就是個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的賢妻良母。我以為他們夫妻中間會玩耍著一個拉著牛尾巴的小男孩,等我轉到後面一看,樂了,牛屁股後面是一卷碩大的竹簡。


仰望著「黃河樓」拾階而上,便到了一座八卦祭壇,這就是黃河祭壇。九十九道彎的黃河流經青銅峽,便在這裡轉了一個360°的大彎,猶如一幅天然的太極圖聳立在大地上,這八卦祭壇就是這天意的濃縮版。下的祭壇來到黃河岸邊,伴隨著大河東流的是一片雕塑群,這裡是國學的博覽館,這是一個匯聚著諸子百家思想的論壇:騎青牛讀竹簡的老子,席地而坐與弟子講學的孔子,手不釋卷有著兼愛主張的墨子,秉燭夜讀思索部族出路的的炎帝,秦漢名人傳記,二十四孝圖解,二十四史文解,詩經、易經、女兒經……方圓數裡的雕塑群形象地矗立起一個當代的「孔子書院」,在這裡走上一天,腦海裡裝滿了文化,衣襟上沾滿了書香。

遠處有一座藝術性極強的女兒身的裸體雕塑,這就是「黃河母親」吧!她面目俊美,曲線畢露,赤腳踩著波濤,柔美的玉臂飄帶著流水的波紋,浪花翻卷在女兒的肩頭編織成了金色的光環,她玉臂平展,手心各託著一物。書芳拉近了鏡頭,說左手心是一個鎮妖的寶塔,右手心看不清託的何物?不知是一種什麼力量牽引著我的腳步,我非想走到近前看個究竟,求個甚解。那段路少說也有一千五、六百米,我提著數位相機奔跑著來到了她的跟前,終於看清了,那裸體女兒左手心託著的是一束麥穗,而右手心託著的是一卷簡軸。哦……我明白了,黃河母親兩手託起的是耕、讀,耕植糧棉以飽暖,讀書識字以文明,那幅牛屁股後面是一卷碩大的竹簡和農家夫妻的組雕,也表現的是黃河先民們的耕讀生活。黃河兒女的讀書與耕作,創造了燦爛的黃河文化,成了黃河文化的核心,「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而黃河文化恰恰又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沉澱在讀書人的血脈中而萬古流芳。我在黃河母親的雕塑前拍了照,臉上笑著,心裡卻是激流翻滾熱淚流淌……為我是炎黃子孫,為我拜謁了黃河母親。


離開黃河樓,登上了青銅峽攔河大壩。這是一座以灌溉、發電為主,兼顧防洪、防凌的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黃河水裹狹著黃土地上的泥沙黃澄澄地在大壩閘口下浩蕩東流,將光明、能源和水利留在了寧夏,想到這兒,心裡便衝動起感動的熱流,似乎漸冷的秋風颳在臉上,也有了暖意。

高曉力主席召喚我,說大壩上掛著數十張勞模的照片,一個英姿勃發淳樸青春的女青年和我同名——玉琴。我與十九歲的王玉琴照片合了影,便把記憶留在了大躍進年代。1958年8月26日,青銅峽攔河大壩工程開工興建,一批如王玉琴朝氣蓬勃的黃河兒女們把最美麗的青春獻給了大壩,這是我國第一座也是唯一的閘墩式水電站,總長693·75米,壩高42·7米。工程的建成結束了寧夏無壩引水灌溉的歷史,麥浪滾滾,稻花飄香,「塞上江南」的美譽由此獲得。按年齡算我該稱為阿姨的拖拉機手「玉琴」,真叫這個名字有了時代的光榮和歷史的悠揚。

「玉琴」登上了黃河祭壇。


 

拜謁黃土

 

坐上畫舫在黃河古道裡逆流而上,端著相機兩邊巡視,看南岸,岸柳成行;看北岸,蘆荻成牆。黃河水裹著泥沙柴草浩蕩而下,兩岸的淤泥肥沃,柳也粗壯,葦也粗壯,河道兩岸荻花香。我還沒見過這麼壯實的蘆葦,比大拇指還粗的蘆杆直節向天,足有一房多高,秋風蕭瑟,傲指蒼穹,蘆葦蕩裡沙沙作響,遠遠望去,猶如埋伏著千軍萬馬。舉頭望藍天,天藍雲遊;側目看山崖,山崖翠微層疊,恍惚間,竟如來到了長江三峽。但這裡並不是三峽,十裡峭壁閃過,岸柳沒了,蘆葦沒了,黃土地露出了它的沉穩猙獰和一望無際的黃顏色,裹挾了過多泥土草根的河水也不再湍急,穩穩地,浩浩蕩蕩地似一群蓄勢待發的猛虎,倘若沒有兩道堤岸為容器束住河身,倘若上遊的水流再給上一點力,倘若老天再來上三天三夜的疾風暴雨,蓄勢待發的猛虎一起前撲,黃河水就真的成了洪水猛獸。

上的岸來,穿過一條蘆葦如牆的棧道,面前出現了一處莊重肅穆令人仰視的建築群——一百零八塔。一百零八塔從一到十九依山傍勢而建,自上而下按奇數排列,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呈等邊三角形。遠遠望去,宛如一座矗立在青峰之懷抱中傾斜著的金字塔。塔基有十字折角和八角形束腰須彌座兩種;塔身造型有腹缽式、葫蘆式、圓筒式和折腹式四種;塔剎通為相輪傘蓋寶珠頂。一百零八塔始建於西夏,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重新維修時出土過磚雕佛像、彩繪泥塑像、泥塔模、西夏文經書殘卷等一大批珍貴的文物,對研究西夏歷史、文化、水利、藏傳佛教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試想一下,建於一千多年前的一百零八塔,安葬著一百零八位大德高僧的骸骨、舍利與靈魂,有這等文脈流傳,黃河文化的底蘊該有多麼深厚悠長,黃河文化的思想該有多麼的圓融高深。一百零八塔的組合本身就是一個幾何體,這樣的數學基礎對黃河的水利建設該會有著多麼的科學與精準。


下的塔座便見一處碑文:

唐徠渠

唐徠渠又名唐梁渠,俗稱唐渠。開鑿於漢,復浚於唐,對西夏的農業生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後經歷代整修疏浚,原古渠引水在青銅峽一百零八塔下,青銅峽攔河大壩建成後,改為壩下引水。

「開鑿於漢」,這就是說黃河兒女開鑿自流灌溉無壩引水已經有了兩千多年,化害為利的科學與精準在這裡得到了見證。自流渠水安靜地從黃河母體中分流而來,澆灌著一路的稻黍翻金浪,瓜果遍地香,棉田千裡雪,牛羊滿山崗,讓黃河兒女們有飯吃,有衣穿、有書讀,有遺產可繼承,有故事可傳揚……我勤勞智慧的黃河先賢們,我養育華夏兒女的沃野黃土啊,後學晚輩在此深深地為你折腰。


離下一個景點還有一段距離,同伴們都去騎駱駝,體驗騎乘「沙漠之舟」的寧夏風情,我和陳計中先生一同走在自流渠邊的小路上,一則,我在在對故鄉渾善達克沙地和勃隆克沙湖的採訪中多次騎過駱駝;二則,一路乘船,我對黃土地的拜謁還缺乏腳踏實地行程;三則,我喜歡自流渠水邊猶如片片青紗帳似的蘆葦蕩和搖曳著的荻花、水與黃土營造的純自然的意境。走在土路和木質棧道上,兩旁的土崖皆是硬朗的峭壁,深深淺淺的洞孔顯示著峭壁抵禦風欺雨襲的損失,數百棵綠森森的青楊崖下挺立,猶如持刀披甲的衛士在守護著這片黃土。夕陽映照在峭壁上,斑駁的紋絡道道錯落,坑坑點點的崖面垂掛雲天之下,酷似風霜雨雪槍林彈雨畫就的巨幅地圖。兩人多高的蘆葦圍著一座波光瀲灩的紅山湖,一池秋水賢淑純淨,溫婉多情,夕陽把自己的影子遺如湖心,映出了一個羞答答的如月靚影,一顆愛的種子便婀娜著沉入湖底……此時,一首古老的歌詞便在我的心中幽幽遠遠地響起: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

拜謁,源自心中對這片古老土地深深的愛。

黃河古渡口

 

正午的時候,我們一行十一人來到了黃河古渡口景區門口。買通票進入景區駐足,面前有東西兩條棧道供我們選擇,正當一行人看著景區提示圖猶豫不決時,就有一個戴著眼鏡的年輕人操著西部口音的普通話與我們友好攀談。我以為他是景區的導遊,就上前詢問:從那條道走,距離古渡口最近?年輕人右手一指——西路。西路是一片沙地,強烈的陽光下,駱駝刺、沙打旺、沙柳組成的灌木叢和一棵棵獨立沙丘樹冠如傘的沙棗樹都有綠色打底,進而呈現著一片茫茫的銀灰色,這就更營造出了黃河古渡口的悠遠與神秘。

沙地上的沙子滾燙,好在趟過一段沙路就有幾米長的一段木板棧道,一段段沙路走下來,每到棧道上就要脫掉鞋襪,磕打磕打,摔打摔打,傾倒出一捧硌腳的砂粒。幾位體弱的同道已是大汗淋漓氣喘籲籲,隨身帶的礦泉水都成了空瓶子,乾渴在沙漠裡,就是生命的極限。我想從身邊的沙棗樹上收穫能解渴的果實,望穿雙眼,也找不到一棵沙棗,這沙地旱得棗樹不結棗了?不對,沙棗樹就是生活在沙子裡的,不結棗叫它沙棗樹幹什麼,乾脆叫沙樹算了。還好,就在低頭我穿鞋的時候,在腳下的沙子裡埋著幾顆褪掉橘紅色的沙棗,撿起一顆放在口中咀嚼,呷……又面又澀,稍有甜味,就是沒有一絲的水氣。望著一個個蜿蜒起伏看不到邊的沙包,我懷疑一行人走錯了路。


恰在這時,我發現那位戴眼鏡的年輕人竟和我們同路,遂問:距離古渡口還有多遠?他說:還有三分之一。這是最近的路嗎?我問,他狡黠地避開詢問,答曰:這條路景色最豐富。既然已經走了一半多,那就來一場集體衝刺,好在那終點只剩三分之一,不是三分之二。用絲巾蒙住臉頰抵禦強光的迎面照射,西照日頭不光晃眼,還燒灼著裸露的皮膚,一陣輕風颳過,捲起的就是一層蒙面的沙塵。七位女性戴口罩的戴口罩,蒙圍巾的蒙圍巾,一人一副遮陽鏡架在鼻梁上,猶如防化學部隊……哦,我這才突然醒悟:西夏回族女子以紗巾遮面,以花帽覆發,其功能不全是因為有封建意識,羞於見生人,重要的還在於護膚,是容顏的自我保護。腿酸酸的,腳步沉沉的,沙漠裡的跋涉讓人有了種高原反應的感覺,胸悶悶的,氣喘噓噓的,那個戴眼鏡的青年還跟在我們身邊數說著沙漠裡獨有的植物。我們沒請他做導遊,有他這番沙漠植物知識講座,倒有種免費的收穫。同道有人開始懷疑他的動機,竟用戳穿騙子的語氣問道:到黃河古渡口到底還有多遠?他說:你們別生氣,別罵我,再翻過兩道沙梁,就到了黃河邊,坐上竹筏子,一會兒就到了。「坐上竹筏子」?同道終於明了,他是誘我們買船票的託兒。同道氣急,遂轉身攜二人按原路返回。

離我們不遠處有一道沙路,越野汽車捲起一團沙霧塵暴呼嘯而去。有車!幾個女友趟著沙子奔了過去,這裡是景區,掏錢就有相應的服務,我們決議與司機議價,讓越野車拉著我們去渡口,錢多少,我們都認了,只因個個精疲力盡。等趟到了一步一陷的沙路上,揮手朝越野車招手一輛也不停時,野狼戰隊越野e族的詩人袁凱軍譏笑我們:車在沙漠衝浪中,哪個敢停下來?你見過衝浪的快艇有驟然停車的嗎?


終於翻過了兩道梁,「不到黃河不死心」,到了黃河也不死心。浩浩湯湯的黃河水集合了幾股急流在我們腳下流淌,河面開闊,夕陽殘照,泠泠水光與血紅的霞光融為了一道大川,正應了那句邊塞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亙古情懷充斥著我的放眼觀望,一路上嘰嘰喳喳的嘴閉上了,一腦袋光怪陸離的夢想消失了,沉沉悶悶的心胸開闊了,皺皺巴巴的骨節舒展了,惚兮恍兮,已眼中無人,心中無事,腦中無念,不知此地為何地,不知此時為何是,不知此身為何身……這就是古道黃河給我的震撼。

我們買了船票,坐上了竹筏子在黃河古道裡悠悠蕩蕩……那戴眼鏡的年輕人也不容易,他提成了船票錢,但也跟我們一起在沙漠裡跋涉了一遭,讓我們領略到了走捷徑所不見到的古道沙景、沙情。


終於到了黃河古渡口。大青石上刻著康熙爺親筆御書:黃河古渡。抬頭看,臨河東岸有一座明代修築的寧河臺,高 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廂房。臺外有一道城牆,周長90餘丈,高 2.4丈。城牆四面各有重門。當年,管理渡口的官員和保衛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寧河臺上。河東之南,是一片浩瀚的沙漠,一隊隊的駱駝載著遊人不慌不忙一個節奏地穿行。這裡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想像著:唐代以降,一陣陣的駱鈴聲牽來一隊隊滿載絲綢與瓷器的駝隊,在黃河古渡口駐足,卸下的貨物裝載皮筏、竹排、大船之上,逆流西去。而順流而下的皮筏、竹排、大船卸得貨來,裝載於駝背,隨著駝鈴聲遠去,匯通東西,物流南北,黃河古渡口竟成了經濟兩岸,繁榮歐亞的交通站。

站在位於銀川市東30餘裡的黃河東岸,登高東望,是浩瀚無垠的黃沙,隔河西眺,則是一片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有專家考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說的就是這個地方。無怪乎「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康熙大帝會御筆親書呢,他尚武又尚文,心繫天下蒼生吶。


其實,九曲黃河究竟有多少古渡口,誰也數不清,但唯有這數也數不清的一個個的古渡口,讓黃河文化自古以來就與外面的世界交流、融匯、貫通,使中華文明迎來一道道噴薄日出的曙光。

與康熙題字碑相對處,矗立著一塊大青石碑文上面記載:黃沙古渡是明清寧夏八景之一。西漢時期就是軍事重鎮和交通要道。漢元帝竟寧元年,昭君出塞就由此渡黃河。西夏時期更加繁榮,成為重要交通咽喉……

不能埋怨那個戴眼鏡的年輕人,《黃沙古渡口記》給出了明確的提示,先看黃沙,後看古渡口,才是全景。我站在碑前拍了照,「到此一遊」的記憶成了永恆。


顧問:朱鷹 鄒開歧

編輯:姚小紅 洪與 楊玲

《琴泉》微信號:stzx123456789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合作平臺《作家洪與》微信號:hongyupt

投稿郵箱:499020910@qq.com 

更多精彩,請點擊「原文閱讀」可閱讀新華文軒推出的數字版監獄三部曲之《監獄長》

 

相關焦點

  • 河南內鄉:「悅讀黃河」主題頌讀會氣勢恢宏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8月28日清晨,在美麗的湍河岸畔南湖灣廣場,隨著豪邁壯闊的《黃河大合唱》響徹雲霄,內鄉縣2020菊鄉書聲「悅讀黃河」主題頌讀會拉開了帷幕。
  • 閱讀悅讀丨劉惠玲《一生有你》(散文)
    【閱讀悅讀·散文】姚小紅《守護記》 文/劉惠玲
  • 全民悅讀聯盟內蒙古閱讀會2020新年聯誼會隆重舉行
    (都市新聞訊)2019年12月22日下午5時,由全民悅讀聯盟內蒙古閱讀會、全民悅讀聯盟內蒙古老幹部閱讀會、全民悅讀聯盟呼和浩特閱讀會共同主辦的「全民悅讀聯盟內蒙古閱讀會2020新年聯誼會」在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隆重舉行,100多位會員和來自文藝界、播音主持界、藝術教育界具有影響力的特邀嘉賓出席了聯誼會
  • 熱愛閱讀?連雲港首屆經典·悅讀達人選拔賽啟動啦!
    9月1日,由連雲港市委宣傳部、連雲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連網承辦的「經典·悅讀系列活動」正式啟動,作為活動之一的連雲港首屆經典·悅讀達人選拔賽也面向全社會開始徵集,愛好閱讀的你快快錄製音視頻上傳吧。(可掃描下方二維碼上傳)為了在全社會普及文化藝術教育活動,帶動全民文化素養提升,營造全民學習經典、承傳經典的濃厚文化氛圍,增強全市人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承傳精神文化基因的使命感、責任感。
  • 遂平縣圖書館開展「血脈中原,黃河少年」朗讀活動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國圖老專家回信精神,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在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根據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2020全民閱讀「弘揚黃河文化 共建書香河南」的活動主題,遂平縣圖書館面向全縣愛好朗誦的小讀者們,於8月17日舉辦了「血脈中原 黃河少年」朗讀比賽活動。
  • 電影《家在黃河邊》在大荔縣開機拍攝
    電影《家在黃河邊》在大荔縣開機拍攝 2020-08-28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請不要讓黃河邊的傳統村落消失!
    1 黃河邊古村落是黃河文化的紋理和肌膚 「在古代中國,除村落文化外,別無所謂城市文化。」從橫向的時間上看,城市走在時尚的前沿,且受外界影響較大;村落發展系統較為封閉,受外界影響較小。從縱向的空間上看,城市建築僅限於一城一域;村落建築則遍布全國各地,具有更為宏觀的地理格局。 從居住者的表現來看,城市是陌生人的社會,城市治理較為依賴法律、制度,城市生活更需要一種禮節性和規範性;村落則是熟人社會,村莊治理更為依賴道德和倫理,村民生活態度更為隨性自然。
  • 「悅讀小達人」六月特輯(8)——蔡雨軒的悅讀時光
    愉快的親子閱讀時光  通過「親子共讀」,我的閱讀興趣變得濃鬱了,閱讀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了,讓我與媽媽也有了更深的溝通和交流,對我的心理成長和情緒發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悅讀小達人作品秀  寫讀書筆記的心得體會,是讀書之後能寫出自己的認識、感想、體會得到的一種啟發與收穫的一種讀書筆記。  練習寫字是我每天堅持的一件事情。
  • 【黃河兩岸是我家】邊走邊看,大河岸邊繁花似錦
    在寧夏奔流不息的397公裡黃河,惠澤寧夏人民的同時,也將美麗的花兒饋贈給這片土地。你在寧夏黃河兩岸都見過哪些花兒?在你的記憶深處,哪些花兒讓您魂牽夢繞? 荷花
  • 「悅讀大巴車 書香飄萬家」 全民閱讀,樂享生活!
    (原標題:「悅讀大巴車 書香飄萬家」 全民閱讀,樂享生活!) 11月4日,由北京春藤社會工作促進中心主辦的「悅讀大巴車 書香飄萬家」上地街道全民閱讀活動第一站「紅色經典」停靠在上地西裡社區,為社區居民送上了一場紅色盛宴。
  • 最美黃河好時節——寫在電影《家在黃河邊》啟動之時
    電影《家在黃河邊》啟動儀式 電影《家在黃河邊》總時長約90分鐘此次啟動的第二部電影《家在黃河邊》講述的是鄉村振興的題材,當脫貧攻堅的戰役勝利結束後,廣大的農村面臨的是如何高質量發展,如何振興的課題,黃河西岸的大荔作為黃河岸邊以農興城的代表,積累了很多農村產業化發展的寶貴經驗,電影《家在黃河邊》就是講述關於冬棗的故事,冬棗是大荔農業的支柱性產業,有「南荔北棗」的美譽,每年有50多億的產值,而且也湧現出多個億元村,的確是很了不起,電影主創團隊也採訪了很多冬棗業的代表人物
  • 「紅色悅讀站」,打通群眾閱讀「最後一公裡」
    既營造了閱讀氛圍、擴大了黨的輿論陣地也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的「零距離」接觸近年來,坡頭區做實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在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三級平臺覆蓋區鎮村的基礎上,整合村文化樓、大戲臺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努力打通精神文明創建的「最後一公裡」,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 黃河文化在沸騰 講好中國故事 ---《家在黃河邊》開機
    8月26日,由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委、縣政府,西安視變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家在黃河邊》,在陝西省大荔縣兩宜鎮舉行開機儀式。電影《家在黃河邊》總製片人史佳,大荔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楊守印,兩宜鎮黨委書記劉學勇,兩宜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楊碧舟,電影出品人胡蝶,以及演員蘇國濤、梁麗、陳欣、王子伊、潘若瑤等參加了此次開機儀式。
  • 「聲」援武漢,全民悅讀閱讀會主席聯合朗誦《你的樣子》(一)
    全民悅讀閱讀會主席們聯合聲援武漢,用聲音為武漢加油,為戰「疫」助力。《你的樣子》.mp3你的樣子朗誦:謝友誼 華中 陳琴 陳素梅 李敬剛 肖瑛從除夕到十五,半個月過去了。曾經想過要是能多放幾天假,該多好。可這樣的日子來了,卻因為共赴時艱而顯得漫長。在家中人不動心動,更看得到行動。
  • 鍾振振雜談詩詞創作(三十八):散文閱讀慣性與詩詞文本誤讀(續二)
    散文閱讀慣性與詩詞文本誤讀(續二)  一般來說,散文的語言表達,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表達,風格雖然也會有文野雅俗之分,但結構大體是一致的。  在一般閱讀中,比較起來,散文閱讀更近於大眾閱讀,詩詞閱讀則屬於小眾閱讀;散文閱讀總是生活的常態,詩詞閱讀則非生活的常態。「習」以為常,遂成其「慣」。沿著散文閱讀的慣性來讀詩詞,就好比日常在平坦的大路上走慣了,一旦外出旅遊,攀登陡峭的山崖,縱然小心翼翼,也難免會跌跟頭。  【個案三】辛棄疾《八聲甘州》(夜讀李廣傳,不能寐。
  • 藍天下,黃河邊,韓城破困局
    藍天下,黃河邊,西部鋼城在健康長大。這,就是韓城的生態故事。正確選擇在晉陝交接的禹門口大橋旁,矗立著一座座巨大的廠房,還有冒著各種顏色煙霧的煙囪。車行至此,原本晴朗的天,會瞬間陰下來……2015年之前,《民生周刊》記者曾多次駕車途經韓城,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都不禁感慨:生活在這兒的人該多難受?
  • 以全域時空概念講好「黃河故事」 電影《家在黃河邊》啟動
    國際在線陝西報導(陳嵐):7月28日,陝西大荔黃河文化影視文創基地揭牌、 陝西省電影家協會授牌、電影《家在黃河邊》啟動儀式暨 「弘揚黃河文化 促進鄉村振興」論壇在陝西省大荔縣舉行。   「我會去朝邑湖看那沙鷗點點,我會去岱祠岑樓登高望遠,我有了黃河的性格,每一個微小的信念都有匯入大海的宏願……」 活動開場,配樂詩朗誦《家在黃河邊》為現場嘉賓呈現出了一個歷史底蘊豐厚、自然景色優美、智慧農業先進的大荔,展示了大荔人民不忘初心、勇於創新的精神。
  • 「沙之韻,黃河情」踏沙而舞大美黃河 首屆「千裡走黃河文化節...
    6月6日,作為首屆「千裡走黃河文化節」前奏活動之三的「沙之韻黃河情」廣場舞競賽表演活動在濟南百裡黃河風景區拉開帷幕,該項活動由濟南市體育競賽表演協會主辦,邁麥品牌和邁麥賽事運營公司共同承辦,共有12支廣場舞隊伍參加活動。
  • 值得讀|黃河的兒子張心一
    張心一無愧於「黃河的兒子」這一稱號。讓我無限的敬佩,也讓我更加堅信五色時間元的力量。在藍色精進方面,張心一是甘肅省積石山縣人,從小隨母親在永靖縣馬家灣鄉下田務農。由於勤奮好學,考入清華學堂,因英語基礎薄弱,當了半年的陪讀生,憑藉努力英語上升到全班第四。
  • 電影《家在黃河邊》在陝西渭南大荔開拍
    開機儀式現場 攝影 吳宇婷  國際在線陝西報導(吳宇婷):8月26日,由大荔縣委、縣政府,西安視變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家在黃河邊  電影《家在黃河邊》是在《黃河入海流》電影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述大荔深刻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深度挖掘大荔黃河文化和黃河故事的又一電影作品。電影《家在黃河邊》旨在全面展示大荔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塑造大荔城市新形象。